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夫人被吕后做成人彘,真的是无辜受害吗?
无辜受害,你是不是太幼稚了?
不妨想想一下,你和自己的老公一起创业,干成了一番大事业,在这中间你为了配合自己的老公创业能够成功,为了不拖累老公的后腿,自觉自愿退出老公的视线之外。
甚至因为你老公的竞争公司,为了获取某些不当得利,竟然直接把你给掳掠了过去,让你在监狱里面受了数不清的牢狱之苦,在这中间你胆战心惊,害怕的就是自己见不到明天的太阳。
你拼尽全部的力量总算是跑了出来,可跑出来之后再次见到老公时,发现老公身边又跟着一堆不三不四的女人,这些女人当中有一个女人把你视作主要竞争对手。
你原本想的是日子这样就算了,苦兮兮的总归能够活一条命。
在者来说了,我这不还有儿子了吗?我的儿子可是这个家族里面的长子长孙是要继承他老爹的家产的,为了这件事我也得顾全大局,识大体懂得失。
所以你想的是索性和眼前这个可恶的女子重归于好吧,可是没有想到这个邪恶的女子非但想要抢占你的位子,她也生了一个儿子,还想让她的儿子继承家产。
于是她开始对你的儿子动手动脚,甚至想灭掉你的儿子包括你,以此来取代你的所有位置,并以此开启一个新的公司。
这个时候你又进入了万分危急的状态当中,指望着老公死了之后把位子传给自己的儿子。
可老公死了之后未必会把位子传给自己的儿子,于是你心慌了,决定一不做二不休,趁着老公还活着的时候不至于为难自己,为了保命就只能先冲着老公身边的邪恶女子报仇了,这个故事就是吕后完整的人生故事。
如果你是吕后,而你作为吕后从这个公司当中最直接的获益人变成了最有危险的人物,你会怎么做?
第1点,吕后受到的委屈。其实如果讨论委屈的话,吕后是一定有委屈的而且有很多的委屈。
就比如在最开始的时候嫁给了这个穷小子,我们查看一下当时的相关历史文献记录就不难发现,不得不承认刘邦的确是个官,但是这个官当的还不如没有呢,也就是一个比九品芝麻官还要芝麻官的官。
在那个年代里面能够吃口饱饭就行了,而且刘邦这个人经常招不三不四的人。
而这个时候人家吕后可是名门闺秀,这一辈子什么东西没有见过,什么东西没有吃过,就凭刘邦的三寸不烂之舌,竟然把吕后给忽悠过来了。
而且根据当时的文献记载,刘邦在和吕后一块过日子之前,可是有自己相好的,这里面就不多说了,再和吕后在一块之后也有相好的。
换句话来说,吕后跟着刘邦,那可是倒了血霉了,在最开始的时候就不能够独自掌控爱情。
而且刘邦这个人也的确自私自利,就比如刘邦在和项羽打仗的时候,因为某些特殊原因导致这场战争输了。
刘邦当时想的是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把自己的孩子踹下去,以此来让马车跑得快一点。
就这么一个见利忘义的小人也足以见得以后跟着刘邦会受多大的委屈。
而因为刘邦的缘故,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在最开始那几年甚至是最后一年的时候,刘邦的整体实力仍然不如项羽,就一直陷入了被动局面。
而吕后作为这场战争当中的被动棋子也受到了牵连,甚至被项羽囚禁了好长时间,要不是吕后聪明会来事,早就不知道会怎样了,这一段时间里面受到的委屈,足以让刘邦用一辈子来偿还。
第2点,刘邦想要废太子,是早有预谋的。刘邦想要废掉太子其实只有一点原因,那就是这个太子太软弱了。
对于这件事情,刘邦最开始的时候就有点嫌弃了,他想的是自己英明神武一辈子,怎么能生出这么个孩子来。
可是刘邦也不掂量一下自己,在早些年的时候,刘邦作为一个父亲的确不太合格,作为一位将军或者作为一位皇帝也有着诸多不可取之处。
可是刘邦这个时候已经成为皇帝了,对于这个太子有很多的不满意,最重要的一点是吕后和吕后的儿子做了一件事,让刘邦伤透了心,那就是英布叛乱。
面对这场叛乱的时候,刘邦最开始想让太子去平定这场叛乱,可是没有想到太子死活不肯去,太子不去吕后那边也紧咬着牙不松口也不让太子去。
然而他们传达出来的意思却让刘邦伤透了心,因为当时吕后说了太子现在身子骨太软弱了,这个时候如果出征的话,可能会出点什么问题,你这个当皇帝的应该第一时间为国家平定灾难。
这句话,如果我们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就是刘邦身子骨已经不行了,反正早死晚死都得死,你在为帝国尽最后一份力量就行了,咱的儿子可不能出事,儿子出事了就没有下一任皇帝了,这样刘邦伤透了心。
刘邦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儿子竟然不和自己同一条心,自己的媳妇也和自己不是同一条心,再加上这个戚夫人在一旁一个劲的给刘邦吹耳边风,也就让刘邦有了废太子的决心。
而在刘邦平定叛乱之后,再一次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回到老家终于同乡之人一块喝酒,一块唱歌,日子别提过得有多美了。
这种情况之下,刘邦唱出了自己人生当中最出名的那首歌,也就是大风歌,这首歌当中有几句台词,我给大家简单摘抄一下。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回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我们站在刘邦当时的状态来看,无非就是发一发牢骚,自己活着的时候还能够镇守四方,可如果有一天自己莫名其妙地没了,那么谁来维护汉帝国的天下呢?
