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一定要攻城?绕着走不行吗?

不一定都要攻城,一般会按战争的目的和需要决定是否要攻城,有些城是一定要攻下来的,有些则不一定非要拿下。

首先说战争的目的,侵略土地就必须把想拿到的土地上所有城池都攻破。要灭一个国家,则需要把粮草兵源补给线上的所有城池拿下再进攻都城。这个不用解释大家也应该明白。孤军深入,四面受敌是自取灭亡。

还有一种战争,可能不会以攻城为主,那就是掠夺与威慑,例如匈奴对中原边境的掠夺。最典型的就是辽金对北宋的战争,如果进攻路线上有坚城不好破,能够绕道的话,他们会绕道进攻。澶渊之盟为什么能够顺利签订,就是因为辽国没有吧进攻路线上的城池都拿下,澶州城下不能久战,否则后方可能受到攻击。

金灭北宋战役则更加典型。金国灭辽以后,得到了大片土地,甚至出现管理不过来的窘境,所以对北宋的战争并不是以掠夺土地为目的,他们对北宋发动战争,主要是北宋不断在边境侵占金国土地,引起边境纠纷。金国趁机进攻北宋掠夺人口和生产资料。顺便威慑北宋不要在边境耍阴谋。所以在进攻时,并没有把沿途的城池都拿下来,而是把关键部位的城池拿下后,直取京城,逼迫北宋签订屈辱条约。北宋军民对这些屈辱条约不满,屡次毁约,造成宋金战争打打停停数次。金国对北宋的屡次失信不满,坚决要换个听话的中原皇帝。于是抓走赵姓所有皇族,立了个张邦昌扬长而去。一场以掠夺和威慑为目的的战争,愣是被徽钦二宗花样作死变成一场灭国之战。而金国可以两次顺利打到京城,就是因为并没有拘泥于必须攻城,能绕过去的则不去硬攻。效率很高,但实际上战果并不牢固。金国只能是换个中原皇帝后迅速撤走。

土木堡之变,也先围困京城,但是府州因为难以攻破,也是绕过去的。

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城池对于战争意味着什么。在武器和战斗能力相同的情况下,十万大军打不下五万人防守的城池。甚至四倍兵力短时间也难以攻破坚固的城防。古代最原始的方法是在城下堆土。所以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孙子兵法》对几种战法论述中,用字最多的是攻城战,而且全部是负面的,也就是说极力反对攻城战。并指出,是不得以才采取的下策。可见城池在战争中的作用有多重要,攻城战难度之大。想要各个击破,太难了,有些大了很长时间还在僵持的,大部分都是地理位置特殊,不打下来,下一步战略部署无法进行,否则大多还是会绕过去的。

古代为什么一定要攻城?绕着走不行吗?

绕着走,不是不可以,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很多次。

战国初期,魏国大将吴起为快速占据秦国河西地区,就绕过函谷关,从山西龙门渡口(山西河津县)渡过黄河,进入关中,继而占据临晋、元里等地。

三国时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因祁山堡久攻不下,所以诸葛亮就绕过祁山堡,留少许兵力牵制,而后他自己则亲率主力攻打陇西。

魏灭蜀一战,钟会在攻打汉中时,因汉、乐二城久攻不下,钟会就用小股兵力牵制住二城蜀军,然后自己亲率主力部队绕过二城,只趋阳安关口。再之后,因姜维坐镇剑阁,魏军无法直入成都,就在两军陷入胶着状态时,邓艾险中求胜,率精锐部队绕过剑阁,自阴平沿景谷道东向南转进,直扑成都。

西晋末年,前赵大将刘曜多次绕过函谷关,从蒲津渡口西渡黄河进入关中,最终攻破长安城,俘虏晋愍帝,灭亡西晋。

明朝初期,靖难之役时,因朱棣无法攻克由明将铁铉镇守的济南,遂决定留下少许兵力牵制于他,然后亲率主力北上,继而破东阿、汶上、邹县。

明朝末年,皇太极曾绕过宁远、锦州等地,率军从蒙古突入中原,攻打明都北京。

如上所述,历代还是有很多在战争过程中,绕过城池,去攻击另外一些城池的情况。

但是,从历代绕过城池的战争来看,要想绕过城池,去进攻其他的城池,这必须要满足以下一些条件:

第一、实力够强。这是想要绕过城池的第一条件,如若实力不够强,就想绕过城池,他必然会腹背受敌,到那时很大几率会陷入全军覆没的结局。魏灭蜀一战,钟会为何敢绕过汉、乐二城?还不是因为魏军的实力要远远强于镇守二城的蜀军,当时钟会统兵10余万,而蜀军仅万人,因此钟会这才敢绕过二城,直扑阳安关口。

