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在三国中实力最弱,是什么支撑蜀国多次北伐的?
众所周知,在刘备率领的蜀军在夷陵之战被吴军击败后,蜀国元气大伤,损失了许多重要的人才。
像黄忠,马良,王甫,傅彤,沙摩柯等人都在战争中死亡了,蜀军被打的大败,退回了益州,变成了三国之中最弱的势力。
那么,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蜀国仍然对魏国发起了多次北伐,进攻魏国所掌控的中原地区,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小编总结了以下几点,一起来看一下吧。
第一,首先就是因为蜀国的最高统治者刘备。
蜀国全称是蜀汉,是刘备自立的继承汉朝统治的这样一个国家,刘备在平时最喜欢说的话也就是,“汉室衰微,权臣当道,备望复兴汉室”,由此可见刘备打的是复兴汉室的旗号,在曹丕让汉献帝禅位以后可以说就出现了两个皇帝。
而蜀汉呢,必须保证政权的合法化,所以必须进攻魏国,形成所谓的政治优势,正所谓“汉贼不两立”,说的也就是这个。
第二,蜀汉政权是属于外来集团。
益州本土人士和东州集团的国内矛盾一直是存在的,两派一直不和,他们为了自己集团在政权中的地位经常内斗,而这种内部的明争暗斗,丝毫不逊色于外部魏蜀吴的战争。
诸葛亮和刘备为此也作了一些软硬兼施的措施,例如刘备娶了刘璋旧将吴毅的妹妹为夫人,还将她立为皇后,任用刘璋的老部下法正和刘巴,并对他们委以重任。
就算如此内部的明争暗斗还是十分严重,所以为此必须要寻找一个共同的对外目标来转移国内矛盾,光复中原就是十分合适的一个。
第三,那就是最重要的一点也就是“益州疲弊”。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蜀汉的综合国力本就不如曹魏,无论是人口土地财力均处于劣势,如果就这样僵持下去,打持久战,可以说蜀国是毫无希望。
一旦曹魏全力进攻蜀汉将毫无还手之力,正所谓“王业不偏安”,最好的方式便是以攻代守,而曹魏呢面对蜀军的进攻采取守势,成功的延缓了蜀汉被吞没的时间,其次我认为北伐是诸葛亮实现自己对刘备的承诺。
我曾答应要与你共谋天下,那么我便一定要去做一做试试,就算我知道可能性渺茫,但我仍要去做,这可能就是士为知己者死吧。
那么以上便是小编整理的蜀军必须北伐的理由呢,大家认不认可呢?
蜀国在三国中实力最弱,是什么支撑蜀国多次北伐的?
纠正一下,并不是有什么支撑着蜀国多次北伐,而是因为蜀国不得不北伐!!
