如果崇祯没有杀袁崇焕,袁崇焕带着他的关宁铁骑能延续大明朝吗?
不重要了,因为灭亡明朝的本来就不是清朝,而是李自成的起义军。袁崇焕能守住宁锦基本悬念不大,但是我们不得不说,袁崇焕也不是不可替代的。明朝如果不是内乱,清军短时间内还进不了关。
袁崇焕是一个儒将,战术玩得不错,总能抓住重点,让后金无从下手。包括后来清军绕道,从遵化突破长城,也在袁崇焕的考虑之内,但是很遗憾,加强长城一线防守的建议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最终导致恶果。也许有人把责任归到朝廷无能,其时,朝廷也是没办法,这时候的大明江山,已经烂到根了,各地农民起义频发,朝廷顾此失彼,已经无力再派兵加强长城一线的防守了,长城防线太长了,有很多隘口,在不知道后金兵从哪里进犯的情况下,撒大网,每个关口都增兵是不现实的。
明朝并不缺乏对付后金的将领,进取有难度,如果朝廷内部不出问题,能够全力支持宁锦抗战,守住难度不是很大。如果说出问题,最大的问题就出在崇祯皇帝身上,这个人刚愎自用,残忍而又多疑,虽然表面上看很勤政,但是基本上搞得是一塌糊涂,17年间他竟然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造成国家人才匮乏,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崇祯是一个志大才疏的君王,虽然志向远大、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事必亲躬,但他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加上他严苛、猜忌、多疑,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其残忍和冷酷与魏忠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的君王越是勤政,问题就越多,国家就越动荡。
事实也证明,没有袁崇焕,大明一时半会儿也不是后金可以撼动的,直到明朝灭亡,李自成进了北京,后金仍没有越过山海关。吴三桂的投降,才使后金彻底撕破防线,长城防线彻底失守。
在任何时代,一个政权的确立都不是一个人的能力所能撑得起的,一个分配合理,相互支撑的团队,才是站稳脚跟的基础,大明王朝内忧外患之下,朝廷内部又分崩离析,即便是孙武在世,白起重生,也难免覆灭的结局。更何况是一个儒将袁崇焕?
如果单论袁崇焕的军事能力,阻止后金铁蹄,基本没有讨论的必要,因为事实在那里,袁崇焕守宁锦,后金毫无办法,只要后勤跟得上,朝中五人不被束手束脚,宁锦固若金汤。
如果崇祯没有杀袁崇焕,袁崇焕带着他的关宁铁骑能延续大明朝吗?
如果崇祯没有杀掉袁崇焕,皇太极是永远也灭不了明朝。实战已经证明,努尔哈赤、皇太极都不是袁崇焕的对手,就更不用说多尔衮了!下面看看实战的经历吧。
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亲率十三万大军,号称二十万,围攻明朝关外要塞宁远城(今辽宁省兴城市)。明朝兵部尚书孙承宗向明熹宗举荐兵部主事袁崇焕,明熹宗让袁崇焕到国库领取二十万饷银,命他负责督率关外所有的明朝军队。
袁崇焕到了关外,在宁远城建起三丈二尺高,二丈宽的城墙,装备了各种火器、火炮。兵部尚书孙承宗还派了几支军队分别驻守在宁远城的锦州、松山等地,与宁远城互为倚角,互相支援。
不久,努尔哈赤带领后金军浩浩荡荡的到了宁远城下,架起几百个用树木做的长几十米的攻城梯子,冒着明军的滚木石头、炮火和箭雨,猛烈攻城。明军是奋勇杀敌,后金军是倒下一批,又爬上来一批,情况十分危险,袁崇焕站在宁远城的瞭望塔里挥無着令旗,下令明军的火炮开炮,只见几团火焰,几声炮响,后金军被炸得血肉横飞,溃不成军。
第二天,努尔哈赤亲自督战,集中优势兵力大举攻城。袁崇焕在宁远城高高的瞭望塔里,冷静沉着指挥。等后金军集体冲锋时,他命令几门火炮同时开火,这样一来后金军是死伤无数,宁远城下后金军是被炸的狼哭鬼嚎的,都不听督战军官的指挥,纷纷逃跑。在后面督战的努尔哈赤也受了重伤,下令全军后退。
袁崇焕看见后金军阵形大乱,马上就命令关宁铁骑冲出城门,明军骑兵将士们挥無着砍刀,在后金军的队伍里反复的冲杀,一直把后金军追出去近四十多里,才凯旋而归。
