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李世民李治为什么都要远征高丽?

这段历史太复杂,其中很多认知误区,造成后世不太理解,首先,高句丽在哪?是不是一个很小的国家?是不是在朝鲜半岛?隋唐是不是不应该出兵打高句丽?问题太多了。

首先明确,隋唐征高丽,不是攻打朝鲜,朝鲜的一部分属于高句丽,但是高句丽不是朝鲜,它的主要分布地区是辽东地区,对应今天的地理关系,是在辽宁西南部。而且高句丽并不是一个将于稳定的边远国,他所统治的地区在不断的变化中,向西南最远到过河北唐山以及天津地区。五胡乱华时期,前燕、后燕、北燕、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等轮番占领中国的东北部地区,这些政权有些和高句丽互抢地盘,有事又联合对付中原政权,分分合合边界迁移不定。

隋文帝期间,高句丽犯孤竹(现在的唐山市迁安市、滦州市、卢龙县一带),这时候的高句丽已经对中原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迁安市就在长城脚下,过了滦河,滦州西南就是华北大平原。是辽西走廊的西出口,过了此处,无险可守,而高句丽又是一个极具侵略性的民族,趁着中原大乱,多次向西南推进,隋文帝不得不出兵征高句丽。

这条京奉铁路就是原辽西走廊,地理位置险要,北边是连绵不断的燕山山脉,南邻渤海,地域狭长,东汉末期曹操征乌桓就是因为这条路不好走,不得不嵌山填谷五百里绕行,三国时期,公孙氏持远不服,自立为燕王,司马懿东征经次路灭辽东公孙度。高句丽已经打到了唐山市边缘,隋朝不得不重视。

随初,高句丽一直蠢蠢欲动,凭着辽西走廊的地理优势,持远不服,表面上接受隋朝封号,但不入朝、不纳贡、边境陈兵,集结粮草,随时准备打仗。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隋唐两代,高句丽一直都是心腹大患,几次出兵攻打,看似失败,但是对高句丽的压制作用巨大,李世民征高丽,只能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算不上失败,从人员伤亡比例,夺回土地数量,应该是成绩斐然。基本把高丽的边境推到了朝鲜半岛附近。此时的高句丽对唐朝的威胁已经不是很大。

乾封元年(666年),唐趁高丽“莫离支”盖苏文死,长子泉男生代理之机,高宗李治,带李绩、薛仁贵三征高句丽,进展顺利,第二年彻底灭掉高丽,

杨广李世民李治为什么都要远征高丽?

这个问题,过细分析起来就很复杂,各方面因素很多,但直白一些就两点,一是政治,二是地缘,导致从隋文帝杨坚开始,想打国力不够没开打,随后的杨广、李世民、李治均征高丽,输了再来,一副誓不罢休的态势。

隋炀帝,杨广。

与其说远征高丽,不如说打辽东,所有的目地是围绕着辽东来的,并不是为了打高丽。为什么打辽东呢,很简单,因为辽东是中原统一王朝的一部分,以前属于幽州管辖,所以辽东本是汉人领地,直到永嘉之乱时,高句丽趁着西晋灭亡,霸占了辽东。

图为吉林省通化市高句丽洞沟古墓群。

作为英明神武想办大事的帝王,完成国家统一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目标,我大汉的辽东地区被一苍蝇小国给盯了,肯定是要拿回来的,所以从隋文帝杨坚开始就定下了用兵用辽东,以辽东为意的基调,杨广用兵了,李世民用兵了,李治也用兵了,都为了一个目标,把辽东纳入进来,完成统一。

隋征高丽示意图。

再讲地缘问题,当年的高丽可不是今天的半岛那点地方,辽水流域都被它给占了,是北方数个政权里比较强大的,很强横,还喜欢带着靺鞨、扶余等袭扰我方驻地,隋唐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威胁共3个,突厥、高丽,吐谷浑,要命的是高丽时常和突厥眉来眼去,搞军事同盟,高丽占的又是我们的故地,不打高丽打谁,所以吐谷浑一招击败,突厥内部分裂瓦解,剩下个高丽死磕。

杨广李世民李治为什么都要远征高丽?

