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为什么不吸取北宋联金灭辽的教训,继续联蒙灭金?
南宋联蒙灭金与北宋联金灭辽完全是两回事,南宋充分考虑到了联蒙灭金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所以在蒙金战争升级后,一直处在利用双方争斗保存自己的实力,甚至在关键时刻给金国一些小的恩惠,以达到蒙金相互制约的目的。
唇亡齿寒的道理并不复杂,南宋那帮人也不都是废物,前车之鉴就在眼前,南宋绝不会在主动联蒙灭金了,甚至在与金国傲战的七年里,南宋都没有过于亲近蒙军。
在蒙金打得火热时,南宋停止了金朝的岁币,最后惹恼了金朝,宋金开战,金国打算从南宋这里找回在蒙金战争中的损失,这个是金国最大的败笔,等于是逼着宋蒙联合,即便如此,南宋仍未主动联蒙,反倒是蒙古数次主动连宋。而南宋则一直保持着谨慎的态度。
直到1231年,南宋仍拒绝蒙古借道的罚金的请求,帮助金国守住后门,很显然,南宋想金国苟延残喘的时间更长一些,这样就可以牵制蒙古,甚至蒙古强行借道时,南宋还出兵去阻止,只是去的太晚了,孟珙没有阻拦住蒙军,拖雷已经进入金国腹地,并在三峰山以四万蒙军打败金国十五万大军。
这次惨败,金国已经危在旦夕了,南宋利用金国牵制蒙古已经作用不大了,虽然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但是金国这个嘴唇已经不能挡风,齿寒难以避免了。而金国此时还是采取了袭击南宋,西进经营巴蜀的策略,等于又把南宋向蒙古推了一把。金国的计划被孟珙彻底打破,打败后,金国没办法又向南宋陈说唇亡齿寒的道理,但是到了这个时候,金国早已失去了牵制蒙古的作用,联不联蒙,金国都得灭亡,总不能帮助金国重新振兴来对抗蒙古吧?这时候联蒙已经成了南宋的必选项,即便知道将来蒙古可能成为南宋的一个巨大威胁,但此时不联蒙,金国灭亡后,结果只能面对一个对南宋充满敌意的蒙古,联蒙,可以趁机从金人那里捞点好处,同时结好蒙古,至少可以延缓宋蒙开战的时间,给南宋赢得防御和发展的空间。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策。
北宋时主动联金灭辽,北宋既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已严重低估了金国的战斗力,所以在联金灭辽以后,南宋并没有拿金国当回事,不但没有很好地经营两国关系,还花样作死,用了很多不光彩的手段,从盟友金国那里捞好处,结果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一开战便溃不成军,可以说是自取灭亡。
南宋则完全不同,在是否联蒙灭金的问题上非常谨慎,直到金国灭亡前夕,为了能够和蒙古做个友好邻邦,才采取了联蒙灭金的策略,此时联盟的目的不是为了灭金,因为不联蒙也可以灭金,联盟的目的只是为了金国灭亡后能够和蒙古的关系好一点,这个策略是非常明智的。
金国的灭亡,完全是金国高层的决策失误,他们打不过蒙古翻过身来欺负南宋,致使国力衰弱,如果金国趁机向南宋示好,免去南宋岁币,南宋为金国守住川陕,金国无后顾之忧,收复失地做不到,据险防守,蒙古毫无办法,三国可能呈现鼎立之式,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南宋为什么不吸取北宋联金灭辽的教训,继续联蒙灭金?
北宋徽宗年间,女真族崛起于我国东北地区,并且以摧枯拉朽之势占领了辽国大片土地,此时金国声威大震。北宋满朝文武认为辽国必败,为了收回心心念念的燕云十六州,北宋朝廷和金国定下了海上之盟,相约共同灭亡辽国。也正是因为这次北宋朝廷的短时,辽国灭亡之后,金国乘势灭亡了北宋。
到了公元13世纪,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随后展开了蒙古灭金之战。然而这一次南宋依然选择了联盟灭金,难道是他们忘了曾经联金灭辽后的靖康之耻吗?
实际上联蒙灭金是一项正确的国策在蒙古崛起之后,南宋的官员已经注意到了这一支新兴的势力。而且对于蒙古人的野心和企图,南宋的统治阶级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一开始南宋朝廷并没有联蒙抗金。
在南宋朝廷之中有两个方案,一派主张继续供给金国岁币,并且让金国作为蒙古南侵缓冲区。另一派称金国和南宋乃世仇,应该乘其即将灭亡之际,派兵北伐,收复失地,作为屏障抵抗蒙古入侵。
这两个方案都看到了蒙古乃是虎狼之国,是比金国更加凶恶的敌人。然而正在南宋朝廷内部争论不休之时,蒙古正在逐步消灭金国。
这时南宋内部支持联金抗蒙的声浪也在逐渐的扩大。但这时的金国失去了黄河以北的所有土地,面对这种危机的情况,金国内部认为蒙古强大,南宋弱小,竟然制定“北失南补”的策略。
但是这时的金国日薄西山,根本无力和南宋一较长短,反而让南宋朝廷内部支持金国的人全部失望,最终把南宋推向了敌对势力。 面对金国的攻势,南宋奋勇反击,挫败金国“北失南补”的策略。但这时南宋也并未和蒙古联合灭金。
最终联合灭金是在窝阔台时代,蒙古人攻破了金国最后赖以生存的关河防线,此时金国灭亡已经是近在眼前,而且这一时期的金国对于南宋来说已经没有了任何的屏障价值。
最终南宋政权出于“和蒙” 的策略,出兵攻打金国。并且收复了一定的失地,也算是这一事件的利益获得者。所以说联蒙灭金实际上是一次正确的决定。
南宋为什么不吸取北宋联金灭辽的教训,继续联蒙灭金?