努尔哈赤英雄一世,在大草原上是所向无敌,没有想到竟然在小小的宁远城下栽了跟头,他是又气又恨,是毒火攻心,加上伤势严重,没几天就死了。努尔哈赤死后,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接替了他,做了后金的大汗。公元1627年,明熹宗死去,他的弟弟朱由检即位,这就是明思宗,也叫崇祯帝(崇祯是年号)。
后来皇太极和袁崇焕打了几次恶仗,皇太极是屡战屡败,他知道宁远城防守严密,自己真的不是袁崇焕的对手,于是绕开了宁远城,率领二十多万大军攻打河北,直扑京城。
袁崇焕马上就带领大将祖大寿和何可纲等人率领军队前去拦截,但是已经完了。皇太极已经到了北京城下,这时魏忠贤的余党纷纷造谣,说袁崇焕纵容后金军,这次后金军是袁崇焕引来的,袁崇焕想凭此威胁朝廷和后金议和。
崇祯帝是生性多疑,流言听多了心里就没有底了,开始胡思乱想了,对袁崇焕产生了疑心。皇太极打探到这个消息,就用了一个反间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崇祯皇帝居然相信了,后来崇祯帝把袁崇焕抓起来下了大牢,并且给活活的剐死了。
可怜袁崇焕对大明是忠心耿耿,最后是壮志未酬身先死,如果袁崇焕不被冤杀,他带领的关宁铁骑肯定能打败皇太极的后金军。可是历史没有假设,袁崇焕一死,大明的气数已尽,再没人能扭转乾坤了。
如果崇祯没有杀袁崇焕,袁崇焕带着他的关宁铁骑能延续大明朝吗?
最近正好在看明末的历史,看了很多资料,有了很多想法。
谈明末,袁崇焕是绝对饶不过的一个人,另一个人是魏忠贤!
袁崇焕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袁崇焕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那年他36岁,知县起步,正常情况下,当到府一级也就到头了。在没有外援只能靠自己的现实下,袁崇焕找到了一条捷径,那就是忽悠!所以历史上才有“故做惊人之言”的评价。证据太多太多,忽悠崇祯的五年平辽只是小意思,后面的宁远和宁锦大捷才让人叹为观止!
熹宗实录中袁崇焕关于“宁锦大捷”的奏报:
袁崇焕奏称:皇太极采用人海战术,靠人命填下了大凌河、小凌河、杏山、塔山、松山、连山等关外十七座城池,但明军杀敌甚众!惜败,所以没有首级。
袁崇焕奏称:关宁铁骑和后金军野战大战三场、小战七十二场,仗仗皆胜!不过因为建奴以把同伴尸体从战场上抢回去为荣,所以明军没有一颗首级的斩获。
袁崇焕奏称:关宁铁骑携大败建奴之余勇,乘胜进入锦州堡、宁远堡、大福堡坚守,并成功守住了这三座城堡!不过因为后金军喜欢把尸体拖回去焚烧,所以没有首级斩获。
辽东巡抚袁崇焕奏称:他用火海战术对抗皇太极的人海战术,比如锦州就连续炮击后金军长达二十四天之久,每天被关宁铁骑毙伤地后金官兵就算不过万也有数千之众。袁崇焕称:战斗最激烈的一天里,明军炮毙后金军四千人!重伤垂毙者逾万!
皇太极只带了一万战兵来和袁崇焕的七万关宁铁骑对垒,当然经不起大小七十余战、战战皆败,外加每天被炮毙几千人、连毙二十四天了。所以后金就退兵了。
此次进攻,后金军攻下了辽西二十座堡垒中的十七座(除了锦州、宁远、大福),抢割了明军五千顷军屯地粮食,还把两万多关宁铁骑抓回去做了包衣(其中仅大凌河一城就有四千关宁铁骑不战而降)。皇太极在回师时,还留了些人在宁远城下收割明军地秋粮,袁崇焕严令宁远堡内几万关宁铁骑不许踏出城门一步。
这就是袁崇焕的宁锦大捷!呵呵,从来没有一个人能这么无耻过!
如果说袁崇焕军事上无耻也就算了,另一个例子充分说明了他为人上也是同样无耻!就是给魏忠贤立生祠!
当年满朝文武都想给魏忠贤立生祠,只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毛文龙!说到这不得不说一句,魏忠贤还是有识人之明的,虽然毛文龙和他对着干,但为了辽东,魏忠贤也没把毛文龙怎么地。相反,袁崇焕给魏忠贤上了万言书,还送了万两白银的贿赂,希望能得到立生祠的资格,但魏忠贤看不上他,硬是没给这个资格!
但后来袁崇焕在杀毛文龙的理由里居然有毛文龙给魏忠贤立生祠的罪状!呵呵,无语了!
袁崇焕的历史地位怎么来的?是满清的乾隆给树立的!没有袁崇焕就没有满清!袁崇焕这个反骨仔,运输大队长当然是满清的民族英雄!
