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发明了塑料、玻璃、水泥,为何没有表示塑料、玻璃、水泥等物品的文字部首?

古代的文字部首,取材与金属木头,水火,月代表肉,人造的材料已经有了过去不可比的化学材料。为何没有人为造字来记录呢?

当然有了,代表混凝土的汉字【】拆开了你会发现,是人工石三部分组成,砼字是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教授1953年创造的。当时教学科技落后,没有录音机、复印机,学生上课听讲全靠记笔记。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词,但笔划太多,写起来费力又费时。于是思维敏捷的蔡方荫就大胆用人工石三字代替混凝土。

另外,玻璃一词也是很晚才有的,因为玻璃通透如玉,最早是和水晶等列入珍宝行列的,所以用玉(王)字边,明代以前,按产地,把玻璃称作【颇黎】。康熙字典《广韵》《韵会》𠀤滂禾切,音颇。《玉篇》玻瓈,玉也。《广韵》玻瓈玉,西国宝。《正字通》一名水玉,莹如水,坚如玉,碾开有雨点者为眞。明三保大监出西洋,携烧玻瓈人来中国,故中国玻瓈顿贱。烧者有气眼而轻。

中国的汉字能包罗万象,与其他文字不同的是除了表音,还可以表意,所以再出现新事物的时候,往往无需造字,就可以按照汉字表音表意的规律,找到几个比较适合表达的字,经过简单的组合,而不需要另外造字。砼算是一个特例,用的是造字法,用一个字代表一个词,这种文字在汉字中并不常见。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新名词,在古代是没有的,但是通过汉字的特征都能形象的表现出来,比如放射、辐射、固体、高射炮、交响乐、教科书、金刚石、合金钢、维生素等等,以前没有,出现了,用汉字命名,毫无压力,而且还可以通过汉字表音表意的功能,即便是不知道的新事物,通过名字,就大致了解这种东西,而且毫无压力的说出名字。

颇黎 - 玻瓈 - 玻璃

大陆实行了简化字,很多人认为是巨大进步,但是为什么在其他方面都很开放进步的汉字使用地区不认可简化字呢?难道他们不知道简化字书写更简单吗?其实根本原因就是汉字的特点,表音表意,这是汉字的灵魂,是区别于其他文字的最大特点,简化字的最大问题是破坏了汉字的表意功能,很多可以望字知意的汉字变得不知他代表什么意思了,简化字将汉字的灵魂剥离了一大部分,他们不但不愿意效仿,还为此深恶痛绝。其实汉字还可以再简化,而且还真的尝试过,我刚上学就是学第二批简化字,但是很快就被否定并废弃了,为什么,因为简化字带来的影响已经很明显,不能一错再错。

部分第二批简化字

第一次简化的字数量有限,而且很大部分是古代已出现过简化,但没有被统一认可的字,影响肯定是有,但是并不是毁灭性的,但是第二批简化字,幅度太大,字形完全不能表意,如果不及时阻止,将是中华文化的一次浩劫。

现代人发明了塑料、玻璃、水泥,为何没有表示塑料、玻璃、水泥等物品的文字部首?

文字是古代发明的。现代人极少往里面添加,为了书写方便的简化字除外。塑料玻璃水泥等材料是现代人发明的,现代人不添加新发明文字,古代人是不知道现代人发明的东西的。尤其是汉字,现有的汉字通过组合完全能满足新词汇的需要,就沒有必要重新创造文字了。(我不知道砼这个字是否现代人创造的)。但西方的拼音文字不同,每一种新事物、新材料都需要一个新的词汇来表达。所以他们的文字更新速率是很快的。所以,现代人看不懂几百年前的文学作品是不奇怪的事情。不象汉字,秦汉以后的文字,虽已过去两千多年了,现代人们仍然认识。

现代人发明了塑料、玻璃、水泥,为何没有表示塑料、玻璃、水泥等物品的文字部首?

一,我觉得完全不必要。“塑料”一词中,“料”是指质、“塑”是形态,而如此类的东西古代并非是没有;玻璃不是现代人发明的、古代就有,如当时的琉璃,古代怎么就没因此造偏旁或字?水泥亦是一种类泥的东西。

二,假设因此而造偏旁部首,那么这偏旁或部首又是特别为了那一样物品而形名呢?有一个东西是塑料或玻璃材质配合其他,而需要特别指出来的吗?之所以不另立,要么是这类东西太多、特别指出不如混为一谈,要么就是太少、没必要大动干戈。

另外,即使为这些东西新造字,大众也不是那么容易接受的、更多更似一种专业术语只用。既然都是专业术语,那当前所用的称谓等,就足够说明了,更无需冒搅乱文化的险——字不可轻造。

现代人发明了塑料、玻璃、水泥,为何没有表示塑料、玻璃、水泥等物品的文字部首?

你的问题,明显是针对中文,这里要说明一下,这是因为中文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中文语言已经比较成熟,完全可以表达新事物。所以一般就没有必要新造字,来表达新的事物。

现代人发明了塑料、玻璃、水泥,为何没有表示塑料、玻璃、水泥等物品的文字部首?

这是因为这些东西一发明出来就有现成的文字部首随手拿来就可供使用,根本没有必要绞尽脑汁煞费苦心的再做无用功,并且老祖宗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差不多包罗了可能出现的事物,就算真有人想标新立异的进行文字革命也有画虎不成反类犬的顾虑。

现代人发明了塑料、玻璃、水泥,为何没有表示塑料、玻璃、水泥等物品的文字部首?

汉字是象形文字,本就包罗万象,囊括万物!

以阴阳五行的视角,窥知宇宙运行变化的机理,历经几千年延边成熟,没有需要多做补充!

面对新生事物,文字间重组即可准确表达,不需要节外生枝!因为,再新的事物,其存在、诞生、性质也在宇宙运行框架之内。

外语都是拼音文字,他们对待新生事物,则需要新编词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