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条约》假如李鸿章杀身成仁坚决不签会如何?

是否怕了伊藤博文?如果他在谈判过程中自杀可否名留青史不必承受今天这诸多骂名?

趣谈答案:李鸿章如果不签条约的话,就会有一个张鸿章,王鸿章和刘鸿章。

李鸿章的作用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明白李鸿章的作用,李鸿章的整个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辉煌之前、巅峰过程以及巅峰之后。

在李鸿章的辉煌之前,他是努力的求上进,想尽一切办法提升自己的身份地位,而在李鸿章巅峰的时候,对于大清王朝做了很多有利的事情。

可是在李鸿章的巅峰之后,他就只剩下一个作用了,这个作用说起来有些搞笑,但却是最为悲剧的事情,那就是为大清王朝背锅。

因为李鸿章接触过很多洋人,也知道那些洋人究竟是怎样想的,所以李鸿章在签订各种各样条约的时候更加的游刃有余。

换句话来说,李鸿章是见过大世面的,他知道该怎么谈判,知道该怎样减轻清朝的损失,所以在任何一次与国外进行系统条约签订的时候,慈禧太后后都会把李鸿章派到前线。

这其中不单单是马关条约,包括一些有的没的,甚至连名字都记不下来的一大堆的条约,统统都是由李鸿章前后操持的。

江山代有才人出

尽管李鸿章背负骂名,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得承认,李鸿章背负骂名的时候享受了大量的福利,慈禧太后对李鸿章很够意思,李鸿章的子女以及李鸿章后代的后代,慈禧太后都给他安排好了。

换句话来说,李鸿章无非就是背一个骂名而已,自己的子孙后代的生活都有了保障,自己的生活也有保障,慈禧太后也不会伤到自己,这几乎就是一个买卖,而且这个买卖很划算。

如果李鸿章就是不签订这个条约的话,没有关系,李鸿章直接被撤下去,第2天就会来另外一个鸿章,甭管他姓王、姓刘还是姓李,简而言之会有更多的人来代替李鸿章的位置。

李鸿章也知道这一点,如果他不签订的话,有其他人去签订,保不齐大清还会受更大的损失,当然李鸿章签订这些条约也是自己有着某些小九九。但整体来看,李鸿章在签订条约的时候,有无李鸿章都是一个样子,甚至没有李鸿章比有李鸿章还要惨。

《马关条约》假如李鸿章杀身成仁坚决不签会如何?

关于李鸿章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有争议的一个人物,前好些年是公认的卖国者,最近的这些年,又有不少人为他翻案,认为他是一个勇于任事的人,实际上是在为清政府背黑锅。

具体到《马关条约》签订之前的中日两国的大背景,我们可以放一下马后炮。1895年前后的日本跟30多年后的日本相比,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反过来我们看中国,应该说1895年的中国和抗战初期的中国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但抗战时期的中国依然能够浴血奋战14年,最后迎来了胜利的一天。尽管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但是也换来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可,也让中国成为联合国的五大常任理事国。

也就是说在1895年前后,如果清政府坚决和日本打到底,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清政府,这个结论是毫无疑问的。那为什么清政府一定要签订买过的投降条约呢?这是有当时的多种因素决定的,既可笑也可悲。

对于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肯定是不情愿的,并且态度也不积极。态度最积极的是日本天皇,因为再不把这个条约签订下来,可能天皇就要下台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日本经济并不发达,甚至可以说是相当落后。日本人为了准备对清政府的战争,付出了很大的牺牲,全国上下都在为海军赚钱,日本天皇也节衣缩食。

正是在日本国内上下一心的情况下,才换来了甲午战争的胜利。但是清政府是一个疆域非常辽阔的国家,想击败清政府就要在陆地上决战,当时的日本陆军并不是特别强大,虽然也把李鸿章的淮军打的七零八散。

