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那么弱,凭什么多活了三百多年?
宋朝其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弱鸡,在军事上,受到制度和缺少马匹等问题困扰,相对比周围游牧民族有差异,但综合国力还是非常强盛的。两宋经济发达,文化昌盛,科技先进,人口增长迅速,到了宋徽宗时代,人口已经过亿,要知道,宋朝并非大一统的朝代,北宋时期,北边界也只不过到现在保定白沟和附近,西北有夏朝,西部有吐蕃,西南有大理,国土面积只有280万平方公里,清朝版图全盛时期达到了1300万平方公里,北宋连清朝领土的零头都不够,遑论蜷缩一角的南宋。但即便是康乾盛世时期,GDP仍难以和两宋时期相提并论。宋朝的短板在军事上,但也并不等于宋朝的军队软弱到谁都可以欺负。
宋朝版图
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这也是相对论最基本观点的一个体现。宋朝的军队制度存在较大短板,但是他解决了中国历史上各王朝都没有解决的棘手问题。无论强秦还是衰弱的东汉。以及后来的东西两晋,五胡十六国,或是后来的隋唐五代,除了王莽是民选的方式和平取代前政权,几乎都是主弱臣强,或兵变、或强攻或是逼宫,基本都是灭亡在军队控制上。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棘手问题。而北宋则彻底把这一问题解决掉了,所以宋朝从一开始就注定亡于外族之手,因为宋朝不可能出现威胁中央政权的军事势力,不管是封疆大吏还是朝中重臣,都威胁不了皇帝的帝位。换句话说,宋朝绝对不会亡于内乱。
宋朝除了南宋初期,军队制度被打乱时期出现过淮西兵变和苗刘兵变,其他时期基本没有出现过兵变问题。但这一时期,也是宋朝军力最为强大的时期,涌现了张俊,韩世忠,岳飞这样的名将,原因就是军队制度的改变,南宋初期军事将领有固定的亲信部队,将帅一心,配合默契。这样战斗力会有大幅提升,但是,主若臣强,尾大不掉的问题也显现出来,不但出现了威胁政权的兵变,后期朝廷基本失去了对几大军事集团的控制,不听朝廷政令成了家常便饭,其中岳飞对朝廷的政令毫不掩饰的表现出不合作态度,这对一个封建政权来说,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宋高宗除掉岳飞,是古代帝王之术中非常必要的一步棋,换做谁坐在宋高宗的位置上,都必须考虑这个问题。至于农民起义,更不值得一提,轰轰烈烈的方腊起义,只一个太监童贯,真正短兵相接两个多月就平定了。宋朝可以说只有外患没有内忧。宋朝的存在时间长短,取决于邻国状况。金灭辽,乘势灭北宋,蒙灭金,顺势灭南宋,两宋靠制度内部稳定,持续了三百多年,最后亡于外族,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历史上唯一长了胡子又封王的宦官童贯
即便这样,两宋的军队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不堪一击。宋朝是职业军人制度,军队训练正规,单兵作战能力也不是很弱,但是受到制度的约束,将领和士兵完全没有默契,平日里,将领手下并无军队,军队是国家统一管理,统一训练。这些工作由枢密院掌管,将官不得插手,只有发生战争时,朝廷选中将领,由枢密院调遣禁军中的某一部配给将领指挥,因为不是自己训练的部队,出现了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状况。主将只能按照朝廷派来这只军队平时训练过的阵法对敌,毫无回旋余地,更不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打起仗来束手束脚,容易吃败仗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两宋缺少马匹,以步兵对骑兵,注定胜不能歼敌,败不能全身而退。