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元璋留下蓝玉辅佐建文帝,建文帝让蓝玉带兵能成功挫败朱棣的造反吗?

趣谈答案:如果朱元璋留下蓝玉,并且让蓝玉辅佐建文帝的话,就用不着靖难之役,朱棣直接能当皇帝。

蓝玉的小99

历史上的蓝玉乍一看他没有任何派系,只是自始至终忠心耿耿的跟随朱元璋的,可是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一个自始至终都忠心耿耿,跟随朱元璋的人为什么会被杀掉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蓝玉从来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在蓝玉的背后还有着另一层力量,这一层力量就是燕王朱棣。

蓝玉曾经在明朝的北边驻守城墙,并且在这一段时间里面和一个人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那个人也是燕王朱棣。

如果我们把朱元璋的所有的孩子分成派系的话,就会发现蓝玉和朱标根本不是一路人,蓝玉和朱允炆也不是一路人,蓝玉之所以嚣张,是因为一来朱元璋是自己的主子,二来自己和朱棣的关系非常的好。

如果朱标没有死的话,朱元璋根本不会操心这件事情,因为朱标可以控制住朱棣,而朱棣又能够控制蓝玉,这几乎是一个关系链,而在这个关系链上可以保证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

但问题的关键出现了,朱标已经死了,这一点大家都晓得,接下来就是蓝玉和朱棣的关系,有蓝玉在朱棣有如虎添翼,将来朱棣想要做一些坏事情的话,天下再也没有人能够拦住他了。

朱棣的复杂心思

当太子朱标去世的时候,朱元璋就已经明显的察觉到太子朱标的死,除了朱允炆和自己比较上心之外,其他的孩子都是非常高兴、摩肩擦掌的,因为这个时候他们认为皇权将会再一次降临在他们哥几个的头上。

朱标活着兄弟几个都不敢乱动,可是朱标一死,包括燕王、包括宁王他们几个人都觉得自己有能力能够当皇帝,而这个时候朱元璋又不忍心对自己的孩子下手,怎么办呢?

只能把自己孩子身边的翅膀,身边的羽翼统统剪除干净,就这样一折腾二折腾的,也就把蓝玉给拽下去了。

因为蓝玉本身的人缘就比较好,又是大将军会来事儿,和他关系好的武将多的是,就这样一捣鼓死了将近1万余人。

大家没有必要觉得朱元璋杀人如麻,事实上,如果朱元璋不杀蓝玉的话,恐怕朱允炆连第2天都活不过去。

如果朱元璋留下蓝玉辅佐建文帝,建文帝让蓝玉带兵能成功挫败朱棣的造反吗?

这个假设本身就不能成立,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对蓝玉下手,为的就是给明惠帝朱允炆平稳即位铺路,又怎么可能留下蓝玉辅佐朱允炆呢?更何况,如果朱元璋留下蓝玉,他不仅不可能真心辅佐朱允炆,很可能还会把朱允炆搞下台,而且这种可能性非常大。

为什么?因为朱允炆的弟弟、吴庶人朱允熥。朱允熥是明英宗、懿文太子朱标原配常氏所生嫡次子(嫡长子朱雄英早夭),而这位常氏恰恰就是蓝玉的亲外甥女。而朱允炆是朱标的继室吕氏所生,和蓝玉及其背后的常、蓝家族没有任何关系。试问,是朱允炆当皇帝对蓝玉及其背后的常、蓝家族有利,还是朱允熥?这个问题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有了这一层关系,如果朱元璋留下了手握重兵的蓝玉,他会怎样对待朱允炆,基本上没有疑问。朱元璋何等睿智之人,怎么可能想不到这一点?更何况,即便是朱允熥即位,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年轻,能否镇得住“大明头号悍将”兼亲舅姥爷蓝玉也很难说。换句话说,即便朱元璋决定让朱允熥即位,留下蓝玉的可能性也非常低。否则,朱元璋也就没有必要在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去世之后费尽心机、找各种理由屠戮开国勋臣集团了。说到底,朱元璋就是担心孙子朱允炆镇不住这些人。那么,如果换成朱允熥,难道朱元璋就不担心了?自然不会。因此,只要朱标一死,蓝玉就绝没有活着的理由。

