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为何要释放被囚禁55年的建庶人朱文圭?
趣谈答案:一个已经被囚禁了55年的人,早已经没什么杀伤力了,把他放了还能给自己捞个好名声。
朱文圭的悲剧明帝国历史上所有的与皇权相关的人物当中,最为悲剧的除了朱文圭之外,好像找不到第2个人了。
在明朝历史上,朱文圭或许这一辈子都没有办法和皇权结缘,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朱允炆的二子。
但是明帝国的第二任皇帝,不准确的说是明帝国的第三任皇帝朱棣才不会这样认为,但凡是与建文皇帝有过牵连的人,通通都要赶尽杀绝,通通都要抓进监狱里面去,通通都要扔到海里喂王八。
就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朱文圭直接被拉到了监狱里面,并且这一关就是关了整整55年。
大家可能很难想象,但是我们在这里不得不做出一个背景模板,因为没有背景模板,这个话题根本无法探讨。
朱文圭在进入监狱之前,他是明帝国最有希望成为皇帝亲戚的人,也是明帝国最享福的人,只要他不会老死病死,只要他自己没有出啥意外犯过啥大错误,他一辈子有享不尽的福气。
但是朱文圭还没有享福的时候,就已经被明帝国的第三任皇帝朱棣一脚踹进了大牢里面,并且一关就关了55年。
明英宗的小算盘如果说明英宗大家不熟悉的话,我们不妨换一种介绍,他就是明帝国第六任皇帝也是第8任皇帝,他是明帝国最为特殊的皇帝。
明英宗早期的时候,由于信任太监王振做了一些错误的事情,直接导致了土木堡之变,再后来又杀了为明帝国挡风挡雨的于谦,就这么来回一折腾给明帝国带来了很多恶劣的影响,并且明英宗的威信一落千丈。
明英宗这个时候,自然而然会想尽一切办法通过诸多手段来恢复自己的名誉,来让自己成为明帝国的正确价值导向。
恢复自己的名誉,明英宗最先考虑的怎样能够恢复呢?把这个关了55年的废人拉出来就可以了。
反正已经关了55年了,甭说生理机能,哪怕是心理机能,估计早已经颓废了,这个时候的朱文圭恐怕早已经求生不能求死不能了。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明英宗为何要释放被囚禁55年的建庶人朱文圭?
明英宗虽然执政期间没什么大的作为,土木堡事件中被俘,在瓦剌当了一年的俘虏。但是他善待皇室,孝顺母后,没有加害幽禁他的弟弟及其家人,是个仁德之君。
夺门之变后,景帝病情有所好转,英宗于是对朝臣说:“弟弟日渐好转,他本无罪,皆听小人谗言。”英宗为替自己复辟辩护,对景帝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全盘否定的态度,但不并不妨碍他对景帝本人及其家属采取较为宽容的态度。景帝死后,英宗也不计前嫌,以亲王之葬,获得朝臣及民众的赞赏。
建文帝有两个儿子,他的未亡子孙经历了王朝之后,仍被幽禁在凤阳。英宗想起了他们,有一天,英宗对大学士李贤说:"建庶人这些人无辜被囚禁了几十年,我实在是于心不忍啊。"李贤说:“皇上这番言行,尧舜也不过如此啊。”
于是英宗将他们释放了,孙太后也对英宗此举十分赞同。但是有些人不赞同这么做,英宗说:我应以礼服天下。派人到凤阳修建房屋。英宗一直关注的建房工程完工后,英宗召见李贤说:今天可以释放他们回去了,由敕卫有司提供柴米和一些生活用品,让他们娶妻生儿,不得阻拦。
李贤拟敕,让太监前去办理,释放了18人,为他们提供日常所需,允许他们与亲戚往来,婚配自由。朝廷众大臣都说这是帝王的美德。其中被释放的人当中就有个名叫朱文圭,只是长期与世隔绝,连牛马都分不清楚。可怜又幸运的朱文圭,在这关闭的这几十年,尤如行尸走肉,但万万没想到,居然有朝一日重见天日。
英宗对其母太后非常孝敬,孙太后一直非常照顾英宗,每次英宗受苦,孙太后都亲自探望,英宗对此深表感激,给孙太后封了一个“圣烈慈寿的”微号。
英宗释放被囚禁55年的建庶人朱文圭只是他对皇室的善待,他在经历的一系列事件中,并没有对家族大动屠刀。英宗不是一个明君,但称之为仁德之君也不为过。
明英宗为何要释放被囚禁55年的建庶人朱文圭?
