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杨广是怎样一个人?

一个外国人对杨广的评价

首先声明:本人绝不是广告商,也不是为下面这个人作广告的!主要是非常认同崔瑞德这个英国人的观点!现转发给爱好历史的朋友们!以供借鉴,仅次而已!

崔瑞德(Denis Twitchett)是丹尼斯・克利斯平・崔瑞德的简称,文名杜希德,1925年9月23日生于伦敦,最初研究地质和地理学,《剑桥中国史》主编,发起人,2006年逝世。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对这个历史上称为隋炀帝的人的性格刻划是非常困难的,除了一些模糊的感觉外,人们不能期望在集中把他说成是古典的“末代昏君”的大量被窜改的历史和传奇后面,对此人的实际情况有更多的了解。历史文献把文帝的谨慎节俭与炀帝的放荡挥霍进行对比,但从下面建设东都和完成运河体系这一节可以看出,这种鲜明的对比过分夸大了。民间文学把炀帝描绘成荒淫无度的人——以各种异想天开的方式沉迷于女色。但人们会发现,即使怀有敌意的修史者也不能掩盖这一事实,即他的正妻,一个聪慧和有教养的妇女,从未遭到他的冷落而被宫内其他宠妃代替,她始终被尊重,而且显然受到宠爱。隋炀帝毕竟是一位美好事物的鉴赏家、一位有成就的诗人和独具风格的散文家,他可能有点像政治美学家,这种人的特点可用以下的语言来表达:“的确,自欺欺人也许是一个规律,因为带有强烈的艺术成分的政治个性具有一种炫耀性的想象力,它能使其个人的历史具有戏剧性,并使一切现实服从野心勃勃的计划。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关于他(杨广)对三个年长资深的批评者采取的粗暴行动并在607年将他们杀害之事,我认为并无夸大;而这一年正是颁布刑罚较轻的新律之时。这些严酷的措施预示着以后几年不幸地加剧的暴虐行动方式的来临。即使我们姑且假定处决先皇的三个主要政治家的指控有一定的根据,609年年迈的薛道衡因含蓄地批评时局而被蓄意判处死罪之事,也肯定使炀帝的执政由此进入了更黑暗的第二阶段。“儒家修史者对炀帝道义上的评价的确是苛刻的,因为他们把他描写成令人生畏的典型的“末代昏君”。在民间传说、戏剧和故事中,他的形象被作者和观众的随心所欲的狂想大大地歪曲了——人民生活在一个无节制地使用权力、有豪华宫殿和享有无限声色之乐的世界中,只能产生这种感情上的共鸣。在中国的帝王中,他决不是最坏的,从他当时的背景看,他并不比其他皇帝更加暴虐。他很有才能,很适合巩固他父亲开创的伟业,而他在开始执政时也确有此雄心。但是他希望历史会肯定他的执政以及他追求豪华壮观的欲望,这就使他的判断力不能发挥出来。那种骄奢淫逸的作风只能使阿谀奉承之辈得势,而他周围确有这样一批人,这对他是致命的。远征高丽——这种企图的目的我相信是合理的,即使是传统的——随着每次失败,却使他越来越着迷,而着迷对于拥有最高权力的专制君主及其统治的人民来说往往是致命的。”

历史上真实的杨广是怎样一个人?

你好,很高高兴能够回答你的问题。

处心积虑弑父登基

隋炀帝杨广出生于权贵世家。他的爷爷杨忠是西魏的十二大将军之一,北周时被封为柱国大将军,封随国公。他的外公独孤信是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地位更加显赫。他爷爷去世以后,他的父亲杨坚袭爵随国公。后来,杨坚的女儿、杨广的大姐嫁给了周宣帝宇文赟为皇后,周宣帝在为一年就传位给太子宇文阐,即周静帝。北周大象元年,太上皇驾崩,幸臣郑译、刘昉为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假传遗诏,命杨坚入朝,掌握军政大权。此后,杨坚打击北周宗室,平定地方叛乱,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于北周大定元年二月称帝,建大隋朝,此时,年仅13岁的杨广被封为晋王。

杨广自小看多了争权夺利的残酷与血腥,看到父亲成为皇帝后,掌握大权,拥有财富,他深深的感到这才是政治胜利的幸福感和满足感。灭陈以后,杨广驻守扬州10年,这段人生经历,他得到了历练,增长了政治经验。在做太子期间,杨广小心谨慎,得到隋文帝的信任,大臣们也夸他任孝、有治国之才。隋文帝直到临死前,才看到了杨广的真实面目。仁寿四年,隋文帝病重,杨素等大臣与太子杨广侍驾。此时,杨广与杨素商量文帝的后事,而杨素给太子的回信却错误地送到文帝手中。老皇帝这时候看透杨广的不择手段跟处心积虑,于是命人传废太子杨勇前来。杨广随即与杨素密谋,杨素假传圣旨,将知情的大臣逮捕入狱,更换皇宫宿卫。历史上对于杨广是否弑杀了隋炀帝是有争议的,假设这件事是真实的,那么权力跟亲情相比较,杨广本人更加看重权力,为实现梦想,他不惜清除一切阻碍,不惜向父亲痛下杀手。

