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魏忠贤不死,大明会灭亡吗,为什么?

趣谈答案:会的,魏忠贤不死大明王朝会灭亡的更快。

历史学上的一些观点

近年来这种洗白白的事件越来越多,有人为秦桧洗白白、为赵高洗白,后来连魏忠贤都会有洗白,这些人都在面临着一系列的洗白事件。

但整体来说,即便想把他们洗白,即便这些人的后代子孙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祖先身上的污渍统统去除干净也是无法去除的,因为这些人的恶行已经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当然有一些人肯定会说,魏忠贤活着的时候,明朝这也好那也好,根本没有任何问题和危险,但是魏忠贤一死整个大明王朝迅速的走向了下坡路,这说明魏忠贤活着对于大明王朝是有好处的。

这样的一种简单粗暴的理念,中间没有任何历史逻辑的话语,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追捧,甚至一部分人都准备为魏忠贤立牌建庙了,但大可不必。因为这句话仅仅是一句话而已,换句话来说没有任何的因果关系。

同样的话我们也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在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课是我最喜欢的一门课程,可是有一次考试的时候我感冒发烧了,然后那一次考试我就考了个鸭蛋,在第2次考试的时候,我吃了一根油条两个鸡蛋,那一天的状态非常的好,我考了100分。所以我能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来,只要考试我吃一根油条,两个鸡蛋就能够考100分,对吗?

当然不对,我之所以能考高分,是因为我的身体状态比较好,我没有感冒发烧。

明朝末年的状态

紧随其后,我们需要看一看明朝末年的状态,这个状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魏忠贤阶段,崇祯执政的前半段和崇祯执政的后阶段。

魏忠贤时期,明朝仅仅是内部的腐败丛生,也仅仅是这一点。

而且这也是为什么魏忠贤执政的时候,明朝能够坚持下来,能够挺过来并不奇怪,满清执政的中后期也是朝廷内部贪腐不满,甚至有慈禧大妈来回折腾,折腾了好多年才灭亡。

但是当魏忠贤去世之后,到崇祯执政的时候出现了另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天灾,无论是南方的洪涝灾,北方的旱灾,山东的蝗灾,以及各地的瘟疫,这些大大小小的灾难足以把明朝推向死胡同。

而在崇祯执政的后期的时候,不仅仅有各种各样的灾难,明朝面对经济危机,财政危机,军事危机,而且内部有流民,外部又有满清势力,就这么来回捣鼓,明朝才灭亡的。

魏忠贤死不死和明朝灭亡不灭亡,没有任何联系,之前因为史学家说过,大明王朝在面对满清的进攻和内部流民作乱时,只要能够保证一点,短时间之内不会影响大明王朝明朝。就能挺过来。可惜明朝两边捣鼓,哪一边也没有消停过。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倘若魏忠贤不死,大明会灭亡吗,为什么?

经常看到一个十分有趣的观点,那就是偌魏忠贤不死,大明便不灭亡,就仿佛魏忠贤与大明朝休戚与共、同生同寿了一样,那么,这种看法到底正不正确,且看笔者为你一一分析。看法的转变

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中,对于宦官的提防一直都是制度设计者首先要考虑的,为什么呢?因为历史上有太多的惨痛教训,远的不说,近来就有明英宗宠信大太监王振,信其蛊惑,最后就在土木堡被瓦剌捉了去的事例,所以古代的政治家,尤其是宋之后的历朝历代统治者,对宦官是利用、提防并重,英明的君王自然要提防大于利用,进而导致好些人在提起宦官的时候,全无一点好感,甚至将其视为邪恶的化身。

但到了近些年来,随着历史研究的新进展,人们发现宦官群体其实也不过是无休政治斗争中的一个集团,故而人们对宦官的固有印象便冰消瓦解了,至少不像前人那样把宦官视作洪水猛兽,由此,出现了很多人为魏忠贤呜不平的情况,那么,真实的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魏忠贤的崛起

魏忠贤的崛起,个中内幕还是存在着些许不堪的,因为他自小就是个问题少年,天天游逛在街上不务正业,吃喝嫖赌,样样全沾,侍到二十多岁的时候,魏忠贤狠了一把心,自宫,自己动手,然后跑进宫里当了一名位卑的宦官,一直蹉跎了几十年的时光,直到万历,泰昌朝,魏忠贤靠着巴结权贵,稳步上位,待移宫案后又傍上了朱由校的奶妈客氏,真应了那句话:“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到公元1620年之后,朱常洛崩,朱由校继位,是为熹宗。

