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世宗柴荣的后人在宋代待遇怎样?真的有丹书铁券护身吗?
丹书铁卷没有,不过太祖立下密诏,刻在碑上,然后覆盖隐藏在宗庙嫁壁里,新皇帝继位才可以打开看,上边说了三件事,不过不同史书版本略有不同,但柴氏后代要善待,有罪不得加刑这一条都有。
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宋论》卷一
,一云:“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一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一云:“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这个版本出自《避暑漫抄》,两者意思相近,只有一条略有差别。在宋徽宗和宋钦宗被掳掠到金国时,宋徽宗在半路上还专门委托人把这三条转告给赵构,因为赵构没有机会看到这个密约,还嘱咐赵构不可杀戮太重,钦宗杀了六位大臣,杀戮过大,他们这样的结果不排除是违背祖训的恶果。且不论这个秘密约定是真是假,在大宋朝应该对柴氏后代不错的,具体的对照每一个后人我没查过,但在读宋代笔记时看到过一个故事,就是太祖找到柴氏后人的一个孩子,赵匡胤并没有杀他,而是给了潘美,让他当做侄子抚养。我只是一个历史爱好者,学识有限,他多的情况不了解,其他像小说里出现的人物,有柴氏后人,但没有和正史对照过,不知真假。
后周世宗柴荣的后人在宋代待遇怎样?真的有丹书铁券护身吗?
(后周世宗 柴荣)
作为宋史爱好者,我来尝试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宋太祖赵匡胤在后周世宗柴荣去世之后,发动陈桥兵变,通过和平禅让的手段收走了柴氏的江山,柴荣的第四子后周恭帝柴宗训在北宋建立后被封为郑王,后来在21岁的时候英年早逝,除了柴宗训之外,柴荣还有六个儿子,老大老二和老三被后汉王朝诛杀,死在北宋建立之前,老五老六和老七的命运也随着后周王朝的灭亡而身世飘零。根据史书记载,赵匡胤特别优待柴氏后人是没错的,但是有没有铁券丹书则不能肯定。下面我们对柴荣的几个儿子的命运分述一下,就一目了然了。
【后周世宗柴荣后人的命运】(后周恭帝 柴宗训)
柴荣第四子——柴宗训(953-973):后周世宗柴荣有7个儿子,前3个被后汉王朝杀掉了,柴荣死后,他的四儿子柴宗训才7岁,登基为帝,是为后周恭帝。陈桥兵变之后,恭帝将皇位禅让给赵匡胤之后,宋太祖就“迁恭帝及符后于西宫,易其帝号曰郑王,而尊符后为周太后。”过了没多久,废帝就被迁往了房州(湖北房县)。北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柴宗训去世,享年21岁。
柴荣四五子——柴熙让:欧阳修修撰的《新五代史》上说其“不知所踪”。或被潘美收养,不定。
柴荣第六子——柴熙谨(955-964):在北宋太祖乾德二年去世,享年10岁,死于北宋建国后第四年。
柴荣第七子——柴熙诲:欧阳修修撰的《新五代史》上说其“不知所踪”。或被潘美收养,不定。
(北宋名将 潘美)
从上可知,柴荣的第五子和第七子竟然不知所终了,莫名其妙就消失了,这确实很奇怪,其实,这是欧阳修为尊者讳,用的春秋笔法,事实上,柴荣的第五子和第七子这两个孩子中,有一个被北宋名将潘美以侄子的名义收养了,至于这个被收养的是柴熙诲还是柴熙让,目前的史料上不能辨识。如果潘美收养的是柴熙让,那孩子才5岁,如果是柴熙诲,则才3岁。无论如何,柴荣的一个儿子确实是下落不明了。
以上史实见于王巩《随手杂录》:
【太祖皇帝初入宫,见宫嫔抱一小儿,问之,曰:‘世宗子也。’时范质与赵普、潘美等侍侧,太祖顾问普等曰:‘去之。’潘美与一帅在后不语。太祖召问之,美不敢答。太祖曰:‘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也。’美曰:‘臣与陛下北面事世宗,劝陛下杀之,即负世宗,劝陛下不杀,则陛下必致疑。’太祖曰:‘与尔为侄。世宗子不可为尔子也。’美遂持归。其后太祖亦不问,美亦不复言,后终刺史,名惟吉,潘夙之祖也。】
