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到底是怎么死的,司马迁为何不敢写?

霍去病与司马迁都是汉武帝时期的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沙场立功封狼居胥,一个忍辱负重终成史记,可以说此二人撑起了武帝时期的文与武。

司马迁的《史记》详细描述了历史上的各个君主、名臣、武将,对他们的生平事迹都加以全面的概括评判,甚至于汉朝的开国之祖刘邦都评价为“泼皮无赖”,对于他彭城战败推儿女下马的事多有不齿。可以说司马迁什么都敢写,也不怕所谓的权势报复,可是为什么《史记》中没有对霍去病暴毙的描写呢?

霍去病和司马迁虽然是同一时代的人,但是霍去病卒于汉武帝元狩六年,司马迁所编纂的《史记》描写的是从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这三千年的历史,所以其中存在一个时间差的问题。

众所周知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而身受腐刑之苦,当他完成《史记》的编纂已经是55岁高龄,身体的衰竭和病痛的折磨已经不足以让他再完成之后的描写,所以霍去病的死不是司马迁不敢写,只是力不从心。

霍去病简介

霍去病是一个私生子。

他的父亲霍仲孺原本是一个小吏,后来迎娶了汉景帝长女平阳公主,霍去病就是霍仲孺与平阳公主的婢女所生。当霍去病降生后,霍仲孺只能掩藏他的身份,以叔侄相称。

年少得志。

霍去病是被自己的舅舅卫青带上沙场的。起初的崭露头角到后来出任骠骑将军,他只用了两年时间,在这短短的两年里,他出击漠南,斩杀匈奴千余人,又击破河西,俘虏匈奴皇室贵族百余人,一时间声名鹊起。

封狼居胥后,这颗将星却黯然陨落。

票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单于章渠,以诛北车耆,转击左大将双,获旗鼓,历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执讯获丑七万有四百四十三级,师率减什二,取食于敌,卓行殊远而粮不绝。

这样的功绩就是卫青也难以比拟,可就在这之后,霍去病却突然暴毙。

元狩六年,霍去病正是任职大司马的时候,却突然暴毙,只留下了那一段神话。

虽然司马迁并没有记载霍去病的死因,很多人对于他“因病去世”的说法不认同,倾向于被害的阴谋论,主要有两点原因。
  • 利益冲突

虽然霍去病与卫青有血缘关系,但历史上手足相残的例子比比皆是。

卫青是皇后卫子夫的弟弟,他效忠的不仅仅是汉武帝,因为他的背后是卫氏集团,可以说在霍去病之前,整个帝国的军权是由卫氏集团代表的。可是当霍去病出任大司马后,他并不属于卫氏集团,他实际上是皇权与卫氏集团斗争的一颗棋子,是汉武帝权力制衡的一个手段。

极大的可能就是霍去病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被卫氏集团铲除了。

  • 私生子的身世

前面我们说霍去病是霍仲孺与平阳公主的私生子,起初或许还能瞒天过海,可是当霍去病一战成名,成为上层阶级的关注点后,这种关系始终是包不住的。

也就是说平阳公主发现了私生子这个事实,从小地位尊崇自然不甘忍受这种背叛,恨乌及乌也就将霍去病杀害了。

霍去病到底是怎么死的,司马迁为何不敢写?

有时候常常在想,霍去病为什么要叫霍去病?不能叫霍云,霍山,或者叫霍青呢?因为霍去病的名字中有一个“病”字,而且还是“去病”,去病的意思就是去除疾病,难不成霍去病小时侯常常生病不成?