熹宗这个人,他的历史评价可以说在明朝皇帝里是最低的,甚至还有人猜测他在智力上存在着某种缺陷,虽然这一点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毋庸置疑是,朱由校由于自小并未受过完整地皇储教育,再加上自身性格的原因,故而在即位后不太负责任。

而魏忠贤在搭上客氏这条线后,很快便与客氏一道,取得了朱由校的宠信,紧接着,朱由校便将魏忠贤提拨到了司礼监秉笔太监的高位,由此,魏忠贤在政治上进了一大步,在除掉宦官集团内部的拦路虎王安之后,魏忠贤把他的亲信安插遍了二十四衙门,正式地掌握了内廷的权力。

因为朱由校一直蜷缩在深宫里,对一切政治上的事务漠不关心的缘固,魏忠贤得以作为皇帝的代表,去直接干涉外廷的重大决策问题。

并且,自神宗之后,朝内大臣分裂成了两派,一派为要求政治改革、敢于直谏的清流派,多为东林党成员,一派则是处处顺应皇帝的浊流派,这两派的斗争日趋激烈,以魏忠贤为核心的宦官群体得以趁势崛起,迅速壮大。

正如开头所言,一切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都对宦官这一群体抱有十二分地警惕,很明显,魏忠贤的多加干预和皇帝的放手,给清流派们一个非常不好的印象,因为离此最近的宦寺之祸也不过一二百年,故而部分拥有相关权责的臣子不得不将自己的看法公开,并上书皇帝、做道德的劝勉,劝朱由校亲临政务,远离小人。

但朱由校对这一有益的建议,充耳不闻,终日行亨乐之事,导致魏忠贤、客氏以及他们的追随者们还是一如既往的猖厥甚至变本加厉。

1621年2月,御史王心一针对此前皇帝给予魏忠贤的封赐提出异议,但这些劝谏都被朱由校置之不理,要知道,朱由校对魏忠贤的赏赐是亳无根据甚至还很荒唐的,例如就在宁锦大捷之后,魏忠贤为敛财,大肆冒功请赏,将自己的几个尚在襁褓内的从孙,加封为少师、安平伯,当时不论是哪个地方,只要有功劳,魏忠贤和他的党徒都要横插一手。

魏忠贤的专权

1624年,魏忠贤升任东厂提督,这一任命,可以说使魏忠贤走上了他的职业颠峰,从这以后,魏忠贤的权利在本质上除了没有皇帝的名分以外,其余皆与皇帝相同。

故掖庭之内,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都城之内,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即大小臣工之所移,积势之所趋,亦不觉其不知有皇上,而只知有忠贤

当时东林党的政敌,诸如齐党、楚党之类,见机纷纷靠入魏忠贤门下,充当起了阉党的爪牙,阉党在吸收了这些成员后,便以集团的形式壮大到专擅朝政。

在这之前,政治斗争尚有它的底线存在,所有人都秉承着一种最好不殃及政治对手性命的底线,这应该是古代王朝的通例了,但就在魏忠贤专权以后,这一原则便被破坏了,历史上有名的东林六君子:魏大中、顾大章、杨涟、袁化中、周朝瑞、左光斗;后七君子:周起元、周宗建、周顺昌、缪昌期、李应昇、黄尊素、高攀龙,皆是因为魏忠贤的政治迫害,被残忍杀害,其余被罢黜者、被监禁者、被流放者,自杀、他杀的更是不胜其数。

“自(天启)四年十月,迄熹宗崩,毙诏狱者十余人,下狱、谪戍者数十人,削夺者三百余人,他革职贬黜者不可胜计。”

所以说魏忠贤就像癌细胞一样,破坏免役系统之后把正面的力量打的崩溃,然后就是壮大,专擅,天启朝最后的这几年,可以说是被魏忠贤和他的党徒们,搞的一片乌烟瘴气。

我们知道,一套健全的政治制度,对体制内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人必须要有一种硬约束的能力,但在天启皇帝不闻政事之后,约束魏忠贤的一切条条框框便不多了。

魏忠贤为了达到他专权的目的,利用职权,打击政敌,收拢势力,无所不用其极,这其实就是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它真正地把那些敢于为民请命,富有正义感的人淘汰掉了。

而阿顺者为了讨好魏忠贤,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为魏忠贤盖生祠的活动,什么叫生祠,生祠就是给活人立的祠堂,给活人贡奉、歌功颂德,所以有人把这称做千古丑闻!