一共有三个原因:
其一:【因为要自保不得不北伐】
其实北伐真正的含义,是自保,如果在成都平原上自己发展,不去打仗,,你无异于等死,为什么这样说呢,作为一个有军事头脑的人,都应该知道,在魏蜀吴这三个国家中,蜀国最弱,实力最差,要想不被其余两家灭掉,必须先发制人,明知不可能打败其余两个,但是能让其余两家,没有心思考虑打蜀国,只能先考虑自卫的地步,得以喘息,得以使蜀国能延续的更长时间。
其二:【蜀国只会越发展越差】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不能拿着客观来看事实,有人说实力弱,就该整顿发展,他蜀国的发展能是一句话这么简单吗,蜀国想发展,比如魏吴如果两年发展1亿钱财,蜀国要10年,这样的发展,是越发展越不行,因为你们可想,三国时候的蜀地是什么现状,南边蛮族西边羌笛,地盘本就不大,一半全是胡人,胡人没接收过中原文化啊,种族差异大得很啊,种族差异的改善,是在其后几百年的南北朝,五胡大融合,才改变的。就说孟获吧,诸葛收了他之后,他的手下子民和他干什么用,只是每年交纳钱粮,为了稳定蛮人的心,肯定不会比汉人居住的地方交纳的多,也可以说,弱小的蜀国,有一半的地盘是在为蜀国做了很少的贡献,再说西边那个羌,没事就叛变,先跟姜维帮忙打魏,还未建功掉头又打蜀,这种兵能用吗,不为己所用,反为敌添翼。
其三:【从军事角度必须北伐】
我们从军事长远看,北伐是必须的,明知道是个劳民伤财的大坑,明知道永远填不满,也要填,那你们会认为照我这样说,蜀国注定必亡了,也不是,因为北伐虽然是个错误的明智之举,但是不北伐打仗早晚被灭,我北伐打了呢,可能就有机会继续延长国运,哪怕机会很微小,但毕竟是机会,一次北伐没遇见机会,我回来,来年我在带兵去北伐,寻找机会,就这样诸葛姜维他们两个北伐了十几次。最后可以说是没遇见也是没把握住机会,让人家抓住机会,一仗就亡国了。
【总结】:
蜀国多次北伐,以弱击强,也是在黑暗中的蜀国,唯一的一点光明之路,虽然难以走出,但至少诸葛姜维,甚至不想因为诸葛一人之死,就误国的魏延他们都努力过,都想过抓住这唯一的机会。所以北伐,不是以卵击石,以弱攻强,而是在蜀国综合因素下的无奈之举。
蜀国在三国中实力最弱,是什么支撑蜀国多次北伐的?
蜀国鼎盛的时候占领着荆州和益州,后来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又在夷陵之战中惨败导致蜀国国力大损,经过诸葛亮的不断治理才慢慢恢复了过来。
北伐最需要的肯定就是军费和粮草了,那么当时的蜀国是如何解决的呢?
1.盐铁专营
要知道古代国家对于盐铁的掌控是非常严格的,不允许私人贩卖,被发现了直接处斩。诸葛亮当时恢复了东汉末年被废除的盐铁贸易,设置司盐校尉发展蜀国的盐铁交易,这些贸易得来的利润自然也就充当军费了。
2.蜀锦闻名
蜀锦是当时益州的特产,也就是蜀国的特产,江东和魏国的丝织业远远比不上蜀锦,这也就导致了这两国的有钱人经常购买蜀锦来供自己使用。而蜀锦带来的利润十分庞大,大大促进了蜀国的经济的增长。
3.平定南蛮
诸葛亮平定了孟获之乱,得到了孟获等蛮王的大力支持。当时的南蛮是盐、铁、耕牛、军马、金、银、犀皮等物资的宝库,这些物资极大地提高了蜀国的经济实力,而且南蛮的马十分矮小,但是耐力却十分的好,十分适用于运送物资。
4.天府之国
成都天府之国也,土地肥沃,四川盆地还有都江堰这些水利工程,大大提高了农田的耕作效率,当时蜀国的粮草也是非常多的。
综合以上四点来看,支撑着蜀国北伐的无非就是粮草和军费了,如果没钱没粮蜀国断然不会去北伐。
以上都是小编自己的观点,欢迎大家评论补充,喜欢小编的可以点点关注,谢谢。
蜀国在三国中实力最弱,是什么支撑蜀国多次北伐的?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蜀国这个三国最弱的国家,之所以六次北伐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经济环境蜀汉地区,本来就已“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实之饶”(《汉书·地理志》);到了蜀汉建国,“封域之内”,仍是“栋宇相望,桑梓接连”,“原隰坟衍,通望弥博”,“沟洫脉散,疆理绮错、黍稷油油,粳稻莫莫”(左思《蜀都赋》。成都平原的丰收与否,是和都江堰的灌溉工程分不开的。
