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武将真在阵前单挑吗?士卒为啥不一拥而上恁死那上阵的铁憨憨呢?

趣谈答案:大家还是洗洗睡吧,在真实的战役过程中没有这种铁憨憨。

有趣的赤壁之战

整个三国的绝大多数战役可能很少有人能娓娓道来,但唯独赤壁之战几乎是整个三国当中经典当中的经典。

无论是诸葛亮草船借箭还是求东风亦或者火烧赤壁,这里面的所有经典战役足以载入史册。

但是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是这场战役当中,曹操损失的人马以及他损失人马的真实数据。

当时的历史情况混乱,再加上各种野史杂乱无章,我们只能得出一个大概比例,将近3/5甚至是一半以上。

这样大的一个战役折损率就必然导致会有部分高级将领去世,对吗?

如果我们真的这样认为,那可真是大错特错了,整个三国演义当中的赤壁之战当中,除了那两位被曹操杀掉的高级将领之外,再也没有任何一位高级将领去世,这些高级将领陪着曹操溜达一个来回,就都跑了回去。

真实的三国战役

三国战役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将军坐镇中央,然后看着大家伸手招呼所有的人吱呀呀的往前冲,然后将军还是坐镇中央。

如果说发生某些特殊的情况,或者某些不可预测的事情发生,将军可以随时随地被这些士兵们给领回去。

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一种状态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任何一次战役高等级将领往往是死一个少一个,任何一次战役都必须保证高等级将领的存活率。

真实的一对一单挑

那么历史上有真实的1对1单挑事件吗?答案还是有的,只不过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夸张罢了。

在真实的历史上1对1单挑事件往往发生在春秋时期以及春秋之前。

之所以发生在那个时间阶段,是因为那个时间阶段有着对应的礼仪约束,那个时间阶段似乎更加倾向于一对一单挑。

而这种1对1单挑往往指的是这两个人的战役决定了这两个国家的战役,如果你打不过他,那么就需要割地求和,如果你打得过,你就可以对对方施加压力。

只不过后期兵法的蔓延以及大家对于战役的多重认定,导致这样的战役越来越少。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三国演义》中,武将真在阵前单挑吗?士卒为啥不一拥而上恁死那上阵的铁憨憨呢?

罗老先生喜欢单打独斗,比如过五关斩六将,在东岭关,守关将领孔秀明知道打不过关羽,但还是要决斗,不知道关闭城门,乱箭射死关羽。这是小说为了情节需要,安排的剧情。

但在真实的战斗中,虽然纯粹的单打并不多,但集团冲锋,基本上还是一对一的单打。

两军对垒,摆好架势,不一定先是主将对阵,一方战败之后才开始厮杀。大多是情况下,一开始,一声令下,就直接进入混战阶段。

在冷兵器时代,如果士兵训练有素,基本都是兵对兵、将对将。作为战将,武力值一般会高一些,杀几个小卒解决不了问题,主帅不跑士卒不敢撤退。步兵对步兵,骑兵对骑兵,将领对将领,这也是作战的基本法则。确切地说,就是集体单挑。类似于近、现代战争中,拼刺阶段的白刃战。

一方士卒集体去恁对方的主将,那么,对方的士卒也会集体来恁自己一方的主将。否则,那对方的士卒就是木憨憨,对方的主将也不干哦。

襄樊之战,就是典型的士卒集体去恁对方的主将。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进攻襄樊,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派遣徐晃率领大军来抵抗关羽。

关羽与徐晃是老乡加好友,二人阵前叙旧聊天。之后,徐晃下令全线出击,得云长首级者,赏金千斤。

关羽惊恐,两军混战,关羽被击败,徐晃长驱直入,连破关羽十道鹿角营寨,大败关羽。

如果一对一单挑,徐晃未必就怕关羽,但绝对没有战胜他的把握。徐晃也不傻,就采用士卒集体恁他的方式,打群架,把关羽打败了。

这是一般古战法通行的法则,否则还要那么多士卒干嘛。除了几个勤务之外,就要一个主将就行,罗老先生何必,一弄就是几十万、上百万的军队对阵。

因此,战场不是跑码头、闯江湖,动不动就单挑。利用士卒去恁死对方主将是通行的方法。这就是诸葛亮坐在小四轮上,照常指挥战斗的原因。

诸葛亮会这一招,别人也会。士卒不给力,再硬的铁憨憨也不仅恁。

《三国演义》中,武将真在阵前单挑吗?士卒为啥不一拥而上恁死那上阵的铁憨憨呢?

铁憨憨——容我先笑一会……

评书演义电视剧中两军对垒时,双方摆出阵势,其实说白了就是让当兵的站稳了。

主动的一方派出一员大将,被动的一方主将一声吆喝:“谁替我擒杀此贼?”

