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虎上将中,谁和诸葛亮的关系最好?
在刘备手下有五虎上将,他们是刘备的得力助手。他们追随刘备,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立下了汗马功劳。而诸葛亮则是刘备最重要的文臣,他制订《隆中对》,发挥治国理政的才能,使得刘备的势力得到飞速发展,开创了天下三分的局面。那么,在这五虎上将中,诸葛亮和谁的关系最好呢?
一、关羽。诸葛亮是刘备的文臣之首,而关羽则是刘备的武将之首。关羽自从刘备起兵后就跟随他,担任刘备手下的重要将领。关羽武艺超群,他在白马之战中斩杀颜良,是三国时期难得的战绩。而且他善于带兵打仗,成为刘备不可或缺的助手。在襄樊之战中,他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成就了一代名将的名声。
关羽不但军事能力出众,还熟读《春秋》,拥有一定的政治能力。在刘备事业的早期,他经常作为刘备的副手,担负起治理地方的责任。再加上关羽对刘备忠心耿耿,拒绝了曹操的百般拉拢,也要千里走单骑回到刘备的麾下。因此关羽得到刘备的重用,被刘备派驻荆州,作为将来从荆州北伐宛洛的主力将领。
诸葛亮和关羽的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不过这种融洽,并不是那种心意相通的融洽,更多的有一种诸葛亮对关羽的虚与委蛇在内。关羽这个人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对于一派名士风流的诸葛亮,自然不假辞色。不过诸葛亮为了刘备的事业,尽量与关羽搞好关系。
在制订《隆中对》的时候,诸葛亮就专门为关羽留下了镇守荆州,北伐宛洛的上将位置。在日常交往中,诸葛亮也不卑不亢,有礼有节,逐渐得到了关羽的尊重。关羽承认了诸葛亮的文臣之首的地位,并且和他保持良好的关系。
在马超投降后,关羽专门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情况。诸葛亮写信大肆吹捧关羽,使得关羽看了信十分喜悦,还把这封信传阅宾客。可是,这种情况恰恰暴露了一种情况,那就是关羽对诸葛亮真心询问,得到的却是诸葛亮的夸大言辞。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对关羽并不是那么坦诚相待,而是有着自己保留的。因此,诸葛亮与关羽的关系,最多是一种工作上的正常关系,要说喜欢是难谈得上的。
二、张飞。诸葛亮和张飞的关系要比关羽好得多,不过要说十分喜欢也难说得上。张飞和关羽差不多,都是同时加入刘备的军队。他们三人寝则同榻,情同手足。张飞作为刘备的部将,不但在长坂坡断后救了刘备,还在夺取益州、汉中之战里屡建奇功。
张飞的性格是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他和诸葛亮交往一段时间后,对诸葛亮十分折服。不过这只是张飞的一厢情愿,诸葛亮对他只是采取礼尚往来的态度。张飞在夺取益州后,为了和刘巴接近,专门带着被褥到刘巴府上投宿。但是刘巴并不理睬张飞,让张飞十分难堪。诸葛亮在得知后劝说刘巴,说张飞确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武人,不过看在他诚心诚意交往的份上,应该给他留有情面。
刘巴回答说,大丈夫应当交往天下英雄,和这些兵卒有什么可交往的。诸葛亮对刘巴的回答不置可否,而且从他对刘巴的话里,也能够看出对张飞的态度。他的看法和刘巴差不多,不过作为刘备的文臣之首,丞相之选,他不能像刘巴那样对待张飞。因此,诸葛亮对张飞也谈不上过于喜欢。
三、马超。作为刘备阵营最后加入的五虎上将,马超拥有卓越的军事能力,显赫的家世。但是马超也拥有不爱亲族的不良名声,这让他在刘备阵营中难以得到重用。马超在加入刘备阵营后,得不到重用,最后只得郁郁而终。
如果诸葛亮对马超喜欢的话,他自然会为马超美言,并推荐马超担任重要的岗位。可是我们不但没有看到诸葛亮对马超的赞扬,反而看到对他的贬低之词。在他回复关羽的信中,他为了让关羽安心,故意贬低马超,抬高关羽。
诸葛亮在信中说道,马超虽然文武全才,是彭越、英布那样的猛将。不过他只能和张飞并驾齐驱,在战场上并驾齐驱,根本不能和关羽的绝伦逸群相提并论。这封信被关羽公开传播,大肆宣扬,等于是诸葛亮公开表明了对马超的看法。
