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时期位于汉阳的曾国对于周王室起到了哪些作用?

趣谈答案:曾国对周王室的主要帮扶是控制随枣走廊,体现周王室威慑力和掌控力;次要帮扶为掌控青铜器、拓宽发展枢纽、牵制楚国南下。曾国可以当做一枚棋子,而且是周天子手中相当重要的棋子,直接关系到周天子的半壁江山。

曾国的地理位置

曾国在哪?它是一个诸侯还是一个区域型掌控之所?曾国又是怎样崛起的?战国七雄好像也没听过曾国呀。

  • 《左传》的引子

曾国这个古地名,在很久之前的一次古书阅读中有幸查阅过。只不过,那时候的曾国不叫曾国,而叫随国。

汉东之国,随为大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汉阳之处的所有诸侯国全部拿捏出来,随国是大哥大。

那么,这仅仅是随国,为什么会牵扯到我们今天要谈的曾国呢?问题出就出在这里了:随国和曾国是同一个国家,我们姑且可以这样认为,目前史学家已经做出定向推断。

  • 曾国的定居之处

目前史学界最为出名的是叶家山墓葬群,而根据对应的墓葬解析,三座著名墓葬全部为曾国墓葬(诸侯葬)。

于是,我们可以继续做一个大胆揣测:曾国墓葬的主要地就在叶家山,而这一片区域基本可以称之为曾国的实际控制区域。(这一点与春秋战国墓葬文化相关,可以认为:正常情况下,墓葬出处与诸侯实际掌权地相符)

  • 随枣走廊的言论

曾国在春秋时期以及战国时期进行了数次迁徙,我们不由得好奇起来:一个国家如此频繁的迁徙,它的目的是什么?曾国最开始的初衷又是什么?

目前已知的曾国可能浅析之地为:叶家山、苏家垄、随州、郭家庙。这四处地方,虽然区域相差较大,但一直在牢牢掌控一个地方:随枣走廊。

没错,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曾国终其一国,只是在随枣走廊不断晃荡,而曾国的势力分配,似乎也在一直满足上层需求。

随枣走廊的重要性
  • 随枣走廊的地理优势

随枣走廊连接两处地方,分别为:江汉平原和南阳盆地。

在春秋战国时期,农耕技术尚未出现技术性突破(已有技术性突破除外,因为这些高端技术仅仅是在诸侯上层贵族流传,并未传递给下层)。所以,春秋战国时期,掌握一大片土地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在农耕不发达的年代。

因为农耕不发达,无法保证土地原有收获数量的前提下,就必须冲着土地数量去了。这也是为什么,秦襄公在分配到一小块破土地的时候,迫不及待地发出了《求贤令》。

随枣走廊在春秋时期,是华夏重要的南北通道,也是一处非常重要的地缘区域。只要控制随枣走廊,就可以掌控汉江平原和南阳盆地。

  • 曾国的左右腾挪

既然随枣走廊如此重要,那么曾国只要一心扑在随枣走廊上,死命的守护就可以了,干嘛四处溜达呢?(四处迁徙)

营宅汭土,君庇淮夷

这句话,直接点出周王室对于曾国的重视程度。碍于这句话前后还有很多句(约莫百字),全都捣鼓出来实在是有些为难,我们可以单独看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准许曾国适应当地环境,管理淮夷地区。好的,我们只要能证明淮夷地区一直在不断变化,就能得出为什么曾国在不断迁徙了,对么?

曾国作为一个管理者,必须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否则的话根本折腾不下来。而这句话,除了表面意思之外,还有更深层次考量:彻底放权给曾国。

这在春秋时期是很少见的,让一个小国家直接掌控大片区域,并且起到监视作用,想想都有些后怕。

周王室全面放权的背后,则是对曾国的百分百信任。不信任诸侯国,也绝不会做出这等举动。

  • 周王室的直系掌控力

周王室的掌控力没我们想象的那样大,可也相差不多。因为周王室一直在前进的路上,从未后退过半步。

最开始周天子一统天下,仅仅是统一了平原的一小块地方。只不过,四周尚有强敌再加上自家兄弟们也有分封的渴求,分封制正式实施。

尽管站在现阶段来看分封制有着各种缺陷,可这是周天子所能够采取的最有效的管理措施了。当时的交通不发达,百姓们相互沟通也很困难,要想做到一朝天子令,千军万马来相见很是困难。周王室只能铤而走险,让数不清的诸侯来代替自己发号施令。

  • 威慑力的进一步体现

随枣走廊地处特殊,前文已经讲到过。怎么特殊呢?随枣走廊一面是可控制的,另一面是不可控制的,这就意味着随枣走廊随时随地可能出现问题,而这个问题是双向不可控的。

周天子想要在此处彰显己方的威慑力,就得源源不断的安插大量兵士,费心费力。可是,安排一个小诸侯就可以很完美的解决了,毕竟这个小诸侯进可攻南方,退可守楚国,再加上背靠周天子,有着三面利好性。青铜器的重要性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的文明正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即将迈入封建帝国,可与此同时还总是差点火候。

