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率领的偷渡阴平部队人数很少,为什么能击败诸葛瞻以逸待劳的精锐?
趣谈答案:邓艾率领的部队人数还是非常可观的,主要原因在于诸葛瞻的士兵不行。
三国演义的蛊惑前一段时间再写一篇文章的时候,评论区里面突然有一个声音,最开始的时候觉得有趣,后来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那个言论是自从三国演义读多了,好像每一个人都读懂三国历史了。三国演义和真正的三国历史有着很大差距,我们没有办法把三国演义拿来当作正史,也没有办法把正史和三国演义混为一谈。
在三国演义当中,邓艾率领的部队人数是2000人,而诸葛亮率领的部队人数可能达到了2万,这还不包括后勤补给部队以及后续可能到达的部队。
所以就有了最开始提出的疑惑,2000人打2万人怎么打也打不过呀,除非那2万个人把脖子都伸出来,让这2000个人砍,即便这样没有三五炷香也打不赢这场战役。
真实的历史在真实的历史当中,邓艾偷渡阴平其实冒了很大的风险,他所能够统率的部队接近2万人。
但是因为阴平地势险要,真正到达阴平的时候,部队恐怕也就1万多人,这个时候邓艾的部队是气喘吁吁的,没有错。
而三国演义针对于这一段历史,仅仅是虚化了邓艾所率领的部队,可是问题的最关键一点是三国演义忽略了诸葛瞻的能力。
诸葛瞻的能力不强,但也不弱,属于中等偏下的状态,这样的一个状态守住阴平是没有问题的。
因为阴平地势险要,根本就不需要什么能工巧匠,也不需要大将军,仅仅是来一个平庸的人就可以守住。
但是诸葛瞻率领的军队是小白菜。
什么是小白菜呢?简单讲,诸葛瞻率领的这一批部队仅仅是随便拉过来的一批人,他们连大规模的战役都没有见过,甚至都没有进行私下的培训,他们仅仅是刚刚加入部队就被拉过来的人。
这样的人不要说打仗了,能站在这里等敌人,别敌人砍过来的时候不逃,就算是给诸葛瞻面子了。
双方原本势均力敌,而邓艾的部队全都是历经过大风大浪,什么战役都见过的,诸葛瞻的部队却连最常见的操练都没有,这样的一支部队怎么能够胜利?
而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则得益于诸葛亮和姜维数次出师讨伐所带来的国内困境。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邓艾率领的偷渡阴平部队人数很少,为什么能击败诸葛瞻以逸待劳的精锐?
这是一个表面的现象,事实上邓艾率领的部队人数并不少,虽然诸葛瞻以逸待劳,但不是精锐部队,同时,诸葛瞻远非邓艾的对手。双方实力相差悬殊,这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这也是邓艾敢于冒险,偷渡阴平的主要原因。
第一,邓艾偷渡阴平所率领的部队,既是精锐,数量也不少。
景元四年(263年),魏军分三路伐蜀:征西将军邓艾率兵三万余人,由狄道进军,以牵制蜀国大将军姜维驻守沓中的主力;雍州刺史诸葛绪统率三万余人,进攻武都,以切断姜维退路;钟会率主力十余万人,欲乘虚进入汉中,然后直趋成都。
这就是伐蜀的魏军兵力以及军事战略部署。
邓艾趁姜维被钟会牵制在剑阁的机会,率军偷渡阴平,钟会派遣部将田章等跟进。
邓艾本部人马三万多人,田章等起码也有一万以上,因此,邓艾与诸葛瞻在绵竹对抗时至少有四万以上的兵力。
第二,诸葛瞻以逸待劳,究竟有多少兵力呢?