其实魏忠贤专擅朝政的先诀条件,就是熹宗的默许,但在熹宗崩逝之后,继位的信王朱由检深知魏忠贤和他的阉党给这个国家带来的创伤,于是便果断地对魏忠贤采取了相应措施,天启七年,满身罪恶地魏忠贤自缢身亡,不久,客氏也被鞭死于浣衣局之中。

英国汉学家崔瑞德说过:“天启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灾难时期,在明朝没出息的统治者中,天启皇帝的名声最坏”,是啊,这一段的灾难时期,给国家、给部分的官僚,予以的创伤其大,并且是不可逆的,最没出息的皇帝朱由校当然要负最大的责任,而魏忠贤也是仅次于朱由校的第二顺位责任人,对他俩,其实是很难说出好话来的,当然,魏忠贤的死,还关系不到大明的兴亡,即使关系到了,也是正面的。

倘若魏忠贤不死,大明会灭亡吗,为什么?

大明灭亡是迟早的事,与魏忠贤死不死没有强逻辑关系。

不过,魏忠贤如果不死继续为崇祯所用,确实可以为大明王朝续命!也就是说,魏忠贤不死,大明王朝不会那么快灭亡。

具体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其一,魏忠贤是赚钱的高手,有他在国库就不会空虚

明朝税收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只对农民征税,工商业、贸易是不上税的。

所以明朝工商业异常发达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与明朝的宽松税收体制有关。

在明朝,江南地区的经济总量几乎占到了全国的一半还多,工商业、外贸产业基本也都集中在这一地区。

魏忠贤掌权后的大明朝廷已经是一个外强中干的空皮囊——连年的辽东战事几乎把大明财政掏空。

如何充盈国库?于是魏忠贤拿富人开刀,在全国征收矿税、商税、海关税,这些税主要征在了江南,主要针对的是官商以及地主阶层。

对他们征收重税使得国库充盈,也得到了中下层百姓的支持。

崇祯上台后,铲除了魏忠贤,矿税、商税等税制也全被废除,昔日的特权阶层又可以日进斗金。

崇祯为什么废掉这些税?东林党背后捣鬼的。因为江南地区是东林党的老巢,富人阶层是东林党的金主。除掉了魏忠贤,东林党必然不遗余力地说服崇祯废掉这些重税。

为了支付巨额的辽东军费,崇祯又不得不对农民加重收税,恰逢当时“小冰河期”造访,全国闹饥荒,百姓没有了活路,于是陕北的李自成等人揭竿而起,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并最终将大明王朝灭掉。

最具讽刺意味的就是,李自成围困北京时,为了给守城将士筹措20万军饷,崇祯甚至要在朝廷中搞募捐,但东林党人一个个富得流油,却一个个铁公鸡一般一毛不拔。

其二,魏忠贤一死,东林党人一家独大为所欲为

明朝皇帝巩固皇权的最直接手段就是重用太监。

从历史上来说,明朝皇帝的这种套路是有一定成效的,因为明朝的文官集团实力过于强大甚至堪称史上最强,皇帝一个人根本对付不来。

天启皇帝别看醉心于木匠活,但他的情商要比崇祯高得多。天启利用魏忠贤把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收拾得服服帖帖。

魏忠贤虽然专权但他不夺权不上位,是忠于皇帝的,否则崇祯即位后也没那么容易除掉他。

魏忠贤专横跋扈是该杀,但崇祯却杀错了时机!崇祯杀了魏忠贤的直接后果是,东林党一家独大,没有了制衡,直接敢和崇祯对着干。

在大明王朝的生死关头,崇祯曾经计划与满清和谈,与李自成和谈,崇祯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喘息一下之后再图发展。

崇祯的妥协想法率先遭到了东林党人的反对,他们搬出朱棣的祖训——“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东林党人怂恿崇祯的潜台词就是:妥协就是最大的耻辱。

