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刀赴会,如果鲁肃在江东强行要杀关羽,他能不能杀出重围?

单刀赴会中,鲁肃要杀关羽不是那么容易,而关羽要杀鲁肃同样也不容易,毕竟双方都带有兵马,难以预估结果,因此都也不会动手;而且当时局势也决定了还没有到撕破脸皮的程度,因此无需拼死一战,那么全身而退就是必然的结果。

单刀赴会到底是怎么回事?

单刀赴会的两大主角分别是鲁肃和关羽,时间发生为公元215年6月左右。

其背景是孙权向刘备索取荆南四郡中的长沙郡、零陵郡以及桂阳郡,而刘备拖着不愿意给,于是孙权直接派人去接收,结果被关羽给赶走,盛怒之下的孙权就派习惯搞偷袭的吕蒙率两万之众夺取了长沙郡、零陵郡以及桂阳郡。

关羽见状,立即率领三万之众来到长沙郡益阳来夺取,而鲁肃则从巴丘率领一万多人兵马来益阳和关羽对峙,大战似乎一触即发。

为了双方的盟友关系,于是展开了和谈。

和谈的地点在历史中和小说中是有巨大的区别,到底是关羽去见鲁肃还是鲁肃去见关羽呢?

先看《三国演义》记载:

肃乃辞孙权,至陆口,召吕蒙、甘宁商议,设宴于陆口寨外临江亭上,修下请书,选帐下能言快语一人为使,登舟渡江。江口关平问了,遂引使者入荆州,叩见云长,具道鲁肃相邀赴会之意,呈上请书。云长看书毕,谓来人曰:“既子敬相请,我明日便来赴宴。汝可先回。”

在小说中,鲁肃奉命去找关羽商谈,让关羽来自己的地盘和谈,而且和谈的地点在陆口。但是历史的记载有些差异。

《三国志》吴主传记载:

权大怒,乃遣吕蒙督鲜于丹、徐忠、孙规等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以御关羽。

会备到公安,使关羽将三万兵至益阳,权乃召蒙等使还助肃。

《三国志》鲁肃传记载:

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

《吴书》记载:

肃欲与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趋就羽。

从历史的记载可以看出,鲁肃先是屯兵巴丘,关羽率军到益阳,于是鲁肃也赶到长沙郡益阳和关羽对峙。

鲁肃兵少,只有一万多兵马,而关羽则有三万之众,从数量上看,相差太远,于是鲁肃决定通过和谈的方式来说服关羽不要斥之武力,同时也在拖延时间以等待援兵,于是才派人去约关羽,俩人见上一面,好好的谈一谈。

处于弱势的鲁肃为了表现诚意,主动去见关羽,而非小说中的关羽去陆口见鲁肃。

毕竟关羽此时占据上风,不服气就开打嘛。而鲁肃为了平息事态,拖延时间,主动去见关羽,地点就是双方对峙的益阳某个地方,应该是对峙的前线吧。

单刀赴会中,关羽或者鲁肃会杀了对方吗?

不管是正史还是小说中,关羽或者鲁肃都不会杀掉对方,毕竟无论是关羽还是鲁肃,他们只是马仔而已,真正的大佬还没有发话呢。

作为小弟,他们暂时不会打起来,并且从当时的现实情况看,双方的力量虽然有悬殊,但是要吃掉对方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先看小说记载:

傍边周仓捧着大刀;八九个关西大汉,各跨腰刀一口。鲁肃惊疑,接入庭内。叙礼毕,入席饮酒,举杯相劝,不敢仰视。

云长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佯推醉曰:“公今请吾赴宴,莫提起荆州之事。吾今已醉,恐伤故旧之情。他日令人请公到荆州赴会,另作商议。”鲁肃魂不附体,被云长扯至江边。吕蒙、甘宁各引本部军欲出,见云长手提大刀,亲握鲁肃,恐肃被伤,遂不敢动。