第二、粮道无忧。历来战争,将领们不敢绕过城池,而是选择一座一座去打,其原因除了害怕腹背受敌,就是因为害怕粮道被断。古代战争能赢的一方,无外乎兵源、粮草要比敌方充足,可以说粮草的供应至关重要,若粮草不足,则势必军心不稳,而一旦军心不稳,则无需敌方动手,其内部就会自行崩溃。而若想粮草充足,除了本国的粮草筹集要及时,最为重要的就是粮道,只要粮道不失,粮草就能源源不断的送到前线。

如此,对于一个敢绕过敌方城池的军队来说,他要想饶过,就必须保证粮道不失,而若是他们敢绕过,其必然就是能够至少八成的几率保证自己粮道不失。魏灭蜀一战,钟会敢饶过汉、乐二城,除了实力够强,就是因为这二城早已被钟会团团围困,他根本就不用担心自己后方的粮道会有被切断的可能。

第三、敌方可调动的主力被牵制。历代绕过城池的军队,其目的就是想借着绕过城池,去进攻其他防御薄弱的城池,继而取得更大的战果。因此,试想,如若敌方可调动的主力依旧还在,且还能自由的去支援任何一个地方,那这绕城池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此,要想完成饶城池的操作,其还要做的就是地方的主力部队被牵制,其无法自由的去支援其他地区。

魏灭蜀一战,邓艾之所以敢绕过剑阁,直扑成都,其原因就是蜀汉的主力,即姜维的部队,被钟会的部队给牵制在了剑阁,无法去支援其他地方,这才有了邓艾绕过剑阁,奇袭成都,灭亡蜀汉的壮举。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敢绕过城池,去进攻其他的城池,其所需具备的因素主要有三点,一就是实力要比敌方强,二就是粮道要确保能始终被自己所控,三就是敌方的可调动的主力部队要能被自己的军队所牵制

同时,一般情况下,会绕过城池的,其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直取敌方的都城,继而俘虏敌方皇帝,如邓艾绕过剑阁,是为了取蜀汉都城成都;朱棣绕过济南,是为了取京都北京。其实想来也是,如若在有足够的实力能够有机会只取敌方都城,俘虏敌方皇帝,这谁不愿意去试一下呢?如若成功,那就可以极大的减少自己一方的伤亡,并且还可以再最快的时间占据敌方全境。

当然,纵观历朝历代,其绕过城池,去进攻其他城池的战争,还是少之又少的。历代战争,多数情况下,还是以占据敌方城池,及要地为主的,而非亡其国,因此不太可能去绕过城池,去进攻其他的城池,毕竟如若后方的城池没被占领,即使你能占据其他城池,这城池还是有一天会被敌国重新夺回的

此外,不是每次战争,进攻方都有强于防御方数十倍的实力的,也不是每一次防御方都能被进攻方压制的死死的,甚至是主力都被牵制。而如若做不到这些,他们即使是敢绕过城池,也要时时刻刻面临着粮道被截,腹背受敌的威胁。

首先,如若没有绝对的实力能够去牵制所要绕过的那座城池的部队,那么一旦其绕过这座城池,去进攻其他城池,其结局很有可能就是在进攻这座城池时,后方那座没被占领的城池突然带兵袭来,而后与这座城池的军队对其实施两面夹击,如若到那时其结局恐怕就只有全军覆没了。

其次,当敌方的主力部队没被牵制之时,而后方敌方城池的军队又得不到有效的控制,那其所面临的另外一个威胁,就是粮道被断。而如上文所说,一旦粮道被断,其粮草供应势必就会成问题,而粮草有问题,用不了多久,其军心就会崩溃,等到那时,敌方不用进攻,其就会自行崩溃。

因此,中国历代战争,多数时候,进攻方多不会去绕过城池,进攻其他的城池。其主要原因有二点,其一没必要,多时候战争就是以争夺城池为主,完全没必要绕。其二就算饶了,也没有多少成功的机会,一是粮道可能被断,,陷入自行崩溃的局面,二是可能被敌方主力部队包抄,陷入全军覆没的结局

古代为什么一定要攻城?绕着走不行吗?