需要纠正一下题主的观点:不是南宋没有吸取教训,这实在是无奈之举!
唇亡齿寒的道理,当时天下最弱南宋朝廷再清楚不过。而且当年联金灭辽的教训也是前车之鉴,“靖康之耻”过去不过几十年,南宋朝臣帝王还没有昏庸无能到如此地步。
事实上,“联蒙灭金”是被逼无奈,是基于当时形势下一个被迫之举。
岳飞《满江红》里面有这样一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当年的“靖康之耻”可以说是“赵宋王朝”乃至于整个中原历史的痛。
究其原因,就是宋徽宗贪图小利,撕毁了与辽国的和平盟约,转而与“金国”联盟,夹击辽国。当然了,说“小利”也不恰当,当时赵佶想的是乘机收回“燕云十六州”嘛,那是他们赵家数代梦想。
但是这东西要靠实力说话的,当时宋朝腐败,士兵积弱,数十万大军两攻燕京,结果每次都被辽国击退,最终还是金国帮宋朝给打下来的。
而在这个过程中,北宋所表现出来的实力,让金国人大吃一惊,这也太弱了。于是乎,再灭亡了辽国以后,金人便把目光投向了宋朝,宋金战争由此爆发。
这便是“唇亡齿寒”的最真实写照!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最终开封陷落,北宋灭亡,徽钦二帝以及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被俘,成为了金国的阶下囚。
这才有了后来的康王赵构登基,建炎南渡,建立南宋。以及后面的岳飞抗金,宋金和议等等历史事件。
原本随着宋金和议的成型,南北对立的局面已经开始稳定下来,但再蒙古高原,一个叫做铁木真的家伙横空出世,蒙古铁骑大杀四方。铁木真在统一蒙古各部之后,便把矛头指向了金国。
最开始的联蒙灭金,那叫联蒙抗金,因为当时金朝处于强势地位。而南宋朝廷又与金朝再起争端,于是乎宋蒙双方便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是随着南宋“开禧北伐”的失败以及“嘉定和议”的诞生。宋蒙之间的暧昧被单方面终止。
而后来,随着蒙古的日益强大,实力的对比开始发生了变化,蒙金战争趋近于白热化,金朝逐渐不支,而蒙古人为了彻底报仇,主动向南宋朝廷递来了橄榄枝。
这时候的南宋朝廷面临着选择,要么帮蒙古,两面夹击,痛打落水狗,不仅可以收复失地,还能一雪前耻。要么帮金朝,让它和蒙古鹬蚌相争,自己的则渔翁得利。
“强鞑渐兴,其势已足以亡金。昔吾之仇也,今吾之蔽也。古人唇亡齿寒之辙可覆,宜姑与币,使得拒鞑”明眼人其实都看得出来,显然第二种更加鸡贼啊,但是呢。总有那么一些钻牛角尖的人,特别是在古代,这样的迂腐文人更多,在他们眼里,“报仇雪耻”那才是最重要,这次可是大好时机,绝不可失去。
"金人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应该乘金朝遭遇蒙古进攻之机,停止向金人输纳岁币,并出兵北上收复失地,以报君父之仇。"结果双方争吵不下,再加上当年联金灭辽的教训的教训太深刻了,所以啊宋朝来了个“两不相帮”,既不“灭金”,也不“联蒙”。
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断绝给金朝的岁币,毕竟金朝都自顾不暇了,还要什么钱。当然了,当时有大臣建议,还是不要断了,稍微的支持下,毕竟有和议,但是愤青忍不了啊,这是“丧权辱国”,绝不能答应。甚至于还有太学生游行,请斩支持金朝的乔行简等人。
而这时候,金人却不答应了,开始以此为由,进攻南宋。当然了,这只是金人开战的一个借口,他们想的是“北失南补”。即在蒙古人身上丢掉的,那就得在南宋这边拿过来。真的,这种作死行为,我是真的无言以对,这种时候不是应该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盟友吗?这女真人的脑子,真的是够了。
所以,这下南宋朝廷可忍不了了,我不乘人之危打你就算了,你还来欺负我。结果南宋上下一心,努力抗金,这场战争打了有7年。金朝不仅没能达到“取偿于宋”的目的,反而损失惨重。
“宣宗南伐,士马折耗十不一存”,“国家精锐几近丧”,“枢府武骑尽于南”——《金史》。不过即使是这样的了,南宋还是没有落井下石,主动进攻金国。即使蒙古人的信件已经送来了一封又一封,这已经是仁至义尽了。但是后来没办法,蒙古人强行叩关,因为在正面战场迟迟无法娶的进展的情况下,他们需要从四川西进,然后北上“假道灭金”。
宋军虽然没有答应,但并未做出有效的阻挡,结果让蒙古人借道成功,蒙古大军顺利的来到了金国境内。最终托雷以4万蒙军大败15万金军,金国关河防线被破,自此败亡已成定局。
这种时候,南宋对于蒙古人来说,并不重要了。所以,南宋朝廷便想着上去乘机收复点失地,同时和蒙古人搞好一下关系。这才促成了最后的“联蒙灭金”。
所以啊,这是一个多方面现实所促成的结果,并不是南宋朝廷没脑子,实在是无奈之举。大家也不必苛责了。
南宋为什么不吸取北宋联金灭辽的教训,继续联蒙灭金?