看看民族英雄的后代吧,袁崇焕的遗腹子袁文弼投降满清后马上抬旗,扬州十日的时候,已经入了旗的袁文弼就有一份精彩的表演;太平天国时期,他的五世孙富明阿在江南屠城累累;袁文弼的六世孙寿山,也就是袁崇焕的七世孙寿山,一直做到了建虏的黑龙江将军。这就是我们汉族民族英雄的后代!
最后顺带说一下某些人推崇备至的关宁铁骑,其他不说,就说一件事,明末唯一没有吃过关宁铁骑亏的将军是左良玉,那已经是在锦州大战之后了,当时的崇祯皇帝已经称得上穷困潦倒。不但得连太监都养不起几个了,宫里的宫女不够他也不敢招,最后只能让他老丈人周皇亲出钱,买了些丫头化妆作宫女来装门面。但李自成三打开封地时候。崇祯皇帝还是做了最后一次砸锅卖铁的努力,包括把他吃饭的铜盘子都典当了,总算又凑了些银子悬赏让左良玉和关宁铁骑去援助汴军。
刚在锦州大战中抛弃了友军逃回来的关宁铁骑一听说有赏银拿,就立刻南下去开封找侯督师要钱去了,其他的援军还好,但同样来开封拿赏银地左良玉好歹也是在辽西混过的人,大家谁还不认识谁啊。当时左良玉一看到后援是关宁铁骑,心里那真是瓦凉瓦凉的啊。结果老左就留了个心眼,当然他也没把自己的心思和侯督师透露。
到了开战地时候,李自成还没有进攻呢,右翼的左良玉就率先临阵脱逃,而且果然不出左良玉所料,李自成才一开始进攻,左翼的关宁铁骑也跟着转进了……该战史称朱仙镇大捷,汴军和远道来援的鲁军被李自成打了个全军覆灭。明朝在中原的战略机动部队被闯军一扫而空。
读明末历史,真的是越读越读不下去!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无耻的统帅?怎么会有这么无耻的军队?他们的无耻硬是把一个几万人的野人部落给喂成一个野蛮国家!最后给汉民族带来无尽的苦难和屈辱!
但现在却还有那么多的人在根本不了解历史的情况下,把仇人的民族英雄当做自己的民族英雄来崇拜,来歌颂,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屈辱和心痛!
如果崇祯没有杀袁崇焕,袁崇焕带着他的关宁铁骑能延续大明朝吗?
杀对了,这个人奸臣,间谍。
1.谎称五年复辽,结果后金兵临北京城下,朝廷及皇帝大惊失色,有负皇帝提拔重用,欺君大罪。
2.擅杀皮岛总兵毛文龙及一堆猛将,导致清军无后顾之忧,明军士气低落,尤其杀毛文龙是战略大失误,一盘棋被下死了。
3.私自和后金议和,朝廷大忌。要知道明朝不纳亲,不奉粮,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4.卖粮资敌,拿着朝廷的军资粮饷去资助敌人,而且是在清朝最虚弱最需要粮食的时候。此乃通敌大罪。
百无一用是书生,袁崇焕就是这么一个书生,空有大志,却无才能,妒贤嫉能,小肚鸡肠,贪财好色,从行径来看实乃通敌汉奸,所以最后凌迟处死,百姓分其肉,纷纷喝好,也是正常现象。
如果崇祯没有杀袁崇焕,袁崇焕带着他的关宁铁骑能延续大明朝吗?
如果崇祯充分信任袁崇焕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袁崇焕带关宁铁骑与后方的全力支持 最终大明江山可以延续并打败后金 袁崇焕领尚方宝剑曾承诺五年光复满地 历时一年多 经多方整肃军队 提高作战数养 提升士气 在与努尔哈赤 皇太极两父子的攻守战中取得优势 短期内形成均势相峙 袁崇焕以守为先 待机而动 此时崇祯皇帝内忧外患 百年难遇的冰寒天气 百姓庄稼无收 农民纷纷起义 天下大乱 时局尚可控间 崇祯勤政 不辞辛苦 兢兢业业 但主政能力有限 一生多疑 行为多变 改革减税中目标不明确 适得其反 殃及自身 这一时的大明需要的是时间 如小烹慢火蒸煮 皇太极因袁崇焕的存在 南满大地难有作为 兵锋绕开宁城直指京城 袁崇焕挥军追击途中已生变节 努尔哈赤生前就有离奸袁崇焕之计 皇太极此次用兵的真意目的就是做真做实离奸袁崇焕 整个京城流言四起 崇祯听信太监 近臣之言 召袁崇焕入京 斩首示众 人头挂在城头数月无人敢收 袁崇焕一死 崇祯自毁长城 遂了皇太极众人之愿 可叹五年光复之愿 袁崇焕一年多的时间连同自己就走到尽头 身首异处 大明江山终不保矣
如果崇祯没有杀袁崇焕,袁崇焕带着他的关宁铁骑能延续大明朝吗?