都江堰当时称为“都安堰”,诸葛亮辅政后,曾“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主护之”(《水经·江水注》)。这样,“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水经·江水注》)的成都平原,其农业的发展,比之两汉全盛时代,亦无逊色。
同时蜀汉还在汉中一带,设置屯田,这些都有助于农业的发展。在纺织手工业方面,织锦业最为发达,居全国第一位。故当时织锦,“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道”(《太平御览》引山谦之《丹阳记》)。成都附郭的纺织业盛况,据《蜀都赋》说:“圜阓之里,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蜀亡之时,史称蜀库存“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三国志•蜀志•后主传》注引王隐《蜀记》),可见纺织生产产量之多。
中原地区的商业,已不如前代,而蜀汉的商业,并未衰歇。如成都“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重,罗肆巨千,贿货山积,纤丽星繁……贾贸墆鬻,舛错纵横,异物崛诡,奇于八方”(左思《蜀都赋》)。
不过话又要说回来,尽管益州是沃野千里、有“盐铁之利(《三国志·蜀志·吕父传》)的天府之国,如前所述,蜀地的织锦业,又非常发达,可是要动员十万以上兵众来长期和魏进行战争,军费浩大,仅仅倚靠这些收入来作为“决敌之资”,还是有困难的。
二、安定南中的意义居住于蜀汉西南边境的少数部族,既然不向蜀汉政权纳税服徭役,而且在刘备病死前后,越巂(郡治邛都,今四川西昌西南),叟帅高定元杀郡将举兵称王。牂牁(郡治故且兰,今贵州凯里西北)太守朱褒据郡不受调遣。
益州郡(郡治滇池,今云南晋宁东)大姓雍闿杀太守正昂,蜀汉政府改派张裔为益州太守又为闿执送东吴。东吴表奏雍闿为永昌(郡治不韦,今云南保山东北)太守,想在蜀汉边境培植亲东吴的势力。
雍闿同时还拉拢另一益州郡大姓孟获,叫人散布谣言,欺骗“夷、叟”(当时对西南 少数族的泛称)说,“官欲得乌狗三百头,膺前尽黑,螨脑(即玛瑙)三升,斫木长三丈者三千枚(斫木不会高过二丈),汝能得否” (《华阳国志·南中志》),假称蜀汉政府要他们贡献这些根本不可能得到的东西,来威胁群众,挑拨民族感情。当时南中反蜀汉 的力量正在结集起来,威胁蜀汉的后方。诸葛亮秉政后,趁与东吴通好之际,就举兵南进,他不但想解除蜀汉后方的威胁,还想掠夺南中物资,补充夷、叟兵员,来充实蜀汉军事力量,为北伐作好准备。
公元225年春,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大军分为三路,马忠 率东路军直指牂牁,不久就消灭了朱褒;李恢率中路军自平夷 (今贵州毕节)径趋滇池,包抄雍闿、孟获的后方;诸葛亮亲率西 路主力,由安上(今四川屏山)从水路趋越。高定元在定笮(今 四川盐源南)、卑水(今四川会理东北)一带“多为垒守”,设置防 御工事。诸葛亮想等待高定元的军队集合后再进行决战,因此 停军卑水前线,稍作休整。
正在准备决战之际,雍闿、孟获也从 滇东赶来,高定元的部下袭杀雍闿,孟获代闿为主,继续进行顽 抗。诸葛亮趁南中内部混乱的时刻,一举攻克越嶲郡,临阵击杀高定元。就在这年五月,渡过金沙江,追击孟获。这时李恢率领 的中路军,“追奔逐北,南至盘江,……与亮声势相连”(《三国 志·蜀志·李恢传》。孟获南有李恢的迎击,北有诸葛亮的追 兵,被包围在南盘江上游今曲靖一带。传说通过七擒七纵,诸葛 亮把南中少数族的上层分子孟获争取过来了。
不久,三路大军在滇池会合。诸葛亮的出兵是在春天,五月渡泸(金沙江),到秋天,南中四郡(越嶲郡、益州郡、永昌郡、牂牁郡)悉平,十二月回到成都,用兵可算是神速的。
南中平定之后,诸葛亮大量起用少数兄弟族的上层分子皆即其渠率而用之”。有人对此表示异议,诸葛亮向他们作了解释,认为如果大量指派内地人去当官吏,同时必须派遣军队驻扎在那里,“兵留则无所食”,不但增加少数族地区的经济负担,而且还会导致民族间的隔阂。
只有尽量利用当地民族上层分子,才可以勉强做到“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这样一个局面。