按照这段事实,我们可以做一个判断,潘美收养的很可能是柴熙诲,请看“见宫嫔抱一小儿”,一般而言,五岁的孩子早已经满地跑了,很少被人抱在怀里,只有三岁的孩子,须臾离不开人的照顾。当然,这个判断仅代表个人意见。
潘美收养柴荣的第五子或者第七子,是太祖赵匡胤授意的,其实这是一个高明的政治谋划,主要是避免柴氏皇族以后做大,尾大不掉,成了祸患。如此一来,恭帝年纪轻轻就死了,柴熙谨幼年夭折,柴熙让(或柴熙诲)改名潘惟吉,成了潘家的人,而潘惟吉的后人潘夙文武全才,但是却一直担任文职,想要兴风作浪,再也不可能。至于柴氏皇族的旁支,因为无权无势,赵氏王朝除了加以厚待,也就不担心什么了。
【宋太祖优待柴氏后人】根据宋叶梦得《避暑漫抄》记载,赵匡胤还把优待柴氏家族定为永久性政策,规定“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尽管是出于稗官野史,恐怕也非空穴来风。《续资治通鉴长编》又载: “仁宗嘉祐四年,诏有司取柴氏谱系,于诸房中推最长一人,令岁时奉周祀。”这属于正史记载,至少证明北宋王朝并未将柴氏家族赶尽杀绝,让他们继续祭祀柴氏先祖,也确实很优待了。请看《避暑漫抄》原文:
(小旋风 柴进)
在正史中,此后柴氏后人就籍籍无名了,只在评书和小说中露了几次脸,比如《杨家将》中的柴郡主,《水浒传》中的柴进,《岳飞传》里的柴桂等等。然而,柴氏家族千百年来也是繁衍生息,血脉不绝,至今仍旧是一个很大的家族。
后周世宗柴荣的后人在宋代待遇怎样?真的有丹书铁券护身吗?
周世宗柴荣这个人,虽然在位时间只有六年,但他在身前身后的名声倒非常不错。在位期间,他训练士卒、裁汰冗员、招抚流亡、降低赋税,使后周的政治颇为清明,中原开始复苏。他又东征西伐,为后周开疆拓土,使后周在列国中更加强大起来,后来在战争中因病去世,年仅三十九岁。
柴荣还有一个值得提及的功绩是(这当然是从历史的角度而言),他重用了赵匡胤,让他由一个低级军官成为了一个最高军事长官:殿前都点桧。还有,他开疆拓土,也是后来北宋建立后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什么说这些?因为这也是决定后来赵匡胤当上皇帝后,对待柴氏家族态度的决定因素。
那么,赵匡胤黄袍加身成为一国之君后,柴氏家族人员的待遇究竟怎样呢?真的有丹书铁券吗?其实,丹书铁券虽然没有,但优待政策却是白纸黑字,有着记载的,这比丹书铁券还管用。
关于优待柴氏的政策规定,要从陈桥兵变开始说起。陈桥兵变后,赵匡胤黄袍加身,他从陈桥驿站回到汴京,当时,尽管军队已经被他控制,京城也再无抵抗力量,但他还是恭敬地把后周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等大臣请到殿前司,商量国事。
范质来后,赵匡胤向他诉说了黄袍加身的种种无奈,希望这些大臣仍就其位,为新朝效力。范质担心反抗会发生流血事件,便向赵匡胤提出了三条要求,一是行禅让之礼,接受少帝柴宗训的禅让;二是登基后尊世宗的皇后为太后;三是养柴荣之子柴宗训如子。对于这三条,赵匡胤全部答应,而且后来也是这种做的。
优待柴氏政策,还有一块“誓碑”作了规定。陆游在《避暑漫抄》中记载,962年,赵匡胤安排人刻了一块碑,立于太庙寝殿的夹室里,取名誓碑。他规定,凡赵氏后代新皇登基,都要由一个不识字的太监引领新皇帝到太庙寝殿,焚香跪拜,默读誓碑,发誓遵守。下一代皇帝继位,同样再来履行手续。誓碑碑文也有三条:一是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二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三是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这一誓碑,就是赵匡胤给周世宗柴荣家族所确定的优待政策,并要求世代遵守。赵匡胤虽然夺了人家柴荣的江山,但从立誓碑优待柴氏来看,他也有重情重义和仁慈的一面。
后周世宗柴荣的后人在宋代待遇怎样?真的有丹书铁券护身吗?
