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史书上动不动就几十万人大战,对如何后勤、武器配备却闭口不谈,还有人信?

趣谈答案:因为史书的简略性就已经决定对这方面的记载闭口不谈了。

华夏的史书特殊性

咱们华夏作为一个大一统帝国,史书是有着很大特殊性的,不能像邻国一样,什么事情都往史书上写。

很简单的例子,咱们的某些邻国他们某一次战役可能只有三四十个人,然后再分成两个阵营来回的打,可是这一部分战役华夏史书是绝对不可能写的。

我们要明白:一个封建大一统帝国,动辄就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甚至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他所要记载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杂了,如果每一件事情都记载的话,那么这个史书估计要写上300年甚至500年。

所以咱们的史书有着一个通性,那个通性就是:小事不会记,大事简略记,超级重要的事情模糊记。

为什么超级重要的事情模糊记载呢?原因很简单,因为那些超级重要的事情,历朝历代的史官都会有所隐藏。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靖难之役之后朱允炆究竟死还是没死?如果没死的话,他又跑到哪里去?咱们知道吗?不知道,我们仅仅能从明朝的史书当中找出一点点的猫腻来,可以仅仅如此罢了。

史书的局限性

其次还有一点,那就是史书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非常暧昧,那就是写史书的人他们不懂得战争。

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对应的优势性,史官们也是如此,他们需要拿捏词汇,运用绚丽的辞藻来包装这件事情,简而言之,他们所要做的仅仅是记载而已。

而那些行军打仗率领士兵来回奔袭的,往往又是大老粗,他们打仗是能手,可识文断字啥也不懂,你让他们怎么说,让他们怎么写?

就是一个内行在办事,外行在写故事,可是外行写的故事远比不上内行精彩一样。

哦,顺便再说一下,古代的战争,动辄几十万人是有可能的,毕竟秦国和赵国的战役就坑杀了人家40万的勇士。

只不过古代这样的战役有是有,数量也不多,一般情况下几万人对打十几万人或者十几万人对打,二十几万人就差不多了,整出五六十万一百来万的战役,一般情况下还是少的。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为何史书上动不动就几十万人大战,对如何后勤、武器配备却闭口不谈,还有人信?

这就是不读书的坏处。不懂的东西不去求解,而是凭着浅薄的理解胡乱质疑。这些问题,两千多年前的孙子兵法里面已经论述的明明白白: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为何史书上动不动就几十万人大战,对如何后勤、武器配备却闭口不谈,还有人信?

一个假定,没有经过严格查证——解放战争期间的后勤运输能力与古代没有本质区别。

淮海战役,60万吃掉80万。作战地域相当于战国时候齐国打宋国/楚国。作战时间66天,相当于秦灭齐之战。秋收开战,得胜过年,不耽误春播。

淮海战役期间,地方总共动员民工543万余人(其中随军常备民工22万人,二线转运民工130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1万人),准备牲口76.7万头,担架20.6万副,大、小车88.1万辆,挑子30.5万副,汽车257辆,船8 539艘。各地支前机关组织粮食供应站110余处,筹集粮食4.8亿公斤,协助部队后勤部门前送弹药1 460万斤,后转伤员11万余人。人民群众的支援,对淮海战役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几个参数可以考虑一下。

淮海的后勤主要由山东解放区支持,当时人口约3000万,调动兵民约600万。

战国时齐国约300万人口,估计短期出个30万兵民应该可以吧。

战国后期秦本土大约600万人口,灭楚之战出个60万兵民,算夸大吗?

战国前期-----亩产粟206斤

战国后期-----亩产粟247斤

汉代------亩产281斤

唐代------亩产334斤

宋代------亩产309斤

元代------亩产338斤

明代------亩产346斤

清代------亩产367斤

为何史书上动不动就几十万人大战,对如何后勤、武器配备却闭口不谈,还有人信?

因为写书的不懂军事,他们往往把后勤人员一起算进去了。比如曹操南下荆州,从许昌出发的时候是带领15.4万人,然后征发了后勤人员50万人为其输送粮草军资,到了襄阳之后,刘琮投降,荆州兵7万人投降,再加各种辅助人员10万人左右。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计算得知,曹军战斗部队只有22.4万人,后勤人员加起来则是60万人左右,但是那些写书的不懂,他们把这些人全部算起来,叫83万部队。

战斗人员跟后勤人员实际上很好区分,按着古代,一般17岁开始服兵役,到29岁左右退役(部分可能会延期到32岁),这是他们的战斗部队年龄组成。而古代人除了服兵役外还要服徭役,服徭役的一般是从15岁开始(部分是14岁)到17岁之间,这是一个时间段;另外一个时间段则是从30到45岁之间(部分可到55岁)。可见,服徭役的人大多是老弱病残,他们不需要上战场,只是负责挑运粮草。

除了后勤人员之外,后勤物资也是个大问题。按着古代的军资消耗速度,每20万人(包含后勤徭役人员)消耗粮草1万担/天,相当于5万平民壮劳力一年的税收;

军械消耗,弓弩手一般负箭30支,一个万人队往往有3000名弓弩手,一次齐射需要消耗弓箭90000支(大约30分钟内射完),一场战役下来消耗量就是上百万支,所以草船借箭的10万支箭根本就是个乱弹琴;

战刀消耗,一场激战下来,每个士兵每天需要消耗3把剑(或断或钝了)需要重新打造。这也就不难理解为啥会有疲惫之师的说法,其实并不是士兵战斗力下降了,只是武器供应不上了而已。

为何史书上动不动就几十万人大战,对如何后勤、武器配备却闭口不谈,还有人信?

假如说有20万军队,人均每天一斤粮就是20万斤,古时候行军基本都是步行一仗打下来最快也得几个月,三个月粮食就得2000万斤,这2000万斤粮食又得多少牛马车拉,古时候是木轮车沙土路,一头牛拉2000斤得10000头牛,一头牛一天吃5斤草料,三个月得500万斤草料,就这还是保守算的,再算上拉武器物资的牛马车光草料就是天文数字,以古时候的农业生产力筹备这么多粮草得多少人多长时间 ,因此我觉得古时候兵力10万以上都不成立,因为就算有人粮草也保障不了。

编辑

为何史书上动不动就几十万人大战,对如何后勤、武器配备却闭口不谈,还有人信?

这其实是很残忍的事情,打仗可不是请客吃饭。

有年代叫“三五发卒”,家里五个男丁出三个,三个男丁出两个,那是拿刀架在脖子上去,可不是自愿征兵。

一、战争动员时间很长,动不动一年两年

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石虎要打仗,他当时只掌握了中原地区,

诸州造甲者五十万人,船夫十七万人

二、不同时代运粮方式不同,大致有4类:1.兵自备粮草

石虎强行征兵,士兵自备军资

五人车一乘、牛二头、米各五十斛、绢十匹

穷民多鬻子以充军制,不足者自杀无数,因为反正交不起要砍头。

2.民伕运3.就地抢(就食于敌)4.最残忍的,吃人肉

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连年旱灾、蝗虫、瘟疫、洪水。抢都抢不到粮食。史书经常出现记载说

军中大饥疫,士卒相食

欧洲几乎搞不起这种战争,中国搞得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