当然,诸葛亮选择的南中少数族上层分子如建宁太守李恢、云南太守吕凯、永昌太守王伉等人他们大都是拥护蜀汉政权的。诸葛亮还吸收少数族上层分子中原先和蜀汉政权有距离的一些人到蜀汉中央政府里去,给与他们较高的政治待遇,如建宁(郡治味县,今云南曲靖南)爨习官至领军将军,孟获官至御史中丞,朱提(今云南昭通)孟琰官至虎步监。这样,不仅使蜀汉政权后方得以巩固,而且还从西南少数族方面得到一些兵员的补充,如他“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华阳国志·南中志》)。
此外诸葛亮又通过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向少数民族人民请求资助,“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华阳国志·南中志》)。
诸葛亮对南中地区用兵的结果,保证了西南少数民族人民 与汉族经济、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另一方面,“军资所出,国以富 饶”(《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因此也给西南少数民族的劳 动者们带来了蜀汉政权对他们的沉重的剥削和压迫 。
“南方已定,兵甲已足”《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公元 227年,诸葛亮北驻汉中,就准备大举北伐了。
三、吴国的配合蜀汉政权失去荆州以后,要想北伐曹魏,只有利用吴蜀联盟,东西齐举,配合作战。
公元228年(魏太和二年),的夏天和秋天,曹叡命曹休率步骑十万,进趋东吴的皖城(今安徽潜山),又命司马懿从南阳趋江陵,贾逵从西阳向东关(今安徽巢湖东南),三道并进。东吴大将陆逊把曹休杀得大败。曹魏抽调关中的军队去抵抗东吴。这年冬天,诸葛亮乘关中空虚,引兵出大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围攻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攻了二十多天,还是没有攻下,蜀军粮食已尽,又听到魏援军快到,诸葛亮只得迅速撤退了。
公元234年(魏青龙二年)的二月,诸葛亮动员了十万大军由褒斜道北抵郿县(这时候郿县的县治,在今眉县东北渭河北岸,诸葛亮只到达渭水南岸)。
诸葛亮这次出兵,是和东吴配合好的。同年五月,吴主孙权亲率大军十万,由巢湖进攻合肥新城陆逊率军万余由沔口(今湖北汉口)进军襄阳。魏主曹叡得悉吴、蜀两国东西配合,来夹攻魏国,他自己亲率水师,东征孙权。一面告诉司马懿:“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走而追之,全胜之道也。”孙权听说魏军增援合肥,曹叡亲临前线,就退回去了。
四、诸葛亮的治国有方诸葛亮的治蜀,史称:“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又说:“诸葛亮之为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在最后一次北伐中,司马懿当时指挥魏军二十多万人,驻扎在渭水南北堵击蜀军。诸葛亮还是坚持历来的方针,坚壁不肯会战。诸葛亮也表示要长期驻扎在渭水南岸,开始在渭南分拨一部分兵力来经营屯田。史称“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说明蜀军在诸葛亮的统率下,纪律很好,军民的关系也不错。
辅佐诸葛亮多年的丞相长史张裔也称赞诸葛亮说:“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也。”(《三国志·蜀志·张裔传》诸葛亮实行法治政治比较清明,蜀汉地区的内部矛盾因此有所缓和。
诸葛亮死后,蜀汉百姓非常怀念他,“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百姓巷祭,戎夷野祀。”(《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襄阳记》)这也从侧面说明虽然诸葛亮治下的蜀中国弱民疲,但是还能六次北伐的的原因,在于政治清明,百姓修睦。
蜀国在三国中实力最弱,是什么支撑蜀国多次北伐的?
