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关时,明朝人知不知道满人只是一个人口二十几万小民族?

明朝对于北方的野蛮人其实是有充分认知的,他们知道北方野蛮人究竟有多少人,团队有多少,上至朝廷下至民间百姓都有个大体了解。

但是了解归了解,明朝终究是打不过清朝的。作为一个既定事实,咱们现在再说马后炮似乎并无意义。

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出发,为什么人数方面不占据优势的清朝能够击溃人数方面占据优势的明朝?

这是一个值得玩味的话题。

首先我们得来确定一点,所谓的清朝只有20多万的部队,这个数据明显不切实际,清朝的部队人数处在一个浮动变化当中,而且清朝在入关之前,部队编制和明朝不同,他们更多的是等级森严自上而下的掠夺部队,他们在无时无刻吞并着周边的部落,同时尽可能拉拢能够拉拢到的朋友。

毕竟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在多方面的帮助之下,等到清朝真正入关的时候,不能说全民皆 兵,但也相差不多,总部队人数预估会在几十万以上,甚至会更多,但是因为人数的问题我们没有办法做详细的考量,所以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切入来看一下,为什么明朝没有打败清朝。

第1点,明朝经历了罕见的自然灾难

如果我们把明朝的崇祯皇帝从当皇帝的那一年开始拉一个清单的话,就会发现崇祯皇帝几乎在当皇帝的这些年里面大明王朝就没有一年没有遭受过巨大的自然灾难。

要注意,即便是现阶段一个巨大的自然灾难,都有可能给一个国家带来震荡,就更不用说在封建王朝统治时期了。

明朝的时候是一个自然灾难,别的不说,单纯的瘟疫,或者久旱不雨,都有可能给一个地方带来巨大的动荡。

而明朝崇祯皇帝非常不幸,他几乎遭到了连续的自然灾难,在这些连续的自然灾难当中,对大明王朝的损害可想而知,可以说明帝国有最后一根稻草,那就是自然灾难,如果没有自然灾难的话,明朝或许还能够硬扛一下。

第2点,崇祯需要养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大家要注意,明朝的开国皇帝是谁?是朱元璋,尽管我也很佩服朱元璋,但是朱元璋并不是任何事情都没有做错。

在国家的体制运行当中,朱元璋做错了一件事情是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什么事情呢?

朱元璋曾经说过,自己当过乞丐知道当乞丐的痛苦,所以自己的子孙后代绝对不能够有这样的痛苦,老子打天下儿子就应该享福,怎么享福呢?

朱家的子孙后代都不需要去打工,必须由朝廷来养,他们生的多养的就多,生的多就相当于是给朱家人赚钱。

这样的一种心态,慢慢地演变到了畸形状态,什么叫做畸形状态?

这简直就是一个能够领取朝廷的巨额补贴的生意,是一个赚钱的大买卖,所以朱家人对于生孩子有着一种得天独厚的欢喜,尤其是能够生出大胖小子来,因为只要能够生出小子来,儿子的儿子、儿子的儿子的儿子,就会陆陆续续的生出来。

这对于整个朱家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是对另一部分群体来说却不是。那一部分群体就是普天之下除皇家之外的所有普通人,他们需要去养朱家的子孙后代,养到什么程度呢?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在明朝即将灭亡的时候,朱家的后人估计已经达到了百万余人。

当然这件事情大概率是被夸张了,但是夸张归夸张也不难发现,明朝中后期的一系列财政相关的危机,都极有可能和朱家人有关,毕竟个顶个都是皇亲国戚,能不养着吗?

而这样做也会带来一个后果,那就是朝廷的钱终究是有数的,有的时候没有办法了,实在是给不了这些朱家的后代钱财了,但是按照朱元璋的明确规定,这些人不得外出打工,不能自己养活自己,只能吃朝廷的俸禄,最终甚至有一部分人领不到俸禄,再加上平日里挥霍无度,结果给活活的饿死了。

第3点,崇祯的疑心太重

在明朝中后期的时候,并不是说朝廷里没有人才的,像袁崇焕、孙承宗这些人都是朝廷的人才,但是崇祯用他们的时候总是将信将疑,用的时候没有问题,但是怀疑起来你要了亲命。

比如袁崇焕,不得不承认,袁崇焕本身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高明,他做错了不少的事情,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欺君的罪过,但是存在就存在吧,这种情况了,国家都处在一个万分危急的状态了,你还闲着没事较这个真干什么,有必要吗?

