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六国,为什么单单留了一个小小的卫国呢?
这个问题很简单,一句话说明问题“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所谓的卫国并不构成什么国,只不过是新统治者取代前代统治者后给前代留个根【继绝世】,这个做法在中国历史上传承了很多年,但只是留个根,可以保存宗庙,祭奠祖宗,不至于绝嗣。不会给你留下具有健全体制的国。当年商汤取代夏桀,封夏室的一支姒姓贵族于杞国,以奉祀宗庙祖先。武王伐纣,也给殷商留了根,封微子于宋,后来又封箕子于朝鲜。并且封大禹的后裔东楼公于杞地,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夏禹的祭祀。 商后裔微子
箕子朝鲜
王莽封孺子婴为安定公,承继汉室宗庙。曹丕代汉,封献帝为山阳公,续宗庙,仍以天子之礼。曹魏灭蜀,刘禅封安乐公,曹奂禅让后,被司马炎封为陈留王,享有使用天子旌旗,行曹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特权。灭东吴后封孙皓为归命侯。这些基本都是受【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思想的影响。
在以后类似的事情也有很多,金国灭掉北宋,宋徽宗被封为昏德公,后改重昏侯,虽然带有侮辱的意思,但还是保全了徽钦二宗的姓名和基本的爵位。
秦统一六国,只留下一个名誉上的卫国,是因为卫国乃周宗室姬姓后裔,留下做个样子,等于不毁前朝宗庙,以塞众人之口,使天下归心。卫国和强大沾不上边,卫国实际上公元前254年,已经被魏国覆亡,是秦国灭掉卫国后,把卫君前往野王县,保留了卫君的誉,保留周室宗庙。秦想灭他,只是举手之劳,甚至无需发兵,通知一声,卫国就只能放弃国号。但秦始皇没这么做,秦二世做了,下旨去了卫的国号,卫国君主废为庶民。
秦始皇统一六国,为什么单单留了一个小小的卫国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征服六国,统一中国,创立帝制,当上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但是在当时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被秦始皇消灭了。有一个小国硕果仅存,并没有被彻底的从地图上抹去。这个国家还有自己的君主,并且保留了宗庙祭祀。
这个神奇的国家就是卫国,一个战国时代的小国,小到只有作为大国的附属才能生存的小国。就是这样一个小国,先是作为魏国的附属,秦灭魏后又作为秦国的附属,却要比战国六雄都要活的长久。
以秦始皇的雄心壮志为什么灭了六国后,会把这样一个小国留存下来?难道是因为始皇帝不想打仗了吗?不是,秦灭六国后,始皇帝又开始了南征百越北伐匈奴的征程,而卫国本来就已经是没有任何战斗力了,所以,在这一点上是不存在的。
那又是为什么呢?
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就是秦国崛起的大功臣,一个叫公孙鞅的人。什么,公孙鞅你不熟悉?那么换一种叫法,叫商鞅,这下总该如雷贯耳,人人皆知了吧。
商鞅原本是卫国人,而且是卫国国君的后代。有一种说法是国君的儿子称为公子,国君的孙子称为公孙,商鞅当时被叫做公孙鞅很可能就是当时卫国君主的直系孙子。后来,公孙鞅由于帮助秦国收复了河西之地,因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这才称之为商鞅。
然而,商鞅对于秦国真正的贡献在于他在秦国进行变法,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并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为秦国立下了不世功勋,这一切都是秦国兴起的根本,为以后秦国统一中华打下了基础。