按照小说的这种搞法,吕蒙以及甘宁等人要杀死关羽,必须不顾鲁肃的生死,否则一旦动起手来,鲁肃必死无疑。可是甘宁他们可没有当年韩浩的气势,即使夏侯惇被叛贼劫持,依然不顾夏侯惇的生死而发兵攻打。

甘宁等人顾忌鲁肃的安危,因此不敢动手,从而白白的放过了关羽等人。

反观历史记载就不是那么高光了,《三国志》鲁肃传记载:

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

吴书曰:肃欲与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趋就羽。羽曰:"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块壤,而足下来欲收地邪?"肃曰:"不然。始与豫州观於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荫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愆德隳好。今已藉手於西州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肃闻贪而弃义,必为祸阶。吾子属当重任,曾不能明道处分,以义辅时,而负恃弱众以图力争,师曲为老,将何获济?"羽无以答。

从历史记载来看,鲁肃不但去见了关羽,而且还现场痛斥刘备背信弃义的行为,弄得关羽一脸囧相而无地自容。

那么,关羽为何无言以答呢?因为他理亏呀。

按照当初的协定,孙权将南郡交给刘备,而刘备在夺取益州之后理应将荆南四郡中的长沙郡,桂阳郡以及零陵郡交给东吴,这样才完成借荆州的一整套程序,可是刘备得了益州之后,对于当初的协定采取拖延的方式来塞责孙权的诉求,这理所当然让孙权感到愤怒。

正是不占理,关羽才说不过鲁肃,只能无言以对。至于他麾下的一个小将说“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那就更加扯了,刘备有德,难道东吴孙权就没有德?刘备违约在先,塞责在后,从道义上当然站不住脚。

既然说不过,那么关羽为何不干掉鲁肃呢?关羽应该是没有这个想法,从历史的记录角度来看,理由以下三个:

其一:孙权和刘备处于盟友关系。孙权虽然强取了三郡,但是双方的大佬还没有说要开打的地步,因此依然处于盟友的关系,干掉对方不合道义,后面就无法迂缓了。

其二:双方实力相差不大。在现场,双方都有兵马拒守百步开外,并且是单人面对面的会谈,并非只身一人入对方的营盘会谈,因此要是真的打起来,胜负未定,而且要是没有干掉对方,那么以后就很难相处,没有办法继续谈下去了。

其三:鲁肃和关羽之间还是很有交情的。无论是关羽还是鲁肃,俩人都比较讲义气,讲道义,俩人都不是吕蒙这种喜欢搞偷袭的人。正是如此,孙权才派吕蒙率两万之中去偷袭长沙郡,桂阳郡和零陵郡,是啥人就干啥事。

正是因为鲁肃这种性格,加上关羽,从而不会发生鸿门宴的事件。

总而言之,在这场单刀赴会中,无论是关羽还是鲁肃,均不会现场致对方于死地,一方面当时处于盟友关系,另外一方面俩人的实力相当,无论哪方都无法暂时吃掉对方,再一个就是双方的性格决定了,他们不会干这种没有道义的偷鸡摸狗的事情。

单刀赴会,如果鲁肃在江东强行要杀关羽,他能不能杀出重围?

毫无疑问,罗贯中老先生一定会安排关云长杀出重围,安全返回。

因为关老爷如果在这里就挂了,罗先生如何安排襄樊之战的故事呢?

在演义第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这个桥段,对关羽这次行动有着详细的描述。

这个桥段写得并不好,待豹眼细细说来,诸位听听有无道理。

关公单刀赴会这是个大事,需要提前铺垫一下,这时候,就安排诸葛亮之兄诸葛瑾出场了。

孙吴首要谋臣张昭就给孙权出了个馊主意,把诸葛瑾一家老小抓起来,让他去西川讨要荆州,诸葛亮顾及其兄一家老小的性命,必然会答应这事。

孙权以为,诸葛瑾是个实在人,这么做不太地道。张昭就说:“木事木事,这是借口,糊弄诸葛亮的”。于是,孙权就同意了。

孙权、张昭就这么弱智吗?刘备、诸葛亮难道就看不出这是一计吗?