胜了也不过是击溃战,击溃敌人但不能有效歼灭敌人,万一落败,就会是一边倒的被屠杀,在骑兵面前,撤退的机会都没有,基本上就是惨败。这完全是不对等的战争模式。在冷兵器时代,步兵对重甲骑兵,差不多等于现在步兵对坦克,所以在古代,战马一直是最重要的军用物资,当年汉武帝看透了这一点,才不惜一切代价,搞到战马。但是北宋时期,因为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以及西夏盘踞西北,失去自然养马场,缺少战马,一直是北宋难以弥补的短板。更点背的是,北宋遇到的是女真,当年强大的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都曾感叹,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完颜阿骨打时代,女真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仅用几年时间,就扫灭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契丹统治。耶律大石在卡特万战役中击败十万中亚联军,使塞尔柱帝国的势力退出河中地区,原属国西喀喇汗国和花剌子模均归属西辽,西辽成为西亚霸主。而如此不可一世的霸主耶律大石,当年也是被女真打的屁滚尿流,没办法才跑到西亚称雄。蒙元就不必说了,成吉思汗的威名,不用说宋朝,在整个欧亚大陆,都是神一般的存在,北宋宋亡于女真最为强盛的时期,南宋则遇到如日中天的蒙元,只能说运气太差了一点。换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赶上这样的对手,可能都是凶多吉少。
宋朝军队与女真和蒙古有差距,如果把宋朝军队与其他时期的军队对比,是一个什么水平?其实宋朝军队还是很有战斗力的,在于西夏的战争中,虽然没能压倒对方,但总的来说胜多负少,到了后期,则完全碾压西夏,只是多数胜利都和历史上的奸臣有关,没有被宣扬而已,比如神宗时期的章惇,战绩不俗,西夏已经难以招架。到了宋徽宗时期,童贯基本上是碾压西夏,打的西夏俯首称臣,如果不是后来平定方腊起义,与金国联合灭辽,以当时的实力,童贯继续打下去,有可能灭掉西夏。方腊起义,抢州夺县,势不可挡,迅速发展为拥兵十几万的地方政权,但是和童贯的正规部队一接触,两个多月便被平定,北宋的正规军战力还是很强的。
童贯在北宋徽宗朝,就是战神级别的人物,只是后来在进攻辽国残部时两次失利,(遇到的正是那位西辽霸主耶律大石,捡漏摘果子遇到大boss,童贯运气也是够差的)加上后来被定位北宋六贼之一,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大奸臣,所以很多功绩被埋没了。
西亚霸主耶律大石 打败童贯 但在对金战争中成为阶下囚,逃到西亚建立西辽政权。
综上所述,宋朝能够坚持三百多年,是因为其经济、文化和科技高度发达,人们生活相对稳定,又彻底解决了内部势力威胁政权的关键问题。宋朝的军队相对战力较弱,但如果不是遇到女真和蒙古这样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彪悍的民族,靠伏击战和城防战,自保还是没有问题的。金国打到了北宋都城开封,但太原等重要军事重镇仍在宋军手上,李纲的东京保卫战也打得有声有色,野战不行,打城防战,宋军还是有一定实力的。蒙元也是耗时数年才灭掉南宋,战争打的比打后期的金国还费劲。我只能说,两宋运气太差,最后的对手,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时期的两个游牧民族政权。如无外忧,两宋何止三百年。
宋朝那么弱,凭什么多活了三百多年?
