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在一座城池久攻不下时为什么不换一个攻打,这体现了古人什么心理?

久攻不下换一座城池攻打的事历史上也经常出现,但结果往往很糟糕,不能完成原有的战略意图。古代修筑城池是很有讲究的,主要参考就是地理位置,一般都是处在比较重要的战略要地,如果地方入侵,必须多的这些城池才能继续深入,如果打不下来就绕道过去,后续会出现很多麻烦,前面遇到顽强抵抗无法顺利回缩,弄不好还会被切断后路,陷入危机之中,即便被绕过去的城池构不成和韦德威胁,单足可以切断和后方大本营的联络。粮草军需的转运也会遇到很大的麻烦,所以战略意图不是打一下就走的话,不会采取绕过坚城的策略,辽国与大宋签订澶渊之盟,主要就是考虑自己是孤军深入,后边的很多大宋城池并没有攻下,辽国军队不敢与宋军长时间恋战,最后只能谈和退兵。

类似的情况在明代也出现过,因为宣府守将罗亨信的顽强抵抗,瓦剌攻不进宣府,最后拿被俘的英宗做人质逼迫罗亨信开城门,七十三岁的罗亨信誓死坚守宣府,不为所动,也先只好绕过宣府直逼北京,在北京,于谦组织军民开展保卫战,宣府成了牵制也先兵力、配合北京军民守城的唯一的一座漠北边城。《皇明通纪》云:“幸罗亨信忠义誓死以守,不独一城蒙福,而京师实赖之。世谓亨信有安社稷之功,信矣。”后来,宣府建功臣庙,立亨信塑像于庙内,供后人瞻仰。亨信的事迹被后人传诵。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与前边所举差不多,战略要地的攻取,是下一步军事行动的保障,当年诸葛亮否定魏延的兵出斜谷也由此方面的考虑,一步一步坚实的向前推进,得到的土地才有保障,后续的军事推进才可能获得有力的支持,大军前进才不会有后顾之忧。绕过坚城攻打下一城,那才是给自己制造麻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