再说,两国交往,各为其主,诸葛亮做得了刘备的主吗?

果然,诸葛亮得知诸葛瑾到来,就明白这是孙吴来讨要荆州。于是,诸葛亮、刘备、关羽就设了个套,来回像遛狗一样,把诸葛瑾来回溜达,玩诸葛瑾于股掌之中。

所有人都知道是一计,就诸葛瑾被蒙在鼓里,傻乎乎的来回奔波。

诸葛瑾有那么弱智吗?如此的话,如何能成为与步骘、严畯齐名的英杰俊才?

各为其主并没有错,诸葛亮如此玩弄其兄,这不仗义吧!

整个过程,就是罗贯中在自娱自乐,完全不顾及读者的智商,是很没水准的一段画蛇添足。

诸葛瑾木得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回去交差。孙权大怒,就把鲁肃给叫来,好一顿埋怨。

孙权大怒,差人召鲁肃责之曰:“子敬昔为刘备作保,借吾荆州;今刘备已得西川,不肯归还,子敬岂得坐视?”肃曰:“肃已思得一计,正欲告主公。”权问:“何计?”肃曰:“今屯兵于陆口,使人请关云长赴会。若云长肯来,以善言说之;如其不从,伏下刀斧手杀之。如彼不肯来,随即进兵,与决胜负,夺取荆州便了。”孙权曰:“正合吾意。可即行之。”

孙权火刺刺地说:“子敬,是你作保把荆州借给刘备的,现在刘备不还,你看着办吧。”

鲁肃也是想了一计,准备请关羽单刀赴会,如果关羽好说好道,把荆州还回来就算了,否则就让他好看。要么直接把关羽当场办了,要么直接出兵攻打荆州。

说得孙吴多么仗义似的,来了个先礼后兵。

这么幼稚的主意,没个人出来阻拦一下似乎不太合适。于是,阐泽就进谏道:“这办法不可以哦,关云长乃世之虎将,非等闲之辈。如果这事弄不利索,反倒遭其祸害。”

你是找个高明点的人出来说句话哦,这个阐泽更弱智。

孙权一听就火了,理也没理他,直接命令鲁肃上路,要求快去快回。

做了足够的铺垫之后,关公才大摇大摆的出场,单刀去赴会。

接下来这个桥段很精彩,关公不仅让鲁肃哑口无言,而且全身而退。让鲁肃白忙活了一场,空空遭受了一场屈辱。

对此,诸位都耳熟能详,就不必多说了。

那到底有没有这场单刀赴会呢?究竟又是个啥情况呢?

看看《鲁肃传》是如何记载这事的吧。

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

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认为刘备已经占据了益州,就派遣诸葛瑾为使者,前往成都,讨要荆州。这跟演义一样,还真的就派诸葛瑾去了。

据《诸葛瑾传)记载:

建安二十年,权遣瑾使蜀通好刘备,与其弟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

诸葛瑾的确是作为使者前往成都讨要荆州,哥俩在公馆里建了个面,叙述了一下家长里短,为了避嫌,就没有再私下会面。这既符合人情,也符合外交纪律。非常合情合理,不以私情废国家大事。可见,诸葛兄弟是多么聪明,都是非凡之人哪,很懂江湖规则。

刘备回复说:“等得了凉州,就把荆州还给孙吴。”

刘备发话了,这事诸葛亮做不了主,诸葛瑾也做不了主,回来把刘备的意思告知孙权就行了。

孙权大怒,二话不说就命吕蒙袭取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同时派遣鲁肃率军进驻益阳,抵挡关羽。

对此,关羽也是无可奈何。

于是,刘备亲自率领五万精兵就来到了公安,命关羽带领三万人马屯驻益阳,准备与孙权开战。

孙权急忙调遣吕蒙回军,前来驰援鲁肃。

国家大事非儿戏,小说咋写都可以,真正的主政者是没有闲工夫扯淡的,一言不合就开打,不服就来战。

关羽与鲁肃对峙益阳,这时候的确发生了单刀赴会的故事。

鲁肃主动邀请关羽单刀相会,双方约定,各自的人马驻扎在百步以外的地方,不许参与。

就这个情况看,鲁肃比关羽更有胆魄,论单打独斗,鲁肃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但关羽也绝不会对鲁肃下黑手。