在我国历史上有两个怂到不行的朝代,一个是宋朝、一个是清朝。自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宋朝怂了三百多年。在大家的印象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窝囊”,一遇到战争马上就逃,称臣纳贡。避战畏敌,致使丢失领土。正所谓“寸寸山河寸寸金”,宋朝也因此给后世留下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印象。
宋朝在与外族战争中可以说是屡战屡败,更是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如宋辽澶渊之盟,宋金的绍兴和议。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朝代居然也有三百年余年的国运,这令人十分的不解。
那么屡战屡败的宋朝,是如何能够奇迹般的拥有三百余年的国运呢?1)首先第一点是宋朝很好地处理了自己与北边游牧民族之间的关系。
对于民族关系的处理宋朝可以说把握得算是比较好。就以宋朝签订的这些条约来看,可能很多人会说宋朝很软弱,但换一个角度来看的话其实这正是宋朝聪明的地方。这些看似不平等的盟约虽然损失了部分的尊严和许多的钱财,但也因为这些盟约为宋朝换来的却是百余年的和平。细算下来其实相当划算,盟约中的这点儿钱和打战所需的军费比较起来,简直就是九牛一毛。
我们在反过来想一想,难道北方的游牧民族们真的有那么的好战么?其实并不然,他们更多是因为想要要生存下去才南下去掠夺,如果能给他们生存的机会,他们其实也是不愿意打仗的,而宋朝所做的就是给他们一个生存的机会,而这一丁点的钱财对于富裕的大宋来也只是九牛一毛而已。
2)重文、开言,民心所归
其次,宋朝重视文人,更是有“不杀文人、不杀上书言事者”的祖制。宋提倡言论自由,并且重视文人培养,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大臣,而且这一大批的文人、士大夫们他们从心底对宋朝皇帝感恩戴德。无论是北宋、南宋这一些文人们为了保住赵家的血脉,一个个都是不顾自身生死。最后在崖山之时甚至有十余万人陪着小皇帝跳海。
我们反观其它朝代,哪来如此多为守护一家之天下的文人墨客,就如明朝崇祯皇帝在李自成攻进北京城之时,那些官员们一个个都跑路了,只剩下崇祯皇帝一个人孤零零地死在景山之上完成了“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的壮举。
3)终宋一朝,虽多起义但没有一个成了大气候
纵观历史,强大如斯的大汉朝、还是盛极一时的大唐、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的大明王朝,他们最终都是被农民起义所推翻的,唯独大宋不是。终宋一朝虽然农民起义的事件很多,谁谁谁过的不爽了动不动就占山为王,但是这些农民起义却是没有一个成了气候。
在我国古代农民们只有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他们才会铤而走险真正的去造反。宋朝可以说是富得流油的一个朝代,老百姓生活并没有到了活不下去的希望,所以他们并不会真正的拼命推翻宋朝的统治,既然起义都不拼命,那是结果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再者是宋朝的统治者在对待农民起义很少有斩尽杀绝的想法。基本都是招安,就如梁山好汉们,软化了宋江的意志,自然就干不下去了。最后是宋朝因为重视文化的原因,文化比较发达,农民们都很少迷信,自然是不受鬼神之说所迷惑的,起义的首领无法以信仰来凝聚力量,加上起义者们往往也都比较理性,最终都被招安了互相妥协,没有了闹事者,天下自然太平了。
归根结底宋朝之所以能享国三百余年而屹立不倒,主要是太有钱了,三百余年以贸易和岁币的方式通吃辽、金、农民起义着。只是最后的敌人是蒙古人,他们想要的是你大宋朝的天下,根本不会和你谈钱,所以宋朝最后打不过蒙古人那么只有亡国!
宋朝那么弱,凭什么多活了三百多年?
要理解宋朝可以在辽金元的压力下苟活很久,就必须破除一个大部分人在有意无意间都会出现的迷信:宋朝的控制区对于对方很有吸引力。