马超作为刘备阵营中官爵最高的人员,在刘备的许多公开场合中,都由他领头做事。比如在劝说刘备进位汉中王的劝进表上,马超在群臣中排名第一。诸葛亮不顾马超在刘备阵营中名义上的地位,公开表达自己对他的看法,可以看出诸葛亮并不喜欢这个人。因此从诸葛亮的道德观念来讲,马超不顾亲族的做法实在过于离经叛道了。
四、黄忠。黄忠是在赤壁之战后加入刘备阵营的。当时刘备占领了荆州在江南的四郡,黄忠作为长沙郡的将领,投降了刘备。在加入刘备阵营后,年事已高的黄忠焕发出了活力,跟随刘备创建了不朽的功勋。
他跟随刘备入川,在夺取益州的战斗中表现出色,被刘备封为讨虏将军。在汉中之战时,他在定军山斩杀了曹军主将夏侯渊,为刘备夺取汉中奠定了基础。在战后,刘备论功行赏,将他封为后将军,与关羽等人同列。
诸葛亮在这个时候,表现出了他对黄忠的真实态度。他劝说刘备不要封黄忠为后将军。但是诸葛亮却拿不出什么理由,因为他自己也承认黄忠在入川之后,建立了赫赫战功,连张飞、马超都没法发表反对意见。诸葛亮提出的理由是,怕远在荆州的关羽不知道黄忠的功劳,在听说黄忠和自己同列后,会十分生气。
我们看诸葛亮的这个理由,是很难站住脚的。有功必赏,为何要看远在千里之外的关羽脸色?其实诸葛亮阻止封赏黄忠另有隐情。不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对黄忠也谈不上喜欢。
五、赵云。那么,诸葛亮阻止封赏黄忠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呢?其实他是为了赵云打抱不平。在刘备阵营中,赵云也是一位早就加入的将领。他在刘备身边,一直忠心耿耿地为刘备服务,不计较个人得失。他既是一名出色的骑兵将领,又有一定的文才,是刘备身边的多面手。
他在刚开始的时候,作为刘备的内卫首领,保护刘备和他的家眷。在长坂坡之战,是他冲破曹军重围,救出了刘备的家小,保全了刘禅的性命。在夺取荆州的江南四郡后,赵云和诸葛亮一样,都担负起治理地方的职务。他担任桂阳太守,为刘备足食足兵出力。
在刘备与孙夫人结婚后,对孙夫人和她的部下飞扬跋扈十分头疼。于是想起赵云为人威武稳重,任命他掌管内事,为刘备免除了后顾之忧。在夺取益州之战时,赵云和诸葛亮、张飞一起率领荆州援军入川,立下了战功。在汉水之战时,赵云偃旗息鼓大败曹军,得到了刘备“子龙一身都是胆”的赞誉。
在刘备封赏群臣的时候,重号将军只有四个名额,而赵云和黄忠都是最后一个名额的候选人。刘备在经过考虑后,决定把这个名额给黄忠,这使得诸葛亮感到对赵云不公。赵云在刘备阵营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是大家公认的楷模。只是因为他大多时间是管理刘备的内务,没有上阵的机会,使得他的战功较少。但是,要论资历、贡献,赵云一点也不比他人逊色。
如果黄忠的重号将军被否决,这个名额毫无疑问会落在赵云身上。虽然刘备没有采纳诸葛亮的建议,不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对赵云的喜爱、欣赏。正是这个原因,赵云也是五虎上将中与诸葛亮关系最亲密的人。
在诸葛亮的很多决策中,都能够看到赵云的影子。且不论在他担任桂阳太守的时候,与诸葛亮一同工作。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赵云出面阻止刘备,说出的也是诸葛亮的意见。在刘备去世后,赵云也作为诸葛亮最信任的将领,和他一起北伐。
在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派赵云担任偏师的将领,率领一支军队出斜谷,向郿县,来牵制长安的魏军。在诸葛亮的一生中,唯有这一次采取了分兵战术,赵云作为诸葛亮任命的独当一面的将领,可以看出诸葛亮对他的器重。从诸葛亮的种种举动可以看出,他对赵云的喜欢、欣赏之情。
结语:诸葛亮对五虎上将的态度各有不同,这主要是由诸葛亮自己的评判标准决定的。在诸葛亮的眼中,最喜欢的就是赵云这种智勇双全,任劳任怨,识大体,顾大局的将领。这种将领,是诸葛亮心目中的理想楷模,因此他才会对赵云委以重任,礼敬有加。自然两人的关系也最好,在很多诸葛亮不好出面的场合,赵云都会替他出面说话。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五虎上将中,谁和诸葛亮的关系最好?