邓艾出其不意抵达江油,迫降守将马邈,蜀国卫将军诸葛瞻从涪城撤退,回到绵竹列阵,以逸待劳,等待邓艾。
蜀汉投降时,在册兵力是十万二千人,姜维是大将军,曹魏又是主要的对手,因而,姜维直接统带的兵力,不仅是精锐,而且数量也最多。包括汉中守军,大约在四到五万人。
永安、江州、汉中都需要有兵驻守,有资料说,刘备临死时在永安留了两万兵力,诸葛亮一直没有动用。但四十年后,是否保持这个规模不得而知,但在东吴方向,蜀汉绝不敢掉以轻心。这三处驻军至少在三万人以上。
除掉益州各郡县的守军以及成都的卫戍部队,能够派遣给诸葛瞻最多就是两万人马。
这就是说,蜀汉真正经过战争考验的精锐部队都在剑阁、汉中前线,归姜维统领,而诸葛瞻率领的人马都是从后方调集,缺乏直接军事经验的二流部队。而且在人数上,也远远少于邓艾进攻的兵力。
第三,诸葛瞻远非邓艾的对手。
大将军姜维,应该是蜀汉后期最出色的军事将领,与邓艾对战五次,四败一平。唯一没有出现败绩的情况,还是邓艾坚守不出,姜维无奈退兵。
诸葛瞻仰仗其父诸葛亮的声望,做到了卫将军、平尚书事,统领中央事务。但诸葛瞻并没有直接带兵打仗的经验,他哪里是邓艾的对手。
邓艾派遣其子邓忠攻打诸葛瞻的右翼,司马师纂攻其左翼,均告失利。
二人退回后,对邓艾说:“贼兵坚守牢固,很难击破。”
邓艾大怒,说:“生死存亡之际,在此一举,还说什么可与不可。”大声斥责二将,并要将其斩首。
二将话不敢说,策马奔回,拼死再战,邓艾亲自督战,大破蜀军,攻克绵竹,斩杀诸葛瞻父子及尚书张遵等人。
如果诸葛瞻谋略得当,邓艾想攻克绵竹,应该是费点劲。
第四,蜀汉一帮纨绔主将带领一群贵族子弟,能有多少战斗力?
当初,邓艾偷渡阴平,迫降江油守将马邈。诸葛瞻带领尚书张遵(张飞之孙)、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侄)督率军队前往抵抗。到达涪城后盘桓不前。
诸葛亮、张飞、黄权、李恢那都是蜀汉名相名将,但其子孙却没有那么智谋、勇猛,大多都是些纨绔子弟。其所带领的军队,也是之前军士的子孙,可谓贵族子弟兵。
将领没有战争经验,军士长期守在后方,也没有战场经历,如何跟邓艾率领的久经沙场的虎狼之师对战。
尚书郎黄崇多次建议诸葛瞻迅速抢占险要地势,不让敌人进入平原,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采纳其意见,黄崇为此失声痛哭。
邓艾长驱直入,将蜀军前锋击败,诸葛瞻退守绵竹。
由此看来,诸葛瞻毫无谋略可言,关键是已经怕了,失去了战胜敌人的信心。
邓艾派遣使者劝降诸葛瞻,诸葛瞻大怒,斩杀使者,而且悲愤地说:
"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于是,诸葛瞻坚守绵竹,准备与邓艾决战。黄崇也激励将士决一死战,李球临阵授命,率军与邓艾展开了魏蜀最后一战。
其忠可嘉,但战争还是需要依靠谋略、实力说话。
绵竹之战是魏蜀最后一战,也是最惨烈的一战,就在这帮纨绔主将率领一群贵族子弟兵的顽强防御下,以蜀汉的失败而告终,蜀汉就此灭亡。
邓艾率领的偷渡阴平部队人数很少,为什么能击败诸葛瞻以逸待劳的精锐?
