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的历史给人感觉安史之乱后就结束了?

趣谈答案:因为安史之乱就犹如一颗老鼠屎,搅了满锅的荤腥

安史之乱的前后变化

大家都知道大唐有长安街,而长安街的前后左右以及长安街上面的百姓布局是有着非常严谨的规划的,在唐朝历史当中,我们也能够得出与之对应的文献记录。

但是我们可以拿一个有趣的历史小故事来看一看,那就是安史之乱前后长安街的发展演变。

在安史之乱前,长安街有一部分是有不夜城的,而且长安街明确规定每天早上几点开始两边的门打开,所有的老百姓进城做生意,然后每天晚上几点结束,所有的老百姓赶紧回家,处在这样一种有序不紊的经营状态。

但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对于长安街仅仅用了四个字一个成语来描述,那就是十室九空。

什么是十室九空呢?简单讲原来这里有十户人家现在只剩下一户了,而且那一户还破败不堪。

大唐盛世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能够起到最大作用,就是大唐盛世的转折点。在之前的时候甭管唐朝的皇帝有没有昏庸的,唐朝的皇帝有没有胡闹的,或者整个唐朝的吏制改革,唐朝的经济民生这些我们统统都不用管,单纯的看一个大趋势的话,常常是在缓慢的往上爬。

但是在安史之乱结束之后,我们就不难发现整个唐朝进入了下坡路,而且往下坡走的速度越来越快。

安史之乱就如同一个大棒槌一样,一下子打到了唐朝的头顶上,并且自此开始整个唐朝再也没有办法往前走了,只能够往后退,而且退的速度越来越快。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小例子,比如老百姓生活的越来越惨了,比如地方豪绅的权力越来越大了,比如地方节度使他们的实力进行了一次新洗牌了,这些不讲也无妨。

我们只需要知道,安史之乱对于大唐盛世来说是一个转折点,而且这个转折点几乎是180度无死角的转折。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为什么唐朝的历史给人感觉安史之乱后就结束了?

朝廷与藩镇的塑料君臣

很多人有个错觉,以为安史之乱结束,唐朝就没啥热闹事儿了。实际上,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才是直接开创了从五代十国到两宋辽金三百年间的天下格局。

公元763年,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在一个月之内相继去世。随后,唐代宗即位。

第二年,安史之乱结束。至于安史之乱结束的原因,大概是双方都打不动了。安禄山的马仔纷纷投降。唐代宗也就顺坡下驴,分别任命:

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

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

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

薛嵩为相卫节度使

记住,这几位当初都是跟着安禄山造反的,其中薛嵩还是薛仁贵的孙子。虽然他们投降了,却也保存了实力——安禄山起家的地方,仍然控制住其马仔手中。之后,魏博镇吞并相卫镇,遂成“河朔三镇”。大概就是现在的河北省。

同时,另一个藩镇,也保留了下来。安史之乱时,唐朝为了防止安禄山南下,设置了淮南西道节度使——简称淮西镇,大体上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部。原本藩镇都在边境,可这个淮西节度使却是实打实设在了中原地带。而安史之乱结束后,这个中原的藩镇,也是尾大不掉。

偏巧,当时的首都长安,与河朔三镇、淮西镇,正好构成一个三角结构。

唐朝皇帝自然感到如芒在背,削藩也就提上了议事日程。但刚刚经历天下大乱,自身实力不足。所以,唐代宗之后的唐德宗,改革税法,发展经济,积蓄实力,只能暗暗为削藩做准备。

如果这样顺利的发展下去,可能后面的历史就不好说了。可成德镇节度使李宝臣的死,打乱了唐朝朝廷的计划。

打出了俩王四个二

尽管父死子继已是惯例。但新的节度使,还是需要通过唐朝朝廷的任命。这边李宝臣之子李惟岳已经走马上任了,那边唐德宗却没有批准。可能也是唐德宗沉不住气吧,毕竟刚刚即位第二年,也想有一番新气象。

唐朝朝廷与藩镇的君臣关系,是建立在互相承认的基础上各自为政。既然,唐朝朝廷不承认这个臣,那新的节度使也就没必要承认那个君——双方开打。

781年,成德镇的李惟岳与田悦(魏博镇节度使)、李正己(淄青镇节度使)、梁崇义(山南东道节度使),联合反抗唐朝朝廷,史称“四镇之乱”。

唐德宗命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征讨四镇。取得战果:梁崇义兵败自杀,李惟岳被部下王武俊取代,投降唐朝。但这只是告一段落。