而青铜冶炼技术已经达到了如火纯青的地步,只不过单纯的达到炉火纯青地步还远远不够,必须要掌握大量的青铜器才可以进行锻造。

在春秋时期最为紧缺的两个物件分别为战马和青铜器。而秦襄公之所以能够拥有自己的诸侯国,秦国之所以能够在战国时有着七雄的地位,就是因为他曾经帮助周天子养马。

一位帮助周天子养马的人都能够获取自己的诸侯土地,就更不用说帮助周天子守着青铜矿的人了。

在公元1966年的时候,在湖北荆门市修建水库,发现了曾国的大量青铜器。

当然这一发现为后来的古墓挖掘提供了一定切实可行的基础,可这也能从侧面反映出来曾国的青铜器数量之多,在春秋战国时期占据了极高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

  • 江汉地区的青铜矿

前面已经讲到了,曾国控制的随枣走廊所连接的江汉地区有着巨大的战略地位,那么它的战略地位究竟是什么呢?

目前已知的华夏发现的最早的大规模青铜矿的采集、提炼以及锻造之地就在江汉地区。

而根据已知的历史文献以及有迹可查的史籍资料,不难发现:周王室的时候大量的铜矿开采就是在江汉地区。

而湖北大部分区域、江西的大部分区域,早在殷商之前,就曾为统治者们提供源源不断的青铜资源。

作为超级大型的战略资源地,就已经决定了随枣走廊的特殊性以及曾国的超强战略位置。

印燮繁阳,金道锡行

这句话翻译过来颇为繁琐,简单讲的话就是曾国的职务所在,而职务所在之一便必然是延续青铜矿的运输,这几乎成为了曾国在南方立足的重要根据。

  • 青铜矿的超大型战略地位

这一点不用过多,引申两点就好了:

第一点:在古代行军作战,日常生活,百姓冶炼以及帝王将相的家庭当中青铜会占据主要地位。(指春秋时代及之前)

第二点:因为炼铁技术相对落后,甚至还没有出现,只能通过青铜的冶炼来维系民间百姓的生存以及诸侯贵族之间的生存。

我们可以做一个小比较,如果把现阶段的民间百姓日常所需的柴米油盐酱醋当做必备的战略物资的话。战国时期的青铜矿,也就是周天子的战略物资。

曾国对楚国的牵制作用
  • 曾国的加强区域性统治

曾国最开始被分封出来,就是为了通过一个分封的方式来拓宽周天子的地位,来提高周天子的影响力。

在最开始分封的那几大诸侯国当中,有一部分是因为他们的能力太强,本领太大,在整个讨伐过程中出的力非常的高,不得已进行分封的。

除了这一部分之外,还有一部分就是对周天子有着强烈的依赖心理,对周天子是绝对意义臣服的,而曾国就属于这一部分。

把曾国安排在随枣走廊就有一点点牵着各方诸侯的意蕴,而这一部分安排有利于让分封更加平衡,更有利于维护周天子的高大形象。

可是除了这两部分作用之外,还有一点很多史学家都会忽略,那边是对楚国的牵制作用。

  • 楚国的野心

楚国的能力非常强悍,这也是为什么在春秋时期以及战国的前期和中期能够保有强大的话语权,甚至他所说的一些话,做出来的一些决定,周天子都要再三揣测。

这一点如果牵扯出来的话,和楚国的统治者最开始加入周天子军团时所享有的话语权有着直接联系,咱们不做过多延伸,单纯的说一点,那就是楚国的野心非常大。

这也是为什么最开始的时候把楚国分在最南面,因为分在南面,南面的南面就是敌人,这个时候会对楚国有一定的牵制作用。

但这个牵制作用仅仅是一方面的,周天子为此还做了双重打算,第二重打算就是曾国。

但是没有想到曾国在后期的时候,竟然沦为了楚国的盟国和被迫保护国。

有趣的是,即便这样,曾国也依然保留了自己的独立性。

历史启示录

曾国在春秋时期的知名度非常大,影响力也非常大,可是伴随着战国时期的混乱状态以及强者为王的姿态,曾国的历史流传到现在却很少有人知晓了。

但即便如此,也无法忽视曾国的能动性以及它本身所具有的超凡能力。曾国就如同一个棋子,掌握着周天子和各个诸侯之间的平衡(特指南方势力平衡)。

再加上曾国青铜矿和大量战略物资需要源源不断的运输给周天子,就导致曾国国家虽小能力也未必多强,但是话语权却非常的大,影响力也非常大。

两周时期位于汉阳的曾国对于周王室起到了哪些作用?

曾国这个名称实际上不见于历史文献记载,通过若干青铜器金文和文献对比,有历史学家认为其实际上是随国。

曾国是周天子分封给南宫适(南宫括)的封国,位于随州(湖北北部)。在周代,这一地区属于中原文明的南方疆界,是周王朝势力向南部扩展的重要基地和屏障。

曾国原本为小国。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随着鄂国因反叛被周天子消灭,曾国迅速强大起来,成为“汉东之大国”,为风雨飘摇中的周王室维持南方边疆稳定,同化洞蛮,传播中原文明起到了重要作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