朱元璋之所以提拔重用蓝玉,说到底并不完全是因为他多么勇猛,实际上明初的猛将并不止蓝玉一人,最主要还是他与朱标的这一层关系。因为,朱标即位,对于蓝玉及其背后的常、蓝家族而言,是利益最大化。有了这层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纽带,蓝玉也必定会心甘情愿地为朱标站台、保驾护航。从蓝玉曾经提醒朱标提防、甚至提早除去后来的明成祖朱棣也能看出一二。同时,有了手握重兵且号称“大明头号悍将”的蓝玉撑腰,朱标的储位也就稳固了,其他兄弟即便觊觎储位,也不得不掂量掂量。此外,即便朱元璋去世了,有蓝玉撑腰,也不至于会发生后来的“靖难”内乱,完全可以实现政权平稳过渡,这才是朱元璋提拔重要蓝玉的终极目的。

朱标不同于他儿子朱允炆,他是朱元璋的嫡长子,且吴元年即被册立为吴王世子,洪武元年又被册立为皇太子,可谓名分早定。朱元璋为了让朱标将来即位之后不至于手忙脚乱,很早便开始刻意历练朱标。洪武十年,朱元璋正式宣布:“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换句话说,朱标自洪武十年起、直至洪武二十五年去世,整整当了十五年的“实习皇帝”。这十五年里,朱标的所作所为应当说还是受到了朱元璋充分肯定的。有人说朱元璋嫌弃朱标文弱,但是朱标的所谓文弱仅仅是相对于“钢铁公司”朱元璋自己而言的,是朱元璋的恨铁不成钢。实际上,朱标并不是真的“文弱”,仅仅是没有朱元璋那么“暴力”而已。可是,话说回啦,作为一个守成之君,怀柔天下并不是什么短板,反而是优势,不是吗?

由于对“实习皇帝”朱标的认可,朱元璋并不担心自己去世之后儿子镇不住场面。因此,在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去世之前,朱元璋总体上还是比较克制的,除了真正事出有因者,并没有大肆屠戮功臣、悍将。提拔重用蓝玉同样是出于这一点考虑,朱元璋并不担心朱标镇不住蓝玉,自然也就不用清洗蓝玉,给儿子毁掉这头镇宅猛兽了。但是,随着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的英年早逝,一切都变了。朱元璋选择的新继承人朱允炆彼时只有十五岁,还是一个娃娃,而朱元璋已经六十四岁了,在那个年代已经是风烛残年了。实际上,朱元璋六年之后便去世了。面对年纪尚轻、且没有经过朱标那般“实习皇帝”历练的孙子,朱元璋不得不担心,一旦自己发生不测,朱允炆还能否镇得住局面。于是,一场血雨腥风不久便来临了。朱标没了,蓝玉“镇宅猛兽”的作用也就没有了,反而成了朱允炆最大的威胁,自然也就不能留着了。

因此,提问中的假设本身就不能成立,蓝玉和朱标实际上是一体的,朱标死了蓝玉就必须死,即便是朱允熥成为了储君,蓝玉也同样活不下来,又何谈辅佐朱允炆呢?个人认为,实际上朱元璋很可能也意识到了来自儿子们的威胁。但是,作为父亲的朱元璋并不想对亲生儿子们下手,这符合他一贯的作风——对外人狠、对亲人亲。于是,只能把希望寄托于“祖训”、制度以及所谓的亲情。除此之外,在朱元璋一系列操作之后,外姓勋臣对于皇位的威胁几乎已经没有了,即便是儿子们闹起来、朱允炆镇不住场面像后来那样倒台了,起码江山还是姓朱,并没有改姓易主。这或许也是朱元璋没有最终对儿子们下手的原因之一。

如果朱元璋留下蓝玉辅佐建文帝,建文帝让蓝玉带兵能成功挫败朱棣的造反吗?