随后,被调动起来的藩镇开始更猛烈的行动。王武俊(成德镇)、田悦(魏博镇)、朱滔(幽州镇)、李纳(平卢镇)相互勾结,相约称王。比这三个更膨胀的是李希烈(淮西镇),干脆把淮西镇变成了楚国,准备称帝。

让李希烈去剿匪,他直接变成了土匪头子。

这还没完。就在德宗命令其他节度使征讨李希烈的过程中,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领的五千精兵冒雨驻防长安。因为朝廷犒赏的伙食太差,这支队伍也反了

让他来守长安,他直接打进了长安。

德宗再次施展祖传绝技——弃城逃跑。史称“泾原兵变”。

打进长安的叛军推举原泾原节度使朱泚称帝。加上也在此时称帝的李希烈,及河北山东称王的四镇,就有了“一朝(唐朝廷)四王(王武俊、田悦、朱滔、李纳)二帝(朱泚、李希烈)”的局面。

大书法家颜真卿,就是这个时候被李希烈杀掉的。

缓过来的德宗做了三件事:下罪己诏(承认错误)赦免称王的四个人(拉拢危害较小的一方);全力讨伐称帝的朱泚、李希烈(消灭危害较大的一方)。总算平息了风波。

但翻回头再看,最开始闹起来的河朔三镇,反而再次保存了实力。

德宗之后是顺宗。顺宗只做了八个月皇帝,就禅让给了宪宗。宪宗继位后,不再像德宗那样猛攻猛打,采取因时制变的策略。

也巧,当时的河朔三镇中的魏博镇内讧,被拥立出来的田兴(被宪宗赐名田弘正),又是少有的忠君爱国之人。田弘正直接带着魏博镇归附朝廷。

河朔三镇原本铁板一块,经历了田弘正的归顺,也开始出现松动,老实了一阵子。也就是趁着这个时机,唐朝决定出兵收复淮西镇。

按下葫芦浮起瓢的中兴之主

二五仔李希烈称帝后,被部下陈仙奇所杀。陈仙奇归顺朝廷后,又被吴少诚所杀。淮西镇也就落在了吴家手里,吴少阳、吴元济,依次成为淮西节度使。

在吴元济做淮西节度使的第二年,唐宪宗下令十六路兵马攻打淮西。最初,战事进展艰难,最终名将李愬突袭得手生擒吴元济,留下名篇《李愬雪夜入蔡州》。

吴元济被俘虏,押往长安处死。淮西镇也终于被裁撤。此后,又平灭淄青镇李师道。唐朝也迎来了中兴——元和中兴

淮西与河朔,曾是唐朝最头疼的两个地方。既然淮西平灭了,为什么没能收复河朔三镇呢?大概也是唐朝的国力不允许,或者那时候的河朔三镇在田弘正的带领下已经归顺,也就没有理由继续收复。还有一个原因是,就在淮西镇被废两年后,唐宪宗去世了

唐宪宗死后第二年,田弘正被属下王庭凑所杀。王庭凑在抵挡住了唐朝的征讨后,被唐朝任命为成德节度使。

当时去成德镇授予王庭凑职位的,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韩愈是当时的兵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

田弘正归顺朝廷,忠君爱国,身为朝廷高官,却被下属杀害,也就白死了。而王庭凑杀上级,反叛朝廷,割据一方,却得到安抚。此后,王庭凑一路高升,死后还被追封为太师。

总之,宪宗死后,河朔三镇复叛。唐朝三代帝王的努力,付诸东流,且也再没能力收复藩镇。

逃跑见人心:宦官掌权

说到唐宪宗的死,很可能也是出于宦官之手。宦官参与宫廷斗争,扶持穆宗即位。已然渐渐掌握了主导权。

唐朝中晚期,宦官统领着唐朝最精锐的军队——神策军。这在历朝历代都是新鲜事。明朝的宦官权力也很大,顶多是监军。而且,皇帝说把宦官废掉就能废掉。而唐朝的宦官则反过来,尤其在唐穆宗之后,皇帝的生死废立,全由宦官掌握。

之所以能让宦官掌握军队,还得从唐德宗那次出逃说起。泾原兵变时,唐德宗一溜烟跑到奉天(今天的陕西乾县),身边大臣都跑丢了,只有宦官始终不离不弃。由此,宦官们得到德宗宠信,也得到了兵权。

随后,宦官不仅掌握了军队,还把手伸到了朝堂上,逐步掌握军政大权,被称为四贵:神策军、其他禁军、左右枢密使。

既然藩镇动不了,唐朝内部也就进入了内卷倾轧模式。宦官和朝臣相争,朝臣内部又有党争(牛李党争)。这里面的故事又臭又长,就不赘述了。

甘露之变,是唐朝皇帝的最后一次反抗。最终以失败告终,宦官大杀文臣,朝堂为之一空,皇帝彻底成为傀儡。

此后五十年,宦官集团横征暴敛,民不聊生。

最终,一个举人在落第后,写下了一首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遍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晚唐历史,为什么不被熟知?