崇祯被搞得很被动,甚至迫不得已杀了议和官员陈新甲,当替死鬼。

其实,大明王朝还有一个活下去的机会,那就是迁都南京。南京一直是大明朝的国都,那里城防完备、凭借长江天险是可以和李自成或者多尔衮一拼高低的。

但是李自成兵临城下,迁都一事却遭到了东林党人的激烈反对,当然理由还是很冠冕堂皇的:不能退让一分土地。

其实他们阻止迁都的原因纯粹是为了维护党派小团体利益。

东林党人平时叫穷,其实个个肥得流油,一迁都财富就暴露了。

东林党人一贯标榜气节和爱国,一旦迁都,他们的面子无处安放。

一旦迁都成功,东林党人还担心崇祯秋后算账,把丢掉江山的责任算到自己头上。

就这样,在东林党人的软硬兼施下,崇祯坐等大明王朝灭亡。

崇祯临死前对东林党人的恨,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留下两句话:“诸臣误我,文官皆可杀。”

如果不早早杀了魏忠贤,崇祯还是可以制衡一下东林党的嚣张气焰的。

其三,魏忠贤能稳住辽东战局,皇太极不敢造次

努尔哈赤起兵之后一直锐不可当,大明王朝一度陷入被动,直到天启六年正月,努尔哈赤败于袁崇焕手下,大明王朝才算缓过神来。

袁崇焕正是魏忠贤的嫡系,守住辽东也是魏忠贤的大谋略。

魏忠贤更清楚锦州、宁远一线与京师的利害关系!他力压东林党,启用熊廷弼担任兵部尚书,正是熊廷弼的强势,迫使皇太极龟缩在山海关外不敢有所作为。

此外,大批有勇有谋的战将被重用,孙承宗、袁崇焕、毛文龙、赵南星的才能得以施展。

魏忠贤启用的孙承宗,镇守锦州、松山、杏山等地,辽西防线连成了一道钢铁长城,并将防线果断向前推进了200公里。

除了防御,毛文龙深入敌后的袭扰也让后金苦不堪言。

魏忠贤掌权的几年时间里,关宁铁骑兵强马壮,将士枕戈待旦,辽东的局势进入了平稳期。

崇祯除掉了魏忠贤,东林党当即专权作梗,辽东将士的兵饷一拖再拖拖欠,有时候兵饷竟被拖欠四个月之久。

崇祯以投敌罪处死袁崇焕后,更是伤了辽东将士的心,士气受到了严重损伤。

如果魏忠贤不死,辽东战事的平稳格局也不会被打破。也正是在魏忠贤倒台后,皇太极才肆无忌惮起来,甚至绕过袁崇焕率兵直插京师城下。

总之,魏忠贤专权、飞扬跋扈、祸乱朝纲,的确该杀,只是崇祯杀错了时机!如果崇祯好好利用魏忠贤的长处,大明王朝也不会那么早就灭亡了。

倘若魏忠贤不死,大明会灭亡吗,为什么?

古代的封建王朝,在皇帝的眼睛里,臣子是没有忠奸之分的,就看他对自己有没有用。后主刘禅用黄皓专权;唐明皇李隆基用李林甫清除异已;宋高宗用秦桧,都是一样的道理,等到这些臣子没用了,就一杀了之,臣子感恩戴德,皇帝又获得极高的声望,可谓是一举两得。

然而,崇祯杀魏忠贤,就没有从这一个高度去考虑,可能是书读傻了,相信了书上的那一套理论,然而魏忠贤一死,东林党人为首的官僚集团就把他玩得欲仙欲死。

(崇祯皇帝剧照)

魏忠贤,原名是李进忠。本是河北街头的一名市井无赖,后来因为跟别人赌博欠下大量债务,被高利贷所逼,不得不自阉进宫做了一名太监,进宫之后,市井出身的他,在宫里却混得如鱼得水,可谓是不学有术。

说他写写文章、搞搞政务,那肯定是不行,但是对阴暗宫斗的这一方面知识却摸得门儿清。他先是结交当时宫中的大太监王安,后又与皇长孙朱由校的奶妈客氏“对食”,对于当时的皇长孙朱由校,那可是极尽手段,以讨他的欢心。

1620年,朱由校即位,是为明熹宗,也是特别有名的木匠皇帝天启皇帝,魏忠贤也是水涨船高,被天启帝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极得宠信。