首先打不下去的是日本人,战争已经进行了一年多。国土面积狭小的日本已经坚持不下去了,国内出现了饿死人的情况,甚至还爆发了农民起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政府需要迫切的尽快接触战争,从清政府这边拿到赔款,赶紧去挽救奄奄一息的日本经济和社会。表面上日军发起了强烈的攻势,实际上不过是强弩之末,逼迫清政府早日达成协议。

当李鸿章在日本遭到枪击的时候,日本天皇自杀的心都有了。李鸿章已受伤,中日双方的谈判就要延期,从清政府这边拿到大量赔款的时间也只能向后顺延。

日本天皇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担心在日本政府拿到赔款之前,日本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就已经崩溃了。所以日本政府就给李鸿章提供了最好的医疗条件,甚至逼迫他尽快达成协议。

也就是说,李鸿章只要耍耍赖皮,在日本再耗上个一年半载。甚至李鸿章可以躺在病床上,说自己头晕,什么也做不了,估计日本政府很快就垮台了。

写到这个地方,我们就明白了,只要李鸿章不签订《马关条约》,说不定清政府利用日本内乱的机会发起一个大反攻,就能把日本变成中国的一个省。

但可悲的是,当时的清政府是一个非常落后腐朽的组织。对外的情报工作非常滞后,在甲午战争前对日本的战略意图一无所知,导致全面被动。在甲午战争后,对于日本国内的形势,依然是一无所知,所以才会稀里糊涂的签订了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如果李鸿章知道这一切,根本就不用杀身成仁。只要利用谈判的规则把时间拖延下去,日本国内就会打乱,经济上大破产,农民起义的怒火就会把日本摧垮。

但可悲的是清政府是一个非常落后腐朽的组织,对当时的国际形势一无所知,就像是一个聋子瞎子。我们现在经常说:傻子太多骗子不够用了。当时的清政府就是那个大傻子,只会被西方列强当做一个玩偶踢来踢去。

《马关条约》假如李鸿章杀身成仁坚决不签会如何?

【临事方知一死难】

现在一直在谴责李鸿章,把他当作卖国贼。唉!他不是岳飞、文天祥,他就是李中堂。李鸿章若殉国不签,失去的会更多。有谁知道暮年李鸿章无奈提笔签名时苦涩的心态!

勞勞車馬未解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吊民殘!

秋風寶劒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壜。

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閑看!

《马关条约》假如李鸿章杀身成仁坚决不签会如何?

《马关条约》签不签决定权不在李鸿章,而是在于慈禧和光绪,李鸿章不签换个人签就是。

其实在晚清历史上,很多人都过高估计了李鸿章的权力,把他想象成了一个权臣。但是实际上慈禧自借着中法战争之机,把恭亲王奕䜣免职,排斥出全力中枢以后,就牢牢的把所有的权力握在手中。

慈禧一方面通过扶持李鸿章和他的淮军,以此做种中央政府直属武力压制地方督抚。但是另一方面,慈禧又以地方督抚和朝中的清流来制约李鸿章。所以李鸿章最多只能算重臣,却不是权臣,权力没有那么大。虽然李鸿章签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但是他谈判过程和是否签字,都是经过请示才进行的,仅仅是作为一个执行者签字而已。

以《马关条约》为例,在1895年4月1日李鸿章拿到日方的和约底稿以后,就立即将和约底稿中的条款全部电告总理衙门,并认为赔款太多,割让辽东半岛危害极大,不宜同意。总理衙门在接到电报以后,就上奏光绪。光绪召见众臣商议。

在商议时大家都认为李鸿章意见正确,不过由于前线屡战屡败,礼亲王世铎、庆亲王奕劻、恭亲王奕䜣、孙毓汶等人都认为无法再战,主张放弃台湾尽力保住奉天,翁同龢则认为台湾也不能放弃。而慈禧则高调表示“两地皆不可弃”,甚至认为不惜再战。

然而无论是翁同龢还是慈禧,对于如何再战都没有任何实质性建议,所以最后商议结果只能给李鸿章一个含糊其辞的回答,要求他和日本再议。

这种含糊其辞的回答自然没什么用,既然清政府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反击措施,日本在4月10日的谈判中明确告诉李鸿章,除了同意把赔款从3亿降到2亿外,其他条件不变,并且拒绝再议,只有“允”和“不允”两个选择。李鸿章只能请求将最后答复日期延迟到4月14日,并立即把会谈结果告知国内。