引言:
朱文圭是建文帝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是朱棣的重孙,从靖难之役的立场来看,他俩是敌人。朱祁镇在复辟之后释放了被软禁的朱文圭,有两个主要原因:他把朱文圭看成了他自己,他释放朱文圭也是为了他自己。
梳理一段历史,理清明英宗和朱文圭的关系1399年,朱棣发动了历史上著名"靖难之役"。造反的对象是大明的第二代皇帝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是朱棣的大哥朱标的儿子。成则为王,败则为寇。这一战的赢者是朱棣,他终于坐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成了大明的第三代皇帝。
朱允炆和他的皇后,还有大儿子在战争结束后不知所踪。有人说他们被火烧死了,有人说他们被人救走,逃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更有人说,朱允炆出家为僧。
朱文圭,是朱允炆的次子,是父母生死都无法带走的孩子。那一年,他只有2岁。
登基后的朱棣杀了一大批建文帝的大臣,本来,朱棣也要把2岁的朱文圭杀了以绝后患。有几个大臣出面为这个可怜的孩子求情,朱棣迫于舆论的压力, 也为了彰显自己的仁厚,就把他暂时关在了广安宫。
这一关就是55年,朱文圭在暗无天日的广安宫,从2岁的孩子变成了57岁的老人,大明王朝的天都翻了好几页。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三代帝王先后离世。到了明英宗朱祁镇,又经历了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明英宗朱祁镇的一生,经历了两次皇帝的即位,第一次即位是在1435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发生,朱祁镇在战争中被俘。1年之后,朱祁镇回到北京,被自己的亲弟弟明代宗朱祁钰软禁在南苑,时间长达7年。
1457年,朱祁钰病重,幽闭中的朱祁镇成功复辟,第二次即位大明的皇帝。也是这一年,朱祁镇释放了软禁55年的朱文圭。据说,朱文圭走出广安宫的时候,就连牛和马都不认识。
朱祁镇释放的不是朱文圭,他释放的是被软禁的自己不经意地一看,朱祁镇释放了被软禁的朱文圭,好像是自己尝过了失去自由的苦之后,对被软禁的朱文圭动了恻隐之心。恻隐之心,三少以为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同情”。就是说,朱祁镇是出于同情的理由而释放朱文圭的。
如果朱祁镇真的有一颗恻隐之心,他在1435年第一次即位之后,为什么不把朱文圭放了?朱文圭从1399年到1435,这36年的时间里,他的生存状态一直没有改变。
假如朱文圭真的值得朱祁镇同情的话,朱祁镇早就同情了,至于等到朱祁镇第二次即位之后再来同情吗?!
当然,朱祁镇主动释放朱文圭,与他自己被软禁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朱文圭被囚禁了五十多年,从2岁的少儿到白发的暮年老人,他是历史上囚禁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子。
虽然时间最长,朱文圭却并不痛苦,2岁的孩子待在方寸之地,对人生一无所知。因为不知,才没有人生的七情六欲。可朱祁镇不同,他在南苑被囚禁了7年,天天惊恐,夜夜恶梦,生怕看不到明天的太阳。
那种诚惶诚恐的日子,朱祁镇真的过怕了!只要一想起朱文圭,他就会忍不住想起那个被关在南苑的自己。于是,他决定释放朱文圭,释放那个记忆中一直被软禁于南苑的朱祁镇。
所以说,朱祁镇在软禁朱文圭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他释放的虽然是暮年的朱文圭,但真正释放的却是内心的自己。
朱祁镇释放朱文圭,利于复辟之后的人心稳定了解明史的朋友都知道,明成祖朱棣是通过造反才登上皇位的。他的皇帝之路, 隐藏着一段流血的历史。他在最后留下了朱文圭的小命,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在天下人面前显示自己的仁厚,以笼络人心,为巩固自己的皇权铺路。
朱祁镇的皇帝之路与朱棣稍有不同,他的第一次即位是封建王朝的世袭制,第二次即位才是发动了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后,朱祁镇杀害了曾经拥护朱祁钰登基的大臣,包括许多大明的功臣于谦、王文等,明代宗朱祁钰也在这场变故中暴毙。
总之,复辟之后的朱祁镇,日子过得并不舒畅,特别于谦的死,成了朱祁镇在历史上永远也洗不掉的政治污点。还有朱祁钰的死因,也都算在了他的头上。
朱祁镇在南苑被软禁了7年,朱祁钰要是想弄死你,估计朱祁镇早都死了好几年了。可是,朱祁镇复辟没几天,就弄死了自己的亲弟弟朱祁钰!