关于霍去病的名字当然只是一个猜测,没有任何根据,古人起名不像现在这么随意、孤僻,一般古人的名字都有含义的。

霍去病这个名字在中国古代史上,可是鼎鼎有名的大人物,之所以有名,是因为霍去病的一生创造了诸多的奇迹,不仅仅因为他的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而是因为他以最年轻的年龄,创造出最伟大的功绩。

汉民族在与匈奴民族的作战中,霍去病是取得战绩最高的一个人,不敢说后无来者,但绝对是前无古人,即使是身为大将军的卫青战功与霍去病比起来,也是微不足道的。

把霍去病的所有战功集合起来,你就会看到他是多么的了不起:

霍去病一生一共参与四次对匈奴大战,歼敌112400多人,俘虏匈奴的王侯将相合计200多人,不仅打进匈奴王庭,而且封狼居胥,饮马瀚海,从霍去病17岁参与漠南之战,到22岁参与漠北之战,霍去病获得这些战绩,只用了5年时间。

霍去病是汉民族的骄傲,是西汉帝国打击匈奴的最大功臣,是第一个带兵打到贝尔加湖的汉族将军,是一个将匈奴赶出漠北的骠骑将军,是历史上最年轻的骠骑将军。

然而天妒英才,霍去病一生只活了24岁就去世了,正是如花年龄,关于霍去病的死,司马迁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是这样记载的:

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後三年,元狩六年而卒。

意思就是:骠骑将军自元狩四年(前119年)出击匈奴的三年后,即元狩六年(前117年)就去世了。

司马迁只说霍去病死了,没说霍去病怎么死的,而且对西汉帝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的死,仅仅只有一个“卒”字就一笔代过,而让很多人觉得不服气,为何这么重要的民族英雄去世,只有一个字呢?

正因为司马大叔没说,所以关于霍去病死因的各种阴谋论大行其道。

阴谋死因一:汉武帝害死的。

有人说霍去病是被汉武帝害死的,原因有四:1是因为霍去病功劳太大了,比大将军卫青还要大,功高震主;2是霍去病敢擅自射杀李敢,不把汉武帝放在眼里;3是霍去病是太子刘据的外戚,又上书请汉武帝封自已的三个儿子为王,便请回封地,这等于是为太子谋利。

其实反驳这个很简单,这完全就是胡说八道,汉武帝是什么人?雄才大略的皇帝,一代明君,匈奴未灭,就把功臣给杀了,就算要过河拆开也得先把桥建好了再说吧,况且汉武帝是什么人?就算是杀功臣还用得着暗杀?武帝一朝,多少名臣贤相死于武帝之手?

就拿李敢那事来说,霍去病杀了李广儿子李敢,汉武帝反而为霍去病掩盖真相,如果要杀霍去病,直接定罪不就了事了,先打入大牢,然后再让酷吏拷打,不就结了,何必这么麻烦?

然后杀完再来个隆重安葬礼节?让铁甲军从长安排到茂陵,还给霍去病修建了一座形状像祁连山的坟墓?

汉武帝既没有杀霍去病的动机,也没有杀霍去病的行为,所以说汉武帝害死霍去病就是胡说。

阴谋死因二:权力斗争害死的。

有人说是卫青集团的人与霍去病集团的人争权所导致的,理由就是霍去病渐渐要取代卫青的位置了,霍去病已经是骠骑将军了,与大将军卫青相差无几,在两个人的背后分别形成了一股势力,背后的势力为了将军的发展和争权,于是害死了霍去病。

卫青手下的人为了害霍去病,故意把李敢曾经殴打卫青的事给泄露出去让霍去病知道了,霍去病年轻气盛,为了给自已舅舅卫青报仇,亲手射杀了李敢,结果就让霍去病闯下大祸,原本以为汉武帝会杀了霍去病的,不杀至少也会让他坐牢吧,没想到的是,汉武帝反而包庇霍去病。

之后就是卫青手下的人使用下毒的办法害死了霍去病。

这完全就是无稽之谈,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啊,况且卫青为人低调,不喜欢张扬,不养门客,不培养势力,就连李敢打伤他,他为了息事宁人,对这事都不声张,卫青虽然身居高位,但从来不是一个阴谋的人,近朱者赤,卫青不搞阴谋,哪来的背后势力搞阴谋呢?这不就是无稽之谈。

阴谋死因三:被匈奴人毒死的。

被匈奴人毒死的,就更加不可能了。匈奴人可是敌人,怎么知道霍去病的行踪,如果知道了霍去病的行踪,不早就干掉他了,还用下毒这么麻烦?