为了方便由浅入深的解释这个问题,我们最好还是从对比最为强烈的蒙元开始。再依次递减,去看看金国和辽国人眼里的两宋地位。
很多人至今都津津乐道于南宋抵抗蒙古帝国时间很长。但实际上呢,蒙古从一开始就没有攻灭南宋的计划。相反,他们还忙于各类西征和内部的大汗位置争夺。最激烈的战争,往往是和马穆鲁克或自家内部矛盾。南宋的袭扰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次要问题。一直到建都汗八里的忽必烈上台,才将战略重心转到了东亚。
蒙古人之所以看不上南宋那点地方,也是因为自己的地盘过于庞大。一个古代帝国所需要的任何资源,都可以在非南宋统治区内获得。尤其是在蒙古征服后的经营建设,让战乱地区逐步恢复了活力。除了草场资源外,粮食可以通过黄河流域、河中、乌克兰大平原、美索不达米亚等地获得。这些地方之间也不缺乏成熟的商业城市和技术工匠人群。就算是南宋可以号称独有的瓷器、茶叶,蒙古人一样不缺。
金国当然没有崛起的蒙古帝国那样家大业大。但其控制东北亚的同时,也占据了整个华北。尤其在恢复了北宋的半壁江山经济后,金国在实际上并不缺乏各种资源。即便是有的东西需要进口,也可以通过收纳宋朝的岁币或者同蒙古和西夏贸易获得。
南宋人的抵抗,则是另一方面。但金国在金兀术那代人之后,整体上就安于维持现状。相反,倒是汉化程度最高的海陵王,因为篡位身份而需要武功彰显自己。这才一意孤行的发动南侵战争。再后来才有末年,出于压力而做出的无脑选择。
最后,再说说看上去和宋朝关系处的最融洽的辽国。双方在交涉初期的一些列战争后,便转入了和平相处格局。直到宋朝与女真人结成海上之盟,才有了在辽国南京地区的一系列交锋。期间,双方一直以贸易形式来互通有无。
哪怕没有澶渊之盟后的正常贸易,辽国一样未必需要通过北宋的控制区来获得资源。燕云地区、晋北、河套、辽东都是典型的农牧业混合产区。草原和东北亚的贸易及其他产出,又是黄河+长江流域很难获得的。如果双方同时选择闭关自守,那么辽国的财力都可能在北宋之上。
此外,无论辽国、金国和蒙古,都不要供养宋朝制度下的海量官宦人口。别看这些帝国的势力范围,经常比宋朝要大。但其统治模式与治理成本都更偏向地方封建。所以,他们的官员和吏员数量,都赶不上宋朝的规模。军队的人数也不会像宋朝这样看上去不可思议。这也让其税收比例,比宋朝要低不少。反过来,按照宋朝的维持成本去看其他帝国,也会觉得难以理解。
可以说,两宋在同时代的世界地位其实是不高的。世界其他地方看东亚世界,代表势力就是辽国、金国和蒙古帝国。两宋则常常容易被忽略。其在经济上的地位,也更类似原材料提供者,而非成品出口商。这也是北方三大帝国,经常表现的对入侵宋朝不上心的原因。
宋朝那么弱,凭什么多活了三百多年?
继续凑热闹,昨天还回答了一个为啥北宋百万大军不顶用的问题,现在又回答为啥能活三百多年,真是一不小心就打自己脸了。
先说说历史吧,北宋立国之前,中原地区已经被胡人占据过好几次,五胡来过,安禄山来过,辽国的耶律德光也来过,但“亡天下”的整体性覆灭事件没有发生过,这是有原因的。
第一,中原王朝强大的综合实力。如果是拼GDP的话,塞外胡族除了养牲畜别的都不会,但问题是他们善于打架,所以就难缠了。但长期对拼人口、经济、武器和科技,每次我们都可以反败为胜,想把中原王朝囫囵吞下几乎超出了任何一个少数民族的能力。
第二,文化的感召力。从第一次拿下洛阳的匈奴族,到后来的统一北方的北魏,再到忽必烈,他们无不是带着深深的自卑感,对于优秀的汉族文化(享乐方式),不管怎样也要把自己打扮成汉文化的继承者。最后的结果就是腐化、丧失斗志直至被彻底同化,“胡运不过百年”的规律直到满清才被打破。
在这种情势下,中华文明终于在有宋一代走向了巅峰。能坚持三百年,无外乎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内部的稳定。宋朝对外战争屡屡吃瘪,与之相对应的是内部的稳定。虽然大小起义此起彼伏,却无一能够真正威胁宋王朝的统治,北宋规模最大的方腊起义是临时抽调的西北军干翻的,南宋的钟相杨么起义是前线回师的岳家军镇压的。有宋一代虽然饱受“三冗”(冗官冗兵冗费)的困扰,但总体而言商品经济发达,养得活偌大的人口。同时,北宋开创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模式也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文官集团的忠诚和稳定,这是政治稳定的基础。