所以,朱祁镇复辟后,朝野内外,有很多不和谐的声音。这些声音反映出了朱祁镇作为君主残忍狂暴的一面,对于重新执政的朱祁镇很不利。
大臣都怕朱文圭出来之后,会给自己的爹娘报仇。所以,释放朱文圭的时候,当时有很多大臣反对。越是有人反对,朱祁镇释放朱文圭的意义就越大。
一个不识牛马不辩东西的垂垂老者,无任何社会和江湖经验,能有多大的威胁?!
明英宗顶住巨大的压力释放了朱文圭,还在凤阳为他建了房子,又派人专门照顾他的日常生活,只是,朱文圭无法适应社会,没过多久就无疾而终了。
历史也因为明英宗这一行为,作出了英明的赞许。
三少说:
俗话说,女人的心海底的针。三少以为,皇帝的心其实比海底的针更深。明英宗为朱文圭做的一切,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为了他自己。如果说朱祁镇同情朱文圭,还不如说同情自己更为恰当。
明英宗为何要释放被囚禁55年的建庶人朱文圭?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明朝的皇帝之中,明英宗朱祁镇应该算是一位比较传奇的皇帝。他虽然没有朱元璋那样的开国之功,也没有朱棣创下永乐盛世的才能,但他废除了人殉,释放了建庶人,这样的举动也让后世为之称赞。
朱祁镇为什么要释放建庶人?建庶人,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次子。朱棣发动靖难之战的时候,朱允炆死活不肯把皇位让给四叔,而且还一把火烧了宫殿。大火之中朱允炆和他的长子不知所踪,留下年仅2岁的次子朱子圭。
朱棣登基后,下令把建文帝那一脉的所有人都贬为庶人,这位年幼的朱子圭也在被贬之列。不仅如此,朱棣还将朱子圭幽禁在广安宫内,这一关就是五十七年!
明英宗朱祁镇成为皇帝后,因为一次错误的决定而引发土木堡之变,被瓦刺大军俘虏。一年后,朱祁镇从瓦刺释放回宫,但此时的大明皇帝已经是自己的弟弟朱祁钰。朱祁镇虽然回来,皇宫之内却没有他的位置了,表面上给了他一个太上皇的称号,却将他囚禁于南宫之中,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凄惨生活。
南宫的软禁生涯一过就是七年,朱祁镇终于在这一刻爆发了,他联合石享、徐有贞等人发动了“夺门之变”,重新从弟弟朱祁钰手中夺回皇位,改元号为天顺。
重新称帝的朱祁镇提出要释放永乐年间被幽禁的“建庶人”,这一建议提出来,有些大臣就提出反对。其实朱祁镇提出这一观点与《大明风华》剧情有点相似,那就是孙若微向朱棣提出要赦免“靖难遗孤”观点是一样的。
朱棣是篡夺了侄子的皇位,他举的是“清君侧”的旗号,正如电视剧中所说,如果靖难遗孤赦免了,那就代表朱棣的清君侧是错的。如今朱祁镇要释放建庶人,也代表着明成祖朱棣当初的决定是错误的。
但明英宗朱祁镇并没有理会这些,面对大臣们的质疑,他说了一句:“有天命者,任自为之。”这句话有点意思,宋太祖赵匡胤也说过这样的话,后来就发生了“烛影斧声”的千古之谜。不过朱祁镇说这话还真是有把握的,靖难之役离此时已经历了三任皇帝,建文帝的残余势力基本上都已经没有了,完全威胁不到他。
那么朱祁镇释放建庶人是出于什么目的呢?关于这一点,史书上说他是因为念同宗之情,“亲亲之意,实不所忍”;有人则认为朱祁镇在夺门之变后,为了尽快获得民心才决定释放建庶人。
不过我却认为,朱祁镇释放建庶人完全是出自内心的决定。他第一次称帝的时候没有这样做,在土木堡之变后被瓦刺俘虏了一年,回来后又被朱祁钰关了七年,在这八年时间里让他深深体会到失去自由的痛苦。因此南宫复辟后,朱祁镇第一件事就是想到释放幽禁了五十七年的建庶人!
