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杀沮授不杀关羽?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给大家解答一个问题,那就是沮授和关羽,两个人都是曹操十分喜爱的人才,都想收为己用,那么为什么曹操只杀沮授却不杀关羽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派系十分不和。
众所周知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使得袁绍逃回幽州以后没有多久就去世了。
而沮授呢作为一个在官渡之战中给袁绍出了许多计谋的谋士(虽然他的计谋十分正确,但袁绍一个也没听),应该十分惹曹操生气才对。
但曹操呢正是知道是他为袁绍出谋划策,如果袁绍听了沮授的计谋估计早就战胜他了,曹操明白这是一个真正的人才。
而人才呢,是曹操最需要的,但是虽然袁绍没有采纳沮授的计谋,但沮授并不记恨袁绍,他家世代受袁家恩惠。
从祖上就为袁家效力,沮授也是一个十分正直的人,你要他背叛祖宗,去给自己的仇家效力,那怎么可能呢?
第二,曹操对于关羽的喜爱。
从这个当时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开始,曹操对于关羽就有一种近乎痴迷的喜爱。
当时大家都不相信关羽能斩华雄,只有曹操相信,还亲自为关羽斟酒,而在关羽投降自己后,又为自己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对于曹操也算是报答过了。
而且当时关羽要走,曹操也是答应过的,要是现在把关羽杀了,天下该如何看曹操呢?他那时可还是大汉的丞相呢。
第三,就是帮忙的人不同了。
这一点大家可能就不太明白了,当时关羽啊被困土屯,本来是准备战死的,但是此时张辽站了出来,大家都知道张辽和关羽是互相喜爱的。
这事呢张辽站出来对曹操说自己可以劝降关羽,和关羽约了三事之后,又说服曹操答应了关羽的条件。而沮授呢,当时被曹操从地牢拉出来的时候还带着镣铐呢?
而且当时曹操对于杀沮授其实也是十分不忍心的,甚至是已经动了放沮授走的恻隐之心,但是呢这是荀攸出来说了一句话“此人不除,天下难平。”
就是说曹操放走这样的奇才,让他去辅佐别人,丞相还怎么平定天下呢,曹操一听也是默许了许褚杀掉沮授。
以上呢就是我认为的曹操为什么要杀掉沮授却放走关羽的三个原因了,不知道大家是怎么认为的呢,可以一起讨论一下哦。
曹操为什么杀沮授不杀关羽?
沮授和关羽都曾是曹操的俘虏。曹操对俘虏向来优待,他帐下的不少文臣武将都是在他的利诱下投降的。
自从捉住沮授后,曹操重施故伎,想法设法说服沮授为自己所用,但无奈沮授闭口不谈投降的事,这让曹操很是不爽。于是曹操心里打起了小算盘,即使你沮授不为我所用,我也要白养你一辈子,反正我不会让其他人得到你。说到做到,曹操对拒不投降的沮授依旧好吃好喝招待着。沮授见曹操不杀他也不放他,便有了潜逃的打算,可是他心里打的小算盘还是被精明的曹操察觉了,曹操一怒之下便下令处死沮授。
沮授的死一方面是他性格的原因,非常执拗,不合群;另一方面他要考虑家人的安危,他被曹操俘虏后,其家人还被袁绍控制着,这让他不敢言降,他被曹操杀死既可以保全名节,也可以让家人的性命得以保全。由此看来沮授被曹操杀死,对于沮授来说也是一种解脱。
对于俘虏关羽,曹操很是欣赏他的武艺。曹操依旧利用糖衣炮弹去逼关羽乖乖就范。关羽有好哥们张辽从中斡旋,先是缓和了他和曹操的敌对关系,尔后佯装被曹操的糖衣炮弹击中,从而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为日后寻找结义兄长刘备长留有一线希望。曹操不杀关羽的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关羽主动示弱,这让曹操心理上得到了满足;二是因为关羽利用价值巨大。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关羽躲过一劫。
曹操对于人才那是相当的重视,只是沮授有自己的苦衷所以才选择宁死不降曹操;关羽以退为进选择了隐忍,赢得了曹操的好感,从而免遭杀戮,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智慧。
曹操对于降将,几乎做到了来者不拒。从其他阵营投靠到曹操阵营中的谋士武将主要有以下人员:贾诩、徐晃、张绣、侯成、魏续、宋宪、张辽、臧霸、孙观、吴敦、尹礼、许攸、张郃、高览、吕旷、吕翔、冯礼、陈琳、张南、焦触、张燕、王修、蔡瑁、张允、文聘、王粲、韩遂、杨秋、侯选、庞德等。对于降将,曹操做到知人善用。后来魏国能够成为三国中实力最强的一方,这得益于曹操重视人才,为儿子曹丕称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司马讲史文,图片转自网络侵删!)曹操为什么杀沮授不杀关羽?