这个时候刘邦其实就已经有了换太子的打算。
第3点,吕后的投资入股。刘邦的小妾也在第一时间得知了刘邦有这个意思,于是一个就在给刘邦说:“您看,您又不是只有太子一个儿子,您可是还有很多儿子的,就比如我给您生下来的儿子如意,如果你把这个儿子当做太子的话,那么大汉帝国的天下一定是属于咱们的,而且能够万事不倒。”
刘邦多少有点动心了,但是刘邦却忽视了一点,那就是带资入股。
这些事情很难用言语来形容,我们就举一个简单的案例。
比如一个公司最开始发展的时候默默无名,但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突然之间飞黄腾达了,你就会发现公司里面一定有那么几个老人,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经常给公司捅篓子。
但是公司老板对于他们还是无限度的宽容,因为这几个人是公司发展起来的老人,他们眼睁睁看着公司做大做强,且在公司当中有了自己的力量,同时公司当中的老板对于这几个人也是信任万分,哪怕什么事都干不成,也愿意花钱养着这几个人。
吕后就属于这个样子,吕后从最开始的时候就是刘邦的妻子,而且还是刘邦的正牌妻子,说到底那就是皇后,吕后是带资入组的,而且吕后带来的资产非常的多。
就比如吕后的妹妹直接嫁给了刘邦身边的大将军,再加上吕后这个人政治手法玩得比较高明,大汉帝国里面好多将军臣子都和吕后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双方之间更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直接利益往来。
再加上嫡长子当皇帝那是天经地义的事,就这样一来二去让吕后成功把这事给压下来了。
以至于刘邦去世的时候想再折腾也没有什么机会了,吕后掌握了大权之后直接进行了新一轮的屠杀,而这一轮屠戮主要目的是为了彻底维护自己的正统地位。
所以我们发现在刘邦去世之后,吕后就开始了新一轮的报复,有好多大臣都莫名其妙地去世了,而这一轮报复其实就是政治清洗。
只不过在政治清洗之前,吕后早就把戚夫人以及与戚夫人相关联的人物处理了一遍,而之所以处理他们,就是因为他们在最开始的时候触犯到了吕后的逆鳞,也就是自己的儿子。
所以整体来看,这就是一套完整的政治博弈,在政治博弈当中没有谁是受害者,也没有谁是施暴者,只是赤裸裸的利益,谁能够成为下一任皇帝,谁能够成为太子?谁能够成为天底下权力最大的那个人?
而吕后对自己辛苦打拼出来的这一切是宁死也不肯低头退步的。
不过话说小伙伴们,你们如何看待被吕后做成人彘的戚夫人呢?
戚夫人被吕后做成人彘,真的是无辜受害吗?
无辜受害?多幼稚啊,我也曾经为这个美女的悲惨遭遇而痛惜。可详细了解之后,呵呵。
你和老公创业,从路边摊做起,历经千辛万苦,一直做到了上市公司,你被竞争对手关了好几年,整天担惊受怕,就担心睡醒了脑瓜子没了,死里逃生后发现地位已被小三取代,而你由于多年的担惊受怕,气色不好,年老色衰,没有了丝毫的竞争力。欺负你就不说了,关键是还想欺负你儿子,夺走你儿子的位置,如果她成功,你和你儿子的下场很可能就是死。
你有没有想把仇人千刀万剐的想法,只不过没有做到的实力,而吕雉有实力也做了,仅此而已。
戚夫人被吕后做成人彘,真的是无辜受害吗?