结束语明英宗朱祁镇释放建庶人这一举动确实收到了很多好评,但对于建庶人朱子圭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
有部电影叫《肖申克的救赎》,里面讲述的是囚犯们在监狱里生活了很长时间,刑满释放后已经无法适应铁窗外的生活,有些人重新犯罪想回到监狱来,有些人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来寻求解脱。
朱子圭在广安宫内生活了五十七年,据史料记载,释放他的那一刻,他对外界的事物一无所知,甚至不知道牛马为何物!朱子圭也在他重新获得自由后没多久就死去了,这或许是无法适应新生活的原因吧。
明英宗为何要释放被囚禁55年的建庶人朱文圭?
按照常人的理解,皇子们平日里锦衣玉食、出尊入贵,宛若生活在蜜罐中,不知羡煞多少普通人。然而就实际情况来看,命运坎坷、晚景凄凉的皇子其实并不在少数,他们的结局有时还比不上普通人。就明朝而论,最可怜的皇子非建庶人朱文圭莫属。
朱文圭是建文帝朱允炆的次子,恭愍太子朱文奎的胞弟,生母为孝愍让皇后马氏。作为生不逢时的皇子,在朱文圭还是个襁褓之中的娃娃时,叔祖父朱棣便通过“靖难之役”篡夺皇位,时在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京师沦陷后,马皇后在宫中自焚而死,而建文帝和太子朱文奎的下落则不明,按照朱棣的说法是死于自焚,但民间却盛传父子二人化装成僧侣逃走。
由于不确定建文帝父子是否真的死于自焚,所以在此后多年时间里,朱棣一直都在派人暗中查访他们的行踪(郑和在七下西洋期间,同样肩负着这项使命),但始终没有得到确切的消息。其实,让朱棣感到头疼的,不仅仅是建文帝父子的真实下落,该如何处置年仅2岁的侄孙朱文圭,同样也是个非常棘手的难题。
对于狠厉残忍的朱棣来讲,仿效当年唐太宗对待李建成、李元吉诸子的做法,将朱文圭直接处死无疑是最简单、便捷的方式,而且还能断绝一切后患,看上去是个很不错的方案。但是,朱棣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命人将朱文圭送到中都凤阳圈禁,仅仅限制他的人身自由,而没有要他的性命。
朱棣之所以这样做,并非是良心发现,觉得愧对大哥朱标(建文帝的父亲)当年对自己的恩情,而是在一番得失权衡后做出的明智选择。因为在朱棣看来,处决朱文圭虽然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但因此而招致的舆论谴责,则会破坏他所努力塑造的“仁慈君主”形象。并且,朱棣一直以朱元璋的合法继承人自居,若杀死朱文圭,岂不是向天下人昭告他的帝位来路不正?
朱文圭虽然不能杀,但也不能就此一放了之,毕竟他是建文帝的骨肉,也是皇位真正的合法继承者,一旦建文帝的遗臣拥立他起事,对朱棣的地位无疑将构成致命打击。正因如此,明成祖在权衡良久后,最终将朱文圭送到凤阳圈禁,既留住他的性命,还不必担心他会在外面“兴风作浪”。
就这样,年仅2岁的朱文圭被送进凤阳广安宫圈禁,除了被严格限制人身自由外,衣食起居都有专人照顾,并且规格还相当高。只不过,监管朱文圭的人碍于皇帝命令,都不能跟他多说话,更不用说谈心或教授他知识。就这样,朱文圭在四面全都是墙壁、与世人毫无交流的环境下度过了55年时光,渐渐地便成了一个六畜不分、智力低下的白痴。
由于朱文圭的身份异常敏感,所以在明成祖驾崩后,仁宗、宣宗、景帝祖孙三代都没有改变对他的政策,依旧派重兵把守广安宫,以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劫持朱文圭作乱。然而,正当世人都渐渐遗忘朱文圭,或认为他将圈禁至死时,明英宗的一纸诏令,却让“建庶人”(明朝对朱文圭的称呼)在临死前又品尝到久违的自由味道。
原来,明英宗复辟成功后,因为此前有过被景帝圈禁7年的经历,所以对朱文圭的遭遇很是感同身受,难免会滋生恻隐之心。最终,经过与大学士李贤的商议后,明英宗最终下达了释放朱文圭的命令,时在天顺元年(1457年)。不仅如此,明英宗还允许朱文圭在凤阳定居,并在当地自由出入、婚娶,同时还赐给他阍者二十人、婢妾十余人,以照料其饮食起居。
明英宗的做法固然得到世人的交口称赞,但也有部分朝臣表示坚决反对,认为此举无异于“放虎归山”,恐将后患无穷。对此,明英宗自信地说到:“如果朱文圭能得到天命眷顾的话,那就让他来取代朕的位子吧!”李贤听后大为感动,连连称赞明英宗有尧舜之心(“左右或以为不可。帝曰:‘有天命者,任自为之。’大学士李贤赞曰:‘此尧、舜之心也。’”见《明史·卷一百十五》)。
朱文圭被圈禁时,还是个年仅2岁的娃娃,如今重获自由,却已是头发花白、年近花甲的老人。由于惊喜来得过于突然、情绪过于激动,风烛残年、体弱多病的朱文圭难以自持,在获释后不久便撒手人寰,终年57岁(“文圭孩提被幽,至是年五十七矣。未几卒。”引文同上)。朱文圭死后,按照庶人的标准下葬,直到南明弘光帝即位后,才追谥为他润怀王(一说为原怀王),这也是后话了。
史料来源:《明史》、《明成祖实录》、《明英宗实录》
明英宗为何要释放被囚禁55年的建庶人朱文圭?