在五虎将中,与诸葛亮的亲疏友好关系,如果排序的话,应该是:马超<黄忠<关羽<张飞<赵云。我们基于三国演义,进行逐一分析。
第5:马超马超作为西凉铁骑中最勇猛的战将,其武力毋容置疑。在曹操心中,“马超不减吕布之勇”;在刘备心中,“锦马超名不虚传”;在诸葛亮心中,“孟起世之虎将,若与翼德死战,必有一伤”。也就是说,对于马超的武力,诸葛亮绝对是认可的。
马超与吕布较为相似,属于有勇无谋。在攻陷长安时,马超毫无主见,主要依靠了庞德的智谋和英勇表现;在曹操、贾诩的反间计面前,马超又表现出了暴躁冲动和毫无判断力,间接暴露了明显的智力短板。诸葛亮在演义中堪称“智绝”,因此马超这种暴力无脑型的人才,肯定不被诸葛亮欣赏。
马超的人品,有三大污点:将投降的韦康全家灭了门(直接导致自己的妻儿被惨杀);血洗历城的百姓(百姓何辜?);亲手砍死了姜叙老母(已82岁)。其实相比于马超来看,吕布杀死丁原这件恶行,已经不那么招人恨了。马超的这几件恶性事件,让他的名誉跌至谷底,不用说诸葛亮,就是蜀汉其他官员,恐怕也不喜欢马超吧。正史中马超的人品更差,甚至到他临死之际,都没有在蜀汉集团交到什么朋友,但本文不再赘述,一切以演义为准。
马超的西凉铁骑过于凶猛,但他有点反复无常,因此忠实度较低。马超是在走投无路之际,才被动归顺蜀汉的,因此刘备对他比较忌惮,始终不太放心,终身不肯重用。刘备对于马超的态度很明确,诸葛亮肯定心如明镜,他不可能与马超套近乎。
马超归顺前,与诸葛亮没有任何交集,归顺后,与诸葛亮最多就是点头之交。诸葛亮对于马超,最多就是同事关系,甚至为了避嫌,还会主动疏远。初次北伐时,诸葛亮兵至沔阳,路过了马超的坟墓,就让马岱挂孝,进行祭奠,但诸葛亮只是略尽人事而已,他并没有对马超发表任何看法或感慨。
总之,五虎将之中,诸葛亮与马超的关系,肯定是最疏远的。
第4:黄忠诸葛亮曾亲口夸赞黄忠,“虽今年近六旬,却有万夫不当之勇”。因此,对于黄忠之勇武,诸葛亮是给予大力点赞并高度认可的。黄忠虽然是降将,但人如其名,其忠诚度不容置疑,这一点,也深受诸葛亮欣赏。
诸葛亮对于黄忠,能够慧眼识英才。
张郃侵犯葭萌关时,诸葛亮智激黄忠,说你已经年老,恐怕不是张郃敌手,气的黄忠须发怒张,接连拽折两张三石之弓。当诸葛亮派遣黄忠、严颜后,赵云曾经质疑,认为这两位老将恐怕难当劲敌,但诸葛亮却说,“吾料汉中必于此二人手内可得”。当黄忠接连吃了“败仗”后,诸葛亮则坚定地认为此乃骄兵之计,刘备、赵云等人均暗自担忧。事实证明,刘备等人对于黄忠的担忧是多余的,而诸葛亮对于黄忠的认知,则是比较清澈深邃的。定军山之战前,诸葛亮再次智激黄忠,并且对刘备说,黄老将军虽勇,但不用言语激他的话,很难成功。
但诸葛亮对于黄忠,也仅限于知人善任。