被人熟知的历史,都是先通过通俗读物普及,比如评书、演义类小说等。之所以能被演义,大抵上也都是开国创业的时期。因为,过关斩将、打打杀杀的,都是热闹场面。

而王朝中晚期的历史则偏冷门,此时往往矛盾重生,内斗不止。而且,很难找到主线人物,出场人物太多,大多数又是没演几场就领了盒饭。显得杂乱。

再有,这漫长的一百五十年时间里,大多数都是暗流涌动,能叫得出名的几场大戏,也是偶尔才出现。

安史之乱后的一百五十年唐朝历史,大概也正是如此。

为什么唐朝的历史给人感觉安史之乱后就结束了?

可能是因为唐朝在安史之乱前后给人的印象反差太大了吧?

安史之乱前,唐朝给人的印象是什么?

两个字——强盛。

谁不服就盘谁,打遍周围无敌手。当然事实上也没这么夸张,即便是最鼎盛时期,唐朝也吃不过不少惨败。不过这不重要,因为在安史之乱前,唐朝确实是东亚范围内的头号强者。只有它能揍人,没有谁能揍它。

在当时,唐朝四夷宾服,万国来朝,大唐天子是“天可汗”,各国甘愿为大唐效命,以为大唐出战为荣,争相成为大唐的属国。

在当时,长安是世界第一大城市,巅峰时期人口多达100万,第二名的君士坦丁堡只有区区30万,长安城的街道上各国商人使节络绎不绝,妥妥的国际大都市。

在当时,唐朝是东亚文化中心,犹如现如今“灯塔国”般的存在,日本是最好的学生。

在当时,唐朝疆域空前辽阔,李白出生在吉尔吉斯斯坦,王勃埋葬在越南,大唐的通关文牒好用到无法想象。玄奘西行取经,一路经过多个国家才到达目的地,但等他取经结束归唐的时候,他去时经过的国家貌似都已成为了大唐的领土。

这样的唐朝,“活”在了大家的心中。

而安史之乱后,唐朝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呢?

四个字形容——半死不活。

首先,四夷宾服,万国来朝不复存在,好多小国家都变成了吐蕃的小弟,而且这些小国家也开始蹬鼻子上脸,故意挑衅唐朝。

其二,长安城被祸害了四次,昔日世界第一大城市最后被朱温一把火烧成了历史遗迹。

其三,疆域大幅度缩水,西域丢了,朝鲜半岛丢了,辽西丢了,河西丢了。

其四,内讧不断,好多皇帝是被太监扶持上位的。即便有个别皇帝励精图治,比如唐宪宗就是中兴之主。但是这种中兴无法得到延续,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历史,让人感到窒息绝望,看不到任何希望。

其实,没人来进贡了,天天被人欺负,国土沦丧,这都没什么。因为有得就有失,失去的东西再找机会夺回来就好了。只要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还能复兴振作,大家并不会觉得唐朝“死了”。

但关键问题就在这里——安史之乱后,唐朝始终无法复兴,虽然此后唐朝又硬挺了大约一百五十年左右,但在这一百多年中,唐朝由虎变犬,让人扼腕叹息。

这不是大家心目中的唐朝。

所以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在很多人心里其实已经“死”了。

这就好比董卓之乱后的东汉一样,其实东汉没有因为皇帝丧失权力而灭亡,东汉在董卓之乱后又延续了30年。诸如曹操、袁绍、袁术、孙策、公孙瓒、刘表、马腾等当时军阀其实都是东汉人,而不是三国时代的人。

但大家还是会觉得,东汉已经“灭亡”了。

为什么唐朝的历史给人感觉安史之乱后就结束了?

