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被推翻之后,那些大臣都是什么样的结局?
清朝灭亡前,张勋曾经被封为云南总督,甘肃总督,但是张勋都没去上任,日俄战争以后去了奉天,节制东北三省军务。接着从东北又给调到江南,总统江防各军军务,官封江南提督。
武昌起义以后,张勋曾经带军在雨花台打败起义的新军。被封为两江总督。末代皇帝溥仪逊位以后,袁世凯还派人去慰劳过张勋,大概是因为张勋手里还有兵的缘故。袁世凯准备称帝之前,为了哄住张勋,说要给张勋一大堆官职,包括什么定武上将军、江北镇抚使、长江巡阅使、江苏都督、安徽督军。
结果袁世凯称帝以后,张勋第一个跳出来反对,而且要求袁世凯优待清朝皇室,保护好故宫。
袁世凯死了以后,各省有想复辟满清皇室的,群集徐州,推举张勋为盟主。然后张勋带着这群人领兵北上,复辟清朝,还让宣统皇帝下了一道复辟谕旨,前清的各类部院大臣还在者,都一一招致麾下,官复原职,搞得有模有样的样子,张勋自己做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这时候是1917年。
结果这道谕旨下了以后,根本没有响应的,接着北洋军系的段祺瑞,在京畿马厂誓师,要讨伐张勋,称之为逆贼,段祺瑞还以讨逆军总司令名义发出讨伐张勋的通电。然后讨逆军攻入北京,赶走张勋恢复共和。冯国璋任总统,段祺瑞任总理。
讨逆军攻打北京的时候,张勋曾经带军与之作战,但是没打过,张勋本人联络了荷兰使馆,荷兰使馆派人偷偷把张勋接走了。张勋先是在荷兰使馆躲了一阵子,然后逃到天津。
从复辟失败以后,张勋一直住在天津,1923年9月12日,张勋因病在天津逝世,终年69岁,溥仪小皇帝还煞有介事地赐谥“忠武”。
张勋也是个好色之徒,号称一妻十妾,喜欢在女人身体上睡觉,还被带过绿帽子。他到天津以后,可能是人老了,他的三姨太王克琴跟他的马夫好上了,还好马夫头脑还行,装疯卖傻逃出张府,跟三姨太终成眷属。
张勋跟张作霖是儿女亲家,张作霖的四女儿嫁给了张勋的长子,但是没等成婚两个大帅都挂了,最后是张学良把自己的妹妹嫁出去的。
末代内务府大臣陆润庠陆润庠在光绪朝就做了体仁阁大学士,内务府大臣,军机大臣。宣统皇帝继位后,因病休假,宣统三年官复内务府大臣。宣统皇帝逊位以后,隆裕太后着他领头跟袁世凯洽谈优待条件一事,还加封他为太保。接着让他接管光绪皇帝陵墓崇陵的工程,并加封太傅。
张勋想复辟的时候,他害怕引祸上身,持反对意见。等到事情急了,陆润庠常躲到大内侍卫的房子里,还随身带着殓服,觉得真的复辟了自己可能会死在皇宫里。
陆润庠1915年病死。
陆润庠是清朝第一百零一名状元,是同治朝最后一位状元。这家伙非常保守,反对留学生出国留学,特别是学法律。
不过此人书法倒是不错,毕竟是得过状元的,晚晴取士,书法好是加分项。
清朝被推翻之后,那些大臣都是什么样的结局?
