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这些著名的古诗为什么不押韵?
诗词里有几个名词需要知道,那就是唐韵、平水韵、新韵。另外还有切韵、广韵等。
现在很多人不在题唐韵了,因为已经很少在用了,现在诗词里只有平水韵和新韵两种,平水韵基本就是古韵的代名词,与其相对的就是新韵。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说说平水韵和新韵之争。现在写诗词的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平水韵,他们认为,古诗词是古代遗留的文化瑰宝,要保持古诗词的原汁原味就必须用平水韵。用新韵写诗词是四不像,丢了古诗词的韵味。
主张新韵的认为,即便是古诗,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平水韵成型于宋朝,但是隋唐时并不用平水韵,唐朝时就有唐韵。难道唐诗就不是古诗词了吗?如果按照极力推崇平水韵的那些人的思想,宋人就不该编平水韵,应该继续用唐韵。因为语言本身也是持续发展的,加上民族融合、人口迁移等影响,语言会随时代不同出现变化,诗词之所以美,除了文辞优美以外,很大一部分来源于韵律。而语言的变化会使原有的韵律发生变化,诗词的优美旋律会大打折扣,所以诗词的韵律也是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变化,这就是平水韵代替唐韵的原因。
即便是平水韵本身,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小的变化。现在的平水韵,最后修订是在清康熙年间。
从隋朝切韵的193部,唐朝的195部,到宋代的广韵细分206部,再到宋金时期的106部。元朝也用106部,但是具体字的归类还是有一点变化的。清代康熙年间,后人所编的《佩文诗韵》、《佩文韵府》、《诗韵合璧》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共收录汉字9504个,这就是广为流传的平水韵。
新韵则完全是按照现在通行的普通话为标准确定的,和古代的平水韵有了很大不同,但是至今为止,很多人对新韵不屑一顾,一些喜欢诗词的人还在背诵平水韵表。仿佛新韵写成的诗词根本就不是诗词,明显,这是一种非常狭隘的思想。
除了古今用的韵律规则不一样,古今诗词对韵脚的使用和平仄规则也不一样,真正严格平仄格律形成是在宋代。唐代的诗词还是比较自由豪放的,除了五言诗、七言诗外,还有六言诗,诗词格律较为随意,用韵也不是特别严格。几种原因加在一起,唐代的诗会让后人感觉用韵和平仄格律都不是很严谨。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这些著名的古诗为什么不押韵?
唐诗是押粤韵的。如果用粤语读唐诗,那才叫朗朗上口。
附过去写的有关文章于下。
唐朝人说粤语?
唐朝官话是不是现在的粤语,我不是专家,不敢莽言,但我发觉许多唐诗用粤语来朗诵比普通话更押韵。看举例。(注:以下括号里的拼音为粤语音节,不是直接读音,因为写不出音标😀音节后的大写数字为汉语拼音的声调。因为粤语有六音,只能近似表达。普通话读音不标注。)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yin一,
遥看瀑布挂前川qin一。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tin一。
(普通话读只有烟和天押韵,粤语川字也押韵。)
草(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zheng三,
春风吹又生sheng一。
(普通话一句都不押韵,粤语尽和生押韵)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gang一
千里江陵一日还。wang三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shang一
(普通话读还和山有点押韵,粤语读间也押韵)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tin一。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xin三。
(普通话读没一句押韵,粤语读天和船押韵)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yout三,
凤去台空江自流lout三。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yout一。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jout一。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sout三。
(因为这些字的粤语读音写不出拼音的韵母,只好借英语out的读音作韵母。普通话读只有游、洲和愁押韵,而用粤语读还有流和丘)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xand三。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jand一。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qand三。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mand三。
(又要用英语and的读音做韵母。普通话读只有城和征,粤语读加上情和鸣)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qeng一。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reng三。
(用普通话读无押韵,粤语有俩)还有一些诗普通话虽然有押韵,但用粤语读明显更对称合理。如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例子太多了,不胜枚举。这能作为唐朝人说粤语的一个证明吗?待考……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这些著名的古诗为什么不押韵?
这不是古诗,这就是篇文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