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为了夺权,诛杀了曹爽,为啥夏侯家族不救援?
曹爽是曹魏名将曹真的儿子,被曹睿选为顾命大臣。但是他在与司马懿斗争的时候,被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欺骗。司马懿先是诈病让曹爽放松警惕,然后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了政权。在此后,司马懿对曹爽家族进行了清算,诛杀曹爽以下五千余人。那么,为何在曹爽被诛杀的过程中,没有人来救援曹爽呢?
一、曹爽的所作所为失去了民心。曹爽以宗室的身份与尚是太子的魏帝曹睿相识,深得曹睿的亲爱。在曹睿继位后,对曹爽十分重用。在曹睿临终前,将曹爽任命为托孤大臣。曹睿拜曹爽为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军事,录尚书事。这样,曹爽就掌握了魏朝的军政大权。
在齐王继位后,司马懿也以托孤大臣的身份辅政。虽然他和曹爽都被任命为侍中,可是曹爽掌握着军政大权,身份权力远在司马懿之上。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曹睿对司马懿还是有所戒备,心中更信任同宗族的曹爽。
在曹爽辅政的过程中,随着权力的扩大,曹爽逐渐失去了冷静。他更热衷于争权夺利,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他为了提高声望,亲自出兵伐蜀,却落得个惨败而归。他排挤司马懿,剥夺司马懿的权力,使得司马懿被曹爽逼得只能装病自保,蛰伏以待时机。
在此之后,没有了制约的曹爽变得更加变本加厉。他甚至侵占国家产业,夺取府库财物。在生活上,他穷奢极欲,和皇帝比肩。为了自己享受,他甚至把曹睿的女才人七八名收入府中,并且把三十三人的歌舞团变成自己私人所有。至于擅取太乐乐器,武库禁兵更是不在话下。曹爽的所作所为按照律法已经达到了大逆不道的地步,引起了大家的共愤。
二、司马懿巧妙利用矛盾欺骗了大家。在此时,作为与曹爽一样的托孤大臣,司马懿就成为了大家心目中的救星。司马懿是曹魏的老臣,他三次接受顾命,表现得对曹魏忠心耿耿。曹睿临去世的时候,让幼子抱着司马懿,希望司马懿能够像诸葛亮那样辅佐他,司马懿也答应了曹睿。
在曹爽执政初期,司马懿对他还有着一定的制约能力。但是随着曹爽权力的扩大,他开始对司马懿十分反感。曹爽对司马懿进行了排挤,这让大家对司马懿的处境抱有同情。而且司马懿有着曹魏忠臣的光环,于是大家将制约曹爽,匡扶朝廷的希望放在了司马懿身上。
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他的行动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和支持。司马懿请出郭太后,以她的名义下诏讨伐曹爽,把自己伪装为曹魏政权的拯救者。大家也希望通过司马懿的努力,能够恢复朝纲的正常。于是绝大多数人都站到了司马懿一边,使得曹爽完全陷入孤立。
在政变期间,司马懿一直把这场斗争定义为曹魏内部的权力交替。这使得很多人都想用不流血的方式解决争端。司马懿经过曹爽府门时,连曹爽的家将都为他行方便,制止手下放箭,让他们通过。更不要说许允、陈泰亲自出马,劝曹爽放弃抵抗。
正是司马懿老奸巨猾的行动,让他的对立面降到了最低点。大家都支持司马懿,连曹爽都相信了司马懿的谎言,以为放弃权力,就可以做个富家翁,安享晚年。谁知道当司马懿翻脸清算的时候,大家明白过来已经为时已晚了。去劝降的许允为此终身不出,可也追悔莫及了。
三、曹爽交出权力,无力回天。在司马懿处置曹爽的时候,曹魏的军政大权都已经落入了他的手中。这个时候,曹魏宗族已经如同砧板上的鱼肉,任司马懿宰割了。在曹魏的制度中,为了防止出现篡位的情况,对曹氏宗族的待遇十分苛刻。
曹氏宗族的封地既小且坏,拥有的下属都是些老弱之人。曹魏皇帝还派有官吏,专门负责对这些宗族进行看管。而且这些宗族还经常调换封地,防止他们在一个地方拥有势力。这些曹氏宗族与其说是皇亲国戚,还不如说是一群被严格看管的囚犯。结果在中央政权发生巨变的时候,曹氏宗族根本就没有反抗的能力。
再加上曹爽为了活命,相信了司马懿的谎言,轻易交出了军权。这使得曹魏最精锐的军队,全部落入司马懿之手。在外地的野战军团,西北的关陇军团原本就是司马懿父子经营多年的嫡系,连统帅夏侯玄都指挥不动,只能听从司马懿的指挥。
位于淮南的曹魏军团则是一盘散沙,指挥者各怀鬼胎。他们并没有看透司马懿的真面目,在对待司马懿的态度上首鼠两端。在后来的“淮南三叛”中,他们虽然都陆续起兵反抗司马氏,可是却自相残杀,没有形成合力,最终被司马氏次第镇压下去。
在司马懿掌握了军政大权之后,曹氏宗族毫无还手之力。在司马懿对曹爽进行清算的时候,面对司马懿的屠刀,毫无还手之力的曹氏宗族只能引颈受戮,哪还有什么救援的能力?曹爽如果知道有如此下场,估计就不会轻易投降了吧。
结语: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夺取政权,对曹爽进行了清算。在司马懿进行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时,曹氏宗族只能眼睁睁看着,根本就不敢反抗。这是因为司马懿在夺取军政大权后,曹氏宗族已经没有了反抗能力,只能引颈受戮。
这与曹魏的制度有关,为了防止宗族篡位,对曹氏宗族进行了苛刻的看管。这些曹氏宗族形同囚徒,被剥夺了一切权力,严加看管。在中央政权发生巨变后,他们根本没有救援能力,连自保都不可能。晋朝汲取了曹魏的教训,把宗族分封各地,让他们掌握军权、财权,谁知道却引起了“八王之乱”。这是封建社会的死结,无法解开。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司马懿为了夺权,诛杀了曹爽,为啥夏侯家族不救援?