从武昌起义到宣统退位,中间有四个月的混乱期。因此在清朝灭亡的前后,官员的结局也是不一样的。首先是宣统退位之前,由于清政府在理论上还没有完蛋,因此各省督抚一级的官员还没有意识到清朝将会完蛋。多有为清室殉国的情况。在面对起义军或者新军冲击时,清朝省级官员自尽或拒降被杀的有十二人。按照自杀和被杀的时间排序:
1911年10月24日:西安起义军攻占满城,西安将军文瑞、西安副都统承燕、克蒙额三人自尽身亡。
1911年10月29日,山西新军起义,控制了省府太原,山西巡抚陆钟琦被杀。(陆钟琦是高晓松外婆的爷爷)
1911年10月31日,江西新军起义,控制了省府南昌,江西巡抚冯汝骙自尽。
1911年11月8日,江苏新军第九镇于秣陵关誓师起义,控制镇江,京口副都统载穆在交接完缴械手续后,回家自尽。(载穆是胤禵的五世孙)
1911年11月9日,福州起义军攻占满城,福州将军朴寿、闽浙总督松寿二人自尽。
1911年11月27日,入川平定保路运动的湖北新军在资中起义,四川总督端方被处斩。
1911年12年10日,湖北起义军围攻荆州的八旗兵,荆州左翼副都统恒龄自尽。
1911年12月22日,成都军政府抓获前四川总督赵尔丰,将其处斩。
1912年1月8日,伊犁起义军攻占惠远城,伊犁将军志锐拒降,被处斩。
除了以上这些,一些低级别的汉人官员也有自杀的。比如甘肃提法使张义,他恰好在辛亥革命期间调任四川,经过乾州时,碰上的了新军起义,惊恐之中,张义投井自尽;最可悲的是一个叫杨立潮的知县。当时他已经有六十多岁了,辛亥革命时刚刚调任华县知县不久。这个很博学,但却一脑子忠君爱国思想的人。先是在革命之后,逃到甘露寺避祸。后来听闻大清灭亡后,多次想要自尽成仁,但每一次都身旁人所救。直到有一天,他在没人的时候终于上吊自杀了。
准确的说,这些人自杀或被杀时,清朝还没有正式灭亡,不过也差不多了。通过对这些殉国者的分析可以发现,督抚一级的十二人中,有九位都是满人。而那三位被杀或自杀的汉人督抚,陆钟琦和冯汝骙是由于山西和江西起义较早,清朝灭亡态势未显,有害怕朝廷追究,畏罪自杀的嫌疑(高晓松说陆钟琦是死于乱军之中)。
而在1911年11月5日,江苏巡抚程德全宣布反正,并在革命党的拥立下出任都督后,各省的汉人督抚就开始纷纷效法,或主动反正,或被动配合,而不再是畏罪潜逃或自杀了。至于四川总督赵尔丰,他是因为在保路运动时手染鲜血过多,所以被人民处斩了,死的活该。
等到清朝正式灭亡之后,满人混吃等死,乞求袁世凯保他们的一条活命。至于汉人官员,大致分成了五派。首先是三派推翻清政府的汉人官员:
第一派:北洋新军系统。这一派以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为首,是当时最强大的武装力量。但从收复汉口、汉阳之后就不再忠于清朝。是清朝灭亡的最大收益群体。
第二派:清朝旧军系统。这一派以张勋和姜桂题为代表。他们手握重兵,对革命党仇视,但在是否维护清帝权威这方面,属于墙头草见风倒,与北洋新军共进退。
第三派:清朝的文官派。这一派以广西巡抚沈秉堃、安徽巡抚朱家宝、江苏巡抚程德金等人为首。他们对满人的政策十分不满,辛亥革命后,属于主动附和革命。
以上三派都是实权派,要么手握重兵,要么控制了各级衙门,有很高的威望。清朝被推翻之后,他们大多数都混的还可以。哪怕是不当官了,在民国依然是绅士名流,有一定的政治地位。
比如辛亥革命时期的江苏巡抚程德全,他属于立宪派代表。他一开始是想维护清王朝的,但无奈载沣这些人,实在是无可救药,程德全只得另谋生路,与革命党展开合作,还被革命党推举为江苏都督,继而宣布江苏独立,脱离了清朝。二次革命后,国内政局换乱,程德全对政局深感无能为力,便脱离政坛,终日吃斋诵佛。后来还在常州剃头出家,于1930年去世。(安葬于苏州寒山寺)
除了以上三派官员之外,原本作为清朝统治机器一部分,即各省咨议局,也是推倒清朝的巨大推手。这些人普遍地同情或参加革命,更有甚者,很多人直接就是地方反清革命的组织者和领导人。为清廷殉国的几乎没有,选择跟革命党合作的却大有人在。比如著名的张謇,他作为清朝的状元,主动倒清,据称是退位诏书的起草者。后来对政治失望,开始投身实业和教育,为国家民族作出了长远的贡献。