古人又不傻,打仗绕城而走根本行不通,对大军来说甚至是自取灭亡。

古代城市建设不像今天是开放式性质的,每座城市外围都有高大而厚重的城墙,还有宽阔深邃的护城河。

以我国现存最大的西古城墙为例,其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相当于五六层楼之高,一旦有来犯之敌,城内守军只需关闭各个城门,拉起护城河上的吊桥,敌人就很难进入城内。

此外,城市每个城门都设有瓮城,搭配城墙上无数女墙、暗洞,在居高临下的情况下,只需凭借少量士兵就可以抵挡数倍于己的敌军,想要攻破一座城池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人员伤亡损失。

至于绕开城池这种说法,虽然避免了攻城伤亡,但结果只会得不偿失。

很多城市都建在关隘要口上,根本绕不过去

古人在城市的选址上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其中一个重要属性就是战略区位防守。

比如,四川的剑阁、陕西的华阴、湖北的襄阳,这些城市都建在重要山川、河流地理分界线的交汇处,占据了出入关口的唯一通道。大军想要绕过去就必须翻山越岭,不仅比正常路途远得多,而且地形非常险恶,很容易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伤亡程度并不亚于攻城损失。

古代发生在元灭南宋的一场重要战役,即“襄阳保卫战”,双方围绕这座城市打了整整十年。襄阳城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枢纽位置,江水穿城而过,并连接南宋整个长江防线,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元军南下的必经之路。因此,襄阳失守后,南宋都城临安再无险可守,政权也很快土崩瓦解。

明朝末年,清军想要入主中原,却被山海关挡在辽东足足几十年,先后战死了两代君王。只因山海关西连长城天险,东据波涛汹涌的汪洋大海。饶是战无不胜的八旗铁骑,也只能止步不前,要不是吴三桂投靠满清,将山海关拱手献出,清军能否进入中原还是未知数。

城市是大军的重要补给基地

古代城市也并不全是据险而建,那么对于那些地处平原,交通四通八达的城市能否绕过去呢。答案是同样不能。

在平原上兴建的城市,基本上都是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富庶地区。城市里的粮库都十分充盈,可以为大军提供充足的粮草。至于有些人说城市郊外也有庄稼,但那是需要再加工的,并不能直接食用。

此外,城市里还有重要的钱库,里面储存着百姓缴纳的赋税钱粮,是重要的军饷来源,可以有效补充兵员,购买必须的武器辎重。

历史上,曾国藩率领湘军打下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后,进城的士兵各个都大发横财。太平天国的圣库更是被洗劫一空,仅曾国荃往湖南老家拉的金银财宝就装满了几十艘大船。

绕过城市容易腹背受敌

古代战争就意味着攻城掠地,城市作为一座巨大的堡垒,退可守、进可攻,是大军稳固的根据地。

古代也有绕过城市的流寇式打法,但不可避免都留下了巨大的攻击隐患,结局往往十分悲惨。

比如,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了进一步打击清廷统治,洪秀全派林凤祥、李开芳率领两万人马一路北上直取北京。北伐军就是不以攻城略地为目的,遇到各地州县就直接绕过去,大军很快就到了天津附近。但这种孤军深入的行为,导致北伐军四面无援,不断损兵折将,最终陷入清军的重重包围,从而全军覆没。

此次北伐,不仅使太平军的两万精锐力量白白牺牲,还使清朝有了喘息之机,集中精力在南方对太平军形成围剿之势。李秀成在后来供述太平天国十大败局原因时,孤军北伐就被列为了失策的第一条。

总结

在古代战争中,由于很多城市都据险而建,并扼守着交通要道,本来就没有其他的道路供大军绕过去。而且,城市又是补充粮草的重要来源,是开展统治管理的基础,绕开城市就失去了作战的基本意义。因此,宁愿付出巨大代价攻下城池,也不会选择绕开它。

古代为什么一定要攻城?绕着走不行吗?

古代作战一定要攻城,是有原因的,接下来试论原因。

一、占据交通要道,解决交通问题。古代的城池,一般都建在水陆交通要道。古代的交通,不像现在这样发达便利,除了交通要道之外,别的地方可能就是山野小路。

大军行进,对于交通的要求相对较高,大队人马,要想顺利快速地行军的话,肯定要走好一点的道路。除了人马行进,军队中还有很多的粮草辎重,要想顺利运输,对于道路的要求也很高。

如果不走大道,走山野小路的话,一者容易迷路,再者难以保证速度,三者难以保证粮草辎重的运输,难以保证后勤供给。

同时,占据了一座城池,就相当于取得了对交通的控制权,相当于掐断了这片区域跟敌方的联系,隔断这片区域对敌方的物资补助和兵源供给。

二、出于对地盘和军事根据地的占据,及后方稳定的考虑。

攻下一座城池,就相当于己方控制了交通要冲,有了一块攻防根据地。后期,或攻或守,使用随心。可以用来休整军队,可以用来储备粮草,可以用来接应后续部队,以此为根据地,向前稳步推进。