先明确一点,高丽或者叫高句丽,一定要跟棒子国分开,这个高丽跟以后的高丽完全没关系,历史更不能像棒子国一样混为一谈。

消灭高句丽是从隋开皇十八年(598)到唐总章元年(668),耗费70余年,历经隋唐四代君王才做到。(杨坚、杨广、李世民、李治,只有中间的唐高祖李渊没有对高句丽用兵)。

杨坚、杨广、李世民、李治这四位,前两位都是大败而回,而且每次打高句丽,不单单使损兵折将的问题,几乎次次全军覆没,大量的粮草军械都资敌了,隋炀帝杨广还为此把江山都丢了,李世民后期虽然步步蚕食,收回了辽东,但东北一带都是苦寒之地,也是损失巨大,直到李治时期,才联合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彻底平定高句丽。一个蕞尔小国,有必要这么大动干戈嘛?

肯定是有的。

第一,收回故土。高句丽这个地方,主要是辽东地区,原来是周朝时分给箕子的封地,汉朝时设有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个郡,西晋时,中原王朝也统治辽东。曹操,司马懿等都曾经攻打过这个地方,而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势微,高句丽就趁机抢夺了辽东等大片地区。中国虽大,但没有一块土地是多余的。

第二,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高句丽在崛起之后,一直也有南下吞并中原的野心,而且在隋炀帝时期开始与突厥人结盟,妄图东西夹击。到唐太宗时期,突厥人都打到长安城下了,你高句丽还要跟突厥人勾勾搭搭,什么意思不言自明,如果放任不管,任其做大,后患无穷。

第三,面子问题。杨坚打高句丽,全军覆没,儿子杨广再打,得证明自己牛啊,结果前两次大败,第三次把大隋的江山弄丢了;到唐太宗时期,隋朝没完成的事业,我大唐来完成,干它,可惜上天没多给唐太宗时间;高宗李治,得完成老爹的愿望才行,也不能给后代留下麻烦,接着干死它。

就为消灭这么一个蕞尔小国,前后耗费70余年,上百万人丧命,值吗?

都说唐朝死于肢端肥大症,最强大的唐玄宗时期,北面,西面,西南,边疆地区都在打仗,但好在之前已经平定了高句丽,东北地区局势总体稳定,不然唐王朝会更加难受

杨广李世民李治为什么都要远征高丽?

因为高丽想要称雄于东北亚,严重影响到了隋唐的安全!所以杨广和李世民在高丽尚未统一朝鲜半岛,还未染指东北前要主动去打击和消灭高丽,而一旦高丽完成了朝鲜半岛的统一,并染指东北地区,那么很快高丽就会进攻隋唐。

如果没有杨广远征高丽,大概唐朝建国初年最大的敌人或许就不是突厥,而是高丽,因为高丽这个民族善于学习中原文化,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也效仿中原王朝,所以战斗力和国力要远胜于同时代的游牧民族,一旦高丽完成了朝鲜半岛和东北地区的整合,必然会成为隋朝和唐朝的心腹大患,如果没有杨广冒着亡国的危险去征讨高丽,很有可能在隋末天下大乱时期,高丽会统一朝鲜半岛甚至会占领大半个东北,在等到唐朝统一天下时,高丽就会成为唐朝最大的外在威胁!

就是因为杨广的打击才使得高丽没有那么快变大变强,为唐朝赢得了国力恢复的时间。唐朝在解决完突厥和西域诸国的威胁之后,就开始转身攻打高丽,因为高丽趁着唐朝无暇顾及朝鲜半岛,其实已经接近统一朝鲜半岛,如果唐朝此时在不阻止高丽的发展和扩张,相信很快高丽会成为唐朝最大的威胁!

所以无论是杨广还是李世民都敏锐的察觉到高丽的野心,看到了高丽的实力增长会对隋唐造成的巨大威胁。杨广和李世民不约而同的都开始征讨高丽!

杨广李世民李治为什么都要远征高丽?

一是要扩充领土,二是要消除隐患。

从中国地形图看,在杨广丶李世民时代,西丶南丶北基本没了威胁,只有东边的辽东是威胁隐患。

辽东,有与中原相当较发达的农耕文明。又是农耕与游牧结合部,发展空间较大。又有地域优势,易守难攻,一但势力强大入关对中原就是极大威胁。

秦始皇能统一中原就具有这样优势,当时的秦国,也属于农耕与游牧结合部,再加地域优势,易守难攻。攻则可逐鹿中原,守能保一方平安。

而朝鲜半岛古统称辽东,东北均人烟稀少的荒原,加鸭绿江丶长白山等地理优势,游牧民族对朝鲜不构成威胁。而东丶南丶西又是大海,对面日本隔着日本海,在古代落后条件下,朝鲜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朝鲜又有较为完善的朝政制度,和与中原相近的文化,资源丰富极具发展潜力,这些条件无论如何对中原都极具威协。