还有著名的北大之父蔡元培先生,他也是科举出生,考取过进士,当过翰林院编修。但是他对腐朽的清朝恨之入骨,因此早早的就加入了同盟会,参与倒清事业。清朝覆灭之后,他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后来还坐过南京国民政府的大学院院长、司法部长和监察院长等职。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除了以上三派推倒清朝的官员之外,另外还有两派群体。分别是拥护清室的遗老遗少派,明哲保身的混吃等死派。
先说遗老遗少派,这些人以北洋三杰之一的王士珍为代表。他们的理念是抱残守缺,混沌度日,整天就盘算着推倒民国,拥立宣统重新复位。比如说王士珍,他虽然是北洋系的元老之一,但是他只效忠于清朝。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后,他就不愿意北洋系的老哥们混了。后来张勋复辟时,王士珍还是带路党,主动授意给九门都督打开北京九门,放辫子军进城。等到复辟失败之后,王士珍屁事没有,居然还当了国务总理。后来虽然隐退了,但只要是军阀混战,比如直皖战争、直奉战争,他都以北洋元老的身份居中调停,面子大的不得了。甚至于北伐军占领北京后,王士珍还是各方实势力都拉拢的对象。真可谓是哪朝哪代都是爷……
王士珍命好,他刚好死在溥仪投日之前。否则真不知道会闹出什么幺蛾子!而那些跟王士珍抱着同样想法,却晚死了几年的遗老遗少,就没有那么好命了。比如说帮助日本人建立伪满洲国的五个败类:郑孝胥、罗振玉、臧式毅、熙洽和张景惠,这里面除了张景惠是纯粹的墙头草之外,其余四个全是整天做着恢复大清美梦的老顽固。
他们在民国混的其实还可以,但就是脑子缺根弦。整天就想着借助外部势力,比如日本人的势力,恢复大清的江山。然再借助其它列强力量的,跟日本抗衡。接着再周转于各个列强之间,发展势力,最后进兵中原,推倒民国,恢复大清在中国的统治。
于是日本人一忽悠,他们就全上了贼船。结果后来帮助日本人建立伪满洲国后才发现被日本人给坑了。原来日本人是打算搞共和制,他们拥立的溥仪去东北,不是皇帝,而是元首。这四个遗老遗少跟日本人好说歹说之后,日本方面才同意让溥仪登基称帝。然而登基之后,实际操控者仍然还是日本人。包括溥仪在内,这四个卖国贼都是有名无实的傀儡。五人之中的罗振玉和熙洽羞愧难当,惶惶不可终日,自知犯了卖国的大罪。
后来罗振玉和郑孝胥早死,逃过了后来人民对他们的审判,而臧士毅、熙洽这两个卖国的遗老遗少则死在了抚顺战犯管理所,受到了他们身为卖国贼应有的惩罚!(张景惠这个墙头草也死在了抚顺战犯管理所)
除了这几个败类之外,还有比他们更败类的存在。比如前清陆军大臣铁良、末代恭亲王溥伟等人。他们的可恶在于,明知道勾结日本是卖国,却还义无反顾的跟日本合作,终日就在盘算怎么恢复大清。
比如说铁良,他在清朝灭亡后,就一天都没有消停过。以“遗老”身份在青岛、大连、天津等地,积极参与清帝复辟活动,后来参与了日本人挟持溥仪到东北的计划,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而溥伟这个人,比铁良还渣。他在光绪皇帝死后本来很有希望继位,结果没能如愿,让他一直耿耿于怀。清朝灭亡后,溥伟就一直勾结日本人,在东北搞满蒙独立运动,妄图将满蒙从中国分离,后来被北洋政府镇压。九一八事变之后,溥仪之所以会去东北,有一个原因就是日本人诱导溥伟,别有用心的安排他在沈阳祭陵。溥仪害怕日本人选定溥伟,就不顾长辈的劝解,跑去了东北。等到溥仪继位后,他就对溥伟各种打压,既不给他官做,也不给他钱花,就把他晾着。最后溥伟憋屈的死在了一个旅馆里。
最后就是明哲保身型的官员了。这些人中既有汉族官员,也有满人官员,还有宗室成员。以前清湖广总督瑞澄、新军第八镇统制张彪、溥仪的叔叔载涛为代表。他们既不给民国政府效力,也不从事复辟大清的事业,有的老老实实活完下半生,有的活到了新中国建立之后,为建设民主共和的国家而奋斗。
先说瑞澄和张彪,他们两人在武昌起义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面,对镇压革命党很卖力。后来瑞澄因为清廷要治他弃城而逃的罪,他就乘坐海军的军舰逃到了上海,后来又逃到了日本。一直到清帝退位后,才返回上海,后来病死于上海。
张彪则是在清帝退位后,卸职东渡日本。后来民国建立之后,回国被政府聘为高等顾问,授予陆军中将衔。再之后隐居于天津,并在天津日租界地置田二十亩,修建花园住宅。民国十三年孙中山北上和谈时,他就是住在张彪的府上。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后,张彪邀请溥仪和婉蓉到自己府上暂住。每日清晨,他都要亲自洒扫庭院,以尽所谓的“事君”之道。后来张彪病死于天津,黎元洪在给张彪送终时,哭的稀里哗啦。
