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丧葬习俗中,为什么替老人穿寿衣时,千万别哭出声?
与这个问题相似的我曾经回答过,其实这和中国古老的一个风俗有关,现代人是难以理解的,那就是人必须在断气前穿好敛服,这时候人还没有死,所以家人为其装殓时不能哭,否则就是崔亲人离开,眼泪落在丧服上是非常不吉利的事。
看上去不可理喻,但是古代趋势如此,不但在古代,即便是现在,很多偏僻一些,传统保持好的地方,仍然沿袭这一习俗,我所在的唐山市周围各县,大多还保持着这个传统。装殓
在这里的传统说法里是这样解释的,应该让先人穿好敛服,让逝者整齐干净的离去,如果咽了气再穿,则被视为没来得及穿衣服,死者是光着身子离世的,这个流传多年,具体来源不太清楚。
为了维持这个传统习俗,很多老人因病住院时,都会在病重时反复找医生确认有没有希望,如果没有恢复的希望,家人会在病人没死前拉回家,目的就是能够在死者咽气前能够穿好衣服。我做乡村医生时经常被请到病重的患者家里,不是为了治疗,只是想让我给判断一下还能坚持多长时间,什么时候穿敛服(俗称装裹)合适,因为经常会出现给病人穿上敛服,但人没死,慢慢醒转,最后只好换回平时衣服。这个也会被认作不吉利,而且还会被别人指责。所以家人都很重视什么时候穿敛服比较合适。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衣服穿利索了,搬到凉床上(停尸床)收拾停当,很快就咽气了。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很少发生,大多是穿上敛服数小时,甚至一天多才咽气。
这个习俗在古典文学作品里也经常看到,比如《红楼梦》就有两次提到。
一;秦钟快要死的时候,贾宝玉去看他,书中记载‘这时秦钟几经发了几次昏,早已移床异箦多时矣。’这时的秦钟还没有死,宝玉喊他,他又和宝玉说了几句话,宝玉看到秦钟已经停床,便不禁失声, 宝玉的随从李贵还安慰宝玉说“不可不可,秦相公是弱症,未免炕上挺扛的骨头不受用,所以暂且挪下来松散些。哥儿如此,岂不反添了他的病?" 这只不过是李跪在安慰宝玉,其时人已经穿戴停当,移到了凉床上等死了。
二;第二十五回 魇魔法姊弟逢五鬼 红楼梦通灵遇双真。贾宝玉和王熙凤被赵姨娘背后施法,眼看就不行了,家母心急如焚。原文【那凤姐和宝玉躺在床上,亦发连气都将没了.合家人口无不惊慌,都说没了指望,忙着将他二人的后世的衣履都治备下了】因为有必须在咽气前穿敛服的习俗,所以忙着准备后世的衣履,就是敛服,俗称装裹、寿衣。后边赵姨娘的一段话直接说出了这个习俗【"老太太也不必过于悲痛.哥儿已是不中用了,不如把哥儿的衣服穿好,让他早些回去,也免些苦,只管舍不得他,这口气不断,他在那世里也受罪不安生."】或可赵姨娘的话里就有对这一习俗的简单理解。
新版《红楼梦》黛玉裸死,这是完全不符合曹雪芹的风格和对传统习俗的理解,古人是不会让一个人光着身子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到临终,都会做好充分准备,提前穿好衣服,不允许类似的事情发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