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道光皇帝修建陵墓花大价钱不说,为何还要重建?
这个说法不可靠,道光的陵墓在清东陵宝华峪,建筑中规中矩,不算豪华,但也算不上特别的节俭,这个不符合道光一向节俭的原则,但是俢陵这事是有祖制的,变化太大会有阻力,但道光对此是非常的不满意,他认为这样会毁了他节俭的名声,【规制又拂朕意,不能不改图吉址,特命禧恩等遍行相度,再历春秋,始得兹地。予亲临阅定,诹吉鸠工,凡一切规模,务从俭约,不许纷繁,是图此地亦不勿耳。】道光这里所说的规制又拂朕意,很明显是嫌规制过高,所在重建时提出凡一切规模,务从俭约,不许纷繁。这次完全是按照道光的意思去建的,寒酸的还不如以前的后妃陵寝。规制大规模缩小,道光在西陵建造的慕陵是清代皇帝中国模最小的,连最基本的方城和明楼都裁撤掉了。
不但没有方城和明楼,大碑楼、石像生、二柱门也都裁撤,连配殿都由五间裁剪为三间,进深也进行了裁剪,神道有三道三桥改为一道一桥。道光的陵墓整体占地很小,约为正常面积的三分之一,和其他陵墓无法相比。
上图为废弃的宝华峪道光陵
后来修的陵墓比以前的差了很多,但符合道光节俭的作风,所以道光非常满意。道光陵的照壁诗是道光亲笔所做,直接反映出他的真实想法。
毋谓重劳宜改卜,龙泉想是待于吾。
人情可叹流虚伪,天命难谌懔典谟。
郁郁山川通王气,哀哀考妣近陵区。
因时损益无非教,驭世污隆漫道迂。
岂敢上沿诸制度,或能后有一规模。
心犹自慊增惭惧,慎俭平生其庶乎。
修两座陵肯定会劳民伤财,与节俭看似相违,道光两座陵慕共耗资440万两,虽然两次俢陵的费用上比其他陵多,但给后世做了典范,对提倡节俭之风能起到重要作用,所以道光还是这么做了,而且对这个大规模削减规制的陵寝十分满意。不过他也给后世添了不少麻烦。咸丰死后四年才建好陵墓,一方面是因为财政困难,另一方面在规制上产生了分歧,按照道光的标准太寒酸了,如果超越道光又有违道光的本意,最后采取了折中的办法,比道光的略好一点,比祖辈们的差一点,同样撤职了大碑楼、二柱门,地宫内不再雕有经文、佛像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