曹操打天下,曹氏和夏侯氏家族是子弟兵;
曹魏建国后,曹氏和夏侯氏是宗室贵戚。
“一人升天,仙及鸡犬”的不少,但大多数还是凭借自己的战功取得荣华富贵。
曹氏和夏侯氏在朝野的势力,那是不用说。即便是曹魏后期,宗室衰败,但还是很具实力。
但曹爽被诛杀,曹氏及夏侯氏大多都袖手旁观。
这个事值得说道说道。
这事也没必要扯得太远,就从曹爽接受托孤重任,辅佐幼主开始吧。
魏明帝临终托孤,本意是以叔父燕王曹宇为大将军,以曹氏宗室及夏侯氏家族为辅佐。
但由于曹宇推辞,改以曹爽为大将军,司马懿为辅。同时罢免曹宇等人官职,驱逐出宫,这一折腾,直接把曹爽与曹氏及夏侯氏家族的其他宗室放到了对立面。
在曹爽主政的前期,还能够谦虚谨慎,遇事与共同辅政的司马懿一起协商,征询他的意见。
但随着曹爽声誉日隆,开始专横跋扈,不再尊重司马懿,大多时候,曹爽确定的事情,仅仅让司马懿走一个流程,履行一下手续。
特别是曹爽软禁了郭太后,日常行居又自比皇帝,引起了宗族及旧臣的不满。
曹爽任用亲信,凭自己的喜好随意任免官吏。
不仅让自己的兄弟曹羲、曹训全部掌控禁军,而且将曹叡时期废弃的一些闲人,如何晏、邓飏、李胜、丁谧等人招为心腹,担任要职。还用何晏负责选拔官吏,以至于把持有不同政见的人全部排斥在外。
逐渐地曹爽用自己的兄弟掌管军队,用自己的亲信担任要政,同为辅政大臣的司马懿就成了摆设。
不仅司马懿感觉不爽,就是其他朝臣和曹氏宗族也对此耿耿于怀。
等到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时候,所有的朝臣和曹氏宗族袖手旁观,也就不足为奇啦。
其实,司马懿政变之前,并不是没有人提醒曹爽。
曹爽的弟弟曹羲就多次劝谏,并说娇淫奢侈容易导致祸患。但曹爽不听,曾经私自带走魏明帝七八个才人做自己的妻妾,饮食、车马、服饰都与皇帝类似。
如果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还仅仅是在谋划阶段;曹爽的所作所为已经是在弑君篡位的路上了。
曹爽的同乡大司农桓范也认为他们兄弟掌握朝政和禁军,不宜一同外出。
但曹爽自以为权势熏天,没人能把他如何。
司马懿又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骗过了曹爽。
在政变之后,曹爽失去了对禁军的控制。在外仅有其表弟、征西将军夏侯玄还掌握部队。
关键是曹爽兄弟自己并没有打算对抗司马懿,在司马懿的游说、诱导下主动投降。
等到司马懿完全掌控了局面之后,才诛杀曹爽及其亲信,并灭其三族。
此时,即便有人想替曹爽等出头,也失去了机会和能力。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此时的曹爽已经成为了权臣,逆党,是朝野的公敌。
铲除曹爽集团是大多数曹氏宗族和旧官僚士族的心愿。
政变之初,司马懿就控制了曹爽的亲信势力,否则,老谋深算,深思熟虑的司马懿也就不是司马懿啦。
曹爽被诛,其残余势力,几乎没有反攻倒算的胜率,只能是自取灭亡,做曹爽的陪葬品而已。
失去了利益的基础,以利益为连接的纽带自然断裂。
在利益面前,啥血缘、姻亲等等,都显得苍白无力。
司马懿为了夺权,诛杀了曹爽,为啥夏侯家族不救援?