袁崇焕是明朝末年抗击后金入侵的一个标志性人物。袁崇焕活着和死去,对于明朝的抗击后金,有重大的影响。袁崇焕在接过崇祯交给他的尚方宝剑的时候,曾经对崇祯说,只要给他五年的时间,他就能够平定辽东之乱。但是最终,崇祯皇帝只给了他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就把袁崇焕杀掉了。因此,袁崇焕究竟能不能在五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里打败后金,就成了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没办法进行验证了。
(袁崇焕)
在我看来,一方面,袁崇焕是必死无疑;另一方面,袁崇焕就算活着,他也并不能够做到抗击后金成功。不过,我还想说一下的是,就算袁崇焕平辽没有成功,责任也并不在袁崇焕身上,而是在于当时的明朝,有着根深蒂固的没办法解决的问题。
为了把这个问题讲清楚,我们可以用历史上抗击北方少数民族成功的例子和不成功的例子,两方面来进行比较探讨。
历史上抗击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最成功的例子,莫过于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之所以成功,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是皇帝对卫青和霍去病高度信任。汉武帝之所以高度信任卫青和霍去病,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有卫子夫存在,卫子夫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卫子夫,汉武帝会不会那么信任卫青、霍去病,是很难说的。比如汉武帝后期的时候,就不那么信任李广利。因为那时候,李广利的妹妹李夫人已经去世了。二是朝中大臣很少有人馋陷卫青、霍去病。三是卫青、霍去病对匈奴采用了分化瓦解的办法。在卫青、霍去病以及后来汉宣帝时期,经过对匈奴的分化,匈奴分成了南匈奴和北匈奴两部分。
咱们再来看看另外一个抗击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失败的例子:岳飞抗金。岳飞抗金为什么失败?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一是宋高宗对岳飞不再信任,二是朝廷中有秦桧这样的对立派,三是金国内部还比较团结,宋朝并没有对金国进行分化瓦解活动,反而金国对宋朝君臣进行了分化瓦解。
(崇祯皇帝)
讲了正反两方面的例子以后,以后再回过头来看袁崇焕。
袁崇焕当时面临的矛盾,可以说和岳飞所面临的矛盾几乎一样。同时,他比岳飞所面临的矛盾,还多一项。
首先,崇祯皇帝不信任袁崇焕。崇祯皇帝喜欢给大臣发尚方宝剑,但是这个尚方宝剑,几乎从来不起作用。大臣们拿着这个尚方宝剑,根本就不敢用。崇祯不是信任大臣,反而是不信任大臣。所以,当袁崇焕带着军队回来保卫北京城的时候,崇祯皇帝反而疑神疑鬼,觉得袁崇焕是想造反。
其次,朝中大臣党争非常激烈。明朝末年,大臣们的党争,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厉害,比岳飞所面临的情况还要复杂。再加上袁崇焕做事多多少少有点简单粗暴,直截了当,书生气十足,所以,袁崇焕被别人谗陷,是肯定的。袁崇焕之所以被崇祯抓起来,也是因为朝中大臣在崇祯面前说三道四的结果。
(毛文龙)
再次,明朝被后金分化瓦解。这一点,和岳飞所面临的局面也很一致,明朝并没有分化瓦解后金,反而后金对明朝进行了分化瓦解。当时,皇太极就四处散播谣言,说袁崇焕和他勾结,共同打明朝。这个谣言,果然让明朝内部发生了动摇,把明朝搞乱了。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袁崇焕最终只能是岳飞那样的结局。就算崇祯在北京保卫战中,没有杀袁崇焕,袁崇焕迟早不能幸免。被剥夺兵权是一定的。
除此外,袁崇焕当时还遇到一个比岳飞更复杂的问题,就是袁崇焕的手下,并不听从袁崇焕的指挥,岳飞的部下是比较听话的,金兵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就是岳家军有统一的思想,严明的纪律。而袁崇焕手下,比如毛文龙等人,根本不听袁崇焕的。袁崇焕把军队根本指挥不动,想要整治军队,立马会受到来自各方的阻力。这种情况下,元朝还怎么带着这支军队去打仗?
总之,明朝末年的矛盾已经非常的尖锐,而且根深蒂固。袁崇焕在那样一个环境中,他是不可能保卫明朝的。
(参考资料:《明史》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