黄忠归顺刘备后,有两次主要功劳。一是入川之战,黄忠是第一主将,但那是在庞统的一手策划并主持下进行的;二是汉中之战,但战胜张郃纯属黄忠自己的个人能力,斩杀夏侯渊全靠法正的智谋取胜。黄忠的这两件大功,与诸葛亮还真的没有直接关系,甚至汉中的两次作战机会,还是黄忠自己努力争取才得到的。简言之,诸葛亮对于黄忠,并不存在特殊恩惠,而黄忠对于诸葛亮,也未必感恩戴德。
总之,诸葛亮与黄忠之间,其实并没有过深的私交,这从诸葛亮屡次刺激黄忠的神经也能看出来,他们只是上下级的调遣关系,并未融入什么个人感情。
第3:关羽众所周知,关羽为人高傲,尤其是“骄于士大夫”,容易得罪人。因此很多人认为,关羽与诸葛亮的关系非常糟糕,其实不然。
最初,徐庶、司马徽等人连番吹捧诸葛亮如何如何,关羽就很不爽,甚至亲口质问司马徽,“孔明自比此管、乐,毋乃太过?”到了三顾茅庐时,关羽更加不爽了,对刘备抱怨道,“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但博望坡一战,诸葛亮扬名立万,关羽就心悦诚服地对张飞说,“孔明真英杰也”,在凯旋归队后,关羽见到诸葛亮,直接“拜伏于车前”。客观地讲,关羽狂归狂,实则佩服有真才实学之人。
关羽服诸葛亮之智,而诸葛亮亦知关羽之勇!周瑜鸿门宴时,诸葛亮听说刘备在宴上饮酒,心急如焚地跑过来,当他偷看到关羽持剑站在刘备身后,欣喜地说了句“吾主无危矣”,竟然笑嘻嘻地走了。
关羽不忘桃园之情,舍功名富贵而千里寻兄,是为义,而诸葛亮鞠躬尽瘁,同样是报答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亦可称之为义。诸葛亮对于关羽之“义”,是非常钦敬的。华容道,诸葛亮给了关羽一个偿还人情的机会,让关羽博得了“义绝”的美名,等于送给关羽一个超级礼包。
刘备、庞统入川时,诸葛亮总领荆州,而关羽作为武将第一人,对诸葛亮的地位,是毫无意见的,从未曾有任何微词或抱怨。试想,如果诸葛亮与关羽的关系比较僵,刘备会放心把他们两个同时留在荆州吗?其实,诸葛亮作为刘备之下第一人,与关羽的地位略显冲突,如果诸葛亮不能处理好二人的关系,工作将无法展开。
关羽与诸葛亮之间,既有工作关系,也有私交,二人都能够主动示好,破除隔阂,加深感情。关羽扬言要入川比武时,诸葛亮就赶紧写信委婉劝阻,关羽看到信后,当即乐开了怀,还说“孔明真知我也”。由此来看,这二人的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