正史对周世宗柴荣子孙仅记到其子这一代。
《旧五代史》中记载了柴熙让和柴熙诲的名字和爵位。
欧阳修《新五代史》记载:“世宗子七人:长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其中“宜哥与其二,皆为汉诛”,皇朝乾德二年(964年)十月“熙谨卒”,恭皇帝宗训开宝六年(973年)春死于房州,只有“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
“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似乎有些含糊其辞。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认为这是欧阳修避谈柴熙让和柴熙诲的下落。
在赵匡胤即位后,降柴宗训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母子被迁往房州,北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逝世,终年20岁,被谥为恭帝。他的嫡系子孙不见史书。
但在宋人记载中,其兄弟熙让、熙诲并不是按史籍所载“不知其所终”的结局。
关于这兄弟俩的结局宋人记载有三个版本。
版本一是当年赵匡胤陈桥兵变进入皇宫,符太后和时年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都换上白色的衣服避居天清寺。在宫内见到有宫女抱着一个小男孩,便问男孩是谁,宫女回答是周世宗的儿子。
当时范质、赵普、潘美等人随侍赵匡胤左右,赵匡胤回头询问对赵普他们,赵普说:“应当除掉”。
潘美与其他人并不说话,赵匡胤于是又问潘美,潘美不敢回答。
赵匡胤说:“我昔年曾服侍周世宗,如果当了皇帝就杀他的儿子,于心不忍”。
潘美说:“臣与陛下曾都是周世宗的臣子,劝说陛下杀掉这个孩子,则辜负了周世宗,劝说陛下不杀,陛下必定对我生疑,所以不敢回答”。于是赵匡胤说:“把这送给你做侄子吧,周世宗的儿子不可以做你的儿子”。
潘美于是带着这个孩子回家,之后赵匡胤也不问这个孩子的情况,潘美也不说。这个孩子后来取名惟吉,一名惟正。潘美本无弟兄,潘惟吉只称潘美为父亲却不说祖父。
这个版本出自宋真宗宰相王旦之孙王巩的记载,他声称听说自潘惟吉的后裔。
版本二略有不同,该版本出自南宋王铚的记载:赵匡胤陈桥兵变后进入皇宫,后宫嫔妃迎接跪拜,宫人还抱着两个小男孩,赵匡胤询问得知这是周世宗的两个儿子纪王和蕲王。
赵匡胤回头对部将说:“这还留着干什么?”左右就将两个孩子提走,见潘美在赵匡胤身后用手掐着宫殿的柱子,低头不语。赵匡胤问:“你认为不可以这样吗”?潘美回答说:“臣怎么敢认为不可以,但是这在道理上不安心”。
赵匡胤即刻命令将两人追回,以其中一人赐予潘美,据说是纪王柴熙谨,潘美将他收养为儿子,赵匡胤此后也不再过问,此人就是潘惟吉,潘惟吉的后裔与潘美的子孙使用不同的字辈。
第三个版本是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入宫发现了两个小男孩,得知是周世宗两个庶子。宋太祖环顾诸将,问该如何处置这两个小孩。多数人揣摩赵匡胤的心意,将两个孩子抓起来带走。两小孩害怕哭喊。大臣卢琰劝谏赵匡胤道:“尧舜授受不废朱均,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
大将潘美也表示:“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耳。”赵匡颖于是让把孩子追回。让潘美抱走纪王,卢琰抱走蕲王。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赵匡胤封卢琰为越国公。