朱元璋登基后,一直把太子朱标作为皇位的继承人,其他皇子一概设为藩王,替老朱镇守边疆。大将蓝玉是老朱留下辅佐太子朱标的,而且朱标蓝玉二人关系甚好,蓝玉也十分忠于朱标,一心辅佐朱标排除异己,但太子朱标早逝,加之蓝玉居功自傲,老朱担心自己手底下这帮人太过强悍且身经百战,年轻的皇孙朱允炆根本不是蓝玉的对手,朱标死后不久,朱元璋便杀了蓝玉,朱标不死,蓝玉也不用死,蓝玉不死,也不会有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篡夺皇位的事情。

蓝玉是朱元璋打天下和守天下的肱股之臣,早期,蓝玉曾追随常遇春、徐达等大将征战四方,打遍了大明的每一寸土地,南征云南,消灭云南残元势力,北上抗击北元,在捕鱼儿海战役中大破北元,立下赫赫战功,蓝玉也是从底层做起,奋勇拼杀出来的一位将军,以至于朱元璋收其为义子,后因蓝玉能力势力太大,而将其杀死,也是对蓝玉军事能力的一种认可。

反观朱棣,十岁便封为燕王,驻守北京,抗击北元,也有过战功,但对手北元已经被蓝玉、常遇春等人吊打过后的元军,战斗力也不及当年,而且朱棣只负责镇守城池,并不需要开疆拓土,基本上都是小的战役,没有真正的主力两军对垒的实战,朱棣从小也是锦衣玉食的生活,虽然在皇子中比较突出,但并没有太多的实战经验,相对于蓝玉,论带兵打仗,肯定是相差甚远。

朱棣起兵造反时,也是占有人和这一要素,当时朝廷的大部分兵力都在藩王手里,朱元璋的目的也是为了互相牵制,朝中如果有变,藩王亦可派兵援助,但朱允炆登基后大力削藩,导致藩王对朱允文意见颇多,并无援助,也是朱棣能造反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朱元璋为了自己的儿子和孙子,前后利用这种大狱株连九族的杀,大概杀掉了4万余人,蓝玉及其部下,便杀掉了1万余人,大多数是他的得力干将和义子,其实蓝玉作为当年太子党的核心骨干,也会拥护朱允炆称帝,但蓝玉居功自傲,又结党营私,朱元璋不放心,只能杀掉。如果蓝玉不死,朱棣也不敢造反!

如果朱元璋留下蓝玉辅佐建文帝,建文帝让蓝玉带兵能成功挫败朱棣的造反吗?

如果建文帝时期启用没被朱元璋杀掉的蓝玉进行平乱,朱棣几乎是没有机会的,但是建文帝将会遇到另外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驾驭和防范蓝玉。

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爆发,朱元璋杀了大明朝开国功勋中最后一名悍将——蓝玉,并由此牵扯了一万五千多人一同被杀。蓝玉案纯粹就是朱元璋为了保障朱允炆能顺利继位,不受前朝功勋们的挟制而故意制造的屠杀案。

蓝玉被朱元璋杀,既冤枉也不冤枉。冤枉是因为蓝玉根本就没有谋反之心;不冤枉是因为他的确太过嚣张跋扈,不受驾驭。

蓝玉很早就跟随朱元璋起义打天下,一直从底层做到了公爵,都是凭自己的本事挣来的,蓝玉的战斗经历非常丰富,跟随过很多的明朝名将一路南征北战,师从傅友德、李文忠、沐英、徐达、常遇春等,从战争经验来看,无论是对付北方的蒙元,还是打南方的蛮夷,蓝玉都算得上是得心应手。

蓝玉的一战成名是在洪武后期,捕鱼儿海一役,彻底扫清了蒙元残部,自此元朝最后对大明的威胁从此不再。而也是这关键的一役,给蓝玉埋下了祸根。他太过嚣张,甚至有点功高盖主的意味,这是朱元璋最为忌惮的,所以才有后来的蓝玉案。

那么按题主的说法,如果蓝玉没有被朱元璋杀了,朱允炆登基后,靖难之役,建文帝肯定是会启用蓝玉前去平乱,这几乎是朱允炆最好的选择。

蓝玉对朱棣单纯从军事角度来讲,蓝玉肯定具有优势,不但身经百战,更是在谋略、战术等方面强于朱棣,最重要的是蓝玉有整个王朝的国家资源支持,这种以强伐弱的军事行动是难不了蓝玉的。