再说溥仪的叔叔,有涛贝勒之称的载涛。他是溥仪的七叔,属于近支皇族。清朝灭亡后,载涛基本不参与任何政治活动。溥仪在东北当上伪满洲国皇帝后,载涛明确表示不躺溥仪那个浑水。溥仪就派人跟他说,你都破产了(载涛因为经营不善,清朝灭亡不久后就破产了,曾经还在德胜门外面摆过地摊),还是来东北跟我混吧,被载涛当即拒绝。并且载涛还回信给溥仪,说我不跟日本人干事,愿意你也不要给日本人作数。如果你继续做卖国贼,我就跟你断绝来往。
后来日本人占了北平后,让大汉奸王揖唐专门去请他出山合作,也被他拒绝了,载涛很坦白的说,求你们放过我吧,您那豪华的小轿车我可坐不起,我自己的小破自行车骑惯了,比较舒适自在。然后就继续做自己的小本买卖,不掺和政治上的事。说实话,以载涛的身份能做到这一步,确实挺不容易的。
总的来说,清朝灭亡后的官员结局,要按时间线和官员的职务来划分。如果是手握实权,尤其是军权的官员,大多数都在民国混的顺风顺水。如果是闲差,那基本上就没人搭理了。脸皮稍微厚一点的,会巴结民国的官员给自己谋个一官半职。脸皮薄的就退出政坛,选择隐居生活。因此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民国建立后,前清的汉人官员只要不是刻意与民国对抗,大多都能安度晚年。甚至很多官员改头换脸,直接就当上了民国的高官。
清朝被推翻之后,那些大臣都是什么样的结局?
首先,清并非是被武力推翻的,而是和平交权的,所以当时清灭亡后,前清的中央、地方机构并未被替换,很多衙门都只是将官署和官职的名称更换,但主官却依旧是前清官员。简单地说,前清的灭亡,民国的成立,在最开始就是属于换汤不换药的类型,只是涉及到政权的更迭,并不涉及到官员的更换,实质上当时中国还是有很多地区依旧是前清的官员在主政一方。
之所以会出现前清的官员依旧在民国的政府任职,其原因主要有二点:其一因清朝是以和平的方式亡国,各地皆以和平的方式归顺新政府,而民国政府为了稳固新政府对于地方的统治,因此对于和平归顺新政府的前清官员,除非是罪大恶极,不然就一概不予撤换,以此来避免因官员的变动而出现地方不稳的问题。
其二民国政府的上层统治者皆为前清大臣。民国能取代前清,靠的就是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段芝贵、孙传芳等前清大臣,若不是他们临阵倒戈,前清断不会那么快就亡国。前清亡国后,这些临阵倒戈的大臣们是获得了巨额的回报,皆成为了新政府的掌权者。
想想看,前清的老臣做了新政府的掌权者,前清其他大臣的待遇还会差吗?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等皆与前清的很多官员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或为姻亲,或为师生,或为朋党,或为好友,或为同乡,或为同科,如段祺瑞与前清重臣李鸿章六弟李昭庆有姻亲关系;袁世凯就与前清湖南巡抚吴大澄、两江总督张人骏、两江总督端方、邮传部尚书张百熙、直隶总督杨士、陆军部尚书荫昌、江苏巡抚陈启泰、直隶总督周馥、吏部尚书陆宝忠等有姻亲关系。
中国的官场自古就习惯讲关系,办事也好,升官也好,都要去讲讲关系,若跟你有关系,哪怕是八竿子都打不着的关系,凡事也都会留一线,能照顾你就会尽量照顾你,这就是所谓的“官官相护”!由此,明白了古代中国官场的行事法则,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民国初期,新政府内还会充斥着前清的官员,无他,因为关系。
总得说,民国初期,因整个大环境就是前清官员充斥新政府的官场,所以清亡后,前清多数官员的结局都不差,多数就是换一身官服,从前清的官员变成了民国的官员,依旧享受着人上人的生活。而就算是没官做,在他们同僚的帮助下,他们也是无性命之忧,凭借着此前为官的积蓄,安然的在各地做着一个舒舒服服的愚公。
为了让读者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前清官员在清亡之后的都有着什么样的结局,这里简单的列举几位前清官员。
•东三省总督赵尔巽
