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宋和南宋文官在国家危亡之时表现差异这么大?
原因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北宋灭亡完全出乎预料,在北宋君臣眼里,金国虽然在战斗力上远强于北宋,但是并没有统治大宋的能力,说白了,送给金国,金国都得掂量掂量自己能不能吞下北宋这块大蛋糕。金人入侵北宋,目的非常明确,教训不断寻恤滋事的北宋,让他老实点,第二个就是掠夺北宋的人口生产资料,压根就没有打算灭掉北宋。北宋对此也是心知肚明,所以在战局非常不利的情况下还敢花样作死,出尔反尔。
北宋君臣认为,金国初定,局势未稳,虽然表面上统一了,但是女真部族男女老少加在一起不过几万人,幅员辽阔的辽国土地他们根本占不过来,金国夺下城池,一般做法是让投降的辽臣带领旧部仍镇守城池,很多地方金兵根本未到过,那里的辽国旧臣看大势已去就投降金国了,金国一般就是给一个委任状,还是原班人马驻守。这些地方其实很不稳定,这些辽臣忠诚度多高,金国皇帝根本没底,土地再扩张,金国能不能稳得住是个大问题,这也是最初宋金谈判,宋国能顺利收回燕山府六州的关键原因。
事实证明金国的担忧是有道理的,在宋金谈判之前,已经名义上降金的景州(现在的河北省遵化市)就主动投宋了,谈判以后,降金的辽将张觉又带领平、营、滦三州(现在的河北滦州市、滦南市、迁西县、迁安市、以及秦皇岛市周围各县,辽宁西南部)都归附了北宋。可见金国对这些归附的土地还是很难掌控的。
在这种情况下,金国大举侵宋,一个是教训北宋,不要对金国边界各州动歪心思,警告边界军民不要轻举妄动,另一部分原因就是金国地广人希,缺乏生产资料,可以对北宋进行大规模掠夺。灭掉北宋并不是发动战争的目的。
但是徽钦二宗花样作死,打不过还不想吃亏,压力大了就百依百顺,什么条件都答应,压力稍减,立刻百般抵赖找各种原因反悔,金兵再次压境就故伎重演,并在修兵谈判期间试图偷袭金国,还写密信策反降金的辽将耶律余睹。最后金国失去耐性,产生吃不下北宋大面积土地就换个亲金国的中原皇帝的想法,俘虏北宋皇族后,另立张邦昌,张邦昌还政赵构后有立刘豫为伪齐皇帝。
因为北宋君臣心里一直觉得金国不会灭掉自己,事实上抓到徽钦二宗时,双方还在谈判拉锯中,孙傅、张叔夜 、秦桧还和金国反复交涉,要求金国另立赵氏皇族其他人为帝。但金国再也不信任姓赵的,非要立在宋金谈判中极力求和的张邦昌为帝。可以说,即便是二帝被擒,北宋仍没有到彻底覆灭的程度,北宋君臣仍抱有希望,金兵虽然拿下了京城,皇帝被擒,但北宋的大部分土地还在宋军的控制之下,金兵当时并不具备彻底灭掉北宋的实力。直到张邦昌被立为皇帝,二帝被掳北上,中原大部还在宋军手上,在外还有赵构这个皇族火种,北宋仍未到彻底没有希望的境地。即便如此,还是有李若水不屈而死,张叔夜愤愤而终。
南宋局势就明朗多了,崖山一战,南宋君臣看不到一点希望,没有任何回旋余地,要么投降,要么殉国,出现陆秀夫这样的人就不足为奇了。
为什么北宋和南宋文官在国家危亡之时表现差异这么大?
北宋的文官,肩负的重任是如何治理国家。北宋未年的文官,面对亡国危机,要施展转危为安的策略!即面对着战争!
南宋的文官,面对着生存的难关!
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文官们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一招不慎,国破家亡!肩负的压力山大!
所以,南宋的文官面临生死存亡!
北宋的文官,面临转危为安!
南宋文官,绝地求生!
为什么北宋和南宋文官在国家危亡之时表现差异这么大?
北宋自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以文制武,以不杀士大夫为祖训,文官集团地位空前提高,朝堂中朋党之争激烈。亡国后下场悲惨,被金国押解北上,苦不堪言。南宋又一景象,文官集团与高宗赵构被金军到处追杀,肝胆俱裂,高宗数次入海而逃,甚至因过度惊吓,以致不育。这时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张俊等因抗金而名显,此时文官地位逊于北宋。涉及到两宋的气节或表现的差异,则北宋时军力尚盛,在寇准等名臣力谏下,签订"澶渊之盟",但这是沒有亡国时,势均为敌的情况下而成。"靖康之耻"中二帝被俘,文官失去了效忠、及展示气节的对象。但南宋亡时,文丞相以死成大义、陆秀夫负帝蹈海全名节、皆气贯长虹,名标史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