公元263年,曹魏在司马昭的主持下开始伐蜀,十八万魏军分三路南下:西路由邓艾所率的三万多人,出狄道向甘松、沓中直接进攻姜维;中路由诸葛绪率三万多人马,自祁山向武街、阴平之桥头切断姜维后路;东路由钟会率主力十余万人,再分三路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
蜀军在大将军姜维支持下,出川抵抗,之后败退,拒守剑阁。此时邓艾建议,从阴平绕小道攻涪城,切断姜维后路,直取成都。之后邓艾挑选精兵,联合诸葛绪经江油避开剑阁,直取成都。结果诸葛绪拒绝邓艾联军之议,率军与钟会军会合。不久,诸葛绪被钟会以畏懦不前治罪,其部归属钟会。
根据史书记载,邓艾与其子邓忠带领三万人马,攀登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行军300多公里,最后出其不意到达江油。蜀汉江油守将马邈见魏军从天而降,不战而降。
邓艾乘胜进攻涪城,蜀汉派卫将军诸葛瞻督率诸军拒敌。诸葛瞻是诸葛亮之子,这个共同出征的还有张飞之孙尚书张遵、黄权之子尚书郎黄崇、李恢之侄羽林右部督李球以及诸葛瞻之子诸葛尚。
诸葛瞻率军到达涪城后盘桓不前,尚书郎黄崇就曾多次劝其迅速抢占险要地形,阻止敌人敌人进入成都平原,然而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采纳其意见,黄崇为诸葛瞻的失策而痛哭。
邓艾的魏军在没有阻挡的情况下长驱直入,很快与蜀军前锋遭遇。双方接战,蜀军前锋很快被打败,诸葛瞻只得退守绵竹。
邓艾遣使者劝降诸葛瞻,诸葛瞻大怒,斩杀使者,双方开始准备进行决战。战争最开始,诸葛瞻摆好阵势严阵以待,邓艾采用左右包抄战术,分别是邓忠从右、师纂从左,但很快被诸葛瞻击退。面对困局,邓艾大怒,令二人再次出战。此战,蜀军很快被击垮,蜀军诸葛瞻父子、张遵、黄崇、李球全部战死。
诸葛瞻在抵御邓艾时率领多少军队,史书没有记载。但是邓艾的部队在经历崇山峻岭之后,疲惫之师依然能够击败诸葛瞻严阵以待的部队。这里有几种可能,一是诸葛瞻确实言过其实,在军事才能上缺乏战略眼光,放弃抢占险要地形,给邓艾军队以喘息修整的机会;二是诸葛瞻的军队是在曹魏军队进入蜀地后,仓促组建的,从将领来看,估计部队战斗力很弱;三是蜀汉军队面对邓艾从天而降军队,军心大震,怯战心态在全军蔓延;四是邓艾部队都是精挑细选的精锐部队,虽然在穿越阴平小道受到很大损失,但是进入蜀地之后,很少遭遇蜀军抵抗,士气正盛。
邓艾率领的偷渡阴平部队人数很少,为什么能击败诸葛瞻以逸待劳的精锐?
这个问题并不准确,邓艾偷渡阴平的部队人数并不少,可能还超过了诸葛瞻的兵力,而且在战斗力和指挥能力上来说,魏军更是占据了绝对优势,诸葛瞻败了很正常。
公元263年,司马昭为了增加自己威望,决定向蜀汉发起进攻。司马昭命钟会率主力10余万攻打汉中,而邓艾率军3万进攻沓中,牵制在沓中屯田的姜维,诸葛绪率军3万进攻阴平、桥头,切断姜维退向汉中的退路。
钟会的进攻很顺利,除了汉城、舒城的蜀军据城死守外,汉中大部分都被顺利攻占。而邓艾虽然击败了姜维,不过姜维还是成功的突破了诸葛绪的堵截,和刘禅派来的廖化、张翼、董厥等人所率的援军汇合,一起退守剑阁。剑阁地形险要,易守难攻,钟会虽然有着绝对的兵力优势,但是还是屡攻不克,一时陷入了僵局。
邓艾见剑阁南下,决定另辟捷径,从阴平小路进攻成都。邓艾率多少兵马偷渡阴平在《三国志》中没有提到,只写了他“简选精锐”,那么肯定少于他的总兵力3万。《晋书 ·段灼传》则提到邓艾所部不足两万,和《袁子》中记载邓艾率部万人入川接近,所以可知邓艾大约选了一万多精锐偷渡阴平。