沮授是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人,出身士家大族,先在冀州牧韩馥手下任职别驾、骑都尉,后来又在袁绍手下担任监军、奋威将军,是袁绍手下最早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是袁绍手下的首席谋士,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俘虏,沮授不肯投降曹操,准备逃回河北,而被曹操所杀。
曹操原本就是非常喜欢的人才的人,曾经说过:“如果早一点得到沮授的话,那得到天下就不足为虑了”。但是沮授的逃走,还是让曹操举起了屠刀,杀了沮授。
曹操相比于沮授的不幸,关羽却是绝对的幸福,关羽是在曹操攻打下邳时被曹操所俘虏的,从正史的角度来看,并没有三国演义上所谓的降汉不降曹的说法,关羽是战败被俘虏的,史书上没有明确说关羽是主动投降,还是被动被俘虏。
以关羽后来一心一意要离开曹操的动作来看,关羽投靠曹操显然只是权宜之计,关羽也是个人,也怕死,只想保住性命,如果关羽不愿意投降曹操的话,曹操显然早就杀了关羽,因为曹操不是慈善家,他是政治家,他不会去养活一个不愿意投靠自己同时将来可能是敌人的人。
曹操最喜欢关羽沮授与关羽相比,最大的区别的就是一文一武,沮授虽然在袁绍手下很有兵权,但是侧重于谋略,算是个文臣,关羽在当时却是一流的武将,在史书上被称为万人敌,万人敌从有这个称呼以来,项羽是第一人,关羽就是第二人。
三国时期只有两个万人敌,就是关羽和张飞,相对于乱世之中,武力似乎更重要,曹操俘虏关羽的时候是公元200年初,正是官渡之战将要开打的时期,同时也正是用人之际,尤其是关羽这样的万人敌,是曹操最需要的,因为关羽不仅能在战场上砍人,而且还很有谋略。
关羽相比之下,沮授的领军就完全不同了,沮授原本是袁绍手下兵权最大的将领,后来被郭图进了谗言,袁绍分了沮授的兵权给了郭图和淳于琼,但沮授仍是袁绍手下兵权最大的将领,不是每个主帅都要上战场砍人的,比如韩信,沮授就是侧重于谋略的将领,与关羽相比,少了一份武力,这是沮授的弱项。
但是曹操杀沮授而不杀关羽的原因显然不是因为关羽比沮授强,而是有着更重要的原因,这个原因是:
沮授与关羽所投靠的势力不同才是他们最终结果不同的原因。
沮授投靠的是袁绍,官渡之战袁绍虽然战败,但基本盘还在,河北四州也还在袁绍手中控制,只是损失了人马、粮食、物资,河北四州是富庶之地,只要地盘在,人马、粮食、物资时间一长还会有的,袁绍的势力仍然是曹操当时最大的敌手,即使在官渡之战,曹操打败了袁绍,但并没有能力消灭袁绍。
沮授曹操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剪除袁绍的势力,最终打败袁绍,夺取河北四州,而沮授是袁绍手下最大的谋士,他逃回去投靠了袁绍,等于是维持了袁绍的势力,况且沮授家族世居河北,在当地很有势力,如果沮授再次协助袁绍,对曹操攻打河北四州就会产生困难,所以曹操只能杀了沮授。
而关羽就同了,关羽要投靠的是刘备,当时的刘备有什么?什么也没有,要地盘没地盘,要实力没实力,刘备当时还是一个到处投靠如同流寇一般的弱小势力,是不足于与曹操为敌的,想当初刘备背着曹操夺了徐州,拥兵数万,结果曹操一出马,刘备就败了,关羽还被俘虏了。
这就说明了:曹操其实并不把刘备当成对手的,因为刘备太弱,虽然曹操说了“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但刘备这个英雄没有用武之地,是不足以威胁曹操的,所以曹操放心让关羽投靠刘备,说不定关羽将来意识到刘备不能成事,还会再次投靠自己的。