后面一将应声答到:“末将愿往。”然后催马出战。

到了阵前二人还要寒暄一会:“来将通名,我不杀无名之辈。”

对方应道:“我乃无名是也。”

然后双方开撕,大战多少回合之后,一人不敌被斩于马下。失败的一方士兵赶紧上前抢夺尸体,胜利的一方趁势冲杀,战争完。

如果古代行军打仗真的如评书演义电视剧那样,我保证历史上不会出现名将,武庙当中那八十多人都活不过第二仗。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战争也简单了,就像西方决斗一样,双方各派一个高手,互相打一架就好了,也不用血流成河尸横遍野了。还可以再简化一下,互相猜个拳决定胜负更好。

祖先为我们总结了众多军事规律谋略,结果我们却在战场上单挑,丢不丢人?其实真实的两军对垒有着繁琐、缜密的流程。

《孙子兵法·始计篇》写的清楚:“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就是上下一心,生死与共;天是气候变化,四季更替;地指路程远近,地势情况;将则看是否具备军事素养,阵法变化;法则是军队组织是否完善,是否做到令行禁止。

按照小说中的情节举例来说,双方军队对垒,首先会射住阵脚,也就是说双方先保持一个安全距离,弓箭射程之外。

下面的工作就该由主将和他的参谋人员完成了,这时候也就开始了双方的斗智斗勇。

主将会先观察对方情况,尽可能的做到知己知彼。首先观察的就是对方旗帜,看对方来的是何人,竖了多少面旗帜,都是什么颜色。通过这些可以大致判断对方来了多少人马,有什么军种。因为古代战场通讯主要靠旗帜来完成,旗帜的情况可以代表一支军队的大概情况。

有个成语叫“偃旗息鼓”,其中的“偃旗”就是隐藏自己旗帜的情况,迷惑对方判断。

接下来,一方会派出小股部队试探性的攻击。试探攻击有两个考量,一是试探敌方战斗力、士兵士气,二是可以透过对方的反应来探测对方的旗语,比如说哪面旗子晃动会出动哪个兵种或者哪个方队。

等双方试探完了,正式进入交战环节,这时候就考验军队的阵法训练成果和军纪了,同时也十分考验将领的随机应变的能力了。历史上的名将无一不是战场应变高手。

一般来说,古代打仗都是以上流程,但也并不需要教条。

《宋史·岳飞传》中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岳飞之所以能够称为武圣,战场应变能力绝对是超乎常人的。

说了常规操作,那肯定是有非常规操作的,电视剧中那种单挑就属于非常规操作的一种。

战场单挑又叫斗将,斗将的目的不是说决定战争胜负,而是打击对方士气。

有时候士气决定了军队战斗力,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士气没了,士兵战斗力再强,也只是刀俎上的鱼肉,明朝的土木堡之变就是最好的例子。明军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可是面对蒙古人的进攻竟然瞬间土崩瓦解。

历史上的斗将名将也不少,例如三国时期的吴国甘宁、蜀国关羽、张飞、魏国的张辽,隋唐时期的史万岁、尉迟敬德、秦琼,都是著名斗将,也就是常说的那种“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的人物。

不过隋唐以后,斗将越来越少,为什么呢?因为武器越来越先进,俗话说“武功再高也怕菜刀”,任你神功护体,我一个烧火小兵用弩用火枪就办了你了,还斗什么斗?如果还傻不拉叽的冲出去斗,那真的是铁憨憨了。

《三国演义》中,武将真在阵前单挑吗?士卒为啥不一拥而上恁死那上阵的铁憨憨呢?

三国演义》中的武将单挑是真实存在的吗?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现代许多人对古代战争的印象是两军交战前主将先单挑,然后士兵冲锋厮杀,结束一场战斗。

对主将来说,两军阵前单挑确实是展示自己武艺的大好时机,还能振奋士气,但作为一支军队的主帅,阵前单挑,或亲自冲锋,往往会让自己暴露在十分危险的位置,甚至有丢掉性命的后果。然而战场上从来不缺好勇斗狠的猛将,只要有单挑的机会,他们也会欣然接受挑战,争取击败敌将,提高本军士气。

在真实的三国时代,猛将倒是不少,著名的有关羽在白马之战中单骑杀入袁绍阵中,斩获颜良的首级;张辽在合肥之战中单骑杀入孙权阵中,差点儿生擒孙权;文鸯在乐嘉之战中单骑杀入司马班阵中,如此六七次,斩杀数百员魏军,击退司马师的追兵。

但是以上三员猛将都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单挑,史书明确记载的单挑仅有这么几例:

1,吕布单挑郭汜

王允、吕布诛杀董卓后,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领兵杀回长安。郭汜驻扎在城北,吕布开城门找郭汜挑战,郭汜接受挑战。两人随后进行单挑,吕布武艺高强,一矛刺中了郭汜,郭汜的部下赶忙救走郭汜,双方于是各自罢兵。

2,孙策单挑太史慈

扬州刺史刘繇派太史慈侦查孙策的军情,太史慈带着一个骑兵出发后,正巧遇上孙策,孙策当时正带着韩当、黄盖等十三个部将。太史慈毫不畏惧,与孙策进行单挑,结果孙策夺去太史慈的手戟,太史慈也夺去孙策的头盔,双方打了个平手。