方邓艾以万人入江由之危险,锺会以二十万众留剑阁而不得进。《袁子》蜀地阻险,山高谷深,而艾步乘不满二万。《晋书 · 段灼传》然而这不是魏军的全部兵力,在邓艾偷渡阴平时钟会又命将军田章等人率军从剑阁出发,出江油,和邓艾汇合。邓艾于是命田章为先锋,向成都进军。
《三国志·钟会传》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长驱而前《三国志》中虽然没有提到田章等人带了多少部队,但是田章既然身为将军,还能一路击败蜀军前进,起码有几千兵马,所以邓艾在和诸葛瞻交战前,部队应该在2万以上。
诸葛瞻所率的蜀军有多少《三国志》中同样没有记载,不过在《三国志·钟会传》中提到姜维统帅的蜀军主力部队大约有4、5万人,这还包括了刘禅派去的廖化、张翼、董厥等援军。在魏国大举伐蜀的情况下,刘禅肯定把手里能派的部队差不多都派上了前线,这样姜维还只有4、5万人,诸葛瞻手下能有多少部队是值得怀疑的。
另外从战斗力上来说,在刘禅把主力部队都派到剑阁一线以后,蜀军真正有战斗力的部队都已经在姜维手下,在成都周围的部队估计也就是一些州郡兵,战斗力不会太强。诸葛瞻唯一可以依靠的,大约是阎宇所率原本驻守白帝城的部队。
公元257年,因为东吴内乱,阎宇率5千军进驻白帝城以防万一。在魏国伐蜀以后,阎宇留下罗宪率2千人守白帝城,自己率军赶回。这支部队后来的去向史书上没有记载,不过有一定可能加入了诸葛瞻的大军中。相比留守成都附近,缺乏实战经验的卫戍部队,阎宇这支部队驻守边疆,训练和战斗力相对要好一些。
但是邓艾长期驻守边疆,和姜维统帅的蜀军野战军主力多次交锋,他的部队久经沙场,战斗经验丰富。而邓艾在偷渡阴平前,又从所属部队中挑选精锐组成,其部队战斗力明显要强于蜀军。
此外邓艾也是三国时期屈指可数的名将,诸葛瞻虽然自幼聪明,但是毕竟没有上过战场,初次领兵就面对邓艾这种名将,指挥上不如对方也很正常。
兵力不如对方,战斗力不如对方,指挥能力也不如对方,魏军又是身陷绝地,死命奋战,诸葛瞻还能一度击退魏军已经算是表现不错了。邓艾率领的偷渡阴平部队人数很少,为什么能击败诸葛瞻以逸待劳的精锐?
发生于公元263年的魏灭蜀之战,魏国一共出动了18万大军,分别由钟会、诸葛绪、邓艾率领,其中诸葛绪和邓艾分别统率3万军队,而钟会作为主帅则统领12万大军。
当钟会以诸葛绪畏战为名,夺去了诸葛绪的兵权时,直接归属钟会手下的魏军则有15万人,而邓艾仍然是统领他的3万人,并且偷渡阴平的,也就是这3万人的军队。
当魏军大举南下进攻蜀汉时,蜀军主力由大将军姜维率领驻扎在沓中屯田,这部分军队大约有4万左右,是蜀汉的主力野战军团,也是蜀汉最精锐的部队,一直由大将军姜维率领,并在此前多年的时间中随姜维北伐,身经百战。
除了姜维率领的主力之外,蜀汉在汉中前线还有1万人左右的守军,分别驻扎在汉城、乐城、黄金城、阳平关等险要关隘之中,驻守汉中的蜀军除了蒋舒投降,傅肜之子傅佥英勇战死之外,直到刘禅投降,汉、乐二城的蜀军仍然坚守城池。
当魏军进入汉中时,包围了汉乐二城,留下围城部队,主力仍然由钟会率领继续南下,姜维在得到魏军进攻的消息后,一边上报朝廷请求援兵,一边虚晃一枪,绕过诸葛绪,抢先到达剑阁关挡住了钟会南下的道路。
蜀汉朝廷在得知魏军进攻之后,急忙派出左车骑将军廖化、右车骑将军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率军北上救援姜维,廖化、张翼、董厥派出去救援姜维的军队应该是成都最后的卫戍部队,人数应该有2万人左右。
在这里来大概估计一下蜀汉全国军队的部署,蜀军的4万主力在姜维手中,蜀汉的北部重镇汉中是蜀汉的北边门户,守军至少1万人,蜀汉的东部重镇永安和江州是东边门户,守军也有1万人,蜀汉的南部是南中,整个南中的蜀军至少也有1万人。
