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有人在网上贬低诋毁袁隆平在杂交水稻上的贡献?
首先我们先看他们的观点,然后分析,看看有没有道理,这样才叫有理有据,否则各自喊话,谁也说不服谁。
第一,袁隆平是否是杂交水稻之父?是不是他窃取了别人的成果自吹自擂。反对袁隆平的说杂交水稻不是什么前沿科技,早就有人研究过了,袁隆平只是步人后尘恰巧成功了而已。
反驳;杂交水稻确实有人研究过,袁隆平还真不是第一人,而且前人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有个别杂交品种能增产,但水稻是雌雄同花,自花授粉,杂交时需要分离雌雄花蕊,阻止自花授粉,搞几棵实验还行,不可能大面积推广,理论上讲靠杂交水稻增加产量是死胡同。再有,自花授粉的植物大多是近亲不退化,杂交无优势。基于以上两个理论基础,很少有人研究杂交水稻。但是袁隆平把这条路走通了,靠他找到的天然雌性不育株,实现了可以大面积推广的水稻杂交技术,水稻大幅增产了,你说他算第几人?袁隆平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一个理论上行不通的事变成了现实,是现代杂交水稻技术应用化的第一人,他配不配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
第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增产有限,救不了几个人。他们认为,每年杂交稻种植才四、五百万亩,充其量也只能增产六、七亿斤,全国人平才有半斤稻谷,一歺还吃不饱。他却说是他解決了中国吃饭问题和取消粮票。
反驳;这个叫做移花接木,确实,因为袁隆平的技术,水稻产量得到了大幅提升,但是这个事是在九十年代以后,和 七十年代以后中国不再挨饿关系不大,有些媒体报道不负责任,把袁隆平水稻增产技术的功劳往前提了很多,但这并不是袁隆平的本意,不能把这些媒体的不负责任报道归到袁隆平头上,但是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的先进性、增产能力是有目共睹的。Y两优900百亩大田实验产量达到了平均亩产1026.7 kg 的高产新纪录,与没有杂交水稻前每亩不足300公斤产量相比,增产约四倍,迄今为止,国家农业部已认定了125个超级稻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7000万公顷。每亩增产不按最高4倍算,即便按照平均亩产两倍计算,累计增产3000亿公斤,这里说的是单季稻,而袁隆平研制的双季稻,亩产早已超过1500公斤,与六十年代比,每亩只是增产幅度就超过了2000斤。
不在荒年,体会不到这个数字有多大作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粮食不足,约三千万人因为饥饿或营养不良疾病非正常死亡,如果给这些人在原来的基础上每年增加100斤粮食,每年只要增加15亿公斤粮食,就不会出现这场建国里来最大的灾害,而现在杂交水稻每年增产幅度在20亿公斤左右。换句话说,排除其他增产因素,只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一项技术,我们就可以安全度过同等量或者更大的自然灾害。而这是在中国
以下内容为12年前报道的数字,那时候还没有Y两优900,杂交稻产量只有800公斤
袁隆平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聘请为国际上发展杂交水稻的首席顾问。他30次赴国际水稻所开展合作研究和技术交流,10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菲律宾、孟加拉等国指导发展杂交水稻。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在境内外举办了50余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培训了来自40多个发展中国家约2000名政府官员和农技专家。
袁隆平的技术在全世界很多国家得以推广,越南已经推广杂交稻达到一千多万亩,产量从每公顷4.5吨提高到6.2吨,每年增产达到120万吨,可以把近千万人从饥饿状态拉回温饱线。在菲律宾,杂交水稻技术使他们的水稻亩产量提高了80%,仅用四年时间,菲律宾就不在需要进口粮食,为此菲律宾总统阿罗约五次会见袁隆平,并向世界粮食奖评委会推荐袁隆平,而这两个国家并不是杂交水稻的最大种植国,目前印度是杂交水稻种植第一大国,越南第二,菲律宾第三,孟加拉第四,美国第五。巴基斯坦第六。
1985年,袁隆平获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杰出发明家】金奖,1993年获得美国菲因斯特拯救饥饿奖,1995年获得联合国粮食组织颁发的【粮食安全保障安全荣誉奖】
我们吃饱了,可世界上还有至少8亿人挣扎在温饱线上,也就是说每9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挨饿。如果没有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再各国家技术推广,这个数字可能还要扩大一两个亿。
袁隆平的技术先进,增产效果明显,推广时间长,二十年中,因为袁隆平技术的推广,水稻增产累计何止百亿吨,能使多少人口摆脱饥饿自己去算。而这一切只是开始,袁隆平的沙漠稻,盐碱稻、海水稻种植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将来,因为袁隆平,世界增产粮食不可估量。诋毁这样一个伟人,于心何安?很多人盯住那些不实报道,吃毛求疵,却不去真正了解袁隆平的科学城就,我们吃饱肚子了,对粮食增产不增产没什么直观感受,但你可以问问自己的爷爷一辈的,当年的惨状他们一辈子也忘不了,我出生于1970年,没有赶上大饥饿的年代,但我小时候经历过因为粮食产量低而饥不择食的年代,我吃过小麦麸、豆腐渣,红薯面和玉米面是主食,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到白米饭和面食,虽然吃的不好,但起码不必饿肚子,不必去啃树皮吃观音土。但我仍能体会到粮食产量过低带来的困苦,所以对粮食增产的期待和感激还在。
虽然没有袁隆平,我们可能也不必再饿肚子,但是你肯定吃的没有现在好,没有足够高的粮食产量,养殖业、乳业、酿造业,都难以发展,肉、蛋、奶、酒、酱油、将成为高不可攀的奢侈品。如果没有足够高的粮食产量,我们就不可能去种植经济作物,棉、麻、丝、糖、香蕉、油料、香料、花卉、都将大幅减少,蔬菜水果的种植量也会大幅萎缩,森林覆盖率也会大幅减少,生活质量将大幅下降,最重要的就是粮食安全问题,三年自然灾害死了那么多人,就是因为粮食产量低,没有足够的战略储备,发生灾害没有可以调配储备粮。粮食增产除了让我们生活得更好,还让我们不必为灾荒发愁。现实是我们国家的人口在急剧增长,城市扩张、高铁和高速公路建设使而土地面积不断减少,但我们仍可以不必为粮食安全问题发愁,那是因为有袁隆平这样的人在背后默默地付出,我们享受着他们带来的福利,却在背后说长道短,我问你,于心何安?