(魏忠贤与客氏剧照)

第一点:要明白魏忠贤存在的意义。

当时东林党是朝野内外的第一大党,党魁赵南星结党营私,在朝堂上排除异己,其实也是因为朝中一党独大的原因,掣肘了皇帝权力的行使,这才有了魏忠贤“阉党”的异军突起。

明朝中后期,皇帝治国基本不走正道,而是多用权术治国。这个党强了就压一压,那个党弱了就提一提,魏忠贤这些人的存在,其实这些都跟着皇帝的默许有关。

魏忠贤的阉党势力最大的时候,在朝堂上对东林党派进行清洗,一些当时拥有很高声望的东林党员,都被魏忠贤迫害而死,于是朝野上下,魏忠贤一时风光无两,对手都被“剿灭”了。

(魏忠贤剧照)

第二点:魏忠贤就是皇帝的一个夜壶。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明朝皇帝大多都是穷鬼皇帝,国家巧立名目、苛捐杂税是不好的;但国家收不上来税,问题也很大,打仗要钱、治灾要钱、干什么都要钱。

我们要知道,大明有四个吸血鬼,一是皇室、二是宗室、三是官僚、四是乡绅,国库没钱因为钱都在这些人的手上。

魏忠贤名声极坏,但好的是他还能收得上来税,而东林党人为首的士绅集团,名声好,但是吸血得更厉害。

魏忠贤是皇帝的夜壶的原因就在这里,国家又收得上来税,但罪恶的名声却让魏忠贤背负了,天启皇帝倒是出名的木匠皇帝,后人只会骂他无所作为,但却不骂他祸害百性。

第三点:魏忠贤自取败亡之道。

古代皇帝用宦官,为免有尾大不掉难于处理的情况发生,这些人又在一定的时期被处理掉了,魏忠贤也是这样的结局。

(魏忠贤剧照)

魏忠贤被封为“九千岁”,民间收了大量义子,有“五虎”、“五狗”、“十猪”、“四十孙”等等,在全盛时期,各地官吏更是为他立了“生祠”,民族英雄袁崇焕就曾经为他立过“生祠”。

可偏偏魏忠贤没有想到的是,他不应该把全对手全灭了,他把对手全灭了,那他还有存在的意义吗?以前是东林党一家独大,现在倒是他“一家独大”了,当皇帝觉得他势力过大的时候,他悲催的命运就开始了。所以说,古人常说“养寇自重”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第四点:崇祯皇帝杀魏忠贤,也是自取败亡之道。

1627年,天启皇帝病死,他弟弟朱由检继位,就是那个悲催的崇祯皇帝。他免去了魏忠贤司礼监和东厂的职务,命令他去凤阳守祖陵,看到没有引起什么大糟乱,在魏忠贤去凤阳的途中,崇祯更是命令锦衣卫去捉拿问罪,魏忠贤也知道死期将至,上吊自杀而死。

(魏忠贤自杀)

一时之间,崇祯皇帝圣贤之名名满天下,然而他一转过来,却发现大事不好,东林党重新复起,没了魏忠贤的制衡,这帮东林党把持了朝堂,想做点什么事情,个个对他是阳奉阴违,作为皇帝,没人可用,基本上是变成睁眼瞎子。

在史书上,经常看到崇祯皇帝怒喝,“这么大的事情,你们都知道了,全天下人都知道了,就是朕最后一个知道。”所以说,魏忠贤若在,有了他的制衡,最起码崇祯皇帝还能知道点事情,宫内外信息的不对称也是崇祯皇帝败亡的一个原因。

第五点:崇祯皇帝死前执迷不悟,把罪责全怪到东林党。

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声也哀。所以,经过各方面努力之后,大明朝无力回天,这应该是崇祯最不甘的地方。

他吊死在煤山之前,他悲愤交加地说了一句话,意思就是说 “天下百姓皆无罪,满朝文武皆可杀!”