1912年,清亡后,身为东三省总督的赵尔巽并未被罢免,因袁世凯需要借助他来稳定东三省的局势,避免东三省这一满清龙兴之地出现动荡,所以民国成立后赵尔巽被任命为奉天都督,依旧为东三省主官。
赵尔巽是满清死忠分子,此时虽担任民国的官职,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担任奉天都督没多久,就伙同张作霖、袁金铠等人,就派军对东三省全境的革命党人进行围剿,军队所到之处是片甲不留,百姓苦不堪言。最终,赵尔巽此举激怒了全国的革命党人,在重压下,袁世凯虽有心保下他,可也无可奈何,只能是将他撤职。
当然,赵尔巽虽被撤职,但在袁世凯的庇护下,却并未被查办,他是安然落地。赵尔巽虽罪行累累,但在满清遗臣中的影响力却很大,而当时满清那些遗老遗少在民国的影响力也是很大的,所以为获得这些遗臣的支持,袁世凯对赵尔巽是极尽拉拢,在赵尔巽屠杀革命党人事件风头过后,袁世凯就几次邀请赵尔巽再次前往政府就职。对于袁世凯的拉拢,官瘾很大的赵尔巽自然不会拒绝,之后他就任民国国史馆馆长一职,负责编修清史。
•直隶总督张镇芳
张镇芳,清亡后,在亲戚袁世凯(袁世凯兄嫂之弟)的庇护下,任河南都督兼民政长,执掌河南军政大权。
1914年,因张镇芳肆意屠杀革命党人,惹怒了河南百姓和革命党人,他们联合要求袁世凯将其撤职查办,迫于无奈,袁世凯只得将张镇芳撤职,由段祺瑞兼任豫督。袁世凯死后,张镇芳参与张勋复辟,被委任为议政大臣兼度支部尚书。
张勋复辟失败后,张镇芳以内乱罪被审判,本来他是要被判无期徒刑,但是在段芝贵等民国军方大佬的保护下,他最后坐牢3个月就重获自由。出狱后,张镇芳弃政从商,担任盐业银行董事长,此后再未介入政治,直至病逝。
•两江总督张人骏
张人骏,武昌起义后,他曾依仗张勋的兵力与革命军负隅顽抗,但是最终不敌,坐着日本军舰只身逃往上海。此后,张人骏一直隐居在青岛,再未从政,直至病逝。
•两广总督张鸣岐
张鸣岐,清亡后,由两广总督摇身一变,变成广西民政长,执掌广西民政事务。1915年改任广东巡按使。袁世凯称帝后,被封为一等伯爵。护法战争时,张鸣岐见袁世凯大势已去,为避免自己被清算,遂赶紧辞去所有职务,先逃往上海,后逃亡青岛隐居了起来。
•湖广总督瑞澄
瑞澄,武昌起义时,他弃城逃亡上海。之后闻听清政府欲治其罪,遂再逃日本。清亡后,返回上海,此后再未从政,直至病逝。
•陕甘总督长庚
长庚,武昌起义后,他自觉清朝大势已去,遂将总督大印交给布政使赵惟熙,之后再不问政事,二年后病逝。
•云贵总督李经羲
李经羲,武昌起义后,云南亦发生起义,不久云南起义军首领蔡锷将其礼送出境,出走青岛。清亡后,李经羲历任政治会议议长、参政院参政、审计院院长等职。1916年被黎元洪任命为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5月,张勋复辟,李经羲拒绝张勋的招揽,辞官归隐上海。
从以上清末的地方末代总督的结局来看,我们就可以从中窥视清亡后,前清大臣们的结局,他们或继续在朝为官,或辞官归隐,除了极少数自己作死,或是在清末顽强抵抗革命党人继而战死的,多数都是舒舒服服的安享晚年,渡过余生的。
清朝被推翻之后,那些大臣都是什么样的结局?
1908年12月2日,清政府匆匆为溥仪举办了一场登基典礼,不过,当时只有3岁的溥仪却哭哭啼啼地吵闹:“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
摄政王载沣眼见儿子哭的厉害,只好好声好气地哄道:“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典礼一结束,所有人便忍不住对载沣所说的“快完了”这句话议论纷纷,他们也忍不住在想,清朝是不是真的快完了?
载沣也没有想到自己会一语成谶,他费尽心机去扶救的清王朝真的快完了。
溥仪仅仅当了3年的皇帝,便在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宣告了他皇帝生涯的结束,也宣告了已经享国276载的清朝的统治的结束。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不过,这场开创新时代的革命却始于武昌城中的一声不可控的枪声。
最终,这声爆炸声愈演愈烈,演变成了一场推翻腐朽清王朝的统治的革命。
那么,当清王朝被推翻之后,曾经效命于它的王公重臣们后来又得到了怎样的结局呢?