3,庞德单挑关羽

庞德本是马超的部下,后来投降曹操,受到重用。庞德在救援樊城时,扬言要亲自与关羽决战,杀死关羽,以报答曹操提拔之恩。庞德到达战场后,果然与关羽进行单挑,并射中了关羽的额头。

吕布虽然刺伤郭汜,依然没能保住长安;太史慈虽然和孙策打成平手,也依然没能保住扬州;庞德虽然射伤关羽,最后依然难免兵败被杀。由此可见,真正决定战争结果的并不是将领的武艺,天时、地利、人和只有完美结合在一起,才会改变整场战争的形势。

《三国演义》中,武将真在阵前单挑吗?士卒为啥不一拥而上恁死那上阵的铁憨憨呢?

《三国演义》中的的阵前挑战并不存在,所谓的阵前挑战都是为了提高小说的可读性。士兵为何不一拥而上是因为没有用,哪个武将都不是单独一人去攻城掠地的,自己本方也会有士卒在身旁护卫。

阵前单挑根本不存在

古代的武将是一直军队的统帅、军魂。一个支军队是否能够取胜,主要在于将领的指挥和士兵的骁勇善战,二者缺一不可,那么武将在古代战场必然处于军队的中间位置。

武将必须具备战场应变能力,那么就需要处于一个便于自己观察全局的地方,便于自己对周边情况的改变的做出应对之策。如果武将在阵前指挥军队,那么不能确保后方的情况,不能最大化的发挥军队的力量。

所谓的阵前挑战只是为了增加小说的可读性,和对武将的一种美化。在《三国志》中对关羽斩颜良的记载可以说明武将在对阵时所处的位置。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摘自《三国志》

这段记载说明了颜良在作为武将,身处于中军位置,而并不是部队的前沿。

小说把武将过分神化了。武将也是人,只不过比寻常的士卒武艺高而且有军事指挥能力。一个武将再厉害,面对五十名士卒围攻下场也是一个死。举例说明,两百个士卒站在那不动任由你斩首,你杀掉全部吗?答案是不能,因为体力根本就不允许。

士卒为何不一拥而上

按照武将所处的指挥位置,士卒一拥而上也没有用。而且就算武将在阵前,那么敌方士兵压上来也不能直接接触到武将,因为不是一个人去单挑对面几千甚至几万人马。敌方士卒一旦发起冲锋,那么本方的士卒一样会一拥而上,最后的结果还是不能接触到武将。

总结:在战争中一个人的武力是有限的,但是武将的一个好的谋略是可以带领军队获得胜利的。所以古代小说中描述的阵前挑战存在性太低。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历史。

《三国演义》中,武将真在阵前单挑吗?士卒为啥不一拥而上恁死那上阵的铁憨憨呢?

这个问题,你看下春秋战国的的战争记载其实就已经有答案了。那个时候“单挑”就已经不是骑马而是战车,叫做“至师”一般3个人;到了战国后期就不怎么守这个规定了,所以三国时期基本不可能出现武将“单挑”的事情!放冷箭的倒是很多!关羽、夏侯惇都领教过!

另外,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战场上单挑是最能体现一个武将的能力的,很多人都喜欢研究和讨论三国里的谋士和武将,看谁的战斗力强一点,在古代,上了战场,真正能让两位武将单挑的事情是很少的,如果有,也就那么一两次,特别是在三国中,两军交战,根本不会让两员大将对干,看过电视的人都知道,三国演义里,绝大部分两军交战,都是主将上场开打。

都说关羽厉害,过五关斩六将,单挑能力最强吧,只要大将在阵前的单挑中得胜,自己这边一般就能占据主动权了。但真正的战争不是这么一回事,哪能这样打仗的,只能在电影里才能这样吧?

在中国古代,只有春秋之前的战争中有约定俗成的单挑,在当时叫做“致师,单挑也不是骑马,而是开着战车上阵。

而在打仗时,这些贵族兵很讲究礼数,一般会用战车进行单挑,当时的战车上有3个人,一个人当司机,一个人拿着长兵器,另一个人用弓箭。

像单挑这种场面,很少见,不可能,一场战斗,由一个主将的胜败而决定的,在春秋战国时期,都是开战车单挑,到了三国,根本不存在单挑的行为,都说关羽单挑很厉害,过五关斩六将。

哪赵云怎么讲,从百万曹军救出阿斗,战斗力不低吧,要说在三国中,单挑能力最强的应该不是关羽,赵云应该在关羽前面,说到单挑,在秦汉时期,项羽可以说,无人能敌了吧。像这种单挑的模式,在战场是不多见的,但是,这种模式却很受后人喜爱,影响还蛮大的,特别是日本人,对这种武术精神非常看重,可以说,都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吧。

日本很多人都喜欢看三国,特别喜欢三国中的武将之间的单挑,单挑在日本却曾经很普遍,学的还真像,如果两军交战了,谁还会关心你和谁单挑,搞不好,放一只冷箭,一箭射死你,谁还跟人单挑,其不是开玩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