其实崇祯朝名将名臣辈出,阉党又被他扫荡,东林党大臣也被他如鸡狗一样杀掉,他还不醒悟到是执政的问题。只一味的指责别人,袁崇焕、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等,基本是他自断臂膀。

(崇祯皇帝上吊自杀)

当然,任何一个过百年的王朝,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土地兼并这一块,绝对少不了。地主士绅阶层的大量兼并,导致了国家被挖了大量的墙角,自耕农集团的大量衰减,也会造成尖锐的社会问题——土地税赋减少,国库没钱;无地农民数量增加,会扰乱社会秩序。

这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往往都会摧毁一个王朝,这些不是魏忠贤能够解决得了的,张居正、于谦还差不多。

但世上终究没有千年的王朝,说一个朝代一个国家能千秋万代,这个说法本来就不唯物,明朝肯定也会灭亡,只是或早或晚而已!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倘若魏忠贤不死,大明会灭亡吗,为什么?

古往今来,庙堂之上呼风唤雨者哪个能是等闲之辈?魏忠贤能够权倾朝野必有其能。其背后有皇权的强力后盾,名为阉党实为帝党鹰犬,是天启皇权掣肘官僚集团的利器,这与魏个人做派好与坏是完全的两码事,其是政治派别斗争的其中一方工具,他的幕后老板就是天启帝。从古至今,皇权、官权(精英集团)与民权三权鼎力缺一不可,皇权治理天下需要官权和民权的拥戴,皇权施政需要官权的推行,官权追逐阶级特权利益有其自然属性,必然在施政过程中客观难免与国、与民争利,而民权追求的自由生存权得不到保证就会威胁皇权一统的利益根本。所以三权相互依托,由皇权平衡分配其他两权的利益,可见即使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是需要左右权衡如履薄冰,对两权的利益把控稍有不慎便是你死我活。而皇权和官权表面平静却暗流涌动的政治斗争,是不方便皇帝直接正面冲突的,于是魏忠贤这样的角色自然就会作为皇权政治势力的代表,结党盘根错节地成为皇权延伸在官僚集团中的政治触角,替天巡狩。能够作为皇权扶植的政治势力头目魏忠贤,他能力怎么可能差(和人品做派两码事),其必有驭世之才。所以,魏发挥的是皇权体制内的掣肘作用,客观抑制了官僚集团腐败与国、与民争利的态势,故而时局尚可支撑。而崇祯似乎不明其理,在没有扶植新的帝党成形之时,登基之初便自废厂卫臂膀,致使官僚集团吏治腐败失去掣肘集体欺君,与国、与民争利贪腐之势一发不可收拾,崇祯刚愎自用施政无能,国力日渐衰弱,民心丧尽,内忧外患不停,明朝就这样在风雨飘摇中大厦倾覆了。

倘若魏忠贤不死,大明会灭亡吗,为什么?

倘若魏忠贤不死,大明会不会亡?

给大家分享一下,个人观点,不喜轻喷。

首先结合当时的情形来说一下魏忠贤的作用。

1.平衡党争

2.东北治军

3.朝廷征税

1.魏忠贤的主要官职是司礼秉笔太监和厂公,简单的说是皇帝的私人秘书长和蒋介石的戴笠(职权比戴笠大太多)由于明熹宗喜欢木工活,魏忠贤便投其所好,通常有事要皇帝签字的时候他都选在皇帝干木工活兴头上的时候找皇帝,所以熹宗通常会说“你看着办”,正是由于这句“你看着办”给了魏忠贤机会干涉朝政,从而利用职权和皇帝近臣之便,打压东林党,朝堂上形成了东林党和“阉党”相互制衡的局面(大多数情况下阉党占据绝对优势)

2.东北战线上,启用熊廷弼,赵南星,孙承宗等将领。这些将军不但打仗有两把刷子,而且还很有战略眼光,结合对后金的战绩来看,有这些人在起码东北还能打个有来有回,而且这些将领军中也不乏猛人的存在,比如吴三桂。总结一点,魏忠贤对辽东战局起到的是积极的作用。

3.关于赋税这一块。魏忠贤的作法有二,其一是执行张居正时期的“一条鞭法”,其二是征收东南地区的商业税,这个做法从今人的眼光来看还是比较适合当时的国情的。因为当时全国各地普遍有大大小小的灾情,而东林党自认为作为“士农工商”的第一等人,不屑于跟第三第四等人“抢食”,所以主张加收农业税,这就导致了崇祯年间的西北农民起义,而最终灭亡大明的也正是农民起义。

当然这不是为魏忠贤翻案,只是说他对大明朝的一些作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