自欺欺人炫耀国力

公元605年,隋炀帝改年号为“大业”,隋文帝为杨广留下了大量的财富、众多的人口,这些为杨广的“大国梦”提供了人力、物力上的支持。为了显示国家的强盛,继位不久后,首先宴请突厥、西域诸国的首领来东都洛阳欢度新年,甚至不惜挥洒重金向来朝者炫耀国势。随后大业五年,隋炀帝亲率大队人马进行西巡,西巡最重要的活动还是以武力破事长期在西北地区称雄的吐谷浑政权归降隋朝。正如《资治通鉴》记载:大业六年(610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西域各国使臣云集洛阳,隋炀帝派人在洛阳城端门街搭设规模宏大的百台戏场,参与演奏乐器的乐工多达一万八千人,乐曲声响彻天宇,数十里外依稀可以听到。可以看出,过度的炫耀,给大隋政权的只有一天天的衰落和人民政权的日益不满。

大摆排场南下北上

为了便利南北交通,也便于南下扬州迅游,隋炀帝于大业元年下令河南、河北各郡百万人修建通济渠,据史料记载通济渠仅170多天就竣工了。同年8月,隋炀帝组建了规模宏大的船队开始南巡,想象一下数千艘不同用途的大小船只装载各种物资随性,在船队的最后是数千艘兵船负责安全保卫。陆地上,几万名纤夫、骑兵一路相随,极度的满足了隋炀帝的个人权欲。

隋炀帝还多次北巡边疆,特别是突厥地区。甚至在北巡途中,隋炀帝乘坐了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观风行殿,住在“行城”里面。其实,观风行殿就是一座巨大的车,车子的底部有许多大轮子,上面用模板做地面,而在上面修建宫殿。这车的运行主要靠人力,隋炀帝的舒适是建立在大量人力为其服务的基础上的。

迷信武力兵败辽东

隋炀帝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梦想大隋政权能够得到海内各国的拥戴与臣服,自己能够成为万国之主,对于不归附的政权,他决不会手软,三次出兵高丽就是一个例子。三征高丽虽然取得了胜利,同时也使得隋国国势衰败,等待隋炀帝的不是举国欢庆,而是大规模的岁末农民起义。

纵观隋炀帝的一生,他有野心有抱负,但是过于理想,纵然他开凿了举世闻名、泽被后世的京杭大运河,但同时他留给人民的伤痛也是不可挽回的。隋朝的灭亡为后来的唐朝盛世的到来也做了必要的准备,所以历史总是在偶然性与必然性中不断前行。

历史上真实的杨广是怎样一个人?

隋炀帝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个儿子。

因为隋朝和秦朝都是二世而亡,因此很多演义都把杨广写成了和胡亥一样的昏君。只是他被描写的更加残暴和聪明,因为胡亥基本是个傻子。

但实际上的杨广真是这样的吗?真实的答案当然不是。

杨广对于中国的历史贡献是非常显著的。最有名的就是修建了京杭大运河。这条在中国水利史上最为著名的运河,把中国的南方和北方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京杭大运河的很多河段,到今天依然能够通航,这可以说是千秋功业。

北京的通州区,有一些临河而居的人家,他们的住宅形式和江浙地区一模一样,据说他们的祖上就是通过大运河来到北方定居的。据此资料,央视还做过北京人南下寻根的节目,在南方的祠堂里找到了北方家谱中祖宗的名字。这些都是大运河带来的影响。

另外杨广在位时,发动了针对高句丽的战争。尽管结果是非常的悲惨,大败而归。几十万隋军将士的尸骨被高句丽人筑成了“白骨京观”。但是作为当时中原政权迫在眉睫的敌人,这个战争是无法避免的。

等到李渊建立了唐朝,和高句丽的战争一直没有停歇,一直到了他的孙子唐高宗李治的时候,才取得了对高句丽压倒性的胜利。时间跨度是非常大的。唐军著名将领薛仁贵就是征讨高句丽的主将。

很多演义都把修运河和征高句丽当成杨广的罪过,这是很失偏颇的。

杨广之所以快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他对世家大族的镇压。两晋南北朝以来,天下形成了许多实力强大的世家,如清河崔氏,山东卢氏等等,他们把控了大量的教育资源,进而也就把控了天下人进阶朝廷的梯子。天子经常会被他们联起手来掣肘,有利于百姓但不利于世家的政令难以推行。

杨广是个急性子,他即位后就开始对世家的问题进行处理。他发明了科举制度,旨在让更多的百姓能够受到教育,从而摆脱世家对朝廷官员系统的控制。于是世家和杨广之间成了生死矛盾,无法调和。最终,隋炀帝被赶下台,身首异处。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依然在进行着与世家的斗争。所以公允的说,杨广作为皇帝,肯定有很多槽点,但是功绩同样是不可抹杀的。

历史上真实的杨广是怎样一个人?