如果不攻下城池,而是绕城而行的话,每一座城池中,都集中了敌方在这一片区域的防御力量,必然陷入四面皆敌的窘境。到时候,四面八方,全是敌方的力量,肯定会被对方包了饺子,可能导致全军覆没。

三、除了以上两个最重要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些别的原因。

比如破城之后,敌方的财物、粮草、作战器械等会被己方获得,城中的人口也为己方俘获或控制,相当于削弱了敌方的力量,同时增强了己方的力量。

而且,攻城胜利,攻城的将士会获得军功奖励;城破之后,兵荒马乱,城中居民、富户的财物无法掌控,士兵也会有相当的财物收获。攻城战的军功和钱财收获,对于提升士气也有很大作用。

所以,出于作战的战略需求,为了掌控交通,为了掌握作战根据地,为了后方的稳定;同时以战养战,增强己方,削弱敌方;以及作战过程中,通过用军功和财物对将士进行激励,提升士气。古代作战是一定要攻城的,不攻城则战事无以为继,无所收获。

附,古代城墙建设。

城墙是城市的主要防御线。城墙建设,初期以竹、木栅为主;后来,随着生产力提升及防护需求,改为用土石或砖等材料建筑。

中国早期的城墙,绝大多数是用土筑成,到了明代以后,各地的城墙才开始包砖。

殷商时代,普遍使用版筑技术。筑墙时用两块木板相夹,根据墙的厚度确定两板之间的宽度,板外用木柱支撑住,然后在两板之间填装泥土,用杵捣紧,完成后拆去木板木柱,就会成为一堵墙。

春秋战国时代,版筑的技术有所提升,采用悬版夯筑法,用木棍穿过两侧夹板,用绳索固定取直,中间填土夯实,这样建成的城墙,比以往更结实。

古代为什么一定要攻城?绕着走不行吗?

可以绕着走。

比如司马昭伐蜀汉,邓艾绕开姜维把守的剑阁关,从阴平小道打到了成都城下。这就是典型的绕开大路,另辟蹊径。

北宋末年的两次开封保卫战也一样,金军主力都是直捣河南,没有与河北、山西的宋军做过多缠斗。

另外,朱棣绕过济南城,直捣南京。皇太极绕过关宁锦防线,直打北京。也都是古代攻击一方绕路前进的成功案例。

所以说,古代打仗,只要条件允许,攻方并非一定要攻城,绕过去也是可以的。

只不过,古代没有飞机,不能飞过去,部队行进要靠士兵的两条腿,顶了天了也不过是一人配三匹马。说到底,还是要在地面上行进。因此,古代绕道作战的难度和风险其实很大。攻方在确定绕道之前,一定要先具备三个前提条件。否则大概率会“车毁人亡”。

哪三个前提条件呢?

前提条件一:要能出奇兵制胜,速战速决。

前提条件二:要提前收集情报,知己知彼。

前提条件三:攻方手里要有必胜筹码,不怕被守军反包围。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以宋金两次开封之战举例说。

金军第一次南下前,宋朝根本没想到金军会来打自己,而金军已知道宋军底细(知道宋朝外强中干),因而开战之后,宋军被打得猝不及防,等宋军终于反应过来,展开反击后,金军又凭借骑兵机动优势,迅速甩开宋军。而且,金军的野战能力本身也远强于宋军,常常暴打数倍于己的宋军,打得各路宋军都不敢冒头。

于是这也就导致金军在没拿下沿途重镇的情况下(就连太原这种大城市都没拿下),仍然可以肆无忌惮的在宋境四处游动,烧杀劫掠,不怕宋军堵截自己的撤军路线。

金军第二次南下更是嚣张,留着侧翼十几万宋军不打,一支彻彻底底的孤军,居然就把北宋给团灭了。

估计连金国人自己都没想到这么轻松就灭掉了一个中原王朝,以至于没有心理准备,就要接手中原。所以金人后来才随便立了张邦昌为傀儡皇帝,就匆匆北返了。(这从也侧面也反映了当时宋军的战斗力之渣)

