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三不空,来年不受穷”,到底是哪三不空?

相传朱元璋小时候家里特别穷,父亲又早亡,只靠母子二人相依为命。那时候条件可不像现在,吃的东西特别少,母子二人如果不能开垦田地的话,就要经常饿着肚子。

朱元璋干不了什么农活,因为他岁数比较小,于是就靠乞讨为生,有一年除夕夜朱元璋饥饿难耐,就想出去乞讨,可是古人认为除夕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日子,而自己在这天去人家乞讨食物,会被别人当作不吉利的代表,同时除夕那天去乞讨被认为“送穷”,轻则挨顿骂,重则可能要挨顿毒打,因此朱元璋就不打算乞讨了,改为偷。

朱元璋偷偷溜入一个大户人家,打算偷点食物就回家,结果去晚了人家吃完饭了,厨房里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朱元璋一气之下直接把这户人家的锅给偷走了。不过在回家的路上,朱元璋冷静了下来,觉得偷食物还情有可原,毕竟饿是真的难受,但是偷锅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而且还在除夕这天偷,于是他又悄悄的返回这户家中,把锅送了回来。

后来,朱元璋称帝以后,常常想起自己曾经在除夕夜都吃不上饭的经历,便下令除夕夜这天,家家户户的锅中都要放两个馒头,久而久之习俗养成,大家都会在除夕夜这天,在锅中放食物,称为“压锅”。民间常常有一种说法,叫做穷得揭不开锅了,说的就是除夕这天家里锅中没有“压锅”的食物,因此,为了美好的寓意,古往今来在除夕这天锅中放置食物,成为了习惯。

而这,就是三不空中的锅不空。

“照虚耗”是我国古老的习俗之一,保守估计已经存在了上千年。说“照虚耗”可能老人知道是什么意思,年轻人基本不清楚,但是我要说除夕晚上开灯到第二天清晨,想必大家就都知道了。

宋代专门记录民间风俗的《岁时广记》中就有针对除夕“照虚耗”的记载。

‬“交年之夜,门、及床下以至‘圊溷’皆燃灯,除夜亦然,谓之照虚耗”。

‬简单来说,就是过年这天,家家户户都点上灯,将家里照的灯火通明,迎接新年的到来。这里的“虚耗”是民间传说的鬼怪之一,相传唐玄宗曾梦到过“虚耗”,偷了自己的玉笛和杨贵妃的香袋,唐玄宗问你是何人,为何这么嚣张,对方自称自己是“虚耗”,不仅能够盗取他人钱财,还能盗走快乐。

古时候灯基本都是油灯,除夕这天家家户户把油灯加满,时不时得挑一下灯芯,让灯光照满屋子,如果家里比较困难买不起那么多油,就会点燃篝火,让火光照满屋内,故而才有“除夜清尊满,寒庭燎火多”这样的诗句记载。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烧的火并不是普通的木头,而是松柏,也叫做“烧松盆”,篝火不一定能够烧整夜,到灯是一定要点一整夜的,因此才有除夕不空灯的说法,这里空值得是灯油。

古时候,只要不是特别穷的人家,除夕夜的灯油都不会缺。

而这,就是三不空中的灯不空。

除夕是一年当中的最后一天,古时候人们认为是晦月的晦日。农历每个月的最后一天,叫做“晦日”,而过年这天,被认为是“晦气”最多的一天,如果这一天家里没有人的话,“晦气”就会充满,因为家家户户都会在这一天团聚。

相传,灶王爷每年都会在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这天,会去“天庭”向“玉皇大帝”上报主人家这一年的善恶,因此这一段时间家里是没有“神灵”坐镇的,而除夕我们都知道,受的就是“祟”,没有神灵坐镇只能靠咱们老百姓了,因此才会在除夕这天,有放鞭炮,点灯等活动,其实就是古人防“祟”的各种习俗。

故而,除夕这天,家中一定要有人。

而这,就是三不空中的屋不空。

其实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于这些习俗都是不相信的,但很多人也是乐于遵守传统,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民间习俗作为传统文化,应该得到传承。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文化也是一个民族的根,传统文化让我们血脉相连,尊重传统文化不代表迷信,因为这些传统文化透露出我国人民自古就想过着与世无争富足殷实的生活,这是我们的态度。

除夕将至,每个地区的风俗都不同,朋友们的家乡都有哪些习俗呢?分享一下。

“除夕三不空,来年不受穷”,到底是哪三不空?