这的确是英雄之举,看起来爽得很。

大多时候,史书看起来很枯燥,但这个桥段,就比演义看起来舒服多了。

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

既然来了,就是有话要说,鲁肃也不啰嗦,直接开门见山,责备关羽说:“我们主公好心好意把土地借给你们,当初你们打了败仗,远道而来,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现在得到了益州,还没有归还荆州的意思。我们现在仅仅是要求把南三郡收回,你们也不同意。”

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

话没说完,坐中一人就说:“土地应该属于有德行的人所有,哪里有永远归属一家的道理?”

看来也非绝对单刀赴会,随从还是有的。

鲁肃厉声呵斥他,脸色不是很好看,关羽一看不好,就持刀起身说:“这是国家大事,哪里轮得到你说话。”然后使眼色让他离开。

据《吴书》记载,当时,鲁肃准备与关羽单刀赴会,诸将恐怕有变故,都不同意鲁肃冒险前往。鲁肃说:“事到如今,应该把话说清楚。刘备辜负我们国家,是非尚未论定。关羽又能把我怎么样呢?“于是,鲁肃毅然前往。

羽曰:"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块壤,而足下来欲收地邪?"

关羽说:“当初赤壁之战时,在乌林战役中,左将军亲在行伍之间,寝不脱甲,勠力破贼,岂能没有一点功劳,就不该得到一块土地吗?现在足下来讨要土地没有道理哦!“

肃曰:"不然。始与豫州观于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荫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愆德隳好。今已藉手于西州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肃闻贪而弃义,必为祸阶。吾子属当重任,曾不能明道处分,以义辅时,而负恃弱众以图力争,师曲为老,将何获济?"

鲁肃说:“不对不对哦,别人不清楚我还不知道吗?当初,刘豫州在长坂坡一战,被击败,所剩之众不足千人,穷途末路,斗志全无,意图远窜交州苍梧,啥指望都没有了,想不到会有今天吧。我们主公怜悯刘豫州身无立足之地,不爱惜土地士人之力,借荆州给他,使他得以有个庇荫之处暂避患难。而刘豫州却自私贪婪,虚情假意,破坏了道义原则和友好关系。现在得到了益州,还想霸占着荆州,这是一般人都做不出来的事,何况是要统领一个团队的主公呢?

鲁肃我愚昧但也听说,贪婪而背弃道义,必然招致灾祸。我的老朋友您,担当大任,难道也不明白道义所在,以道义辅佐时局,而选择凭借微弱的势力勉强来抗争吗?师出无名,如何能得到支持呢?“

鲁肃这番言语义正辞严,令关羽无言以对。

备遂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

于是,刘备与孙权湘水划界,各自收兵。

传记是这么记载的,但湘水划界主要还是曹操出兵汉中,刘备恐怕蜀中有失,不得已把长沙、桂阳划给了孙权。

关羽、鲁肃单刀相会,这是真实的故事,但从《鲁肃传》记载来看,关羽并没有占据上风,反而是被鲁肃弄了个灰头灰脸。

关羽是讲理的人,不会强词夺理,没有诸葛亮骂死王朗的本事。刘备这事的确做得不地道,让关羽没法替他擦屁股。

单刀赴会之后,双方依然僵持不下,但都没有急着开战。都清楚一旦开战,就是两败俱伤,徒让曹操得便宜。

曹操趁机得到了汉中,但也逼迫刘备做出妥协,把长沙、桂阳还给了孙权。

单刀赴会,实际上是很重要的一次外交交锋,其主角并不是关羽,而是鲁肃,此举足以看出鲁肃作为战略家的高瞻远瞩。有机会再说这个事吧,因为离题主的问题相去较远。

真实的故事,是孙吴诸将害怕关羽加害鲁肃,而不是关羽害怕孙吴加害自己。

鲁肃的意图是平息这场战役,而不是要挑起更大的事端,这是双方能够坐在一起的前提。

如果有一方要设下埋伏,引诱对方上当,恐怕任何人都跑不了,此所谓好汉难敌众拳。

演义说得很清楚,就演义的情况,即便鲁肃想杀关羽也不可能杀掉,除非玉石俱焚。这没有多少好讨论的,豹眼也就不说了。

单刀赴会,如果鲁肃在江东强行要杀关羽,他能不能杀出重围?