这也不是,那也不是,那霍去病是怎么死的?

很简单,正常死亡或者病死的。

前面曾经提到过霍去病的名字之所以叫霍去病,很有可能就是小时候经常生病,因此取名霍去病,希望可以去除疾病,身体健康,但是实际上,很有可能霍去病的身体一直不好,有些病。

然后在长年累月的长途奔袭战争中,身体非常劳累,不仅常常跨越数百分里的草原、戈壁和沙漠,而且还要与匈奴人作战,别说一个生病的将军,就算是再强壮的身体,也可能吃不消这种高强度的战争。

身体本来有病,再加上高强度的战争,消耗了身体,所以霍去病在24岁时就去世了。

24岁在今天看起来很年轻,但是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平均寿命在30岁左右,13岁就能结婚,没有抗生素的冷兵器时代,得了感冒或者是伤口被感染,都能要了你的命的时代,24岁去世真不算什么。

那为什么司马迁大叔不写霍去病是怎么死的呢?

原因同样很简单,因为霍去病死的很平常,没啥写的。在我们看来,霍去病是民族英雄,少年天才,但在司马迁看来,不过就是汉朝一个武将,又死的这么平常,真没啥可写的。再说了,司马迁又不太喜欢霍去病和卫青,所以就以一个“卒”字代替。

司马迁有啥不敢写的?刘邦的黑历史,司马迁都敢写,刘邦的敌人项羽,司马迁敢把项羽的传记放在皇帝的纪中,还有啥不敢的?等于承认项羽是皇帝,这对汉朝来说意昧着什么?

实在不是司马迁不敢写,是因为霍去病的死,司马迁无事可写。

霍去病到底是怎么死的,司马迁为何不敢写?

谢谢邀请。

霍去病,从18岁踏上讨伐匈奴的征程,到其24岁去世,笑傲漠北,饮血匈奴。

河西之战设置河西四郡,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漠北之战封狼居胥山,从此“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生如夏花之绚烂,霍去病就是如此。他的横空出世,才让匈奴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做“闻风丧胆”。

但是,正值大好年华的霍去病,却突然撒手人寰。眼看着亲手培养的种子选手突然与世长辞,汉武帝不能承受,北境从此太平的老百姓不能承受,哪怕时至今日,国人仍为之扼腕叹息。

01 司马迁为何没有记录

关于霍去病的死因众说纷纭,究其原因是《史记》成书于公元前91年,而霍去病于公元前117年去世,为何司马迁没有明确记载其死亡原因?

其实,史书上有那么多人物,大部分只记录他的重要事迹,未必会详细到他的离世。例如,孙武,不过记载了他练妃和帮助吴国攻打楚国的那场战役,后面也没怎么提。

另外,从《卫将军骠骑列传》来看,司马迁也只不过是列举了他的战功,并没有过多的褒扬,反而认为霍去病对其下属刻薄,所以对他的死估计也没过多惋惜。其实,不难看出,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往往忽略其对国家的贡献,更关注于他的为人。商鞅,这么伟大的改革家也不过以“刻薄少恩”来评价罢了。

所以,现代人很推崇霍去病、卫青,在他眼里可能不算什么。看看《孝武帝本纪》,就能明白他写史书时掺杂了个人感情,汉武帝几乎一无是处,何况是汉武帝一手栽培的霍去病呢?

02 史书记载

1)史书上的记载

褚少孙在《史记》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中补记:“光未死时上书曰:臣兄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赐谥景桓侯,绝无后,臣光愿以所封东武阳邑三千五百户分与山。”

霍光,霍去病的异母弟,其临终之前,将霍山过继给霍去病,并上书请分自己的封邑三千户给其侄孙霍山,以继承其兄长霍去病的香火。

霍光提到霍去病的死亡原因就是病死的。

2)那么霍去病如何患上疾病的呢?