不能说戚夫人被做成人彘是无辜受害,毕竟参与权利争夺的人就要有失败后接受任何惩罚的准备。但吕后的手段的确过于残忍乖戾,戚夫人也着实可怜。那些说戚夫人咎由自取的话未免言过其实了。
(吕后、戚夫人)
吕后和戚夫人结怨始于废太子上。戚夫人的确向刘邦吹“枕边风”,希望废掉刘盈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儿子刘如意做太子。这事儿传到吕后的耳朵里,加上刘邦真有废刘盈之举,自然是怀恨在心。这也不能怪吕后,人之常情,搁谁睡恨得牙痒痒。
但其实,刘邦废太子一事不是戚夫人吹吹“枕边风”就能实现的。众所周知,汉惠帝刘盈是个仁弱之人,这一点儿使刘邦很不满意,废太子也是早已有之的想法。
典型的事件便是英布造反,年老体弱的刘邦想要派太子刘盈亲自出征,剿灭敌匪。
但刘盈和吕后却并不跟刘邦同心。《史记》里记载:“黥布,天下猛将也......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将此属,无异使羊将狼......上虽病,强载辎车,卧而护之,诸将不敢不尽力。上虽苦,为妻子自强。”
背后的意思昭然若揭,简言之就是,太子不能死,为了妻子和儿子,老皇帝理应御驾亲征,为江山社稷尽最后一份力量。言外之意,便是皇帝老了,没有多少日子了,死不足惜,而儿子本身就弱,还要继承未来的江山,所以不能死,死了这四海江山给谁?
此时的刘邦,真真是伤心到极点。
刘邦平定叛乱后,回到家乡丰沛,与乡人纵酒高歌,也就有了雄浑悲凉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回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最后一句将刘邦废彷徨与惶惧表达的淋漓尽致:我生前还能威震四海,如果我死了,谁能帮助我的儿子刘盈守天下呢?为了不使千古帝业付之东流,刘邦回都后,便开始了换太子的打算。
而此时,戚夫人也正是了然了刘邦废太子的意思,才在刘邦面前不失时机地哭诉,希望能立刘如意为太子。
而戚夫人的政治手段显然不如吕后高明,她以为只要有刘邦废恩宠,便能使儿子当上太子这么简单。实际上,历朝历代,立太子虽然是由皇帝决定的,但又不仅是皇帝一人能决定的,其中牵涉的利益太过复杂,不是一个光有恩宠的后妃能够轻而易举拿下的。
果然,吕后得知刘邦废计划后,便寻求张良一众能臣的帮助和支持,最终保下了儿子的太子之位。
到这里,戚夫人的凄惨结局实际上已经悄然埋下伏笔,只待假以他年,结局浮出水面。
团队特邀嘉宾:飓风娱乐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戚夫人被吕后做成人彘,真的是无辜受害吗?
戚夫人死得很惨,但也实在谈不上是无辜受害,因为她曾经触动了大汉的根基,触动了吕雉母子的根本利益。就好比宋哲宗驾崩之后,章惇打算拥立简王赵似,反对拥立端王赵佶,并公开说:“端王轻佻,不可以君临天下”,那赵佶称帝之后将申国公章惇贬死也不能说章惇是无辜的。
戚夫人的死因可以归结为两方面,第一是次要原因,即戚夫人曾经与吕后争宠。首先,戚夫人被刘邦所宠幸的时机不太好,当时吕雉被项羽俘虏,当了一两年的人质,整天有被杀的风险,回来之后发现刘邦不但不感激她、用陪伴来赔偿她,反而整天被年轻美眉的戚夫人迷得神魂颠倒,你说这能不让人生气吗?
第二是主要原因,即戚夫人因为受宠而产生了非分之想,她整天用枕边风吹着刘邦要废立太子,让自己年幼的儿子刘如意取代吕后之子刘盈的太子之位。她可能不会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可是会动摇整个汉朝根基的重大政治问题,对政治如此敏感的吕后也肯定是在此时才对她产生了杀人动机。
另外,吕后支开周昌,让戚夫人母子入朝之后,已经没有靠山的戚夫人还整天高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吕雉也正是用此事为把柄,处死了刘如意——他们娘俩这是诽谤朝廷,图谋不轨啊!