关羽单刀赴会是《三国演义》里一个经典故事。鲁肃为了取得荆州的长沙、零陵、 桂阳三郡,在陆口摆下鸿门宴,宴请关羽。关羽只带了周仓和八九个关西大汉前来赴宴,酒席间假作醉意抓住鲁肃一起走,吴军将士投鼠忌器不敢动手,只能看着关羽离去。不过即使吴军不顾鲁肃安危,也难以留下关羽。

按照书中所述,吕蒙给鲁肃献计时说得明白,如果关羽带了军马前来,那么吕蒙和甘宁就各带一军埋伏两侧,准备和关羽厮杀;如果关羽不戴军马,那么埋伏刀斧手五十人,在宴席时杀关羽。

关羽既然没带军马,那么在他抓住鲁肃时,鲁肃身边其实只有五十刀斧手,并没有太多的军马。等到吕蒙、甘宁发现情况不对时,关羽已经来到江边,距离小船不远,此时再冲杀上去,显然有些来不及了。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五十刀斧手能拖住关羽多久。

关羽千里走单骑经过汜水关时,关上守将卞喜也曾经想暗算关羽。卞喜在镇国寺法堂中埋伏下两百多刀斧手,结果被寺中僧人普净暗告关羽,关羽有了准备。卞喜命刀斧手冲出时,关羽拔剑在手,杀散了刀斧手,又用青龙偃月刀杀了逃跑的卞喜。由此可见关羽手持宝剑都可以在短时间内杀散两百多刀斧手,卞喜都没时间跑路。

而关羽单刀赴会时,周仓带了青龙偃月刀随行。在关羽抓鲁肃时,已经接刀在手。拿着青龙偃月刀的关羽战斗力可比只拿宝剑时强的多,此时就算江东的五十刀斧手一起冲杀上来,也是分分钟灭掉的事,根本争取不到多少时间。

这样吕蒙和甘宁同样没机会带军马截住关羽,只能看着他离去。

单刀赴会,如果鲁肃在江东强行要杀关羽,他能不能杀出重围?

在一个虚构的故事中去假设一种可能性,我居然还能一本正经地回答,可见我这个人是有够无聊的了。

单刀赴会的意思,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以此来赞扬此人有超人的谋略与胆识。而这个人在《三国演义》里有明确地指向,就是赞的关羽。

而历史上的单刀赴会,关羽只是一个配角,而单刀二字,也不是单指青龙偃月,说得是当时人们随身配戴的一种短刀。

建安二十年,以仁义名著天下的刘备占据益州之后,出尔反尔,拒绝向东吴归还荆州。孙权大怒,令吕蒙强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同时命鲁肃驻守巴丘,以防关羽南下增援。

关羽果然南下,和鲁肃形成对峙。为了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冲突,维持孙刘联盟,鲁肃以大局为重,应关羽邀请在中立地点与之见面会晤。

双方约定,参予会晤的将领除了携带贴身佩饰的单刀之外,不带任何武器。而在会晤之前,鲁肃的部下认为此事有风险,力劝鲁肃不要赴会,但鲁肃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然地前往赴会。

亳无疑义,以战力论,关羽与鲁肃相比,鲁肃绝对是弱势的一方。一旦双方发生冲突,吃亏的只能是鲁肃。但鲁肃为了大局着想,全然不计个人的得失生死,这份胆略,这份忠义,才真正当得起"单刀赴会"所赋予的涵义。

历史可以演义,却不能颠倒黑白。鲁肃一手促成了孙刘同盟,并为之"守之终身而不易"。没有他,何来三国。可到了小说家言中,却成了鼠目寸光,任人愚欺之辈,天理何在。

呜呼,我为鲁肃而长哭!从此不爱羽与备!