有一种说法是漠北之战的时候,匈奴人为了诅咒汉军,就将病死的牛羊等牲畜埋到水源里祭天,所以大漠当地的水源被污染。

而霍去病为了保证行军速度,常就地取材,误食用带有病菌的水,破坏自身的免疫系统,就染上了疾病。而当时的医疗水平有限,还不能应付大漠带来的病菌,再加上霍去病喜爱迂回攻击法,这就意味着对骑兵的消耗巨大,所以,漠北之战结束一年多后,霍去病便英年早逝。

可是,人们还是不愿意相信这样的原因,于是各种阴谋论喧嚣而来。

03 那么来看看,哪些人与他有恨呢?

1) 李广子孙

漠北之战,李广自杀,他的小儿子李敢对卫青怀恨在心,后来伺机击伤了卫青,但是卫青却没有声张。霍去病却为卫青打抱不平,后来李敢到甘泉宫狩猎时,趁机将其射杀。

这样,李广一脉只剩下了李陵和李禹两个孙子。其中李禹为李敢之子,年幼,所以不可能是他。李陵当时不过十几岁,且一直安然无事。如果他当初对霍去病下了毒手,这么多年,汉武帝也会察觉,不可能后来还重用他,虽然他战败后被迫投降。

所以,李广子孙也无动机。

2 )政敌

霍去病离开战场后,就做了一件影响比较的事情,便是在公元前117年,也即霍去病去世的那年,霍去病曾上疏请汉武帝册封皇子刘闳、刘旦、刘胥三人为诸侯王,此举也得到相臣庄青翟、御史大夫臣张汤、太常臣赵充、太行令臣李息、太子少傅任安昌、霍光等人的附议,和卫青的主张也一样。

除了汉武帝推让了几回,根本没有他人跳出来提反对意见。难不成汉武帝认为霍去病管的太多了,将其秘密杀死?答案也是不可能的。霍去病一向对汉武帝忠心耿耿,为了打消汉武帝的顾虑,从不豢养门客。

3)匈奴

漠北之战中,霍去病曾任用匈奴做向导,为了节约开支,曾听取匈奴向导的建议,就地取食,然后回去后两年不到就死了。如果是匈奴人下毒,不可能拖那么久。

结语:

司马迁可能对汉武帝处理李陵事件有怨恨,以致于不能客观理性地评价汉武帝,而霍去病作为汉武帝一手培养出来的嫡系将领,当然也没必要用重点记载。也许就是所谓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吧!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通知作者删除。

霍去病到底是怎么死的,司马迁为何不敢写?

这与司马迁一点关系都没,司马迁是一位修史官,汉代修史极其讲究客观性,可以使用春秋笔法一笔带过,但绝不可以无中生有编造是非。霍去病之死,很可能是官方给出的原因不受认可,真实原因无迹可查,司马迁更没有兴趣追查,故而一笔带过。班固同样如此,这才是修史官职业素养的体现,没有敢与不敢。至于霍去病的死亡原因,史料中唯独留下了其弟霍光的上书,提到了霍去病是病逝,而这个上书是为了霍去病孙子霍山请封侯爵,所以在霍去病的死亡原因上需要树立合法性,故而这个原因并不受后世认可。(霍去病剧照)

霍去病死亡原因存在隐瞒的可能“元狩六年薨”——《汉书》“元狩六年而卒”——《史记》

霍去病在事业发展至鼎峰的时候突然离世,时年24岁,此时的霍去病官居大司马、骠骑将军,汉武帝最欣赏的将领,势头已经超越了大将军卫青。如此重要的人物,在去世的时候居然没有死亡原因的记载,而司马迁却详细记录了霍去病去世后的葬礼,大到陵墓的修建,小到送葬队伍的规模,这样避重就轻的记录很显然是不合理的。而且霍去病刚24岁,他在与匈奴作战时,多采用长途奔袭的战术,这种战术对于将领和士兵的身体素质要求极高。如果放在今天,可以用“特种兵”来形容奔袭队伍,说明霍去病的身体条件是非常棒的。那么如此年轻,又身体素质极佳,怎么会突然间去世,并且没有留下死亡原因的记载呢?