戚夫人被吕后做成人彘,真的是无辜受害吗?
戚夫人被吕后做成人彘,虽然很悲惨,但是有因就有果。
刘邦四十多岁,做泗水亭长时,吕雉遵循父命,嫁给了面相好的刘邦。
那时候,从山东单县避难到沛县的吕氏一家,有幸得到做县令朋友的照顾,并且朋友家还有意让吕雉做媳妇。可是,会看面相的吕太公觉得游手好闲又“贺千万”的刘邦有贵相,就做主把正值青春妙龄的吕雉许配给刘邦做了媳妇。
年龄大很多不必说,刘邦还有一个婚外儿子;家庭贫穷也不必说,关键是刘邦好逸恶劳,喜欢东游西逛。
吕雉在这种情况下,奉养老人、拉扯儿女、躬耕田亩,辛辛苦苦为之持家。
后来,刘邦起事,屡战屡败、四处躲藏,殃及到家人,使刘邦的父亲、吕雉和子女被项羽抓去,做过一段时间的人质。
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年龄比他小很多的媳妇,为了他们刘家,吃过很多苦,受过很多累,艰辛挫折、冷暖自知。
在外闯荡天下的刘邦,虽然四处奔波、转战南北,身边却多了一个能歌善舞、年轻貌美的戚夫人。
可以说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据史书记载,即使刘邦吃饭时,也会抱着戚夫人进餐,从他们生的儿子的名字也能够看出来——如意!
戚夫人可心可意,生的儿子当然也是如意似宝了,原配发妻以及自己的一双嫡出儿女,刘邦早就抛之脑后。
从他逃往的路上,几次三番为减轻负担,把亲生孩子踹下车可见一斑。
戚夫人得到宠幸,儿子刘如意成为心头肉、掌中宝,戚夫人这还不满意,竟然日夜哭哭啼啼,想让刘邦废弃嫡长子刘盈太子位,立自己生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
夺人家老公也就罢了,何必置人于死地?人心不足蛇吞象,逼迫别人不留后路,自己也就失去了退路。
刘邦一直觉得嫡长子刘盈“不类己”,而与戚夫人生的刘如意“类己”,何况与人老珠黄的吕雉感情已经越来越淡漠,与戚夫人如胶似漆、心心相印、琴瑟和鸣,刘邦也动了换太子的念头。
多亏吕雉有头脑有智谋,找张良问计,请来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盈,逼刘邦放弃换太子的念头,保住了自己的儿子,也就是保住了自身的安全。
后来刘邦去世,吕后就把戚夫人的头发剃光,脖子上戴着铁圈,穿着囚服,在永巷舂米,好在这时候她的宝贝儿子刘如意在远方做赵王。
到了这种时候,这被宠幸惯了的戚夫人还没有清醒,竟然一边舂米一边唱歌:
子为王,母为虏。
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
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
译文
儿子啊,你为赵王,而你的母亲却成了奴隶。整日舂米一直到日落西山,常常在死亡边沿徘徊。与你相离三千里,应当让谁去给你送信,告知你实情呢?
她还在奢望自己尚未成年的儿子来帮助自己,真是除了会玩、长得漂亮、想得美之外,其他的都比较弱智啊!
她不理智的言行,不仅没有让自己得到救助,反而提醒吕后,必须斩草除根,不然她的儿子刘如意长大成人,还是会对自己的儿子刘盈造成威胁。
“最毒妇人心”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被逼迫修炼出来的!
吕后把戚夫人的舌头割去,眼睛弄瞎,喉咙灌了哑药,双耳戳聋,四肢剁去,然后放到了厕所了,名为“人彘”。
吕后的残忍虽然令人发指,但是戚夫人也属于不作不死的主!没有半点智商,并且因为自己的任性殃及到未成年的儿子后来也被毒死。
看看那个薄姬,就是因为与刘邦短暂的接触,生了儿子刘恒以后,再没有做任何黄粱美梦,而是安分守己,不仅保全了自己,还保全了儿子,才使得吕后在刘邦死后,残害刘邦宠幸的所有妃子,残害刘邦的所有儿子,而得以母子躲过灾祸,并且使儿子后来顺利当上皇帝,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汉文帝。
“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戚夫人没有想到这一点,她自身又没有手腕和高智商,她也不明白,到了关键时刻,男人重要的还是江山,美人有的是,糊涂啊!
叹息!