单刀赴会,如果鲁肃在江东强行要杀关羽,他能不能杀出重围?

关羽关云长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楷模式的英雄,他这戎马一生,灿烂而壮丽,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

关羽的壮举太多了,每一笔都是那么浓墨重彩,令人神往: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通鼓杀蔡阳、华容道捉放曹、战长沙释黄忠、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刮骨疗毒,走麦城父子归神,可谓是千古英雄的楷模与标榜。

单刀会”也是独立成剧的一页篇章,充分体现了关羽视东吴众将如“鼠辈”,只身深入虎穴而还的大无畏精神。想想那个镜头就令人仰慕万分:大江滔滔浪起,一叶轻舟,一卷“关”字帅旗,一袭青巾绿袍,一杆青龙偃月刀,一身雄威,直入江东虎穴,真是:威风震八面,壮气盖三分。

关羽江东会鲁肃,经过一番交涉,关羽佯醉,一手握住大刀,一手挽住鲁肃挟至江边,东吴众将“恐肃被伤,遂不敢动”,眼见着关羽扬长而去,无人敢阻。吓得鲁肃一身虚汗,失魂落魄。

大家都很清楚,江东众将不敢动手的原因是“恐肃被伤”,不愿意让自己的大都督在格斗中受到伤害。那如果大家不管不顾,一拥而上,关羽还能够全身而退突围而出吗?咱们就来分析分析。

关羽的战斗生涯中曾经有过三次被围。第一次是土山之围:

曹操率兵攻打重返徐州的刘备。刘备和张飞欲乘曹军远来人困马乏之机发动夜袭,但被狡猾的曹操识破,提前设下埋伏。刘备与张飞到来正落入圈套,被打得溃不成军,各自逃走,只剩下关羽独守下邳。

曹操设计诱敌之计,派夏侯惇到下邳城下骂阵,激怒了关羽忿怒出战,夏侯惇“约战十余合”诈败而走,将关羽诱出二十里外,伏兵四起,截断归路,关羽奋力杀退许褚和徐晃的阻截,夏侯惇又冲了出来,几次轮番冲杀,将关羽逼上土山,重重围困,关羽几次冲下山来,“皆被乱箭射回”。直到张辽做说客,关羽降汉不降曹。

关羽第二次被困是南山岗之围:

关羽北征襄樊,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形势一片大好,但却被东吴乘虚偷袭了后方,失了荆州。

关羽急怒之下,率兵南返,路遇蒋钦阻截,关羽挥刀出阵,“战不三合”,蒋钦诈败而走,关羽追了二十余里(又是二十里诱入伏击圈,关羽就不长记性),两下里韩当、周泰左右杀出,三路夹攻,关羽连忙撤兵,在南山岗却又被丁奉和徐盛截断了归路,一场混战,关羽部下军心大乱,纷纷散去,“止喝不住,部从止有三百余人”,关羽被吴军重重围住,无法脱身,幸得关平和廖化从两边杀来,救出关羽。

关羽第三次被困就是麦城之围了:

关羽损兵折将,率残部退守麦城。派廖化突围向上庸的刘封、孟达求援,却遭到拒绝。

援兵迟迟不至,城小粮乏,无奈之下关羽决定突围,打算走小路退往西川。夜半时分,开西门而出,关羽横刀率部潜行,走了二十余里外,遇到东吴伏兵(又是二十里,关羽这辈子是记吃不记打),朱然来战,关羽杀退朱然,又遇潘璋,一场混战,手下兵将只余十余人,行到决石口,东吴小将马忠在芦苇丛里下了绊马索,将关羽绊下马来擒住,关平来救,寡不敌众,“孤身独战,力尽亦被执”