先说摄政王载沣,载沣实际上早在溥仪退位之前,便已经此职回家了。
1911年10月,蒋翊武和孙武等人在武昌秘密策划起义,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孙武因试验炸弹不慎被炸伤而住院,蒋翊武也因爆炸事件被迫逃离武昌,但是武昌起义却仍然在清政府的步步紧逼之下爆发了。
武昌之事一起,载沣便迅速发布了命令,让陆军大臣荫昌率军南下镇压起义军。
然而,荫昌却没有足够的威望去指挥地方军作战,他虽然是北洋军中的老人,却也没有能力和威望去指挥由袁世凯一手打造出来的北洋军,所以清军在荫昌的指挥下,在和起义军的作战过程中竟然连连失利。
载沣在迫不得已之下,不得不请袁世凯出山,让袁率领北洋军去打起义军。
此时,待在皇宫里的隆裕太后也忍不住跳了出来,她虽然没有她的姑姑慈禧的野心和权力欲,可是或多或少也总有一点想要尝一尝权力的味道的想法,所以,她便不可避免地和载沣产生了冲突。
载沣也很无奈呀,他也想让清朝能够继续撑下去,可是,局势已经到了凭他的能力无法挽回的地步了。
1911年12月6日,载沣向隆裕太后请求辞掉摄政王一职,隆裕想要权力,此时的他也只能老老实实地给,这多少有点引咎辞职的意思,谁让他连一个小小的武昌也打不下呢?
隆裕一见载沣这么识相地提出辞职,她自然也乐得配合,所以想也没想地便答应了。
只是,载沣辞职后,隆裕显然更应付不了这么复杂的局面,被袁世凯一吓唬,便脸色苍白地点头答应让溥仪退位了。
载沣辞职以后回王府里老老实实地带着,闲时喝喝小茶,看看书,还给自己弄了个“书癖”的雅号,生活过得倒也自在。
他在辞职后对政治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关心,即便是张勋在1917年复辟之时,他也没有参与此事,溥仪在1932年被日本人带去东北任执政之时,他也自始至终没有太多的热情,即便溥仪和日本人极力想将他留在伪满,他也想尽一切办法逃了出来。
1950年,兜里日渐拮据的载沣,以90万斤小米的价格将醇亲王府卖给了“国立高级工业学校”,这也算是一件颇有先见之明的事。
1951年2月3日,载沣在京病逝,虽然他的晚景如今看来颇为凄凉,可到底是保住了自己的气节,没有像他儿子一样背负一世骂名。
说完了载沣,再说另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物——袁世凯。
袁世凯发迹于总督朝鲜时期,崛起于小站练兵,巅峰时坐上了中华民国总统的位置,不论是对于清朝,或是对于中华民国,他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历史人物。
袁世凯从朝鲜回国后在李鸿章的举荐下去了天津小站,为清政府编练一支在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之后能够拿得出手的新军,这支新军后来虽然被编入了武卫军,不过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之时袁世凯恰好率领所部去了山东,所以另外几支武卫军几乎全军覆没之后,袁世凯这支却完好无损。
八国联军侵华之后,袁世凯手里的北洋军几乎已经成为了清政府最后的精锐。
所以,载沣在1908年一上台便为了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将兵权收归皇室,一出手便罢免了袁世凯的官职。
只不过,在武昌起义爆发后,因为荫昌在前线失利,眼看着局势越来越紧张,载沣不得不选择向袁世凯低头,请他出山率军镇压起义军。
殊不知,袁世凯一出山,在拿回了北洋军的指挥权之后,又想法设防地拿到了载沣花了3年时间和无数心血训练出来的禁卫军的指挥权,如此一来,局势便几乎完全系于袁世凯一人之身了。
只要袁世凯继续效忠清政府,挥挥手便能镇压起义军;可是,如果他要倒向革命党阵营的话,清政府的国祚便也到头了。
最终,袁世凯被革命党“虚临时总统之席以待袁君反正归来”的承诺所吸引,投入了革命党一方,从而北上迫使溥仪退位。
清朝倒台后,袁世凯也如愿以偿地坐到了中华民国总统这个宝座上。
袁世凯本能够凭着辛亥革命之功成为书上的英雄,却被一场失败的帝制复辟活动所累,成为了书上的“独夫民贼”,让人不胜唏嘘。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被迫取消帝制后没过多久便因病去世了。
说完了载沣和袁世凯,再说说善耆和绍英这两个人。
善耆是十二个铁帽子王之一,若说善耆名声不显的话,那么,他的女儿——日本间谍川岛芳子绝对是近代史上一个尽人皆知、也尽人唾弃的历史人物。
汪精卫之所以在策划刺杀载沣不成反被逮捕之后,不被砍头,还能够活着等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这里面便少不了善耆的“功劳”,当时愤怒的载沣曾想砍了他的头,但是被善耆给劝住了。
清朝灭亡之后,不甘心的善耆一直试图借助日本人的势力复国,最后于1922年抑郁而终。
绍英此人虽屡任要职,不过能力一般,被溥仪评为“出名的胆小怕事的人”。
1924年冯玉祥派鹿钟麟到紫禁城驱逐溥仪时,便是绍英代表溥仪去和鹿钟麟交涉,从而为溥仪离开皇宫多争取了几个小时。
溥仪被驱逐之后没过多久,绍英便在1925年一命呜呼了,也算是陪清朝走完了最后一程。
清朝被推翻之后,那些大臣都是什么样的结局?