戚夫人被吕后做成人彘,真的是无辜受害吗?
刘邦拱了一颗白菜,越拱越爱,爱到骨髓。
这颗白菜就是戚夫人。
刘邦爱戚夫人爱到什么程度呢?
刘邦外出打仗的时候把她带在身边,连大白天上班时间,也把戚夫人抱在怀里。
史书记载:有一天,御史大夫周昌有事上奏,看到刘邦正抱着戚夫人在调情,赶忙扭头就走。
周昌是大臣,不可能不知道礼义,决不会晚上跑去刘邦房间奏事,必然是在白天刘邦工作时间。谁知道大白天也会撞上这一幕。
刘邦爱戚夫已爱到形影不离的程度了。
而刘邦的原配夫人吕雉却因此被受冷落。吕雉才三十来岁年纪,与刘邦分开七年再度相逢后再也没有怀孕生下孩子,说明刘邦有了戚夫人以后,基本上就不碰吕雉了。
为什么刘邦为如此喜爱戚夫呢?
年轻美貌当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刘邦是皇帝,天下美女还不任他挑,为何偏偏迷恋戚夫人呢?
常言说得好,美好的皮囊千遍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戚夫人不仅年轻美貌,她跳的翘袖折腰舞,无人能出其右,她是西汉第一个舞蹈家。
她不但唱歌动听优美,还会创作歌词,是西汉第一个歌唱家。不要以为刘邦是个无赖流氓,刘邦也喜欢唱歌,喜欢创作歌词,而且写出的歌词,穿越历史的天空,流传至今。
刘邦还喜欢下围棋,打仗之余经常找人下下围棋,而刘邦手下那帮兄弟又不谙此道。
而戚夫人棋艺精湛,刘邦就经常和戚夫人下围棋。西汉帝国一年一度的围棋赛就是戚夫来主持的。她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女围棋手。
一个志趣如此高雅的美貌女子,让刘邦如痴如醉,片刻不忍分离。
刘邦与戚夫人相爱,不仅是肉体的结合,而是灵魂的契合。
而他们俩人生的儿子刘如意,不仅长得像刘邦,而且聪明伶俐,性格也和刘邦也一样,让刘邦欢喜无比。
戚夫人不笨,她知道自己娘家没有多大的权势,现在唯一的依靠就是的刘邦。而刘邦百年之后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儿子了。
戚夫人日夜哭泣,希望刘邦封刘如意为太子,将来继承皇位,自己就有依靠了。
作为母亲,爱自己的儿子,依靠自己的儿子,出自一个母亲的本性,戚夫人没有错。这事错就错在刘邦。
因为刘邦早已立了正牌夫人吕雉的儿子刘盈为太子了。而刘盈本分仁厚,没有犯任何过失。
一旦改立太子,必然引发矛盾,引起朝廷动荡。
吕雉与刘邦是患难夫妻,“佐高祖定天下”,有功于西汉帝国。
吕雉听到刘邦要改立太子,立戚夫人的儿子为太子,心都碎了,自然会怨恨戚夫人。给戚夫人的悲惨结局种下祸根。
为了戚夫人好,刘邦应该拒绝戚夫人的要求,更不应该在朝堂上提出废立太子。这样就不会激化吕雉对戚夫人的怨恨,吕雉断不会去残害戚夫人,刘邦百年之后,戚夫人就可以到儿子的封国赵国,安享晚年。
如果仅仅是因为爱屋及乌而改立太子,这样看刘邦就未免过于淺薄了。
刘邦最大的担心是太子刘盈性格软弱,无法掌控朝政,而吕雉过于强势,将来刘家天下,会落于吕氏手中,他才会一再提出要更换太子。
而刘邦没有选择换其它儿子当太子,而是选择戚夫人的儿子,当然包含了对戚夫人的一份情义在其中。
刘邦在朝廷上提出要改立太子时,遭到众大臣强烈反对。
再加上吕雉在背后运作,通过张良请出商山四皓为太子刘盈站台后,刘邦才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
还是张良最了解刘邦,他知道刘邦最大的担心和忧虑是什么。商山四皓是大能人,有了这四个人辅佐刘盈,刘邦就不会担心刘家的江山会落于吕氏之手。
刘邦把不能改立太子的情况告诉戚夫人后,戚夫人伤心落泪不止。
为了安慰戚夫人,刘邦说你来跳舞,我来唱首歌给你伴舞吧。
戚夫人翩翩起舞,刘邦引吭高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翮已成,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意思就是:
鸿雁已高高飞起,
一飞就是一千里,
羽翼已长成,翱翔于四海。
翱翔于四海,谁还能奈何它?