沮授被杀至少曹操的看法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是正确的,直到赤壁之战爆发前,刘备都是没有力量与曹操对抗的。
除了上面的原因,曹操杀沮授放过关羽还有以下原因:
1、沮授除了不愿意投降曹操外,还私自逃走,背着曹操想要逃走,曹操才杀了他,但关羽不同,关羽早就表明了要离开曹操的意思,而且关羽说了要为曹操立下功劳才离开,并且关羽做到了,关羽在白马之战中于千军万马之中斩杀了敌方的主帅颜良,名震天下,还了曹操当初不杀关羽之礼,礼来尚往,曹操没有理由杀关羽。
2、曹操想通过放关羽离开,向天下人表明自己重视人才的态度。
曹操与关羽关羽的忠心与沮授不同,关羽是一心一意跟随一无所有的刘备,所以显得更为可贵,谁能一辈子跟着一事无成的领导?关羽可以,同时放弃了在曹操这里得到的所有赏赐和大好的前程,至少在当时,没有人知道刘备将来能不能成事?但关羽显然并不在乎刘备是否能成事,而是选择跟随刘备这个人。
沮授只是想回到原来的旧主袁绍那去,只是普通的尽职和尽忠,沮授相对于关羽而言,显然关羽的忠义更为可贵,更为感动人,曹操也认为关羽更为忠义,为了树立自己重视人才的态度,曹操非常大义地放了关羽,并阻止手下人为难关羽,就是为了向天下人表明曹操开阔的心态,这是政治家的宽广的心态,曹操都能容忍杀了自己儿子的张绣,与其结为儿女亲家,又何尝不能容忍关羽这个忠义榜样的人呢?
曹操为什么杀沮授不杀关羽?
我是飞眼视角,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曹操为何杀沮授而不杀关羽?这可以从两个人被俘的表现和背后势力两方面分析。
一、两人被俘后的表现。
1. 沮授被俘后的表现。
沮授名声极响,史书记载“少有大志,擅于谋略”。因此可见其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因此沮授被俘之后曹操亦是急想招揽的。可惜沮授忠于袁绍,不愿投降,甚至还多次企图逃跑逃回河北。此举可谓是触动了曹操的逆鳞,既然不肯降还企图重返河北,这种注定不可能成为臣属的人才唯有杀才是最好的结果。因此曹操必杀沮授!
2.关羽被俘后的表现。
关羽的被俘其实与沮授并无二致,就是主公战败后无奈被俘。只是关羽与沮授最重要的差别是与关羽一同被俘的还有刘备的家室,而关羽却又担负保卫刘备家室的责任。这让关羽不得不委屈求全,尽量保护好刘备的家室。这一点亦让曹操发现并加以利用,最终以“约法三章”的形式让关羽名义上在曹操帐下效力,从而导致了关羽的不杀!
本质上沮授与关羽的忠心是不相上下的,只是因为被俘后不同的客观条件引起了两种不同的命运!
二、二人背后的势力
1. 沮授背后是强大的袁绍势力
沮授被俘的官渡之战虽然以袁绍失败而告终,但袁绍控制的州县并未减少,也就是根基并未动摇。而且有了官渡之战的教训,想必只要沮授回归,袁绍必定能够言听计从东山再起!因此这种背景之下,曹操没有不杀沮授的道理!
2. 关羽背后只是才起步的刘备
关羽的大哥刘备在被曹操击败之前也仅是一州之主,而且他的徐州还不是靠实力,内部存在派系争端。这直接导致了其为曹操所败的结局。因此对曹操而言刘备其人只有大志,但尚不成气候,因此关羽能够“投降”,他亦有信心将关羽从刘备手中挖过来。可惜最终他还是低估了关羽的忠,所以终究未能招揽到这位将才!