“臣兄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赐谥景桓侯,绝无后,臣光愿以所封东武阳邑三千五百户分与山。”——《史记.霍光传》

到了汉成帝时,博士褚少孙补修《史记》,其中提到了霍去病异母弟霍光于汉宣帝时期的一份上书。霍光病重将亡时,请求将自己的封邑分出一部分给霍去病的孙子霍山,以继承霍去病的香火。汉宣帝对此上书下诏回应:“骠骑将军去病,击匈奴有功,奉为冠军侯,薨卒,子侯代立,病死无后。春秋之义,善善及子孙,其以邑三千户封云为冠军侯。”这里霍光上书是说病逝,汉宣帝诏书则坚持薨卒,这或许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即官方刻意隐瞒了霍去病的死亡原因,而霍光为了顺利请封,以病逝树为由立合法性,或者为官方遮掩。但他如何也想不到,这份上书被后世史官收录到《史记》里。(霍光剧照)

霍去病因生病而亡本身也不合常理,有人推测说匈奴人打仗,喜欢利用动物尸体污染水源,霍去病就是饮用了被污染的水而至感染。但从时间上看,霍去病最后一次出击匈奴是在元狩四年(前119年),也就是漠北之战,“封狼居胥”就是发生在该年份。霍去病死亡时间是在两年之后,而且在元狩五年还记录了霍去病陪汉武帝狩猎的事件,元狩六年还上书汉武帝立储之事,说明霍去病去在世前的身体状况尚且正常,细菌感染的潜伏期没有这么久,所以他因慢性病而亡的可能性非常小,但也不排除急性病导致死亡的可能。

霍去病死亡原因的推测
  • 汉武帝所杀

认为汉武帝策划杀害霍去病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汉武帝的制衡措施开始失效,这主要是针对大将军卫青的名望已经被霍去病压住。汉武帝重用年轻将领霍去病,一方面是因为他在元朔六年(前123年)两次出击匈奴时展现的军事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制衡军中威望过剩的长平侯卫青。而到了元狩四年,这种制衡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卫青此前一共出击匈奴七次,共计斩敌五万多;而霍去病共出击匈奴六次,共计斩敌十一万多。年轻的霍去病军功已经是卫青的两倍,汉武帝因人设岗,令二人都做了大司马,并规定了霍去病的骠骑将军从官阶到俸禄,都要与卫青的大将军一样。这就像一个风向标,从此朝廷大臣,军中军官都开始巴结霍去病,并且很多卫青旧友、门客都转投霍去病门下。这虽然打压了卫青,却又成就了另一个隐患,且相比较卫青“仁慈、和善”的性格,霍去病更为年轻气盛,难以驯服。

“陛下恭让不恤,群臣私望,不敢越职而言。臣窃不胜犬马心,昧死愿陛下诏有司,因盛夏吉时定皇子位。唯陛下幸察。臣去病昧死再拜以闻皇帝陛下。”——《史记.三王世家》

其次是霍去病干涉了汉武帝的家事。霍去病在元狩四年拜为大司马后,便成为请求册封皇子的发起人。并在上奏中点名了皇子迟迟不受册封,引起群臣私下埋怨,这里很明显看出霍去病已成群臣的代表,埋怨之声皆诉于霍去病,这本就是古之忌讳,何况霍去病另一个身份是骠骑将军呢?在这封奏章中,还明确指出了“盛夏吉时”,也就是说给汉武帝规定了时限,往好了想是替皇家着想,往歪了想,握有兵权的霍去病为何如此着急立储?汉武帝生性多疑,且是在政治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千古一帝,面对此奏章,怎能不生疑惑?