但是商鞅的所作所为在当时的秦国是有很大的阻力的。特别是遭到了一些旧贵族和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他们想尽各种办法阻止新法令的实行。而商鞅也绝不服软,以铁血手段进行回应。他曾在渭河边一日处决七百名囚犯,河水因之变红,岸边哭嚎震天。矛盾在激烈的时候甚至连国君的弟弟,储君的老师,赢虔的鼻子也割了。这自然是同旧贵族们结下了血海深仇了。
当变法的坚定支持者嬴驷死后,继承者秦惠王终于在旧贵族的强烈要求下把商鞅给车裂了。
秦惠王虽然杀了商鞅,但是在内心对商鞅的做法还是赞同的。所以保留了变法的内容,对于新法并没有废除。后来秦国的历代国君在这一点上都是看法一致的。
对于商鞅只是当时的局势不得不这么去做,不杀商鞅,新法施行的阻力会更大,闹不好,秦国宗族内部就要分裂。所以,商鞅的死是对秦国内部矛盾的一个缓冲。
正是因为如此,在秦国的历代国君心里,对商鞅似乎总有一点愧疚感。所以在对待商鞅母国-卫国的政策上历代秦国国君都显得比较温和。甚至到了秦王政这一代,在大军一扫六合的情况下仍然保住了卫国的宗祀。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顾及到了秦国和商鞅之间的渊源。
但是,秦始皇的这种做法并没有被他的儿子胡亥所认同。在秦二世胡亥统治时期的公元前209年,卫国的君主被二世废为庶人,卫国彻底的灭亡了。当然,两年后,秦王朝自己也被楚军灭了宗祀。
秦二世不仅葬送了江山还把自己搭了进去
秦始皇雄才大略,胸襟宽广所以能建立不世功业,而二世胡亥目光短浅,心胸狭隘则葬送了祖辈打下的江山。
秦始皇统一六国,为什么单单留了一个小小的卫国呢?
东周时期的卫国是周分封姬姓的一个诸侯国,疆域以黄河以北,河南的濮阳,河北的邯郸,邢台一部分,山东聊城西部一带,先后䢖都朝歌,楚丘等地,立国前后共计838年,传35君,秦灭六国后,卫国名存实亡,商鞅,吕不韦都是卫国人,卫是小国,从战略大局来看,不构成任何威胁,灭卫只是时间问题。
秦始皇统一六国,为什么单单留了一个小小的卫国呢?
事实上早在沦为魏国附庸时,卫国就名存实亡了,只是一个封君。一般认为卫国存活到公元前209年,突然秦二世想起来了,才取消。然后人们就猜测,是不是秦始皇感念出身卫国的吕不韦或者别的什么人……还是在阿房宫太忙了忘了这茬?后来汉朝还找了卫国的后人奉祀周室,难道秦也想?
但是,还有一种可能:所谓卫国存活到公元前209年这件事,根本就是错的!
日本史学家平势隆郎认为因春秋战国的“立年改元”或“逾年改元”的纪年系统造成的混乱,导致司马迁误认卫国多出十二年国祚,也就是卫国是亡于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前221年。这种见解为周振鹤所赞同。
参考:
立年改元:例如某国君在六月死了,新君继位,那么纪年上六月是前国君某某年六月,而七月就变成了新君元年七月。逾年改元:在前例中,则七月、八月依然纪年为前君某某年七月、八月,直到次年才改成新君元年。
周振鹤:〈评日本学者平势隆郎所著《新编史记东周年表》〉,《中国史研究动态》 ,1996年05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为什么单单留了一个小小的卫国呢?
卫国是周朝的诸侯国,都城在朝歌,第一代国君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封,卫国的国民都是殷商遗民。这么一个小国是周朝众多诸侯国中立国最久的一个,从公元前1115年建国到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废卫君为庶人,卫国共存在了907年,历经44代国君。但其实卫国在战国末期就已经名存实亡了,但是卫国的政权却一直存在着,哪怕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时也没有灭掉它,这是为什么呢?