诸葛亮入川时,交割荆州印绶,关羽说了句“大丈夫既领重任,除死方休”。诸葛亮听到如此不祥之词,心中不喜,对关羽的前景暗暗担忧,但碍于刘备的安排,只好将重任交给关羽,并嘱咐他务必“东和北拒”,关羽当即承诺道,“军师之言,当铭肺腑。”但关羽后期膨胀了,得罪孙权,进攻曹仁,以至于遭到东吴的背刺,丢失了荆州,兵败身亡。诸葛亮初具模型的“隆中对”,也基本随之化为泡影了。
可以说,入川前,诸葛亮与关羽的私交还是非常不错的。关羽违背了“东和北拒”的战略方针,让诸葛亮始料不及,也许,诸葛亮对于关羽后期的举动,应该会比较失望吧。
第2:张飞张飞与诸葛亮的关系,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三顾茅庐时,张飞彻底怒了,一会说要用麻绳把诸葛亮绑来,一会说要一把火烧了茅屋。刘备对关张说,我得到孔明,“如鱼得水也”,可是张飞不服,当夏侯惇带十万兵马进攻博望坡时,刘备问如何迎敌,张飞直接没好气地说,“何不使水去?”但随着诸葛亮的才能逐渐施展并且各种开挂,张飞对于诸葛亮的态度,也从最初的不屑一顾,渐变到深深敬服,甚至是言听计从。
张飞这个人,比较善于学习。在和诸葛亮的长期接触中,张飞学到了很多,从前期的脾气暴躁和口无遮拦,慢慢变得略有心机和城府,能够礼贤下士,比如他在庞统面前自贬为“小子无礼”。此外,张飞在诸葛亮的教导和熏陶下,心窍顿开,从前期的依仗个人武力,逐渐变得更加注重智谋,甚至学会了攻心计,比如在入川之前,诸葛亮曾经亲口嘱咐说,“于路戒约三军,勿得掳掠百姓;所到之处,并宜存恤”,张飞听到后,”欣然领诺“,果不其然,张飞后来竟然能够用计打败严颜,并且延之上座,鞠躬下拜,让严颜诚心归降,并因此兵不血刃地拿下四十五城。可以说,这都是张飞从诸葛亮那里学来的,而诸葛亮因此张飞的出色表现,也亲口在刘备面前盛赞。
巴西之战,张飞为了赚取张郃,竟然使用了醉酒之计。诸葛亮听说后,立即赠送了数车佳酿,声称为张飞助兴的“军前公用美酒”。当刘备担忧时,诸葛亮却对张飞用计再次表达了赞赏。可见,诸葛亮对于张飞,还是比较满意的。
综合来看,诸葛亮与张飞的关系,绝对不像与关羽那般微妙,诸葛亮有时会逗弄一下张飞,而张飞有时也会刺挠一下诸葛亮。整体来讲,他们二人的相处是非常松快和谐的。
第1:赵云五虎将之中,诸葛亮与赵云的关系最好,或者说,最铁!
在演义中,赵云被塑造成了最完美的武将,忠、义、勇、智,几乎完美。诸葛亮对于赵云,是极其欣赏的。
赵云之勇,不用赘述。
赵云从刘备于患难之间,这与诸葛亮出山时的状况颇为类似。赵云之忠义,也与诸葛亮的人生价值观相契合,赵云对刘备誓死追随,而诸葛亮也对刘备“士为知己者死”。
赵云截江夺斗,被赞为浑身都是胆;赵云空营计,比诸葛亮的空城计还早了好多年;赵云在七旬高龄时,还能够“遇敌则先,临阵不退”,甚至在争当先锋还说,“如不教我为先锋,就撞死于阶下!”