此时日本已经开始在旅顺集结部队,准备对北京发起直接攻击,在这种情况下,面对日本强硬态度的清廷无计可施,最后只有致电李鸿章,同意按照日方要求签字。

所以到此时清廷已经决定答应日本所有条件,李鸿章是否愿意签字已经毫无意义,不愿意一个电报就能把他免职,让使团里其他人签字即可。

《马关条约》假如李鸿章杀身成仁坚决不签会如何?

那李鸿章就是后人传颂的志士!

《马关条约》假如李鸿章杀身成仁坚决不签会如何?

1894年的时候,大清的电报密码本为日方所破译,首食恶果的就是英国商务船和船上的2000名大清官兵,在清政府与日方谈判时,李鸿章与国内的一切沟通也尽在日方掌握,这就是日本人狮子大张口外加死活不还价的原因,后来日方迫于在国际舆论上的压力以及列强想要插手条约签订的行动,也就是说因为外力原因,日方才免除一部分,这与李鸿章脸上是否中枪没有多大关系,日本人的贪婪本性造成它不会具备如此“爱心”。

清廷无论在战争还是在谈判上都呈绝对的劣势,自己的底牌永远被日本人所掌握,从电报中日本人已经充分解读了其中的关键信息,同时也看到了清政府的无能与懦弱。《马关条约》的签订,令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赔款方面,给中国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经济遭受打击,列强对中国大规模倾销谋取暴利,而中国矿产资源被疯狂掠夺,成为再次侵略中国的战争资源。

面对这段屈辱史,很多朋友不禁要问,如果《马关条约》不被签订,或者说李鸿章坚决不签订此条约,那么历史的走向将会是怎样的呢?

其实,这个问题是有先决条件的,那就是当时的清政府是否能够态度坚决的继续战斗,如果打,虽然暂时处于劣势,但是看日本当时国内糟糕的国力和民生情况,日本很难撑过2年,西安又不是没去过,接着打呗,那时候的日本陆军比海军差得远,日本完全没有能力进行常年连续作战。

日本人也要靠压榨国民才能凑齐军费,在残酷的压榨下,当时的日本不少地方都爆发了农民暴动,社会动荡不安,八个月的战争,日军多方用兵,早已精疲力竭、财政拮据,海军、陆军军备空虚,已经到了无钱采买的程度(所以才要求清廷留下战略物资),如果不惜一战,日本即便不战败,其国内的严峻形势也会迅速将其拖入深渊。

就战力而言,看台湾的反抗斗争就知道了,“非专业”级别的抵抗力量也能给日本陆军3.5万人的伤亡,还死了一个亲王。当然,推测永远是推测,即便打赢了,清廷也还是要面对一个打一群的局面,利益将会进一步被瓜分,清廷统治阶层的失策和短视造成积弱百年,这种态势是无法以一两场战斗的胜利来扭转的,但这绝不能作为不战而降的借口。刘坤一、董福祥等人所辖部队有实力与日军一战,绝不至于一触即溃,还没打便已怂这是找不出任何借口的。

最终还是要面对相同的局面就不打?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想想左宗棠,如果没有左宗棠誓死一战的决心和令列强心惊的魄力,曾纪泽如何直着腰杆和俄国谈判。左宗棠的赫赫战功和大无畏的精神是曾纪泽的有力后盾,同时也是谈判的有力武器,而打都不打或者一触即溃不敢再战,将会进一步刺激列强的贪欲使他们更加肆无忌惮。被打断脊梁的清廷才是真正落后挨打、屈辱百年的真正根源。