除夕三不空,主要是指房不空,锅不空,灯不空。

除夕是月穷岁尽,年尾接年头,人求善终想善始,所以有许多讲究,有许多宜忌。已形成了习惯习俗。这三不空就是其中之一。除夕要求得一家团聚,外出谋生的人要回家来,所以要求房屋不空置,外出不回,房就空置,不团圆了,被认为不好,强调过年人要家住,一家团聚,其乐融融多好。

锅不空,即锅里要有食物,有食能饱能安,锅里无物,人穷肚饥,便不安。所以去旧布新过年之际,要准备多一些食品,要有剩余,做年年有余。民以食为天,所以厨房里,锅盘里不准空而无物,在除夕,锅空无物,不是显示穷困了吗?年尾接头,要有剩余才是好事。

除夕,习惯上是要守岁的,因为一夜连双岁,二更接两年。谁不想善终又得善始?在这新旧之交,不许有黑暗,要一片光明,要有好兆头。所以守夜要开灯,房房光明,那就是点灯照亮,灯不可空着无用了。屋屋房房要有灯光亮着。这是图有好兆,有好心理安慰,预兆来年不受穷困而富贵有福。

“除夕三不空,来年不受穷”,到底是哪三不空?

在我国的农历之中,每月的最后一天被古人称为“晦日”。而除夕又是腊月最后一天,也是一年最后一天,所以称得上是“晦气的累积”了。人们为了驱除“晦气”,人们才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称之为“除夕”。意为“除掉晦气”,采取的办法就是“除夕三不空”,是哪三不空呢?

1.除夕锅不能空

除夕之夜,自家的锅是不能空的。一定要在锅里存放一些食物,寓意即使到了一年的最后一天,自己的家仍然有“余物”,这是对美好幸福的一种“心里暗示”,为迎接新年带来好的“彩头”。

2.除夕不空灯

这里的“不空灯”指的是除夕夜所有灯必须亮着。其目的是借着光明的灯光(火),将除夕的“晦气赶走”。

3.除夕不空房

除夕是晦月的晦日,又是灶爷回家之时,更是辞旧迎新之日子。如果除夕之夜家里没有人,“晦气”就没被“撵走”,就会造成“带着晦气入新年”的后果,就意味着新的一年会“不顺”。所以,人们都会在除夕夜,聚集家里“守岁(祟)”。

“除夕三不空,来年不受穷”,到底是哪三不空?

1肚子不空,肚子空了就饿死了。2酒杯不空,酒杯空了来年就没酒喝了。3话不能空,端起酒杯就应该要滔滔不绝,话空了喝酒就没意思了。[呲牙]

“除夕三不空,来年不受穷”,到底是哪三不空?

刚刚向民俗专家咨询了一下,有关“除夕三不空,来年不受穷”的具体含义及历史演化。

据悉,从腊月廿三到来年的正月十五,在我国古代流传着许多关于过年的民俗禁忌,尤其是,以除夕这一天为最,古人为什么那么重视除夕这一天的活动呢?

主要是因为除夕不仅是腊月的最后一天,更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同时,除夕日也是人们奔向来年的奠基日,古人认为,这天诸事顺遂便是预兆来年一切平安如意,说白了就是普通老百姓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除夕三不空,来年不受穷”中“三不空”主要指房不空、锅不空、灯不空。一、房不空,即厅堂人丁满满则预示着来年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家族香火繁荣兴盛,这是古人治家特别重视的谨训和信条,尤其是,古代官宦之家和名门望族对此民俗格外重视。二、锅不空,即灶屉炊烟袅袅,食锦纷芳则预示着来年五谷丰登、仓廪殷实,一家人来年不再用饿肚子,这是古时贫苦人家过除夕时格外重视的民俗禁忌。三、灯不空,即除夕日这天夜晚厅堂灯火通明,红光普照。古人认为,农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为年兽“夕”作祟人间的日子,但年兽夕是最害怕光明的,这天夜晚老百姓家里只要点亮灯光,见到光亮的夕是不敢跑到老百姓家里作祟的。

“除夕三不空,来年不受穷”,到底是哪三不空?

不过是以前的迷信思想而已,以前还讲究除夕夜全家在一起守岁呢,现在有几个年轻人在意,该出去玩还不是都出去了。

这些类似于思想的认同,都会被年轻人所打破,因为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年轻人得到海量的知识。

时代不同了,这些可有可无的所谓传统,年轻人真的不在意。

只有老人,才会在这些传统中找到自我。

社会的分层,如同江水和海水,本来森严的璧垒在贫和富的社会分层中分崩瓦解。

年轻人不会相信“除夕三不空,来年不受穷”这些鬼话的。

来年不受穷的三大要诀:

一:靠祖辈的积累。

二:靠天上掉馅饼的运气。

三:靠自己彻夜不眠,多拉快跑的努力。

社会的本质就这么简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