赵云不为女色所动,且能说出三样道理,句句在理,有严格的婚恋观,这与诸葛亮的人生理念,也是不谋而合的。
赵云与诸葛亮建立了深厚的友情,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点,也是其余四人难以相比的。
诸葛亮第一次调兵遣将时,张飞、关羽带头不服并起哄,只有赵云听令而行,给足了诸葛亮面子。诸葛亮祭东风之后,赵云接应而来,并且处理得当。诸葛亮去东吴吊唁,也指定让赵云跟随。在多次的接触中,诸葛亮与赵云逐渐加深了了解,并增深了友谊。入川时,诸葛亮安排张飞走旱路,而让赵云陪伴自己走水路,可见他与赵云的私交很不错。
赵云的睿智,决定了他在很多事情上的看法,与诸葛亮属于一派,比如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前,赵云与诸葛亮都站了出来,出言劝阻。
平南蛮期间,诸葛亮曾经对赵云说,不想让他“以中年犯险”;凤鸣山,诸葛亮又对赵云说,“子龙年事已高,恐有差池”,此后还专门让小关张前去接应;这都表现出了诸葛亮对于赵云格外的关心。
街亭惨败,诸将各种惨状,唯独赵云处理得当。诸葛亮斩了马谡、做了检讨书,对诸将也未曾抚恤,但唯独对于赵云,却大加犒赏,而赵云坚决不受,又让诸葛亮钦佩不已。
随着其余四虎和小关张等人的先后离世,诸葛亮与赵云之间的多年友情,显得更加深厚和珍贵。
二次北伐前,诸葛亮听闻赵云病故的消息,跌足而哭道“子龙休矣!”赵云的去世,代表了五虎时代的彻底落幕,诸葛亮北伐的信心,瞬间降到冰点,但他为酬三顾之恩,却必须负重砥砺前行。
五丈原前,诸葛亮蓦然回首,除了功名利禄这种过眼云烟,以及是非成败这种转头成空,他是否还会想起赵云这位老朋友呢?
五虎上将中,谁和诸葛亮的关系最好?
历史上真实的三囯中,刘备与诸葛亮并非如《三国演义》中那般亲密无间,彼此之间也是相互防范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很容易得出:关张马黄赵五虎将中,与诸葛亮关系最好的应该是马超!
诸葛亮之于刘玄德,果真“如鱼得水”吗?“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刘备的这句话,让很多人都认为他们是一对亲密无间的好战友。
可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我看未必,至少有两件事情很可疑。
一是,关羽被害后,刘备亲领大军,要攻打东吴报仇雪恨,此时包括赵云在内的很多大臣上表劝阻。
但诸葛亮的态度如何,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不过在《三国志•法正传》中,倒是写了一段话。当刘备大败后,诸葛亮叹道:“法孝直(法正)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可见,诸葛亮是并不赞同与吴国开战的。
既然不赞同伐吴,却又并未劝阻。而同时,刘备带领军队搞这样大一次军事行动,却又没有带上自己的“首席军师”,这更加让人疑惑。
看三国时我们都知道,刘备是很少亲自带兵打仗的,尤其是有了诸葛亮之后,排兵布阵的事基本上交给孔明了。
在打东吴之前,刘备亲领大军的一次,就是带着庞统入川,结果“凤雏”在“落凤坡”归了天。
而为关羽报仇时,这么重要的大战,刘备竟然又一次选择性地“忘记”诸葛亮,而是带上三弟张飞去寻仇,可见,刘皇叔在关键的时候还是相信兄弟。
二是,当刘皇叔被“火烧连营八百里”,大败而归后,不是回到成都,而是驻守在数百公里之外的白帝城(今重庆奉节),并在此住了10个多月,直至病死。
为什么他不回成都呢?
这是因为,当初刘备出兵过于匆匆,对于可能的危机并没有来得及安排预案。
而当他兵败之时,身边可用之人并不多,一旦回到大本营,如果真有人造反,他岂不是束手就擒?所以,他不敢也不能回成都。
那么,有造反能力的人,会是谁呢?这是很明显的事。
可是,有人要说了,刘备临死之前,不是向诸葛亮说: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什么意思?“对于我的儿子阿斗,你能辅佐就辅佐,不能辅佐,你就取而代之,自己当王。”
哈哈,大老远把孔明从成都叫到白帝城来,就为说这一句?诸葛亮即便是傻子,也明白刘备已经作好了准备,宫外已然埋伏下了乌秧秧的大批刀斧手!