到了乾德六年(公元968年)赵匡胤又开始关心蕲王的情况,卢琰赶紧向赵匡胤请求致仕。带蕲王离开汴京,到永康灵山(在今浙江省磐安县新渥镇,旧名躲山下)。
卢琰娶上将军赵光之女,共生育八子一女,以自己的女儿卢锦嫁给蕲王柴熙诲。因惧怕赵匡胤查出蕲王下落,卢琰把柴熙诲改姓换名,取名卢璇,依年龄排序列卢为“九支卢”,尔后发展成卢姓在浙江庞大的宗族。
卢璇有子卢可,在宋代官至礼部尚书。卢璇子孙繁衍很快,除磐安本地外,东阳、永康最多,据说今有数万余人。
另外据说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在一块石碑上留下三条遗训,其中有一条就是: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嘉佑四年(公元1059),宋仁宗曾下令找来柴氏族谱,从柴氏家族的旁支诸房中找一个辈份最长的人,给予一定的待遇,由他及他的后人承担奉祀后周皇族之职。
说明政府对潘惟吉和卢璇是柴荣后代不予官方承认。
宋朝祭祀后周宗庙的崇义公、宣义郎都是周世宗侄子柴咏的后裔,如果水浒传中柴进有原型,那也只能是出自柴咏的后代中。
大唐西市博物馆收藏有一方《宋故赠太子左卫率副率潘君及其夫人仁寿县太君王氏墓志铭》,为潘惟吉之子潘承裕及其夫人王氏的墓志铭,墓志中不提祖父为谁,而提到叔祖潘美,著名历史学家、宋史大家李裕民教授认为这极其反常,且潘美是大名人,而墓志说潘承裕是开封人,籍贯完全不同,这一切证明王巩的记载是真实可靠的。
潘惟吉最后官至天雄军驻泊都监,充出使辽国副使,病死于出使途中。
儿子潘承裕,东头供奉官,娶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秦正懿王王审琦的孙女。
孙子有潘夙、潘震。
曾孙有潘器先、潘几先、潘令先、潘野先、潘民先、潘慎先、潘行先、潘信先。
《水浒传》中的柴进,《说岳全传》里的梁王柴桂,其所处时间差不多,应该都不是真实历史存在的人物。
另外据说才姓有一支源于柴氏。据《才氏家谱》记载,有支才氏的族源是五代时期的后周皇帝世宗柴荣,其后代世袭的梁王柴桂,当年被岳飞枪挑而亡,即是《才氏家谱》中记载的始祖,所以才氏与岳氏有不共戴天之仇。
还有一种说法是柴荣的后代柴进,因家有丹书铁券而订招天下客,后造反入梁山,成为梁山泊反政府武装第十号人物,其家族因此被北宋朝廷抄斩,家族人仅逃出三人,其中俩人跑逃到东北,一人逃至山东,为了避祸,其后裔子孙皆改柴氏为谐音的才氏。
用考据红楼梦人名方式考据一下“柴进”。柴进者,“柴尽也”,柴火都没了,岂非山穷水尽。其绰号“小旋风”,岂非预示着梁山起义规模不大,只不过是一阵小小的旋风?可见只是野史。
另据记载,柴荣七个儿子的结局分别是:
越王柴宗谊,又名柴宜哥,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所杀。据《新五代史周家人传第八》记载,后周太祖郭威赐名“谊”,赠太尉,追封越王。
吴王柴宗诚(柴诚),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所杀。被杀的时候还小,还没有名字。据《新五代史周家人传第八》记载,后周太祖郭威赐名“诚”,赠太傅,吴王。
韩王柴宗諴(柴諴),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所杀。被杀的时候还小,还没有名字。据《新五代史周家人传第八》记载,后周太祖郭威赐名“諴”,赠太保,韩王。
恭帝柴宗训,赵匡胤登基后,降封柴宗训为郑王。
曹王柴熙让,赵匡胤登基后,不知所终。据说为了躲过赵匡胤的追杀,改姓宁。
纪王柴熙谨,后周灭亡后被潘美收为养子,改名潘惟吉。
蕲王柴熙诲,后周灭亡后被其岳父卢琰收养为义子,改名卢璇。
历史,尤其是帝王的家史,总在扑朔迷离中。
后周世宗柴荣的后人在宋代待遇怎样?真的有丹书铁券护身吗?