虽然有锋利的弓箭,
又怎么可将它射落呢?
这首诗歌绝对是刘邦的原创,没有刘邦当时所经历的事情和心境,任何人都写不出来。
刘邦把太子刘盈比喻成鸿雁,把商山四皓比喻为鸿雁的羽毛,把吕雉的势力比喻成锋利的箭矢。
一句话就是,太子因为有了商山四皓的辅佐,就像一只羽翼已丰的鸿雁,高翔于天际,谁也奈何不了他了。刘邦不再担心刘氏江山会落于他人之手。
《鸿鹄歌》表达了刘邦的欣喜之情,同时也委婉地告诉戚夫人,事已成定局,别想那么多了,免得徒唤伤感。
戚夫人也乖巧,从此不再提立自己儿子为太子的事。
刘邦驾崩后,刘盈当了皇帝。吕雉出于女性妒忌报复心理,将之前刘邦宠爱过的姬妾,统统关了起来,只把被刘邦冷落的簿姬放了出来。
因为吕雉是受刘邦长期冷落的人,而被刘邦宠爱的女人自然得受点罪了,这样吕雉的心里才会平衡。
戚夫人被关进永巷舂米,心里非常失落和绝望,边舂米边唱歌:
子为王,母为虏。
终日舂薄暮,
常与死为伍。
相离三千里,
谁使告汝。
翻译成现代白话,意思就是:
儿啊儿,你现在为赵王,而老妈却成为阶下囚。
天天在舂米,每天舂到日落西山。
死亡的身影,时时伴随着我。
我和你,相隔遥遥三千里。
有谁能为我送信给你,告诉你。
这首诗歌绝对是戚夫人的原创,她把自己失落的心情,不平衡的心情,怨愤的心情,想念儿子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情感真挚,毫不掩饰。
而正是这首情感自然流露的诗歌给她和儿子带来了灭顶之灾。
吕雉极为敏感,听了这首歌后,冷哼一声:你还想依靠儿子来翻盘,没门。
吕雉将赵王刘如意召回京城毒杀了,将戚夫人两手两脚砍断,两眼挖了,耳朵灌了铜水,逼她吞下哑药,将戚夫人做成“人彘”,丢进厕所,让她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如果戚夫人不唱这首怨歌,老老实实在永巷进行劳动改造,吕雉决计是不会杀她儿子,也不会把她弄成“人彘”,说不定过了一段时间,吕雉心情平复了,还会把她放出来,让她去赵国和儿子团聚。
戚夫人错就错在感情用事,脑子太过单纯,心里藏不住事,触动了吕雉敏感的神经。
既然自己最大的依靠刘邦不在了,没有人呵护了,就应该低调,隐忍。千不该万不该,还任由自己的失落怨气散发出来,为自己和儿子招来祸端。
梳理一下前因后果:
1.刘邦专宠戚夫人,冷落吕雉,导致吕雉心生怨恨。
2.刘邦看到吕雉权势日大,而太子刘盈性格懦弱,担心刘氏江山旁落,起意要更换太子。而刘邦因为特别宠爱戚夫人,加上戚夫人的儿聪明伶俐,把太子换成戚夫人的儿子,是刘邦的首选。这导致了吕雉对戚夫怨恨加剧,引发了两人的矛盾。
3.戚夫人恃宠而骄,日夜啼哭,要求立她的儿子为太子,加强刘邦换太子的决心,吕雉为此狠不得把戚夫人生吞活剥。
4、戚夫人是个依赖心理极强的女人,独立性差。刘邦在世时,一昧依赖刘邦,从来没有和其他大臣沟通,以取得他们的支持。
刘邦死后,她就把希望依托在儿子身上,而不是去考虑自己该如何面对现实,然后想办法取得吕雉的谅解,以保全自己和儿子。
明知道自己身处危险之境,还去唱什么怨歌来发泄心中的不满,这是因戚夫人完全是个才女型的任性女人,没有丝毫的政治斗争经验所致。
从一个母亲的角度来说,戚夫人是无辜的。她心地纯良,爱丈夫,爱儿子,这本没有错,不应该遭受“人彘”的酷刑。到但她被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后,却不知进退,依然任性,才导致了自己悲催结局,还连累了自己的儿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