明白了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那么,对于孔明与关张马黄赵五虎上将之间的亲疏,也就非常清楚了。关羽与张飞,那是与刘备磕过头的异姓兄弟,有肉一起吃,有酒一起喝,有花……打住!对于他们,是不可能与诸葛亮很亲密的,而诸葛亮表面上还要尊重并合理使用,所以,即便是在“华容道私放曹操”这件事上,他也要睁只眼闭只眼。
而赵云,相当于刘备的“卫戍司令”,首要任务是保护刘备及家小的生命安全,那是刘皇叔最放心的“警卫队长”。诸葛亮如果私下与赵云交往,企图拉拢他,那是自寻死路。
再讲黄忠。他本是长沙太守韩玄手下一员将领,关羽领军来攻时,黄忠与其大战几场不分胜负。三国演义中说魏延杀了韩玄,开城投降,后黄忠投降刘备。历史上是韩玄自己开城投降的。
从这一事实来看,黄忠是不服关羽的。当然,关羽也看不上黄忠,所以《三国志》中,当关羽听说老黄被刘备封为后将军时,怒称:
“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既然黄忠与关羽关系不好,则诸葛亮正好可以利用,乘机搞好与黄的关系。但是,因为孔明比黄忠年轻不少,共同语言不会太多,所以,孔明与黄忠的关系,会好于关张赵,但不会超过马超。
在三国中,马超可谓是一个悲剧人物,他出身豪门,少年英雄,勇冠三军,可最后穷途末路,进退两难,不得已降了刘备,从此默默无闻,寂寂而终。这一点,他有点像孙悟空,自从戴上了紧箍,大闹天宫的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孙猴子就消失了。
以马超之勇,原本是可得到刘备重用的,可刘皇叔忌惮于马超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超高的人气,却又不敢重用他。所以,刘备得了西川后,守荆州的是关羽,守巴西的是张飞,守汉中的是魏延,马超虽然是平西将军,却长期住在成都,实际上失去了兵权。
你有才,就是不用你!
而这就给了诸葛亮可乘之机:既然你不用,那我可用了。
当然,史书中也没有诸葛亮与马超交好的记录,但蛛丝马迹还是透露出了一些二人的关系:
一是,当张飞与马超的大战赢得一片喝采声时,远在荆州的关云长坐不住了,于是要求与马超一比高下。
此时诸葛亮给关羽回了一封信,大意是云长英雄盖世,所向披靡,小小马超哪是你的对手,云云。大大地给关羽戴了一顶高帽子,狠狠地贬了一下马超。
说到这,大家就要动动心思了,我们日常在众人面前贬人,可以贬哪些人?那肯定是自家兄弟啊,听自己话的人,能镇得住的人!
所以,贬马超,实际上表明诸葛亮在马超那说得上话。贬马超,实际上是在保护马超。
二是,《三国志》上说,讲了个叫彭羕的人,诸葛亮因为劝刘备将彭羕外调当江阳太守,因而他对诸葛亮怀恨在心。离开成都前,很多朋友前去送行,马超也在列,他顺口问了一句,你怎么去外地了。
彭羕一听,马上发牢骚:“诸葛亮这个老家伙越来越不像话了。”接着,他还怂恿马超造反,说二人平分天下。
马超一听,这还了得,马上上报,于是刘备派人将彭羕法办了。
由此可见,马超对诸葛亮还是非常维护的。
只不过可惜的是,马超寿命不长,公元22之年,46的他就与世长辞了!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五虎上将中,谁和诸葛亮的关系最好?
从三国志的记载来说,五虎将里面应该是关羽和赵云与诸葛亮关系最好,首选关羽。从三国演义的记载,应该是赵云。
首先排除黄忠。在刘备要封黄忠为后将军时,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这说明了诸葛亮都有点看轻黄忠,反而是刘备更加重视黄忠。
同时这件事情还说明了诸葛亮和关羽比较熟悉,对关羽比较了解。同时马超投降刘备的时候,因为马超名声很响,地位很高,关羽对此表示了不满,说要进川与马超较量,而关羽写书信的对象就是诸葛亮,关羽接到诸葛亮的回信后,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虽然这其中有诸葛亮狂拍关羽马屁的因素,但同时说明了诸葛亮对自己的态度,关羽是非常重视的。这几件事情说明了诸葛亮和关羽应该关系是不错的。
至于张飞,三国志中说张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诸葛亮品格高尚能力出众,在张飞的认识里,诸葛亮肯定是君子,因此张飞平时对诸葛亮肯定是非常尊敬的。但是诸葛亮对张飞如何,三国志里没有交代。
马超和诸葛亮共事时间比较短,而且马超投降刘备之后基本上被架空了。从人品上来说,诸葛亮品格高尚,而马超是一个忘恩负义残忍好杀之人,一般来说诸葛亮对马超不会有好印象。
赵云活的时间比较久,一直活到了诸葛亮北伐时期,因此算起来应该是五人里面与诸葛亮共事时间最长的。诸葛亮入川、平定南中和第一次北伐,赵云都是跟随诸葛亮作战。这些应该能够看出诸葛亮和赵云关系非常紧密。
因此从三国志记载来看,应该是关羽赵云与诸葛亮关系较为亲密。相对来说可能关羽关系更近。
如果按照三国演义,那应该是赵云,赵云死的时候,诸葛亮是跌足大哭。其他四人则没有这种记载。
五虎上将中,谁和诸葛亮的关系最好?