清剿朱棣对蓝玉来说赢面很大,那么清剿完了朱棣,建文帝朱允炆就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如果赏赐蓝玉,在朱元璋时期,蓝玉就已经是凉国公了,此次平乱又为大明立下不世功勋,这还怎么赏?封王又不可能,但是又不能不赏。

蓝玉的性格特点很鲜明,为人高调,如果没有得到合适的赏赐,估计他一定是不痛快的,一个不痛快的两朝功勋将领对哪个皇帝来说都是巨大的麻烦,对建文帝朱允炆这种政治稚嫩的皇帝而言,更是无计可施。

所以,综上来看,如果蓝玉没死,他一定可以在靖难之役平叛朱棣,但在平叛成功后,就会给建文帝朱允炆留下一个巨大的政治难度。

如果朱元璋留下蓝玉辅佐建文帝,建文帝让蓝玉带兵能成功挫败朱棣的造反吗?

既然是假设,且不论朱元璋会不会留下蓝玉的老命,也不谈蓝玉这位舅老爷(南方也称舅爹)是否会效忠于建文帝朱允炆,更不谈有蓝玉端坐燕王朱棣还敢不敢动那“清君侧”的歪主意,直接切入问答正题——假如蓝玉领兵是否能够挫败朱棣造反?

《孙膑兵法·月战》: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孙子的这个概述,当然无可争议。不过在冷兵器时代,就一场面对面的战争而言,我以为决定失败应该分别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考量,硬件就是军事实力,比如兵力、兵器、后勤等,软件部分主要就是决策团队的谋略、智慧以及战争的正义性等。

那么且让我们从军事实力、谋决能力和战争公信力三个方面来看看蓝玉和朱棣哪个更有优势,更有胜出的可能?

论军事实力

“凡王府侍卫,指挥三员,千户六员,百户六员;正旗军六百七十二名,守御王城四门,每三日一次轮直宿卫。其指挥、千百户、旗军,务要三护卫均拨。”

这是朱元璋通过《皇明祖训》给各地亲王设置的兵卫规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朱棣起步的军事家底打破天就是800人,这也和历史记载的八百勇士比较符合。

而按照《皇明祖训》还规定:守镇兵有常选指挥掌之,其护卫兵从王调遣。所以朱棣是无法调动地方部队的,唯一可能就是武装夺取或策反归附。即便是这样,把燕王府周边整个北平府及通州、蓟州、遵化、密云等地都算上,不过数万。

我们且以此时作为双方博弈的起点,因为历史上此时朱棣竖起了“清君侧”的大旗,让师出有名。

那么此时蓝玉肯定是拥有举国之兵,组织个百万之师数路并进不在话下,而且沿途山东、河南、山西、河北都可以作为补给站、后勤保障基地。

所以从军事实力来看,无疑是蓝玉与朱棣之间就是大象与蝼蚁之间的博弈。

论谋决能力

这个需要从军队首领的个人能力和智囊团的参谋能力两方面来分析。

先看看个人能力。蓝玉也算是明朝开国将领,在姐夫常遇春的亲自培养下,洪武时期表现突出。南征云南,北上破元,平定西南……可谓有胆有谋,勇敢善战,为大将才。

朱棣虽然比蓝玉年轻二三十岁,靖难之役时正值血气方刚之年,而他却是朱元璋二十几个儿子里最会打仗的一个,刚过十岁就上战场,建下武功无数,朱元璋对他的培养更是言传身教。他的军事才能从靖难之役的成功以及永乐时期的建树可以看出一二。

所以从个人军事才能来看,两者不相上下,各有千秋。

参谋团队来看,朝廷的高参基本都被朱元璋干得差不多了,要不靖难之役也不会一开始启用65岁的老将军耿炳文,接着换成纨绔子弟李景隆,可见朝廷还真的还没什么高参。

而朱棣旗下后来被尊为“黑衣宰相”的姚广孝那可非等闲之辈。看看这几件事情吧。

1399年十月,李景隆率50万南军围攻北平,姚广孝指挥将士守卫城池,击退敌军。

1400年,朱棣围困济南三个月未破,姚广孝让人传信给朱棣,道:“将士已经疲惫了,还是班师吧。”朱棣于是退回北平。

朱棣本打算稍作休整,姚广孝劝谏继续进军,于是朱棣击败盛庸,攻破西水寨。后来,姚广孝又进言朱棣:“不要去攻打城池,应迅速直取京师。京师兵力单薄,一定能攻克。”这便有了革命的胜利。