卫国的疆域是在黄河以北的河南鹤壁、安阳、濮阳,河北邯郸和邢台一部分,山东聊城西部、菏泽北部一带,周围强国林立,但是卫国境内确实很平静,西周时期甚至很少有关于卫国的记载。直到周平王东迁时卫国国君卫武公出兵相助,卫国才开始显露头角。但是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卫国经历内乱国力变得衰弱。国君的位置传到卫懿公时,卫懿公荒淫无道,搞得朝堂一片乌烟瘴气,最后自己也被狄人杀害,卫国近乎灭亡。后来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卫国凭借五千遗民重新建国,但是自此以后卫国就变成了一个更不起眼的小国了,到了战国时期都无法与七雄并列。
公元前356年卫国国君卫成侯见卫国国力衰弱,自行将爵位从“公”降到“侯”,到了公元前330年卫国国君卫嗣君又自行将爵位从“侯”降为“君”。公元前254年魏国攻灭卫国,卫国成为魏国的附庸国。两年后魏安禧王改立卫元君为卫国国君,卫国名存实亡。公元前241年秦国攻魏,将卫国的濮阳一带划归自己的东郡,并立姬姓后代卫君角为卫国国君,卫国又成为了秦国的附庸,都城迁到了野王(今河南沁阳)。虽然现在的卫国名存实亡,但是卫国封地还在,秦国一直没有消灭卫国政权,可能是因为卫国出了两个对秦国影响重大的人。
一是商鞅,二是吕不韦,这两个人一个让秦国变法图强,一个掌控秦国朝政十余年对外作战频繁,为嬴政灭六国打下基础。秦国可能是为了感谢卫国才没有消灭卫国,况且卫国是名存实亡,又是依附秦国的,对于秦国没有一点威胁,没有必要赶尽杀绝。还有一个原因是卫国的国君是西周王室后裔,留着卫国能为周王室留一个祭祀平台,虽然东周在公元前256年就被秦国灭了,但是为其留一个祭祀平台总归能为秦国留一个好名声,也能收买民心,何乐而不为?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将卫君贬为庶人,卫国才算彻底灭亡。
下面附卫国国君列表:
1 卫康叔 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1088年在位
2 卫康伯 公元前1087年—公元前1063年在位
3 卫考伯 公元前1062年—公元前1021年在位
4 卫嗣伯 公元前1020年—公元前983年在位
5 卫疌伯 公元前982年—公元前944年在位
6 卫靖伯 公元前943年—公元前907年在位
7 卫贞伯 公元前906年—公元前869年在位
8 卫顷侯 公元前868年—公元前857年在位
9 卫釐侯 公元前856年—公元前815年在位
10 卫共伯 公元前814年—公元前813年在位
11 卫武公 公元前812年—公元前758年在位
12 卫庄公 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35年在位
13 卫桓公 公元前734年—公元前719年在位
14 卫州吁 公元前719年在位
15 卫宣公 公元前718年—公元前700年在位
16 卫惠公 公元前699年—公元前696年在位
17 卫黔牟 公元前695年—公元前688年在位
卫惠公(复位) 公元前688年—公元前669年在位
18 卫懿公 公元前668年—公元前660年在位
19 卫戴公 公元前660年在位
20 卫文公 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35年在位
21 卫成公 公元前634年—公元前632年在位
22 卫中废公 公元前632年—公元前630年在位
卫成公(复位) 公元前631年—公元前600年在位
23 卫穆公 公元前599年—公元前589年在位
24 卫定公 公元前588年—公元前577年在位
25 卫献公 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59年在位
26 卫殇公 公元前558年—公元前547年在位
卫献公(复位) 公元前546年—公元前544年在位
27 卫襄公 公元前543年—公元前535年在位
28 卫灵公 公元前534年—公元前493年在位
29 卫出公 公元前492年—公元前480年在位
30 卫庄公 公元前480年—公元前478年在位
31 卫君斑师 公元前478年在位
32 卫君起 公元前477年在位
卫出公(复位) 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70年在位
33 卫悼公 公元前469年—公元前465年在位
34 卫敬公 公元前464年—公元前432年在位
35 卫昭公 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26年在位
36 卫怀公 公元前425年—公元前415年在位
37 卫慎公 公元前414年—公元前383年在位
38 卫声公 公元前382年—公元前372年在位
39 卫成侯 公元前371年—公元前343年在位
40 卫平侯 公元前342年—公元前335年在位
41 卫嗣君 公元前334年—公元前293年在位
42 卫怀君 公元前292年—公元前252年在位
43 卫元君 公元前253年—公元前242年在位
44 卫君角 公元前241年—公元前209年在位
秦始皇统一六国,为什么单单留了一个小小的卫国呢?