最后是霍去病当着汉武帝的面擅杀朝臣。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也是霍去病军事生涯的领路人,从这层关系上讲,霍去病是比较维护舅舅的。在漠北之战中,飞将军李广饱受卫青打压,并因走错路线延误会师期限,这位老将军没有完成自我救赎,且最终自杀谢罪。李广的儿子李敢因此怀恨在心,认为卫青害死了自己的父亲,故而刺伤了卫青。霍去病得知此事以后,便在元狩五年陪同武帝狩猎时,当着武帝的面射杀了李敢。此时的李敢已经是朝廷正式赐封的关内侯,霍去病此举既藐视了法律,亦挑战了汉武帝的权威。

以上是汉武帝动杀念的三个原因,但元狩六年匈奴拒绝向汉称臣,汉武帝欲再次发动战争,霍去病是在战争准备阶段去世的。汉武帝此时具备用人需求,即使动了杀念,也应该在这场战争打完之后才合理。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年轻气盛并不责怪,在李敢被杀后,武帝还令人封锁消息,对外宣称李敢是鹿角顶死的,既然想杀霍去病,就没必要遮掩他的罪行。而在请册储君一事中,大多数人认为这是汉武帝向霍去病做出的指示,是将拥立之功记在霍去病头上,以便后继者能够与霍去病继续保持良好的君臣关系。在霍去病去世后,汉武帝为其修建了祁连山模样的坟墓,以彰显其功劳,并准陪葬茂陵,送葬规模也是王侯级别,这一切仿佛也排除了武帝杀人的可能。(汉武帝剧照)

卫家谋害

卫家谋害一说,主要是从汉武帝以及霍家对卫家的态度而言。霍去病去世之后,汉武帝也就再未重用卫青,且一步步将卫青架空。元鼎元年(前116年),卫青长子卫伉被削去宜春侯爵位;四年后,次子卫不疑被削去阴安侯爵位;三子卫登被削去发干侯爵位。卫青在朝堂上也有职无权,为了谋求安全,他娶了比其年长十几岁的寡妇平阳公主。虽然汉武帝对卫青的打压主要是出于防范外戚权势过大,但也没有必要将一个功臣往死里踩。这种打压在时间点上也颇为蹊跷,霍去病在世时,汉武帝有意培养新秀,做以平衡。而霍去病去世以后,又回到了一枝独秀的局面,按理说重新重用卫青才对,怎么会破罐子破摔呢?匈奴虽已远遁漠北,但依旧未向汉朝称臣,汉武帝仍希望彻底歼灭单于主力,这个任务在霍去病去世后,应该是卫青最能胜任,汉武帝宁可抛弃理想也要打压卫青,这里就存在很大疑点。

从霍家而言,霍光本是个农村放牛娃,被霍去病带往长安一步步改变了命运,19岁就做了侍中,进入朝廷核心权力圈子,他对霍去病的感激之情可想而知。而霍去病又是因为卫家一人得道,才有了升天的机会。所以霍、卫两家不仅仅是亲戚,而且是官场上互相扶持的利益团体。但在霍去病去世以后,霍光被武帝迅速提拔,由奉车都尉做到光禄大夫。可霍卫两家的关系缺越来越疏远,由其是卫青遭受打压时,霍光也并没有帮助维护。在卫家遭受“巫蛊之祸”的牵连时,霍光一直陪侍在汉武帝左右,也未曾帮卫家发过一言。在受武帝托孤,成为汉昭帝首席辅政大臣期间,出任大司马、大将军之位,却对孤苦伶仃的卫子夫曾孙刘病已不管不问,汉昭帝驾崩,宁愿拥立刘贺,也不曾想起这位遗孤。

似乎霍去病去世以后,皇家、卫家、霍家的氛围就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家与霍家越走越近,两家也都越来越疏远卫家,这就不得不令人联想到霍去病的死,很可能是卫家的谋害。但霍去病与卫青并没有利益冲突,霍去病的异军突起并没有对卫青造成威胁,反而是使两个家族的政治影响力更大。两人从为人处世,到拥护太子刘据的政治立场都是一致的,霍去病还冒着犯罪的风险杀了李敢,说明二者关系相当融洽,卫青在历史上又极具好名声,为人忠厚慈善,气度宽广,谋害之说找不到合理依据。(司马迁舞台剧照)