安史之乱后,唐朝还有150年哩,其中许多故事其实极为曲折精彩,只是大家知道不多罢了。

一、安史之乱彻底打乱的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让人感觉一前一后像两个朝代

从政治上说,安史之乱前,唐朝是完全统一的,是世界的第一强国,是东方万国的宗主。而安史之乱后,唐朝实际上是分裂的,时强时弱,只是名义上的万国宗主罢了。

从经济上说,在财税上,安史之乱前后,唐朝完全实行两种不同的财税体系,漕运和食盐专卖成为唐朝中后期越来越重要的生命线。

从文化上说,唐朝文化对中亚、西亚乃至于对世界的广泛影响,安史之乱之后就戛然而止了。

二、虽然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让人有些失望,然而仅仅从故事上说,依然是纷繁复杂的,帝王、藩镇、百姓、乱贼都为了生存而耗尽心力

唐肃宗、唐代宗父子(玄宗的儿孙)经历两代人终于平定了安史之乱,代宗时期发生了吐蕃攻入唐都长安的事件,靠着郭子仪的努力这才收复长安,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于是醉打金枝的著名故事有了来源。

唐德宗(代宗儿子)是牛黄丸,他在位初期就发生了河北藩镇联合造反的事件,泾原兵变的乱兵攻下长安,唐朝皇帝再次出逃,还被迫下了罪己诏。到他统治后期,最爱的是钱,因为漕运出了问题,差点把德宗逼死。

唐顺宗、唐宪宗父子(德宗儿孙)。顺宗是个有追求的皇帝,在位时间很短,到底怎么死的很有问题。他儿子唐宪宗成了唐朝中兴的英主,在位十五年,完成了唐朝的再次统一,在他被弑后,这种统一局面迅速瓦解。

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父子兄弟时期(穆宗为宪宗之子,后三个都是他儿子)。大概是唐朝极为混沌的一个时期,唐穆宗被怀疑有弑父嫌疑。唐敬宗因为爱打狐狸被弑而死。唐文宗时期发生甘露事变,朝臣被宦官大肆砍杀,文宗成了宦官们的傀儡。直到唐武宗时期,任用名相李德裕,史称“会昌中兴”,武宗是灭佛的三武之一,争议很大。

唐宣宗、唐懿宗父子(宣宗是穆宗的弟弟)。宣宗被称为小太宗,大概他的权谋最像太宗,统治时期基本稳定,正好是唐朝最大对手吐蕃的衰落期。张议潮从吐蕃手中收复了河西、陇右之地。史称“大中之治”。他儿子懿宗一继位,国家就乱了,南诏开始大肆进攻唐朝,而桂林发生了庞勋兵变,千里北上,差点割据徐州。

唐僖宗、唐昭宗兄弟(都是懿宗的儿子)。唐僖宗是个类似于明朝天启帝似的人物,但比天启帝单纯爱木工来说,僖宗简直是个玩儿家,结果他在位时黄巢起义爆发了。而唐昭宗是个崇祯帝似的人物,命运稍与崇祯不同的是,崇祯至少曾经独掌大权,而昭宗空有雄心、却完全没有实力,结果被朱温害死。

唐哀帝不过是朱温手中的傀儡,不值一提。

三、唐朝后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大概分为三个阶段

肃宗到德宗时期。是唐朝安史之乱的平定及休养期,政治上的主角是皇帝和河北三镇,吐蕃帝国是唐朝最强悍的敌人。

顺宗到武宗时期。是唐朝下猛药振兴到混乱的时期,政治上的主角先是皇帝和诸多藩镇的斗争,宪宗几乎耗竭国家的财力、民力才完成了再度统一,他死后,唐朝迅速混乱,后来演变到宦官与朝臣的争斗,还有朝臣间的牛李党争。

宣宗到唐朝灭亡。唐朝的回光返照期和灭亡期。宣宗时代,因为周边强国比唐朝更先衰落、灭亡,因此让唐朝显得平稳强盛。但宣宗一死,唐朝就迅速坠落下去。黄巢起义后,朱温、李克用等人起来了,历史即将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为什么唐朝的历史给人感觉安史之乱后就结束了?

安史之乱严重破坏了大唐的政治、经济,文化秩序,极大地阻碍了唐朝的生产力的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一落千丈。后期,在藩镇割剧、朝臣党争、宦官专权困绕下的社会状态与前期的贞观之治、永徵之治、开元盛世已不可同日而语了,让人感觉前后是两个朝代。

1.安史之乱是大唐由盛而衰的分界线。

从国力上讲,安史之乱前,唐朝是形式到内容都高度统一的封建帝国,是世界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天可汗”曾经是东方万国的宗主,归附四方,威风八面。安史之乱后,唐朝在内容上是分裂的,国力极不稳定。到僖宗朝,流寇昌蹶之日,还要借助外力才能摆平,大唐只是徒有虚名罢了!两厢对比,给人大唐已经灭亡了的感觉。