第三;袁隆平支持转基因。反驳;首先要确定一点,转基因并非毒品,转基因的危害至今没有被证实,人们担心的是转基因过程中,对基因片段的选取,对于这些片段是否有害,处在不能确定,也不能排除的尴尬境界,所以转基因食品存在一定潜在风险。这就是人们妖魔化转基因食品的原因。
基于以上原因,科学界在做转基因作物时,对截取植入的基因片段都有着严格要求,不会引入可能有危险的基因,比如把玉米形成胡萝卜素的基因转到水稻中,那么水稻就具有了形成胡萝卜素的功能,产出的大米维生素B族含量明显提升,有益人们的健康。我们很清楚,我们转移的基因作用是形成胡萝卜素,在玉米中,他是这个作用,到了水稻中,他还是这个作用,其实并没有出现我们所未知的新东西,但是对含有形成胡萝卜素功能的水稻来说,则是一个新物种。此类转基因,即便是严格控制转基因做食品原材料的美国也是允许的。
转基因作为一项新技术,给我们带来的效益是空前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基因技术也在不断完善,转基因创造的东西可以视为一个新物种,不过是一个我们了解比较清楚的新物种。任何新物种在没有经过长期观察前都存在潜在风险,但我们不能因为未知就不接触新物种,那样的话,哪来的我们现在的食物多样性?想当初,水稻、玉米、小麦、甚至猪肉、肌肉、牛肉······也都是新物种,而且是一点都不了解的新物种,但是我们的祖先并没有因为他们可能有未知风险拒绝他们,而是愉快的接受了大自然的馈赠。
即便是现在人,可以很快接受一个完全不了解的全新物种,只要你告诉他有很多人尝试过,都没有问题,你就会毫无疑虑的接受,但确难以接受一个了解更为清楚,相对安全系数更高的转基因食品。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转基因,还有就是一些人对转基因的过度妖魔化。
红色为反对转基因用于食品的。绿色为支持转基因作物的。灰色地区无相关信息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转基因如果不严格筛选所要截取插入的基因片段,很可能引入有潜在危险的基因,比如Bt毒蛋白的引入,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因为人们对BT毒蛋白的特性了解并不是很清楚,只知道他对虫子有效,对人体则无伤害,但是长时间食用含有Bt毒蛋白的食品,会不会有远期慢性的伤害则是未知。这个才是转基因争论的焦点问题。
袁隆平支持转基因食品,首先是支持那些引入成熟片段的转基因食品,但袁隆平反对盲目引入了解的不是很清楚,可能存在风险的基因片段,作为一个遗传学专家,工程院院士,不可能像普通老百姓那样跟风倒,要以科学的眼光,给出更客观的评价。袁隆平说的没毛病。不能因为很多人认为转基因有害,袁隆平就必须说转基因有问题,这不符合科学精神。
转基因技术最大的风险出在引入的基因片段上,只要严格管控,不许转移有害或者尚不明确危害的基因片段,对个别含有未知风险的基因片段,只许存在于实验室,不得进行推广就可以了。实际上,现在各国对转基因也是这个态度,能够获得推广的,基本都是相对安全的,真的存在风险的转基因作物,是不可能获得推广许可的。但这也不能保证100%的安全,只能说把风险降到最低。这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事情,转基因存在风险,但其风险远低于我们试吃一个以前并不了解的全新物种。而在没有转基因技术以前,获得食物多样性的唯一选择就是试吃新物种。在这方面说,转基因技术不但没有增加我们的风险,反倒是降低了风险。
至于说某些不良学者,怀着不良目的,故意引入有害基因,生产害人的转基因作物来害人,这个不是转基因技术本身的问题,是人品的问题,就像有人会拿菜刀杀人,我们不能因此就不在用菜刀了是一个道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