综上,历史上霍去病死亡原因,是汉朝官方有意隐瞒的,此间缺乏史料记载,主要是由于修史官坚持客观的职业素养,并非害怕。也可能是官方可能给出的病逝说法不受到认可,故而一笔带过,不言原因。这种可能性最大,一方面是霍光之后的上书中提到病逝,二是霍去病在当时的影响力较大,其去世后需要向军人和人民一个说法,为了达到稳定人心的效果,官方给出了“病逝”。纠其真实原因,汉武帝和卫家谋害都有可能,但也都没有证据,有待历史学家进一步考证。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

霍去病到底是怎么死的,司马迁为何不敢写?

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堪称中国历史上一颗最耀眼的将星,他十八岁岁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因功被封为冠军侯,二十岁便成为骠骑将军,独立领兵征讨匈奴,在短暂的一生中,六次出击匈奴,共斩获敌兵十一万多人,特别是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率兵驱逐匈奴数千里,从此“漠南无王庭”,可以说,霍去病对减少匈奴侵扰、维护西北稳定,开托边疆,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对朝廷、对国家都有巨大贡献的忠臣良将却在不到二十四岁的时候就意外的去世了,不得不令人惋惜,就连司马迁对他的死也只是一笔带过,实在是令人生疑。

司马迁为人耿直,属于那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类型的,写史记他不受约束,敢为项羽立本纪,敢给陈涉立世家,老刘家的黑历史他从刘邦开始,早就挖得底朝天了,对于霍去病的死他惜墨如金,而对于霍去病死后的风光大葬他却大书特书,汉武帝为他极尽哀荣,让兵甲从长安一直到茂陵列队相送,他的墓以祁连为形,规模浩大等等。年轻有为的大将军却英年早逝,史书对此也是遮遮掩掩的,这就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人们对于霍去病的死就有了许多种的说法,大概有三种说法。其一是死于疾病,这是最流行的一种说法,也是历代官方的说法。

其二是死于意外事故或被匈奴人暗杀。

其三是死于宫廷谋杀,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其中第二种说法的可能性不大,霍去病短暂的一生都在征战匈奴,匈奴人痛恨霍去病是必然的,但这并不等于匈奴人就会异想天开的派人去暗杀霍去病,霍去病作为骠骑将军,出入都有如狼似虎的侍卫守护,又岂是那么容易暗杀得了的。大家都认为霍去病是死于宫廷斗争,有人说霍去病的迅速提拔遭到了卫青的忌恨,被卫氏家族给谋害了,也有人说是霍去病的权势太大,被多疑的汉武帝给毒死了,总而言之霍去病是被害死的。但这种说法也是说不通的,卫青霍去病在《史记》里他二人是一个列传,因为在同朝为官的司马光眼里,他俩就是一回事,一家甥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斗争,当年霍去病的部下李敢认为自己的父亲李广是被卫青逼迫自杀的,故而怨恨卫青并打伤了卫青,年轻气盛的霍去病知道后想替卫青出气,就在一次狩猎的时候趁机一箭射死了李敢,在法令十分严明的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射杀李敢,是抱着把自己的命豁出去的态度,而且卫青与霍去病是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也正因为汉武帝当时十分宠信霍去病,主动把这件事给隐瞒了下来,对外编了一个李敢是被鹿角撞死的借口糊弄世人。