再加上蜀汉所属22个郡的郡县兵加在一起至少也有1万人,而蜀汉首都成都的卫戍部队应该有2万人左右,合在一起,蜀汉的全国军队总数量就是10万人左右,这也符合刘禅投降之后交出的蜀汉户口册所记载数字。
也就是说,当刘禅派出廖化、张翼、董厥率领蜀汉最后的中央军出战之后,成都实际上已无兵可用,当邓艾率领3万精士越过七百里无人区,直到绕过剑门关到达成都北部的江油时,江油守将马邈大惊失色,不战而降。
就算是马邈想战,也基本上不可能战胜,邓区率领的可是3万虎狼之师,是长期和姜维进行北伐攻守战的魏军精锐,虽然长途跋涉,精疲力尽,但面对马邈的郡县兵,简直如狼入羊群一般,江油守将马邈无论是战是降,都免不了江油的失守。
江油一失守,魏军继续南下到达涪城,再往下就是绵竹,只要拿下涪城与绵竹,邓区的魏军将兵临成都城下,形势非常危急。
当邓艾大军拿下江油后,消息传到成都,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都非常惊讶于魏军的突然出现,如天降神兵一般绕过剑门关,直接出现在了成都的北边,蜀汉朝廷的第一反应就是派兵抵抗。
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就是建议极力抵抗魏军的人,虽然此时蜀汉朝廷中投降派已经占了上风,但由于诸葛瞻头顶父亲诸葛亮巨大的光辉,被主战派及皇帝刘禅寄于厚望,所有人都希望诸葛瞻能力挽狂澜,如同当年诸葛亮一般,拯救蜀汉于火之中。
而成都最后的卫戍部队已经被廖化、张翼、董厥带走了,诸葛瞻拿什么拿魏军战斗呢?
在这个时候,诸葛瞻也只有集结宫中所有侍卫、部曲以及临时招募的预备役士兵参与最后的成都保卫战,诸葛亮瞻能够集结的军队人数应该不会多,估计在1万人左右。
由于是保家卫国的战斗,所以尽管诸葛瞻手下这批士兵军事素质不高,但是战斗意志还是相当强的,由于邓艾抢先占领了涪城,占领了险要地势,而诸葛瞻因为犹豫不决和迟疑,直接导致失去了涪城的先机。
首战诸荀瞻失败是因为邓区抢先占领了地势,两人的第一战诸葛瞻输在地利上,涪城之战失败后,诸荀瞻退守绵竹,这可是成都最后一道屏障,诸葛瞻明白,他手下那下匆忙凑起来的士兵也明白,所以绵竹一战,蜀军上下群情激奋,都抱着必要的信念要与魏军决一死战。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士气是打赢战争的前提,所以首战,毫无战斗经验的蜀军击败了精锐之师的邓艾军队,凭的是士气,必死的信念,和保家为国的勇气。
可魏军必定是精锐部队,而邓艾又是身经百战,很快就发现了一群没有战斗经验的蜀军,在一个没有战斗经验的将领诸葛瞻的率领下,打了一场没有战争常识的绵竹之战,邓艾这个数次击败姜维的老将,终于凭借自己正确的指挥,以两路包抄之势击败了诸葛瞻的军队,蜀军包括主将诸葛瞻、张遵(张飞孙子)、黄崇(黄权儿子)全部战死,蜀军全军覆没。
绵竹之战是一场惨烈的成都保卫战,诸葛瞻以1万杂牌军面对邓艾率领的3万魏军精锐,能够在首战中取胜已经很不容易了,诸葛瞻当时毫无战斗经验,尽管他是诸葛亮的儿子,尽管他流着诸葛氏的血脉,却没能继承诸葛亮的才能,面对虎狼一般的魏军,面对狡猾如狐狸一般身经百战的名将邓艾,诸葛瞻宁愿战死,也不愿意苟且偷生,这一点来说,他不愧是诸葛亮的儿子。
所以,绵竹一战,世人都误解了诸葛瞻,并非诸葛瞻能力不行,也并非诸葛瞻不堪一击,只是当时的形势如此,蜀汉已无可战之兵,已无可领兵之将,就算诸葛亮转世,也难以扭转局势。
邓艾率领的偷渡阴平部队人数很少,为什么能击败诸葛瞻以逸待劳的精锐?
邓艾偷渡阴平,打到江油,江油太守马邈投降,江油军马全部由邓艾收编,接着涪城军民投降邓艾,邓艾接着收编涪城军马。收编了江油和涪城军马的邓艾大军就不止两千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