个人认为柴荣的后代是有丹书铁券的,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为得到丹书铁券而得到想象中的厚待,细想想看,如果你是赵匡胤你真的会对柴荣的后人礼遇有加吧,将他们视为尊崇的地位,别逗了,不可能的,还有个诡异的地方是柴荣留下的另外几个儿子也是相继去世,而且还有两个竟然是不知所终。
个人最先得知丹书铁券是在《水浒传》中,说是柴进手中有所谓的丹书铁券,然后说柴进是柴荣的后代,因为手里有丹书铁券,身份地位比较崇高,视金钱如粪土等等,但是私以为,柴进压根就不是柴荣的嫡系子孙,水浒传的背景是在北宋徽宗年间,而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真正的柴荣后代早就已经消失了。
或许说柴姓家族在北宋是有得到过一些厚待,但是却都不是柴荣真正的子孙,而且他们是不是真的有丹书铁券还两说呢,所以说有些事情真真假假的,要看个人怎么理解吧。不过有一件非常诡异的事情,就是说后来的赵匡胤也是死的莫名其妙,而且他的儿子也是一个自杀一个离奇死亡,有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因果这么一说。
话说回来,虽然说赵匡胤夺了柴家的江山有点不耻,但是如果当时是你,面对唾手可得的江山,你能保证自己不动心吗。不过值得肯定的是赵匡胤的才能,虽然是从别人手上抢来的国家,却在他的治理下,延续了几百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文坛顶峰的朝代,这么看的话,似乎赵匡胤的罪过也不是那么大。
【关注笑看风云在际,了解更多古今史实】
后周世宗柴荣的后人在宋代待遇怎样?真的有丹书铁券护身吗?
宋太祖颁布圣旨优待帝母子,赐柴氏“丹书铁券”,保柴氏子孙永享富贵,可免除小罪,宽赦大罪,即使有罪不得加刑,若犯十恶不赦则钦赐死于牢中(主要是为了维护贵族的体面,不被当街斩首)。
建隆三年(962年)柴宗训被迁往房陵(今湖北省房县)居住,开宝六年(973年)三月卒于当地,终年仅20岁。赵匡胤“闻之震恸”,“素服发哀,辍朝十日”,谥曰“恭皇帝”,归葬于世宗庆陵之侧。
周世宗柴荣有七个儿子,长子柴宜哥,次子、三子无名,均被后汉隐帝刘承佑派人诛杀;
四子即周恭帝柴宗训;
五子柴熙让,柴宗训在位时期受封曹王,后周灭亡不知所终,传说他为了躲避朝廷的追杀,逃走后改姓宁氏。
六子柴熙谨,恭帝时受封纪王,北宋乾德二年(964年)病逝;
七子柴熙诲,恭帝时受封蕲王,周亡后不知所终,有传说认为他逃走后,被其岳父卢琰收养为义子,更名卢璇。
柴宗训有五个儿子,即长子柴永崎、次子柴永廉、三子柴永惠、四子柴永孝、五子柴永盛。
柴永崎长子受封柴永崎郑国公,世袭罔替。
整体来讲周世宗柴荣后代在宋代待遇不错,丹书铁券是真的。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