谢邀。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内部迅速崩溃,1912年,随着一纸退位诏书,清朝成为历史。
由于清朝灭亡得太快,而且没有经过大规模地对抗,大臣们的结局,也随着自己的选择而不同,悦史君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可以管中窥豹。
第一,清朝湖广总督博尔济吉特·瑞澄
博尔济吉特·瑞澄出身显贵,在江苏为官多年,1910年担任湖广总督。
武昌起义爆发后,博尔济吉特·瑞澄立即逃跑到上海,后来怕被朝廷治罪,又去了日本。
清朝灭亡后,博尔济吉特·瑞澄回到上海,直到1915年去世。
在自己的驻地发生大事,博尔济吉特·瑞澄显然有重大责任,但他只顾自己逃生,之后的岁月估计也不好受吧。
第二,清朝广州将军、两广总督张鸣岐
张鸣岐是举人出身,由于得到清末重臣岑春煊的赏识,开始平步青云,1911年担任广州将军、两广总督。
武昌起义爆发后,张鸣岐立场多次变换,最后连夜逃跑到香港,接着去了日本。
袁世凯上台后,张鸣岐积极支持,再次获任广西巡按使、广东巡按使等职务。
袁世凯去世后,张鸣岐先后在上海、天津等租界隐居,秘密与日本人勾结。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鸣岐彻底投靠日本人,成为汉奸,直到1945年在唾骂声中去世。
第三,清朝江苏巡抚程德全
程德全是廪贡生出身,由于黑龙江都统袁寿山的赏识,逐步成为齐齐哈尔副都统、黑龙江将军等。
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程德全成为江苏巡抚,武昌起义爆发后,程德全被推举为江苏都督。
袁世凯当政后,程德全逐步退出政坛,1926年出家为僧,直到1930年去世。
第四,清朝四川总督赵尔丰
赵尔丰没有考取功名,以纳捐进入仕途,后来得到山西巡抚巴岳特·锡良的重视,曾武力解决地方土司,平定西藏叛乱。
1911年,赵尔丰成为四川总督,由于镇压保路运动,被各方反对。
武昌起义爆发后,赵尔丰企图稳定局势,但被抓捕后枪杀。
第五,徐世昌
徐世昌是进士出身,早年与袁世凯有交情,后跟随袁世凯小站练兵,成为军机大臣、兵部尚书、钦差大臣、东三省总督等职务。
清朝宣统元年(1909年),徐世昌被任命为体仁阁大学士,武昌起义爆发后,徐世昌与袁世凯联手,担任太傅太保,最终让袁世凯成为大总统。
1915年,徐世昌担任北洋政府国务卿,但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辞职避居乡下。
1918年,徐世昌担任北洋政府大总统,直到1922年在直系首领曹锟逼迫下,到天津做了寓公。
1939年,徐世昌去世,此前曾多次拒绝日本人拉拢,没有当汉奸。
……
可能还有其他的出路,但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他们的选择,也只是上面的框架罢了。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文史专家,作家,多平台签约作者,观止读书会发起人,书评人,文学专栏主编 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清朝被推翻之后,那些大臣都是什么样的结局?