在这里不得不说“袁崇焕”,明朝大将“毛文龙”有6万官兵,其基地就在北朝鲜。清兵攻明,毛文龙可领兵攻清老巢,清必不敢全力攻明。清兵若剿“毛文龙”部,明军出兵支援,清兵不能相顾,这就形成战略平衡。可袁崇焕上来,不经上奏擅杀大将“毛文龙”,导致毛部下复仇降清,从此清没了后顾之忧。这是明朝灭亡重要原因,也是袁崇焕被处剖刑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以,中原朝庭,从秦始皇开始,都对辽东特别重视。山海关就是守护中原的第一道安全屏障,如果能将辽东彻底归化中原,中原威胁将彻底消除。但是历代朝庭都未彻底征服朝鲜。

杨广李世民李治为什么都要远征高丽?

隋朝和秦朝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他们都是二世而亡,比如他们后来的朝代——汉朝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两个王朝,再比如在他们执掌江山的时候,都开始了大规模的工程建设,秦朝是建造万里长城,隋朝是修建京杭大运河。这两个巨大的工程都引起了人民的普遍憎恶,导致了他们的灭亡。

隋朝和秦朝还有一个相似之处在于,他们对国外都有一系列的战争,这些战争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的亡国。其中,隋朝的情况显然比秦朝严重一些,隋炀帝一生三次远征高句丽,前后出动了数百万的军队,但是最终还是没能成功。

其实,唐朝隋朝征高句丽是不得已而为之。

第一:隋朝征高句丽为了给隋文帝尽孝。

在隋朝开皇十八年的时候,隋文帝杨坚下旨,命汉王杨谅为行军道大总管、上柱国王世积、周罗喉为副手,带领水路大军三十余万远征高句丽。结果,因为海上遇到了大风,虽然让高句丽俯首称臣,但是,在隋文帝杨坚的心中,还是有一个大疙瘩。

隋炀帝杨广作为隋文帝的儿子,在隋炀帝即位的时候,民间有很多传言,说隋炀帝杨广弑父夺位,为了表明自己即位正常,隋炀帝继承隋文帝的遗愿,征讨高句丽,合情合理。

第二:巩固自己皇帝的权威。

从五胡乱华、南北对峙、东魏和西魏到后来的北齐、北周相互攻伐割据,到隋朝正式建立,当时西魏的建立者依靠的武将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军事利益团体——关陇士族集团。历任皇帝、权臣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威,都向这个利益集团许愿、结盟。但是,也有皇帝一直想摆脱关陇集团的控制。隋文帝和隋炀帝两父子开科举,从民间选择官吏就是这样的意思。但是,这只是向关陇集团进行文官方面选拔权的抢夺。政权稳定最大的基石是兵权。

隋朝和唐朝征高句丽向外征伐,就是为了在军中建立自己的权威。首先,对外动兵,一旦胜利了之后,皇帝将要举行盛大的阅兵,从中挑选自己看得上的将领,加以提拔。这些将领的官职、爵位都是皇帝赐予的,自然是皇帝的心腹;如果失败了,皇帝可以借机将自己看不上的将领撤换、诛杀,将自己的心腹借整顿军队的名义,安插到军队中间,达成整顿军队势力的目的。

第三:经济原因。

看中国历史,朝代更迭,有一个历史性的循环——当王朝末年的时候,农民起义迭起,当王朝推翻的时候,新建王朝建立之后的二三十年后,就是王朝最稳定和最繁荣的时期。但是当超过这个时间的时候,王朝的农民起义就开始了。越到后面,农民起义规模就越大。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因为,王朝稳定之后,人口增多。但是人口增多之后,对于粮食、布匹的要求就会增大,而当时,国家疆域就只有这么大,没有这么多的土地去滋养新生的人口。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和消耗更多的新生人口,对外征伐是一种合理消耗人口的手段。

第四:国防需要。

高句丽是一个野心极大、好战的民族。从三国时期的曹魏开始,高句丽就开始对辽东一带进行骚扰和掠夺。从曹魏到后来的隋朝政权,与中原政权的争端和冲突一直不断的进行。甚至还经常勾结草原民族,对中原进行侵略。所以,隋朝和唐朝对于一个危害国家安全地毒瘤,誓要铲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