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在人际交往方面有哪些礼仪呢?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那样博大精深,对于人际交往方面的礼仪文化,你能列举出几点呢?

不同时代礼仪也不尽相同,但大体相似,在古代不管是初次见面还是熟人之间,贸然拜访一般会视为对主人的不尊重。因为你拜访之前并不知道主人时间是否宽裕?身体状况如何?愿不愿意接见?初次拜访,一般需找人引荐,看主人什么时候有时间接见再去拜访。熟人之间一般也需要递拜帖或请柬约定时间。拜帖也叫名帖,汉代称为‘谒’ 为谒者,书刺自言爵里,若今参见尊贵而通名也。上谒,若今通名也。因为最早的名帖都是木片制成的,所以也称【名刺】或者【书刺】。拜访时有礼物还要附上礼单。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会只送帖子问候,不一定要上门拜访,这时候主人往往要回帖表示感谢。

见面礼仪就比较多了,一般情况下见面行叉手里,也叫揖礼,与抱拳不同,四指并拢相叠,两臂向前伸,鞠躬。唐、宋、金、元都实行这种理解。

抱拳也称拱手礼,出现比较晚,盛行于明、清、民国时期。与揖礼相比显得简单随意。

一般在私下交往中很少有跪拜礼,除非身份相差悬殊,拜访者可能会行跪拜礼,但一般主人会阻止,表示亲近和尊重。而且会离是必须的,进过自己的身份高于对方,也要礼节性的回礼,不过一般不会特别讲究,比如揖礼,身份较低的可能九十度长揖,身份高的可能略低都会稍弯一点腰。

拜访时等候在古代并非不礼貌,有时候主人正在会客中,后来访者需要在待客厅等候。这是必须要耐心等待,不可来回走动。等主人会客完一般会亲自到待客厅请来访者,并表示歉意,然后引拜访者进会客厅。如果后来访者身份地位较高,有时主人也会请客人少带稍待,自己出去接待。

在会客中,如果主人觉得该谈的事情谈完了,就会端起茶请客人喝茶。这表示会客结束,这时候拜访者端起茶喝一口,或者做个样子,然后起身离开。这样就避免了主人想结束谈话有不便开口逐客的尴尬。为了提醒客人,一班主人的手下见到主人端茶,客人也端起茶杯,就会高喊【送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