有钱的依旧有钱,有势的依旧有势。失去只是权力,有能力依旧可以在新朝高官得做。没有能力的也依旧可以富家翁。但无一个为大清国捐躯的。更没有一个保家卫国的,乾隆在世之日,嘲笑明思宗崇祯一朝无为国捐躯之忠臣,但如果地下有知,看到他后世子孙的行为,是否觉得自己笑的太早?而那些落魄王孙甚至不如明末宗室。
我们现在就以满清所谓“立宪”成立的皇族内阁的主要成员最终结局,也就此品评满清是如何作死的。也可以看出大清不亡也真是老天无眼。当然大清朝真是有人才啊,但人才都是汉臣,满人宗室如猪狗,大清一亡国。这些人连要饭都不不会。由此也可以说明大清亡国也真有点理所应当。在公元1911年5月8日。也就是就是宣统3年。满清政府成立由十三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十三人中,满人九人。具体如下: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时年73岁(宗室)
- 内阁协理大臣:那桐(54岁)、徐世昌(56岁。袁世凯挚友)
- 外务部外务大臣:梁敦彦(54岁)
- 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宗室。后改授理藩大臣。主管地方边疆民族。45岁)、赵秉钧继任(袁世凯心腹。52岁)
- 度支部度支大臣(财政部):镇国公载泽(宗室。43岁)
- 学部学务大臣(教育):唐景崇(67岁)
- 陆军部陆军大臣:荫昌(52岁)
- 海军部海军大臣:贝勒载洵(宗室,26岁)
- 法部司法大臣:绍昌(宗室,54岁)
- 农工商部农工商大臣:贝勒衔溥伦(宗室,37岁)
- 邮传部邮传大臣(邮政电报):盛宣怀(后免职。67岁)唐绍仪继任(袁世凯心腹。49岁)。大清的“内阁”真是皇族大聚会啊,而且基本上都是宣宗道光的直系子孙。我们以几个最优秀的来说,海军大臣载洵。这位26岁大清最高海军统帅(人家的军衔可是海陆大元帅)居然晕船。这真是蔚为奇观了。在宣统二年,满清准备再建北洋舰队,派载洵去英国考察,载洵去英国第一件事是就是逛妓院,而奇异的是,那个风尘女子居然拒绝给载洵服务,大清的脸都丢尽了。在辛亥革命以后在北京、天津闲居。钱自然是不缺,但值得称道的是在日军侵华期间,载洵坚持气节,拒绝到伪满州国任职。民政部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就是大名鼎鼎的川岛芳子的父亲。可以说,善耆在辛亥革命以后,把一切的精力和家财都用在恢复大清上了,善耆可是大清嫡系皇族、是豪格十世孙。善耆在满清属于在开明之辈。释放了刺杀监国摄政王的汪兆铭、辛亥革命的时候,拒绝在清帝退位诏书上签字,两次发起满蒙独立运动,均以失败告终。在旅顺病逝。在所有内阁皇族中,最混蛋就是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了。奕劻属于远亲宗室,是有清一代最无能,最贪婪的“宰相”。以批发和零售大清官员的职务和官位公司发家。公司大号是“庆记官员贸易公司”一手交钱,一手给官,童叟无欺,而且奕劻颇有超前意识,知道大清的银行不保险,庆王的银子都存在英国银行。仅在汇丰银行存款高达712万英镑。在英国本土一个带花园豪宅不过3500英镑,谁说大清没有钱。奕劻家就比大清的国库有钱。
- 而汉臣呢,各个都是社会精英,执掌大清外交的梁敦彦,美国耶鲁大学学习第一名(差一年毕业),你能想象到大清的外长居然是美国常春藤大吗?在辛亥革命以后。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因为支持张勋复辟,后被通缉。又解除。在天津病逝。结局也算不错。副总理大臣徐世昌,进士出身,袁世凯一生挚友。但反对袁世凯称帝,但在袁世凯去世以后。主持了袁世凯的葬礼。对袁世凯的子女也颇为照顾,辛亥革命以后,出任北洋政府总统。有“文治总统”“翰林总统”之称。国民党政府对徐世昌评价颇高。国府主席林森以国家元首的名义为徐世昌下褒奖令。邮传部大臣,盛宣怀。晚清和民国初年第一首富,有近代中国商父”之称。中国的轮船招商局,中国电报总局。都是盛宣怀首开,交通大学和天津大学的前身都是盛宣怀创建的,而且中国红十字会第一任会长就是盛宣怀。而且盛氏家族至今不衰,历经晚清,北洋,民国,当代。依旧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 可以说,在晚清时代,真是群雄并起,真是应了那句话,乱世出英雄。但对于一个皇族来说,几百年的锦衣玉食,如同猪狗一样圈养起来的宗室,根本无法出现人才了,从根子上已经腐败了。这是制度造成了,和他们本身关系不大,指望这些宗室来“恢复”大清实在是有些为难他们。
-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