也就是说,关羽一生三次被围,全都突围失败,没有一次跑掉的。关羽这个突围能力实在是糟糕透了,令人不敢恭维。

大家都知道,在三国时代突围能力最强的是常山赵子龙,无人能望其项背。而赵云不仅是破围而出,往往还要斩将,而且还要救人。麹义、高览、夏侯恩、晏明、钟缙、钟绅、焦炳、慕容烈、朱然等等都是在赵云破围时干掉的,这还不算长坂坡斩杀的五十余员无名曹将。

关羽武艺不在赵云之下,为什么总是突不出去呢?大家必须要注意:突围可是个高难度的技术活,他对武将的能力要求是很高的。

首先,武将的技术要全面,要实用:仅仅擅长在阵前单挑厮杀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马战、步战、单挑、群殴、混战样样精通,一挑二都不够,必须能一挑三、一挑四、一挑五,甚至一挑八,还得会使各种兵器,善于对付各种不同对手;

其次,下手要狠要快:能一招解决就得下死手,决不能拖泥带水;

再次,持久力必须超强:突围不是百余合的事情,必须具备能够连续奋战十几个小时的体能;

再次,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决断力:在迷雾重重的战场上嗅出杀气、识破陷阱和发现机会,在稍纵即逝的一刹那把握住战机,当机立断杀出重围;

再次,必须要有超群的胆气:敢于玩儿命,越不怕死越容易杀出去;

还有最重要的一条,防御力必须超强:避得开刀枪,躲得开暗器,防得住偷袭,防御力太弱那是绝对不行的。

关羽性情自矜骄狂,虚荣心强的人必然自珍自惜,缺点奋死决杀的勇气;他又是个力量型的猛将,攻强守弱,防御力不足;关羽青龙偃月刀重达八十二斤,挥舞起来相当消耗体力,这决定了他持久打斗顶多一百多回合,连继作战的能力不足;关羽这个人比较自负,轻视敌人,缺乏识破陷阱的细节观察力。

关羽单刀赴会,确实英勇,视东吴众将如无物,有睥睨江东的壮气。但是岂能如此欺江东无人矣?要知道,东吴当时随鲁肃与关羽会面的还有两员大将:吕蒙和甘宁。吕蒙是江东四大都督中唯一一个能够提刀上阵厮杀的武将,当时他和丁奉一同因“武勇”而被招贤馆收纳的。甘宁更不必说,他是东吴军中战斗效率最高,战斗技术最全面的猛将,马战、步战、水战,攻城皆精,刀、枪、链、戟样样会使,还射得一手好箭。他们二将“各人领一军伏于岸侧,放炮为号,准备厮杀”,而且在宴席周围“庭后伏刀斧手五十人”,层层埋伏,步步陷阱。如果众将士不忌惮关羽伤了鲁肃,要是冲出来一拥而上,关羽尚是步战,无赤兔马之助,必难脱身。

结论:如果东吴众将士不顾忌鲁肃的安危,动起手来,关羽必然无法突围而出。他不是赵云,突围不是关羽的强项。

单刀赴会,如果鲁肃在江东强行要杀关羽,他能不能杀出重围?

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严谨来说,关羽单刀赴会的桥段仅出自《三国演义》,是虚构出来的故事,真实的历史上,反而是东吴的鲁肃,只身来到关羽的帐中,跟关羽据理力争,最后替东吴要回了半个荆州。

所以只能按照《三国演义》里的世界观来回答这个问题,以罗贯中老爷子偏爱蜀汉,贬低东吴和曹魏的习惯来看,就算江东要在关羽单刀赴会时强行留下关羽,罗贯中老爷子还是会设计出让关羽脱身的桥段,比如劫持鲁迅当人质逃跑啊,或者杀出重围跳河游回军营啊,或者模仿张飞大喊一声,吓死所有对面敌军之类的。

总之一句话,罗贯中不会让关羽在这时候死,关羽一定能杀出重围,这个答案是十分肯定的,不然跟后面的历史对不上,罗贯中没法继续写《三国演义》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