综合以上两点,沮授被杀可谓是注定!同样关羽不被杀也是必然的!
曹操为什么杀沮授不杀关羽?
曹操是谁!和等人也。行当年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断定天下英雄使君与操尔。那 不是一般人的胸怀眼光。有多少谋士主张杀刘备,可是曹操确从来没有答应。即便是略有悔意,但证明曹操是正确的。对关云长也是如此。由于《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作品,除了主轴历史史实背景,也揉入不少艺术加工情节。关于曹操和关云长的故事情节自然无从考究。但确刀削斧凿的映如了作者的前设主体——演义——义。作者申明大义的围绕着这个主体。在历史上,曹操是代表一种历史潮流。这种潮流本身就有其“正义性”。因此,尽管作者给曹操冠以“奸雄”支撑,但是历史赋予曹操的天然正义自然有其“义”一面。为了迎合文化主流价值观,往往罗贯中主观的在曹操的“义”前面夹入一个“奸”字——心计。因此每每看官看到曹操采用维护义举的时候都夹着“奸诈”,似乎曹操是以狡猾奸诈维护义名的。而否定曹操主观义举和深知只有义的境界才能维护自身形象,才能赢得众心。曹操不杀刘备,不杀关云长,不管是否是其主观愿望,但都是为了维护义。这也是罗贯中《三国演义》的主题中心。
曹操为什么杀沮授不杀关羽?
曹操为何不杀关羽?因为曹操喜欢关羽,这个喜欢不是那种“喜欢”,而是发自内心的欣赏。
当年,十八路诸侯攻打董卓之时,华雄大展神威,连连砍死了俞涉、上将潘凤,诸侯们手足无措,战战兢兢,无人敢应战。
这时,关羽自告奋勇站了出来,袁绍轻蔑道:“你是谁?”
关羽回答:“我是我大哥的弓马手,我叫关羽!”
“你大哥是谁?”
“刘备!”
“刘备是谁?”
“平原县令!”
袁绍一听,扑哧乐了,心想:“小小的平原县令,手下的一名小小的弓马手,居然敢如此夸口,这不是开国际玩笑嘛!”
袁绍斥责道:“滚犊子,你欺我十八路诸侯没人了嘛,派小小弓马手出战,岂不令人笑掉大牙?”
关羽脸憋的通红,这时候曹操过来打圆场了:“英雄不问出处,我看此人相貌非凡,不要等闲视之,不如给他一次机会吧!”
袁绍应允。
后来,曹操斟了一杯酒,来给关羽壮壮胆,关羽婉言谢绝了,说等我杀了华雄再来喝,这等豪气,这等豪情,让曹操大加赞赏。
最后,关羽杀了华雄,其酒尚温,关羽名声大噪,曹操更是视关羽为神人,恨不能立刻拥他入怀。
二人有了这番际遇,所以关羽被困土山之时,曹操派了一波又一波的人前往劝降,后来在张辽苦口婆心力劝之下,关羽提出了三大条件,张辽一一回禀之后,曹操想都没想就点头同意了。
得到了关羽之后,曹操如获至宝,喜不自禁,送吃送喝送美女,还把赤兔马送给了他,让徐晃、张辽等大将羡慕不已。
那么,曹操为何要杀沮授呢?沮授是袁绍的人,是个智谋之士,给袁绍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智谋。官渡之战时,沮授建议打持久战,利用优势军力和地理优势拖死曹操,但袁绍不听,偏要速战速决,结果惨败了。
袁绍败逃之后,沮授来不及逃跑,成了俘虏,被押到了曹操大帐,曹操诚意劝降,但沮授至死不降。
曹操叹息道:“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如果早一天得到你,何愁天下不定啊!
虽然沮授不肯投降,但曹操并没有杀掉他,还是好吃好喝地款待着,但这么一天,沮授密谋逃到北方,想要投奔旧主袁绍。
曹操得到消息之后,吓了一大跳,这沮授有经天纬地之才,又在曹营待了这么长时间,窥探了曹军的虚实,放虎归山,遗患无穷啊!
于是,曹操叹了口气,不得不痛下杀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