我觉得五虎上将与诸葛亮关系好的是关羽张飞两人。
关羽虽然不喜欢士大夫,可是对于诸葛亮本事还是佩服的,而且诸葛亮对于关羽性格把握很准确,信中一句美髯公就打消了关羽要单挑马超的念头。两人都是刘备最初的班底构成人员,一起经历很多事情,相信关系一定融洽。
张飞最喜与君子相交,并且书法作画都很擅长,一定和诸葛亮有很多共同语言,而且相处时间又长,张飞对待下属很残暴,诸葛亮也多次劝说,不过效果不大,因为刘备也劝过张飞一样没用。说明熟人相劝都不会听,也符合人性基本反应。
不过文臣武将互不统属,一般臣子在非工作时间也会避嫌,以防为人诟病结党营私,所以,他们起初的友情建立才是关系好的基础,后期刘备坐拥荆州益州后,他们也会疏于联系的。
五虎上将中,谁和诸葛亮的关系最好?
刘备还在的时候,蜀国基本稳定。后来蜀国的军政大权就全掌握在了诸葛亮一个人的手里,核心阶层还包括后来的五虎上将。但是在这五人之中,谁跟诸葛亮的关系最好呢?是忠义两全的赵子龙,还是勇猛高傲的关云长。可惜,两人都不是。
其实诸葛亮和关羽的关系并不好,至少在刘备面前表现得还算融洽。毕竟一文一武,自古以来都是水火不容。对刘备来说,自己就好比当年的刘邦,关羽是韩信,诸葛亮是萧何。诸葛亮十分看重士大夫阶层,恰好关羽十分看不起这类人,和曹操是如出一辙。可是诸葛亮就是士大夫阶层出生的,这种阶层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赵云看起来是诸葛亮的得力爱将,两人也一起合作了很长时间。但是赵云这个人够忠心,一辈子只忠心两个人,一个是刘备,另一个是后主刘禅。他之所以听命于诸葛亮,是为了蜀国江山,为了刘氏基业。赵云也时刻盯着诸葛亮,对他有所防备。刘备要赏赐诸葛亮益州良田,赵云立马反对。刘备要攻打荆州,赵云也是反对。反倒是诸葛亮一句话都没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就连立功的赵云也被降职中护军的职位没有了。
马超本身在蜀国过得就是十分不稳定的?有一次彭羕和马超吵了起来,马超向刘备打小报告,刘备就把彭羕关了起来,后来彭羕还是找诸葛亮帮忙才出来的。这两人之间也是有矛盾了。老将军黄忠自从来到了蜀国,地位是一升再升,这其中诸葛亮帮了不少忙,不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二人是老乡。
最后还剩一个张飞,历史上真正的张飞可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五大三粗而是可以读书写字画画的,他与诸葛亮的关系也是最好的。上文说到诸葛亮出身世家,而张飞的家境也颇为殷实,平时就喜欢捣鼓字画,好像诸葛亮这样的世家子弟,没有哪个不喜欢吟诗作对,写字画画的?而且张飞是一个敬重君子的人。何为君子?读书的不叫君子,出身世家的才叫君子。如此一来,张飞与诸葛亮走得越来越近,两人的关系也是自然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