历史上真实的杨广

杨广他是隋文帝的第二个儿子,他登上了皇位这一生可谓是顺顺利利,但是后世之人对于他的评价全是骂名,听到隋炀帝这个名字,很多男孩很多人的脑海中会浮现昏庸无道,不顾百姓安危,只顾贪图享乐等等这些,而且最后还导致了国家的灭亡,而且曾经有着这样一段传说,隋炀帝听说扬州的琼花特别的美就想要去看一看。

  但是根据当时古代的交通状况来看,如果走陆地再转水路来回折腾折磨几次,应该也要好几个月,那时候的情况恐怕早已经凋谢了,不仅要耗费很多的人力物力,光是身体上的来回折腾,就已经是承受不住,所以说隋炀帝就命令自己的手下直接开通了京杭大运河,于是乎民间百姓们就开始跟着受苦,我们先不管这个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只是先简单的说一下。

  开通京杭大运河到底有着哪些好处和坏处?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极大的促进了南北之间的经济交流,并且直到现在还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杨广真的只是想要去看花才开通的京杭运河吗?其实不然,在现实中是杨广从小的时候就非常的聪明好学,而且刻苦用功,还非常的喜欢诗文,甚至做事情也懂得如何去变通。对于国家大事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说隋文帝杨坚在众多的儿子中独独就喜欢他一个人。

  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太子杨勇,就是看了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其实并不只是为了看花而已。而且还有一些人说杨广后宫中有着好几千的妃子,其实我们也误会他了,隋炀帝去世之前,只留下来了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而且历史上有哪个皇帝的孩子如此的少,他的妃子真的到达好,几千的话又怎么会只有四个孩子,其实隋炀帝杨广只有这两位夫人。

  他也并不是好色之徒,在杨广在位期间,他就曾经把东都迁都到洛阳,而且他还曾经做过很多的举措,都对于后世有着很大的影响,文采很好的杨广曾经做过一篇诗歌,一直被人们传颂到现在,看完这些之后,不知道大家对于杨广有没有一个新的认识。其实历朝历代书写的历史都是胜者为王,而真实还是有待考证的。历史上真实的杨广,非但不昏庸,就连妃子也只有两位。

历史上真实的杨广是怎样一个人?

从历史进程的角度来看,隋炀帝杨光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帝王。

在位期间开疆辟土、修建京杭大运河、改革官制开创科考、尊儒重道弘扬圣学,为大唐盛世打下了根基。

可惜急于求成,好大喜功,最后民不聊生,所有宏大抱负被民意击碎。加上自两晋以来,门阀兴旺,各政治军事集团势力鼎盛,中央政权尚未完成真正的权威统治,导致天下大乱,群雄奋起,最终为中华文明留下了居多遗产,也留下千古一“炀”。

历史上真实的杨广是怎样一个人?

杨广生于大兴,在位14年(604年——618年)。历史上对于他的评价众说芸芸。这个我们先不管,我们先看看他都做了哪些事。

一、统一全国

在其未继大统之前,公元589年,年仅20岁的杨广被拜为隋朝兵马都讨大元帅,统领大军南下向陈朝发动进攻,并完成统一。结束了中国上百年的的战乱时代,还对战乱中的百姓加以安抚。刚出场来了个大一统简直是明君的标志,以致当时“天下皆称广以为贤”。

二、修建大运河

然后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隋唐大运河了,因当时杨广修建东都,迁都洛阳。所以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费时六年全线贯通,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更好的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也为运输带来了便利,为之后北征高句丽粮草运输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立科举制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由隋文帝杨坚创立,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沿用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在此之前魏晋时代采用九品中正制,这样使的出身卑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士没有担任高官的机会,从此科举制彻底改变了这种弊端。

四、三征高句丽

三征高句丽是隋炀帝杨广在从大业八年(612年)到大业十年(614年)对高句丽进行的三次战争,在这三次征战中隋文帝均御驾亲征。但由于指挥失当,轻敌大意,以及国内发生农民起义,致使三征高句丽以失败告终。然而,高句丽在这几场大战中也元气大伤,失去了成为东北亚霸主的最好机会。

以上可以看出隋炀帝在位14年间,多项国策都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表现在他对于自身建功立业的狂热追求上。事实上,正是因为隋炀帝盲目追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英雄业绩致使劳民伤财,百姓怨声载道,国力日渐衰落。直接导致了大隋王朝的灭亡。可以说隋炀帝是暴君但不昏,无德但有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