有正面例子,当然就有反面例子。宋辽澶渊之战就是典型的攻方绕道的反面例子。

当时北宋立国才四十余年,宋军的战斗力还比较强,除开战初期被辽军打蒙圈外,宋军其余时间的表现还算正常。

当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宋军迅速集结,展开反击。而等到辽军主力被名将李继隆阻挡在澶州城下,同时辽军统军萧挞凛又被宋军射杀于前线后,战场形势其实对北宋十分的有利,对孤军深入的辽军则非常不利。

此时的辽军,用兵法上的话说,是犯了前进则受阻,背后又有宋军环伺,腹背受敌,进退失据,处境险恶的兵家大忌。前面提到的三点因素,辽军一条都不占。

因此,后来萧太后才会急于求和,因为她知道继续打下去,对自己不利。企图通过谈判得到战场上不可能得到的胜利。

也就是宋真宗这个人太怂,如果换个英明神武的领导,辽军很大几率会被宋军重创,被团灭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说,古代绕道而行的难度其实很大,稍不留神就会掉沟里去。如果攻方不能同时具备趁虚而入,知己知己,战斗力吊打对方这三个前提条件,依然绕道走,没有肃清沿途据点,那跟找死没区别。

因为守方只要坚壁清野,饿也能把攻方饿死一大半。等到攻方士气泄了,守军随便一个出击都能把攻方打残。

另外,战争的核心在人。对于攻方而言,能否歼灭守军的有生力量才是战争的关键。一城一地的得失,其实没那么重要。

就拿明末的松锦之战来说。

这场大战之前,皇太极曾四次绕开把守严密的关宁锦防线,杀入关内,战果颇丰。尤其是第四次,八旗军在河北、山东游荡了五个月,共攻克一府三州五十五县,抢到的牛马牲畜不计其数。关宁锦防线在皇太极的眼里形同虚设。

可是皇太极依然对关宁锦防线念念不忘,因为在这条防线上,有十三万精锐明军。不把这些精锐明军灭了,就意味着清军无法对明军形成致命性打击。

崇祯皇帝在此战前,为什么对皇太极坚决不妥协?而战后却突然想求和?

说穿了,不就是战前的他,觉得自己手里有筹码,还能跟皇太极较较劲。而战后,明军的关外精锐尽丧,无力再与清军拉锯战,筹码没有了,他只能求和了。

所以说,抛开战场因素不谈,古代攻方在战场上一般不绕道而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想歼灭对方的有生力量。

毕竟打仗的目的,无非就是土地和人口。而古代的土地,大多数是围绕着城郭为中心而存在的。市民和军队平时在城里,农民在城外,打起仗来,农民也躲进城里。

如此一来,人和地,就都顺理成章的躲进了城里。不打城郭,打仗就失去了意义。

古代为什么一定要攻城?绕着走不行吗?

古代攻城也是不得已,孙子兵法上说,上等的计谋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打仗就赢了,这是所有高明的将军追求的目标。

你不要说绕着走,不走就能赢,这样的好事,谁不喜欢呢?

有时候真的是必须要打仗,必须要攻城,而且真的是绕不过去呀!

地理位置的优越造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往往咽喉部位,是必经之地,真的绕不过去

举个例子,古代要出西域,往往必须经过嘉峪关,因此嘉峪关就成为一个兵家必争之地,所以会修建一座军事重镇,高高的城墙,还要派重兵把守。

还有东北的锦州,它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清军要出关,就必须占领锦州,所以洪承畴与皇太极在锦州附近地域展开了大决战。

结果洪承畴在“松锦会战”中战败投降,清军占领了锦州,从此以后,八旗军出关作战就没有地理障碍了。

第二种原因是不敢绕着走,有些地方可能不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是敌人有重兵把守,我军绕着走,可能被敌人切断退路

比如:陈友谅与朱元璋争夺天下的时候,本来可以绕开洪都,直接攻打南京,但是陈友谅不敢绕开洪都,这个洪都朱元璋苦心经营的军事重地。

陈友谅怕被两面夹击,所以不敢绕着走,如果真的绕开走,事实上也是有这种被夹击可能的。

假如绕着走,直接攻打南京,那么洪都的朱元璋的军队会截断陈友谅的粮道,或者从背后夹击他。

所以陈友谅不敢绕着走。

总之,军队的将军们往往要考虑自己军队的安全,要做到进可攻,退可守!

因此是不敢随便绕着走的,万一被敌人截断退路,前方有敌人的坚固城池,后边又有敌人的军事存在,那么就危险了。

很多城市往往是交通枢纽,绕开走只能走小路,小路对大军的粮草运输也不利。

所以很多情况下,都必须攻城,不能随便绕着走。

欢迎关注我,一起探讨有趣的历史故事!

作者|龚柳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