对于袁崇焕,完全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朝廷当中的其他武将也都是这个样子,毕竟现在是用人之际,但凡崇祯皇帝稍微大度一些,再不济,哪怕是秋后算账也好,没有必要把这件事情摆在明面上。

因为把这件事情摆在明面上,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和整个朝廷作对、和整个天下作对,毕竟当时的武将是少一个没一个,对于大明朝来说根本支付不起。

第4点,巨大的财政赤字

明朝中后期的时候,朝廷贪污腐败几乎已经定了型,整个朝廷里面不能说都是贪官,但也差不多,原本魏忠贤活着的时候,虽然他也贪而且十恶不赦,但魏忠贤本身就是个坏人,坏的没边的人,只有坏人才能够控制住坏人,一切也都能够多少控制得住。

但是杀了魏忠贤之后,崇祯并没有妥善地把这件事情处理到位,同时朝廷里面又多了一些不知所谓的官员,当这些搅合在一块的时候,大明朝才真正的走到了末路,当然我并没有为魏忠贤洗白,事实上魏忠贤也绝对用不着我们洗白。

一个坏人,哪怕是化成灰也是坏人,但是崇祯在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太急功冒进了,急功冒进就需要承担后果,但很明显这个后果崇祯皇帝承担不起。

第5点,满清全民皆兵的态势

可以说满清是最特殊的王朝,为什么这么特殊呢?因为他们本就是游牧民族,满清的游牧民族不同于元朝,相对而言满清更加深思熟虑也更加谨小慎微,也正因如此,满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统治华夏统治的时间更长久。

但是满清的统治也是不得民心的,这一点咱们之后再来讲,单纯地来讲一下满清在此时此刻的特殊作战模式,基本是全民皆兵,全民皆兵意味着什么?

无论妇女老幼随便拉出一个人来,就能够上战场,没错就是这么恐怖,所以对于满清的总人数统计完全没有必要,他们的人数就是他们的部队数量,而且满清的统治模式之下,导致部队的战斗力特别高昂,虽然没有那么多的先进武器,但是战斗力一旦高昂了,先进武器似乎也显得就没那么重要了。

当然在后期的时候,因为崇祯皇帝的种种失误以及大明王朝的巨大财政赤字,导致一部分士兵开始背叛明朝投降清朝,甚至给清朝送去了非常先进的火药武器和弹药,以及一些先进的战略战术和布局,而这些满清基本上是全盘接收,为后期彻底击败明朝奠定了伏笔和基础。

清军入关时,明朝人知不知道满人只是一个人口二十几万小民族?

所谓朵颜三卫,明朝曾经尝试以卫所制来管理女真部。可见明朝对于女真是非常了解的,至少曾经做过调研的。

女真部落的问题在于,

1、努尔哈赤及其子孙多数雄才大略,并且极为团结的。

反观明朝,确实内外交困,政治动荡。有人做过统计,崇贞一共换了17个首辅[捂脸][捂脸]。

2、女真极善于借用外部力量。例如蒙古,朝鲜。

反观明朝,到了崇祯时期,基本上北方已经完全糜烂。仅靠江南财政支持。

清军入关时,明朝人知不知道满人只是一个人口二十几万小民族?

毛泽东说过:堡垒往往从内部被攻破!大明王朝的覆灭,有历史积累的陈疾!最主要的是吴三桂的反叛!是压垮大明王朝这头骆驼的最后一棵稻草!起到了“四两拔千斤”的关键作用!

清军入关时,明朝人知不知道满人只是一个人口二十几万小民族?

1.当时没有民族概念,只有文化概念,对明朝来说,满人就是自称满的塞外人。

2.你对古代人要求太高了。古代的普通百姓连“万”是啥单位都不一定清楚。对很多人来说,村子就是其生活的中心,县城就是庞然大物。他们更大概率是连满人是啥都不知道。

3.清军入关时,朝廷高层是知道其人数的,但知道人数不代表能打得过,或者愿意去打。

清军入关时,明朝人知不知道满人只是一个人口二十几万小民族?

不知道的,知道也没啥用啊,精兵靠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蒙古族也没有多少人啊,照样把中国的版图扩大到欧洲。

清军入关时,明朝人知不知道满人只是一个人口二十几万小民族?

明朝当然知道建州女真的大体人数。不过知道归知道,明朝的主事者始终都没有能够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挫败敌方,结果最后闹出了蛇吞象的悲剧。

满人人数太少,所以他输不起,不能承受重大的伤亡,像宁远之战那样的模式,来上三五场,满人就崩溃了。

因此,对于明朝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深沟高垒,坐等满人来进攻,通过防御作战来杀伤敌人。

萨尔浒大败后,熊廷弼执掌辽东,他采取的措施就是正确的。但是,此后明朝自己开始作死,魏应嘉等御史出于门户之见开始拼命攻击弹劾熊廷弼。结果熊廷弼去职,袁应泰上任。袁应泰改为主动出击的方式作战,结果又是大败,沈阳辽阳俱失。

后来,袁崇焕上任,他力主“凭坚城、用大炮”的作战模式来对抗清军,也是一种防御型战略。这同样是正确的主张。

然而,无论是熊廷弼还是袁崇焕,都无法把他们的正确战略坚持下去,他们自己都难逃被处死的命运。明王朝对清的战略始终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相反,清朝一方却通过兼并蒙古以及俘虏汉人,不断地壮大自己的队伍。到最后,清兵成功地入主中原。而明朝一方,一直也没有再看到什么人提出消耗战略,甚至连最后的松锦战役都急躁冒进,如此一来,明朝的灭亡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