历数史上的朝代,真正亡于异族之手的就是两宋了,西晋和明朝亡国的主因还是汉族的内讧,历朝历代覆灭多半都是自身原因。
第二,媾和的本质。大凡与周边少数民族如辽、金、西夏等的战争,几乎都是以合约收场,看似丢人,其实不绝对,那些钱在庞大的财政收入面前确实微不足道。合约一方面体现的是双方谁也不能奈何得了谁的处境,辽金不具备鲸吞宋朝的能力,宋也没有北伐成功的军力和意志;另一方面宋朝的经济庞大的商业能力能够保证把这些钱赚回来。
第三,保家卫国的动力和设施。虽然反攻不足,但两宋的防御能力却不是盖的,没有足够的马匹足见骑兵队伍,但据险而守的能力绰绰有余,檀洲城的巨弩,钓鱼城的石头,襄阳城的城墙,都曾让来犯的鞑子流够了血。
说起南宋的亡天下,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蒙古的强势,南宋面对的是席卷了整个亚欧大陆的蒙古铁骑,而且坚持了半个世纪,说起来也不丢人。
崖山--最为悲壮的亡国方式
第二就是世家大族的消亡,自两汉起叱咤政治风云的一个群体,历经沧桑和辉煌,终于覆灭在黄巢“天街踏尽公卿骨”的屠杀手段之下,最后的余烬也熄灭在五代十国的战乱当中。世家大族多半时间都在争权夺利,但他们毕竟是国家的股东,在应对外族入侵上有着最强的原动力。他们的覆灭导致抵抗的组织性丧失,以及抵抗力量的凝聚力不足,如果世家大族群体还在,在金国可能就发生了隋文帝篡位那样的和平演变了。
宋朝那么弱,凭什么多活了三百多年?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什么叫多活了三百年,宋朝拢共就三百年多一点,多活了三百年难道是让人家一年也别活?
宋朝军事实力很弱吗?
虽然宋太祖是偷了老柴家的基业,但是太祖继位后继承了周世宗的遗志,灭后蜀、南唐、南汉等众多割据势力,将纷乱的天下重归一统。
宋太宗时,宋军灭北汉后马不停蹄北上伐辽,直捣幽州城下。高粱河之战前期,数千宋军先锋敢主动进攻北院大王的军队并且成功拖至大军前来并将北院大王军队溃。斩首无数,生擒五百人。当时的宋军,勇气是绝对不缺乏,的,战斗力是绝对强大的,高粱河之战败在统帅瞎指挥以及宋军以疲劳之师硬捍辽军,还有就是宋军轻敌了。
宋朝初期的宋军挟连灭七国之势,锋锐无比,无论是高粱河还是雍熙北伐,宋军士兵的表现是绝对没问题的,问题出现在统帅身上。
之后由于长期的重文轻武,对武人的轻视,以及兵员参差不齐,宋朝军队的战斗力逐渐下降,这是事实。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宋朝的文化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的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学技术的进步最先获利的就是军事科技的发展。
神臂弩,单人操作,三百步外可贯穿铁甲,最大射程四百米。有一句话叫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可是神臂弩即使环绕操场一圈还是能入榆半箭。
床子弩就不多说了,萧挞凛隔着两里多地就被宋军用床子弩钉地上了。
还有宋朝的土造手榴弹,把黑火药和成团,里面要不加铁钉要不加沥青,外面包上松脂。打仗时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往里面加料,形成了霹雳火球、蔟藜火球、毒药火球、烟球、引火球等一大家族。
除此之外,宋朝人还尽可能的发掘了黑火药的价值,用有限的知识对黑火药进行无穷的创造,震天雷、突火枪等都是当时的发明创造。
宋朝的先天不足以及政策影响,使其无法像汉唐一样东征西讨,征服四方,但是其层出不穷的黑科技和强大的生产力却能保证他在一波又一波的外敌入侵中屹立不倒。
当年的蒙古人狂风般席卷欧亚大陆,西辽一年不到就被消灭,中亚大国花剌子模也只扛了十几年,灭西夏用了22年,但是实打实的收拾西夏实际上只用了一年时间,灭金用了23年,但是南宋以一己之力硬扛45年,光在钓鱼城下就死守20年时间,并且还拼掉了一位蒙古大汗。
宋朝并不弱。
宋朝那么弱,凭什么多活了三百多年?
宋朝弱在心里,其实军事实力和政治文化都是最强的,首先是内部稳定,其次军事科技,最后,代有英雄在危难时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