综合个人及团队,谋决这一块我个人觉得蓝玉并不占优势,因为蓝玉后方毕竟是朝廷,有时还得受到后方决策影响。

战争的公信力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如果朱棣是不得民心的瞎造反,那么朱棣没有任何优势,这场战争他必输无疑,而且会输得很惨。

但是如果反过来,战争的起因还是朱允炆的肆意削藩,还是那样在诸王并无叵测的情况下“大义灭亲”的话,那就另当别论。

几个兄弟周王朱橚被贬为庶人,赶到云南;齐、湘、代、岷王先后废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举家自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被软禁,岷王朱楩徙漳州。

朱棣之反也是迫于无奈,更何况朱允炆和朱棣本就有皇位之争。我一直任何朱元璋的继位者应该是朱棣,因为朱标死在太子位,不应该考虑以他为皇来论继承,而应该是从朱元璋这里来谈“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朱标死后朱棣应该就是唯一人选。

所以从战争地公信力来说,朱棣依然是站在民意一方,或者说被同情一方。

综合上述三个要点,我以为蓝玉领兵镇压朱棣因在军事上占据绝对优势,赢的概率不小,而且很可能就是一战(也就是耿炳文的第一次讨伐)定输赢,因为凭蓝玉的打法,务必致其于死地,不能给他死灰复燃的机会。

但是如果蓝玉此战也如耿炳文一般败下阵来,那么后面朱棣的就有胜算了。因为此时正义必将得到彰显,士气必将得到鼓舞,第一个差距将大大缩小,而第三个优势将继续放大,即便是蓝玉也未必能奈何,更何况此时“廉颇老矣”。

如果朱元璋留下蓝玉辅佐建文帝,建文帝让蓝玉带兵能成功挫败朱棣的造反吗?

朱元璋为什么杀蓝玉?他带兵打仗、逐鹿中原时,蓝玉不过是跟在他们屁股后面跑龙套的小跟班,后来给了他建功立业的机会,让他去收拾已经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北元小朝廷,蓝玉确实在扑鱼儿海一役立了大功。

朱元璋对于认真打仗效力的人向来也不亏,之前已经认他做义子,但是蓝玉立了功,胆子就壮了,开始居功自傲了。扑鱼儿海一役俘虏了59名王妃公主,他就敢不报告朱元璋私自奸淫,导致一名蒙古王妃自杀。这还不算完,返朝后,不但私吞战利品,还将部分长得好看的蒙元公主王妃作为家妓私自截留。

要知道老朱一家几乎都是饿死的,他平生最恨贪墨之人,手下官员贪污上一两白银就要被杀头,蓝玉如此胆大妄为,要不是顾念情意,那个时候就该点天灯了。

他假装不知情,不闻不问,谁知蓝玉变本加厉,语出无状,傲慢狂妄,露出了不臣之心。朱元璋眼见自己这个开国皇帝还在世,蓝玉就如此狂悖不臣、目无纲纪,朱允炆年纪尚小,自己百年之后,主少国疑,蓝玉这么一个目无君上的家伙担任着天下总兵之职,到时候岂不是要上演挟天子以令诸侯?

朱元璋就是因为预料蓝玉要反才杀了他九族,指望蓝玉来保家卫国荡平朱棣的叛乱?即便他真的荡平朱棣,亦非朱家天下之福。

当然,以蓝玉那么多年的实战经验,当时的燕王朱棣恐怕是打不过的。但是燕王从来就不是一个只知道打打杀杀的莽夫,何况他背后还有一个黑衣宰相姚广孝。这个人足智多谋,可以说是靖难之役的真正发起者。他们一定会迂回去做蓝玉的工作,许以天大的好处,收买蓝玉。

从蓝玉做被杀之前的所作所为来看,是一个可以用钱权美色收买的人,那个时候,就真应了朱元璋的猜测了。

燕王都不用亲自动手江山就乖乖到手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