我们假设三种结果,战胜、战败、持续战争状态,而无论战事和结果如何发展,最终的局面恐怕都是列强们为了自身在华利益而参与进来进行调停。

清廷战胜。不会割让土地,省下的赔款虽然不知道会被慈禧挥霍多少,但是总比养肥日本人,让他们继续侵略的好,要知道,正是这笔战争赔款让日本民众群情沸腾,不断侵略中国的小日本才会有当时如此良好的民众支持基础。

为了更好的攥取在华利益,列强们需要一个稳定的权利中枢来进行有效控制,这群强盗当然不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崛起,所以如果日本战败,他们会参与进来进行拉偏手式的和谈,然后看准机会,再次下手瓜分更多利益,一对多的局面不会扭转,以日本人的狼子野心也绝不会善罢甘休,他会继续积蓄力量进行报复和侵略。

清廷战败。又一次西狩的开始,列强同样会参与进来,为了维护自己的在华利益,他们不会让清廷统治彻底崩盘,所以日本虽然战胜,但是也不过是获得几乎相同的利益,因为再多的利益,清廷也决计拿不出来了。

即便清廷愿意拿,列强们出于眼红和对过度瓜分,竭泽而渔的担忧,也会让日本人的要求有所节制,这在《马关条约》签订过程中就有所体现,日本也是看出苗头担心坏事才答应让步。

还有一点,日本后来归还辽东半岛也是因为俄、法、德三国干涉,这充分说明,如果日本人所切的“蛋糕”过大,会招致列强的不满和忌惮。至于慈禧,当初列强们为了自身利益,放弃了惩戒“首恶”慈禧,日本人想动也是动不了的。

清廷和日方如果进行常年持续战争,列强们同样无法接受,列强还是会参与进来,至于理由无非就是他们所谓的“担忧”,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列强自己的利益,他们既不乐见中华崛起,也不乐意某一方势力过度攥取利益竭泽而渔,当时的清廷就是列强面前的蛋糕俄而已。

如果李鸿章拒不签订《马关条约》那么战争还会持续,也就会出现如上的三种可能,但是这种假设实在太假,一是李鸿章并不具备杀身成仁的勇气,二是他不签约自有其他人签订。

而清政府的腰,着实够软,全权代表李鸿章在日本遭受枪击,清政府连个抗议声明都不敢发,实在是怂的可怕,《马关条约》是李鸿章签订的?其实就是清政府软弱无能和毫无下限的忍让,才造成了条约的签订,即便李鸿章不签,奕訢也会签订,毫无意外。

但李鸿章真的是冤枉的替罪羊么?至少不全是如此。在换约之前,因为形势上的变化,清廷还是具有讨价还价条件的,但为李鸿章所阻,还没与日方沟通,就私自以日方为借口抵制后续商定。

李鸿章还有什么借口呢?他说台湾和辽南之地“原非我之所有”,啥原因呢,他觉得辽南是朝鲜的,抗击荷兰侵略者的郑成功有日本血统。

俄、法、德这些侵略者尚且在为辽东半岛努力,清廷哪能没人就此事沟通呢,光绪在巨大的内部压力下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以“无可商,无可改”为由,拒绝进一步沟通,于是就上演了讽刺的一幕,外国强盗们在为清廷“争取利益”,而李鸿章却拒绝再次沟通,连尝试都不肯尝试一次就直接回绝皇帝。

既然能那么果断的回绝再商定计划,为何就不能果断拒绝《马关条约》的签订呢?证明条约的签订不是没有李鸿章责任的,只不过他所应承担的责任是不应该比清廷更大的。

台湾省人民奋力抗击日本侵略者,并给日军带来极大的伤亡数字,清廷知道么?光绪帝知道么?全都知道,所以着令李鸿章就台湾问题再次与日本商议“挽回万一之法”,李鸿章则根本不与日方联系,直接告诉皇帝“为大局计,不敢孟浪”,意思是说,我可不敢草率行事,其实所谓的“孟浪”是指光绪帝,事后又千方百计不耐其烦的反复催促清廷换约,所以光绪帝才会被引发暴怒,而此时的李鸿章在干什么呢?他密令伍廷芳“速电东京,促我换约”,这不是吃里扒外又是什么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