如果不是被朱祁钰囚禁七年,朱祁镇估计永远想不起广安宫里还有个被关了55年的爷爷。也许是幸福来的过于突然,面对新娶的媳妇,十个美貌的小侍妾,朱文圭没有多少天就一命呜呼。朱文圭没有见过院外世界
朱文圭是朱允炆的小儿子,当年朱棣夺权时,皇宫里烧了一把火,惠帝朱允炆人间蒸发,不知所踪,只留下仅2岁大的朱文圭。朱棣想斩草除根,在大臣劝说下,留下了这个小生命。为了避免出乱子,朱棣将朱文圭锁在广安宫里,让他与世隔绝。没想到这一锁竟是55年,经历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景泰帝朱祁钰四代五个皇帝,从哑哑学语的小儿,长成知天命的老人。可悲的是57年来,他只在一个小天井里生活,竟然没有接触过外面的世界。
“少子文圭。年二岁,成祖入,幽之中都广安宫,号为建庶人。”——《明史》朱祁镇被关7年明英宗朱祁镇也有相同的经历。朱祁镇即位时,明朝一派欣欣向荣,虽然有外夷骚扰,但总体来说是国富民安。但朱祁镇却在宦官王振的鼓动下,亲自带兵平定瓦剌叛乱,没想到成了俘虏。等他被放回明朝,龙椅上坐着的已经成了他的弟弟朱祁钰。朱祁钰抱着回国的哥哥干嚎几声后,便将他送到南宫,让他当太上皇,其实是囚禁,不但派锦衣卫严密看管,还将南宫大门上的大锁灌上铅水无法开启,只留下一个小洞用来传递食物用品。看管他们的侍卫狗眼看人低,经常克扣财物,朱祁镇的老婆钱氏不得不亲自做些女红,托人带出去变卖,以补家用。为了防止人大臣串通谋反,南宫墙边的树木全部砍倒。朱祁镇在南宫里与世隔绝,七年里受尽屈辱。
直到拥护朱祁镇的石亨等人趁朱祁钰生病,砸碎南宫大门,迎朱祁镇复位,史称"夺门之变"。
同病相怜释放朱文圭朱祁镇重新当上皇帝后,回想在南宫中度日如年的日子非常悲惨,想起了还有一个人比他关的时间还长,就是爷爷辈的朱文圭,已经被关了55年了,自己被关七年,恍如百年,这老爷子被关55年,不知怎么过来的。同病相怜,顿时起了怜悯之心,决定放他出来。大臣有人担心放出来会有变故。明英宗却说:“如果是老天爷的意思,就随老天的意愿吧。”
朱文圭刚被放出来,像白痴一样,连牛马也分不清楚。为了让他享受一下外面世界的美好生活,明英宗下令在凤阳为他专门修建了府第,给他娶了老婆,让他传宗接代,还送了他十个小妾,并派了二十个侍者照顾生活起居。可叹的是朱文圭真没有享福的命,可能是幸福来的太突然,享用过猛,没过多久就一命呜呼。
听居凤阳,婚娶出入使自便。与阍者二十人,婢妾十余人,给使令。文圭孩提被幽,至是年五十七矣。未几卒。——《明史》明英宗复辟后才想起释放朱文圭,也算是人性的觉悟,而且赢得了“此尧、舜之心”的赞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