如果说汉武帝想杀一个人真的不需要太多的理由,他要除掉霍去病,李敢一事他就可以光明正大的直接杀掉他,没必要偷偷摸摸的见不得人。

至于为什么霍去病的死被草草带过,那只能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什么值得记载的正常死亡。老死、病死都是正常死亡,如果像项羽一样死得悲壮,像韩信一样死得令人惋惜,像戚夫人一样死得凄惨残忍,或者说被赐死、毒死、因为得不到重用而抑郁而死,那么司马迁不会吝惜多写一段,就好像史记一般没有写王侯将相的婚娶情况,那就说明大家都是正常的结婚生子,像陈平老婆这种克死五个老公的、卫青这种娶了自己旧主的,那司马迁一定要浓墨重彩的加一笔。霍去病作为一个军人,伤病觉得是难免的,在一个感冒都可能死亡的古代,打仗如果有了伤病,死了算正常,吧不死才叫不正常,古时候打仗缺医少药,打不了破伤风也没有青霉素,又不讲究卫生,随便一个小伤口都能要人命,得了风寒感冒、阑尾炎都可能会死,二十多岁就死了也不稀奇。另外霍去病的死也要怪罪汉武帝,汉武帝难得发现一个奇才,小小的年纪就满负荷的使用,五年时间六次出征匈奴,其中四次以统帅的身份出征,这种高密度、高强度、大纵深、远距离的大规模骑兵穿插作战,直接把霍去病用废了,身体严重透支,不死才怪呢。还有,霍去病可能有比较严重的家族遗传病史,从霍去病这个名字也可以稍作联想和猜测,一般取“去病”这种名字的,很可能是从小身体就不太好,家人希望他能够健康成长,常年的军旅生涯只能加剧人体力的消耗,更容易染上疾病,再加上打仗受伤,身体透支,旧病复发,不是说叫“去病”就能去得了病的。

霍去病的儿子霍嬗在他去世六年后也突然死去,可见也是与遗传病有关。

就连霍去病的弟弟霍光也说霍去病是病死的,霍光大权在握,可以废立皇帝,他说这话的时候汉武帝已死多年,在这一点上他完全没必要撒谎。古代史书约定俗成的是善终不写死因,只有非善终才写死因。司马迁也没必要隐瞒什么,他如果没有写的东西,只能说明要么没发生,要么司马迁不知道,如果连司马迁都不知道的,那么两千年后的我们就更无从推测。

所以,霍去病虽然英年早逝,令人惋惜,但并不是有悖常理的事情。

霍去病到底是怎么死的,司马迁为何不敢写?

霍去病是身体病弱,加上长期在外打仗,积劳成疾而死的,用今天的话来说累死的。司马迁不喜欢霍去病,因此对霍去病的记载并不详细,对于霍去病的死只用了一句来记载: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笔者认为司马迁不喜欢霍去病的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霍去病虽然战功卓著,但是他不修名节、不进贤士、和柔事主,这些性格让司马迁不喜欢;其二、霍去病擅自杀害李敢,属于违法行为,李敢的家族与司马迁家族关系较好,都是秦朝的功勋家族。

霍去病是平阳公主府的女奴卫少儿与平阳县小吏霍仲孺的儿子,这位小吏不敢承认自己跟公主的女奴私通,于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卫少儿的哥哥是大将军卫青,姐姐是皇后卫子夫,因此霍去病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公元前123年,年仅17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命为骠姚校尉,率八百精骑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此战霍去病斩获敌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国、当户级别的官员,俘虏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勇冠全军,以一千六百户受封冠军侯。相比李广战斗一辈子也没有被封侯相比,霍去病十八岁就被封侯,确实让人嫉妒!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发起河西之战,此战歼敌4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同年秋,霍去病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霍去病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率五万汉军深入漠北,击杀匈奴骑士七万余人,汉军乘胜追杀匈奴至狼居胥山。霍去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

漠北之战后,霍去病受职大司马一职,主管全国军事兵争,两年后霍去病因病去世。对于霍去病的英年早逝,汉武帝很悲伤,他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给霍去病修的坟墓外形像祁连山的样子,把勇武与扩地两个原则加以合并,追谥霍去病为景桓侯。霍去病是正常死亡的,因此司马迁并没有多着笔,后世认为是汉武帝害死了霍去病,或者卫青害死了霍去病,或者匈奴人毒杀了霍去病,这是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不足为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