盲目自信吧!我觉得三国后期蜀国在诸葛亮的治理下是发展最好的,老百姓也是安居乐业,但不清楚为什么诸葛亮老是北伐,明明主子就是扶不起的阿斗,你老诸还拼啥!
蜀国在三国中实力最弱,是什么支撑蜀国多次北伐的?
蜀汉确实是三国之中实力最弱小的,据史料记载,在三国时期,曹魏有103万户430万人口总兵力超过了50万,孙吴有52.3万户230万人口总兵力也有23万,蜀汉只有28万户94万人口总兵力10.2万,就连东吴的人口和兵力都是蜀汉的两倍以上。古代战争拼的就是国家的经济实力,而古代支撑经济实力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人口的数量,所以毫无疑问蜀汉是三国之中最弱小的,不到百万人口却养着10万2千兵士和4万多官吏,这个负担无疑是很沉重的。
从公元219年孙权偷袭荆州、关羽身死麦城开始,到后来又发生刘备夷陵东征惨败、托孤白帝城,这期间法正、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等肱股之臣纷纷去世,短短几年时间里蜀汉实力大受挫折,诸葛亮著名的《隆中对》已经失去了战略时机,实际上也就意味着蜀汉的北伐已经是不可能成功了。
主持北伐的诸葛亮那么聪明,难道他会看不出来吗?为何他还要坚持不懈的不断北伐呢?其实蜀汉的实力弱小诸葛亮自己肯定也是心知肚明的,但促使蜀汉政权不断发动北伐的主要是有五个原因:
一、诸葛亮其实面对的就是两条路选择,要么在益州利用地利的优势好好的休养生息,要么就出兵去北伐碰碰运气。诸葛亮选择了六出祁山北伐,可以说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实把道理说白了就是打也是死,不打就是在等死,蜀汉政权地处边陲,地狭人少,人才逐渐凋零,而曹魏地处文明发达的中原核心地区,地大物博人才辈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曹魏和蜀汉的实力差距会越来越大,蜀汉早晚都会灭亡,还不如联合东吴孙权出去碰碰运气,事实证明,诸葛亮先后六次北伐,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绩,蜀汉在他死之后不到30年也被曹魏灭了。
二、在曹丕篡汉自立后,东汉王朝已经被曹魏政权终结了。而对于打着匡扶汉室旗号的蜀汉政权,必须不断的通过北伐曹魏,来证明自己统治的正统性。并且北伐中原,也有助于获得忠于汉室百姓们的支持。
三、蜀汉政权的内部实际上也并不是很稳定和团结,比如荆州派和益州派之间的矛盾就很突出。在政权内部不稳定的前提下,诸葛亮也需要通过北伐来转移国内的矛盾,促使蜀汉的各个派系能够暂时的为了一个目标而团结在一起。
四、从攻防的角度来看,蜀汉采取的策略就是以攻为守,主动积极的发起进攻,这样可以增加魏国在军力上的消耗,促使曹魏无法集中大量的兵力来进攻蜀汉。而且主动进攻的最大好处,是将双方的主战场搬到了魏国,而不是在蜀汉境内。此外,诸葛亮不断的北伐曹魏,也同时是在呼应东吴孙权方面的北伐。两路出兵夹击,让曹魏漫长的防线首尾不能兼顾。
五、在北伐曹魏的过程中,也是对蜀汉的年轻将领和军队的锻炼。将领和军队只有在实战中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长期不打仗军队必然会懈怠,所以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忘战必危“。在诸葛亮去世之后,曾经北伐麾下的骨干将领比如姜维、王平、廖化、张翼和张嶷等,他们尽心竭力的支撑了蜀汉最后的三十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