都知道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将原本的分封制改成了郡县制,从前的诸侯国,都在秦朝成为了郡县,但其实有个诸侯国被秦朝留了下来,那就是卫国。
当然,卫国也仅仅是名义上被保留下来,根本没什么实际上的价值。
那时候的卫国,已经失去了作为诸侯的自主权,完全受制于秦朝,并且绝大多数的土地也都纳入了秦朝的郡县,要说秦朝保留着卫国,也就是在口头上与名义上而已。
卫国是周朝最古老的诸侯国之一,其初代国君康叔封乃是周文王的第九子,与周武王是同母的兄弟,其爵位也比较高,属于侯爵国,与齐国、晋国都是一样的。
不仅如此,卫国的所在地也比较特别,因为那里是殷商的腹心,卫国的都城就曾在朝歌。
周朝初期三监之乱被周公旦平定之后,康叔封就被册封到了卫国,而康叔封因为功劳成为了周王室的司寇,卫国实际上交给了其子庸伯管理。
西周时期卫国算是个比较强大的诸侯国,还曾帮助周朝打击西戎,卫武公时代达到鼎盛,但东周时期卫国陷入衰落,甚至差点被夷狄给灭了,五千多人寄人篱下跑到曹国暂居。
卫成公与卫文公时期,卫国有所复苏,还吞掉了邢国,不过没多久卫国又陷入了内乱当中,而悲催的是卫国处于四战之地,时常受到其他诸侯的攻击。
公元前343年卫国被魏国攻击,卫国国君被废为“君”,成为了魏国的臣属。
按照史料记载,卫国的新君卫元君是卫国宗室的旁支,是魏国的女婿,这个时候的卫国已经完全成为魏国的小弟,没有了自主的权柄,大事小情都跟着魏国。
公元前241年秦国攻打魏国的时候,将卫国的大部分土地都纳入东郡,并且改立卫国旁支卫君角为卫君,还把他迁去了野王,这时候卫国成了秦国的臣属。
秦朝建立秦始皇称帝的时候,卫君角仍旧还是卫君,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卫国仍旧在法理上是存在的,卫国也成为当时唯一幸存下来的周朝诸侯国。
为什么秦朝没有彻底废掉卫国,很多人说是因为商鞅与吕不韦是卫国人。
然而这种说法并没有道理,甚至相当荒谬,商鞅在秦惠文王时期就被车裂,看他的面子留下卫国实在好笑,至于吕不韦后来也成了大逆之人,秦始皇根本不可能因此留下卫国。
还有是说卫国盛产君子民风淳朴,秦始皇不忍心将其吞灭,可“卫多君子,其国无故”在秦朝人眼中毫无价值,秦人崇尚无力,根本不会对盛产君子的卫国手下留情。
秦朝之所以没有彻底灭掉卫国,不外乎两个原因:
一,卫国早就成为秦朝的附庸,根本名存实亡,卫元君的时候就已经没有实际统治权,卫君角也不过是寄食在野王城而已,卫国也就形式上还在。
二,当时秦国之外还有东南诸越,西南诸夷,秦始皇想着更进一步,对于这些地方秦朝采取的往往是间接管理,类似后世的羁縻制度,册封其首领为“君”;
秦朝用这种方式让周围部族逐渐归顺秦朝,而为了证明这些地方都在秦朝的范围内,有必要树立个典型,于是卫国出现了,这也是从法统上保留卫国。
卫元君的时候,其实卫国事实上已经不存在,所谓秦朝保留卫国,实际上非常勉强,因为当时卫国除了卫君角,根本啥都没有了,没有土地没有子民,何来卫国。
如果秦始皇要废黜卫君角,只要下一道诏书就行,实在太容易。
秦二世的时候,干脆名义上也不留下卫国,直接将其给废了,而秦二世的诏书当中,使用的是个“废”字,并不是“灭”,因为卫国早就灭了,废的是卫君角。
卫国名义上前后延续了九百多年,虽然在秦朝也还存在着,但也就凑个热闹,压根儿没啥实际存在的意义,卫国在秦朝就剩下个卫君角还有宗庙,再无其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