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60岁以上的穷困老人,即由国家抚养,此事当真吗?

这个不用怀疑,宋朝的福利制度是历来最为健全的,他是由国家制度作为基本保障,同时与民间福利机构共同来完成,在宋代崇尚儒学,人们对于慈善都很积极,虽然国家已经有了很完备的福利制度,但各地还是都建有义仓,储备粮食,以备不时之需,这些义仓一般由国家管理,但由民间捐赠为来源。宋朝的福利制度不只包括老人的养老,几乎涉及到了反方面面,从出生到死亡,面面俱到。

贫困人家妇女怀孕开始,国家就开始给于帮助,给与钱粮补助。国家设立举子仓,粮食来源于常平仓,专门救济家里有孩子的贫困家庭,谁家生了小孩就给一石米,避免因生活困难而弃婴。也有的地方直接补助四千文钱,按照大致推算,差不多等于我们现在的两千块钱。这个被称做【胎养助产令】。对于孤儿和弃婴,国家有慈幼局,是专门的儿童福利机构,国家负责孤儿和弃婴的抚养,而且到了上学年龄,孩子还可以入学学习。【官给钱典雇乳妇,养在局中。如陋巷贫穷之家,或男女幼而失母,或无力抚养,抛弃于街坊,官收归局养之。月给钱米绢布,使其饱暖,养育成人,听其自便生理,官无所拘。】对生活无依靠的残疾人,国家还有居养院。蔡京曾下令【道路遇寒僵仆之人及无衣丐者,许送近便居养院,以钱米救济。孤贫小儿可教者,令入小学就读。】

据南宋周密的笔记《武林旧事》记载,贫而无依者,则有养济院,就是指那些生活无依靠的人可以进养济院由国家负责生活问题,类似于现在的敬老院。

安济坊和施药局是专门负责疾病治疗的机构,他们一般和居养院和慈幼局共同对无依无靠的病人进行医治,费用有国家或民间慈善捐献负责。

漏泽园则是官设的丛葬地,凡无主尸骨及家贫无葬地者,由官家丛葬,称其地为“漏泽园”政府还派专人管理,定时还有祭祀仪式。始创于神宗元丰年间,徽宗时有蔡京完善成为制度。

除了以上制度化的福利制度,国家还有灾难应急救助系统,称为【荒政】是在出现洪水、地震、蝗灾等灾难事故时的救助方法。

宋代的福利制度无疑是最健全的,但他背后也存在着一个问题,国家为此需要大量的支出,钱从哪里来?增加税收,宋代高福利的背后是由高税收支持起来的。所以在《夷坚志》里出现了一个伶人讽政的故事,两个相声演员说对口相声,一个人问,一个人答。从生、老、病、死、苦,逐个问,回答者肯定了国家对生、老、病、死所给的福利,最后问到苦,回答者犹豫,追问下回答说,只是百姓手无量苦。

此外值得注意的一点,福利制度一直都有,但完善成为制度花是从北宋徽宗潮开始的,而具体制定和操作的人竟然是六贼之首的蔡京,是不是有点讽刺意味?这还不算晚,后边补充完善,并提出《胎养助产令》是南宋害死岳飞的大奸臣秦桧。有没有感觉着多大少有点违和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