司马懿诛杀曹爽,曹夏是一家,夏侯家族也遭到了血洗。只有夏侯霸独自一人逃奔了蜀国。
刘禅念其是张皇后的舅舅,还委以大将重任。刘禅对夏侯霸说:"当年汝父不是我刘家杀的,是黄忠杀的,现已病逝。我岳母厚葬了夏老将军。"
夏侯霸送来了魏国布防图,帮助姜维九伐中原,起到了重要作用。无奈蜀国兵少将寡,不能如愿以偿。
但夏侯霸的到来,增加了一员大将,还是让刘禅安居了几十年。
邓艾偷袭阴平关,刘禅主动带官员投降,司马昭也善待了"乐不思蜀"的安乐公,刘禅手下大致都保住性命,没有追杀张皇后和夏侯霸后人,夏侯惇的血脉才得以留存。
司马炎灭了吴国,统一天下。他对诸葛亮的为官清正赞不绝口,也就没有清理蜀国将士。夏侯氏才没有受到进一步迫害。
司马懿为了夺权,诛杀了曹爽,为啥夏侯家族不救援?
此时的夏侯家族,与大将军曹爽关系最近也最有可能救援的是曹爽的表弟、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的夏侯玄。
夏侯玄是曹爽重要的外援盟友,但是待到高平陵之变尘埃落定,曹爽被诛杀之后,夏侯玄就没法再动了。
1、司马懿的行动得到了郭太后的全力配合,郭太后发布诏书帮助司马懿有大义名分获取军权,诏书也为司马懿的政变行为背书,此时夏侯玄要动用军队反抗,从理论上就是谋反,夏侯玄不得不考虑这一点。
2、史载:(夏侯玄)与曹爽共兴骆谷之役,时人讥之。魏正始五年(244),曹爽为主帅、夏侯玄为副帅发动的骆谷之役(也做骆口之役)中,曹爽夏侯玄率领的曹魏军队被蜀汉军队打败,军中乃至后方不满曹爽主政的情绪迅速蔓延,夏侯玄作为副帅也名实俱损,这样的情况下,他没有带领军队勤王(谋反)的威望,说白了,将士不见得会听从他的指挥。
谈古论金认为,说夏侯玄因为与司马家族关系好与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更是至交好友这个原因而不救援曹爽不一定成立,到这个地步,夏侯玄不见得还对于司马家族的关系还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夏侯玄的堂叔夏侯霸就直接投奔蜀汉了——但是如上所述一来他从合法性上不能动,二来从实际控制力上动不了,所以他只能束手静待司马懿剥夺自己的兵权。
司马懿为了夺权,诛杀了曹爽,为啥夏侯家族不救援?
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夏侯家族今非昔比。夏侯家族最强势的时候应该是夏侯惇、夏侯渊兄弟在世的时候。司马懿篡权的时候,夏侯家族的夏侯惠、夏侯和、夏侯霸远远没有父辈那么强势,虽然手握重兵,但是不一定能斗得过司马懿。
第二,司马懿诛杀曹爽一族人威慑力强大。试想曹爽一族在当时的曹魏可谓是权倾一时,然后突然就被族灭了,无论是谁都会感到畏惧,夏侯氏一族也不例外。
第三,血缘关系的疏远。曹操和夏侯惇、夏侯渊有一定程度上的亲戚关系,但是到了曹操的曾孙这一辈,和夏侯氏的血缘关系已经疏远了,远没有曹操与夏侯惇、夏侯渊那么亲近了。与其为远亲冒杀头的风险,还不如自保。
第四,夏侯氏与司马懿的关系。读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夏侯和都曾经是司马懿的部下,都是司马懿对抗诸葛亮北伐时候的将领。所以此时夏侯氏的代表人物如夏侯霸,毕竟是要对抗自己的上司,总是新生胆怯的。
第五,司马氏一族的强大。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一族,在曹魏是名门望族,“门生故吏遍天下”。可见想要扳倒司马懿是很困难的,即便是夏侯氏也是力不从心。
综上所述,这就是我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司马懿为了夺权,诛杀了曹爽,为啥夏侯家族不救援?
谢邀。
这正是司马懿老奸巨猾之处。
曹爽随魏主曹芳出城后,司马懿即起旧日手下破敌之人和家将数十并二子,连兵带将也就百十多人发动兵变,逼曹爽交出兵权。
但夺过兵权,军心末必服他,因为军中之将大多为曹氏宗亲及夏侯家族之人,此时皆以曹爽为风向标,若曹爽家被屠,曹家宗亲、夏侯族人为了自保必起兵反叛。
所以司马懿只将曹爽兄弟围困于府内,曹爽家缺粮,写信向司马懿借粮,司马懿立即派人给曹爽送去一百斛粮,连曹爽都以为司马懿不会杀他。
你说连曹爽都认为自己平安无事,更别说其它曹氏族人和夏侯族人了,他们就更不愿多事了。
待司马懿稳定了军心,将军队完全掌握在手中之后,立即杀曹爽兄弟,向驻守在雍州的夏侯玄动手,夏侯霸起兵造反已经太迟,只得引兵投降蜀国。
若司马懿刚夺过曹爽兵权时,夏侯玄夏侯霸便起兵反叛,还真够司马懿一壶喝的,可惜,不管是曹姓宗亲还是夏侯族人,都被司马懿暂时没杀曹爽兄弟的缓兵计给骗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