2.安史之乱引起了大唐中央的政治斗争。

756年,太子李亨被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后在灵武即位为帝,组织平叛。第二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在郭子仪的打击下,安庆绪龟缩到邺城。然而,唐军在一年之后才追到邺城,给了安庆绪喘息的机会。纵是如此,60万大军在9个节度使的指挥下,还是将安庆绪围在了邺城。

本来胜利在望了,可由于唐军9节度没有人来统一指挥,李亨不信任武将,只派鱼朝恩作监军。鱼公公不懂军事,胡乱指挥。这60万大军终被安庆绪击溃,洛阳又陷入叛军之手。

公元762年,唐军统帅仆固怀恩再击败了史朝义。第二年的,史朝义部下田承嗣、李怀仙、李宝臣据州投降。人家几乎连窝都没挪,唐代宗就接受了人家的投降,还授予三人节度使。唐廷出此昏招,是因为皇帝唐代宗不信任仆固怀恩,担心他军功太大,会自立了。

其实,唐朝中后期,人才辈出。可能是安史之乱开了先河,导致中后期的唐朝皇帝开始不信用武将了。尽管,唐朝中后期涌现出了大量的军、政人才,可由于皇帝的掣肘,也难以有所作为。而早期投降的河北诸镇,又不效忠朝廷。这样,大唐一直没有解决安史之乱带来的祸患———藩镇割据问题。

中央没有了权威,让人们感觉,大唐已经灭亡了。

3.在夹缝中生存的中央政府

公元783年,泾原兵变发生后,唐德宗李适出逃长安。

由于对武将不信任,唐德宗以神策军为中央禁军,竟然任命宦官为监神策军左右兵马使。这支部队总人数超过了十五万,宦官们有了底气与实力,开始干政,甚至废立皇帝。皇帝在宦官面前也没有了威信,这就非常危险了。

万般无奈,皇帝们又找来朝臣商议,想要从宦官手上夺回皇权,结果以甘露之变惨遭而告结束,宦官专权又成为了大唐 的大毒瘤。

漏偏逢连夜雨,皇帝权力已经好小了。而朝臣还是各自培育自己的势力,争权夺利,相互倾轧,朝臣党争又给了奄奄一息大唐沉重一击!这样皇帝就形同虚设了。

总结: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中央政府一直处于在夹缝中求得生存的状态。由于不相信武将,使安史之乱不能取得真正的、完全的、彻底的胜利,藩镇割剧、朝臣党争、宦官专权是中晚唐的三大痼疾,导致了唐中央政府也没有存在感,容易叫人感觉唐朝己经结束了。

为什么唐朝的历史给人感觉安史之乱后就结束了?

安史之乱后,大唐又怎是一个[乱字]了得,我那遍体鳞伤的大唐哟。

[只知眉上愁、/不䛊愁出处,],,[春逐行人去、/回首′斜陽暮,],。

唐玄宗{李隆基,李旦三子]年輕时颇有作为[子之丰兮,眼睛晶晶亮]且多才多艺,尤其擅长音律,李隆基{玄宗}即位后、大王之风泊泊然,{政治清明,百姓富庶,國力强盛},

开元盛世的长安,恰如释迦立在水边微笑,西方吹的風贴水面而歌,[骤然間风吹云散,清澈可触,好一座长安城哟,宛如在画中],

[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

叫好声中深回挫,安史之乱{胡人杀声震天,烟塵滚滚}中原巳百年没发生过战爭,再现,叛軍兵进洛阳临潼关{长安鬥户}。

唐玄宗勿忙逃出长安,继续西行,陝西的百姓手执锹镐,硬生生的拦下,″留下来还击安禄山″不得以玄宗分三千人将±给太子,令太子李,待机收复长安。天保十五载夏李享{肃宗}灵武即位。

吳道子(画圣},颜真卿{书法}死於战乱,长安城蕩然无几,仅{大小雁塔寺院仅存}。

唐肃宗之后是代宗,又传到德宗,战火不断,尤以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兵势最甚,自封《天下都元帅》、、,

应了{没有最坏,还有更坏}真言,唐宣宗算是好皇帝,又碰上了黄巢起义,长达十年之久的唐未农民造反_导致统一王朝倾底的大分裂。

黄巢起义是没有灭唐朝,迎来更坏的五代十國。

[熟读历史是讓后人們記住″天在說]历史有了生命,人也有了生命,庶几近之。

謝謝悟空,,,,,,啊啊看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