1,感情用事
2,战略错误
南宋为什么不吸取北宋联金灭辽的教训,继续联蒙灭金?
错估了形势。
任何三方博弈中,为了保证胜利,两弱肯定先联合抗一强,等到合力干掉了一强,两弱中稍强的一方有很大几率最终胜出。
南宋朝廷错误地把自己当成了两弱中稍强的那个,把金当成了强,把蒙古当成了另一弱。在这样的设定中,如果自己联合蒙古干掉金国,收复北方山河,腾出手就能收拾了草原部落。
可现实情况是,蒙古是强,金是两弱中稍强的一个,宋是最弱的那个。南宋一直没有搞清楚自己的定位,总以为吾乃中华正统,泱泱大国岂能败于膻虏之手?岂不知,在华夏故土,谁力量强大谁才是正统啊!
关注厕读大历史,每天分享历史知识,品味历史智慧。南宋为什么不吸取北宋联金灭辽的教训,继续联蒙灭金?
感觉很多回答都没有答到点子上。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就是南宋的统治者并不是傻子。很多人都说南宋是被利益冲昏了头脑,想要建立不世之功。我只想说这些人根本没学会用逻辑来看待历史问题。一个头脑正常的统治者首先考虑的问题一定是如何稳固他的政权,如果政权没有了,什么功名利禄全是空的。
开始就南宋问题探讨。 南宋和北宋当时的情况不同,北宋联合金国灭掉辽国。首先并没有前车之鉴,金和辽对于北宋来说并无不同,都是异族政权。金和辽是世仇然而和宋并没有什么瓜葛。这时金国来找北宋共同灭辽,对于宋朝来说理论上是可行的,因为辽一直打宋,宋也没被灭掉。所以宋朝有理由相信金国也灭不掉他。最多到时候打不过赔点岁币。 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来看,金国灭了辽国,立刻就把北宋打的找不到北。说明北宋根本没做任何防备。死心塌地的相信金国,这才导致北宋被灭国。这说明北宋统治者就是昏庸。
但是对于南宋则完全不同。首先,南宋当时已经有了前车之鉴,他们有理由相信蒙古灭金之后会来消灭自己。就像当年的金国消灭辽国一样。所以南宋的统治者绝对考虑到了蒙古会回过头消灭自己。从当时的背景来看,南宋并不是一开始就连蒙灭金。一开始南宋是坚决的站在金国一方,不断的提供粮草给养。因为他们知道,蒙古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敌人,完全以进攻和消灭别国来生存。当时的蒙古不光打金国,同时西征西亚,东征俄罗斯。南宋又不傻肯定知道蒙古的危险性了。所以南宋一直坚定的站在金国这里,要啥给啥。哪怕到了最后金国回头进攻南宋,宋朝也只是停止援助了而已,绝对没有联合蒙古。
最后联合蒙古绝对是南宋做的最正确的决定之一!!! 最后的金国已经是日薄西山了,被蒙古消灭只是时间问题。这个时候再联合金国已经是白白浪费粮草了。与其帮助金国,不如尽快抢占土地人口,尽可能的增加战略缓冲。为不可避免的宋蒙决战来做准备。 我们从几个实例来看,北宋灭了辽之后,立刻被金国打的一路溃败,直接首都被占领。这说明北宋完全没做任何准备。 但是反观南宋,积极充分备战,两次把蒙古打的全面溃败
最后连蒙灭金的提议是南宋大将孟珙提出的。最后也是朝堂合议,贾似道力排众议,确定这条策略。
看一下以后的发展:蒙古灭金之后,开始攻击南宋。南宋凭借江南水网层层阻击,在孟珙的指挥下,把蒙古打得全面溃退。这说明南宋的头脑非常清晰,做足了准备工作。第二次宋蒙战争,南宋凭借西南山地,将蒙古主力死死拖在西南。大汗蒙哥在进攻钓鱼城时被流矢打伤。 第二次又是全面溃败。
所以说,南宋不是不长记性,南宋是绝对做过了全面的分析,然后做出了最优的决策。不要以为古人是傻子,很多时候觉得古人傻,那是因为老是站在后来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其实所有的人都很聪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