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百姓生活到底怎么样?元朝不需要国防,重视商业,管理松散?

趣谈答案:元朝的老百姓生活得很惨,而元朝的国防从来不需要基层老百姓的参与。

元朝的特殊国防

整个元帝国他们的国防非常的奇特,奇特就奇特,在根本没有采用任何兵制,没有采用征兵制,也没有采用募兵制。

那么很多小伙伴就会好奇,既然没有采用这样或者那样的兵制,那么元帝国的军队从哪里来呢?

真实的情况是元帝国根本不需要多少军队了,只需要维持现状就好。

如果大家能够拿出地图来来看一看,元帝国统一华夏的时候,周边几个大国家就不难发现,周边的几个大国家都是元帝国的亲戚。

那个马背上的民族一分为四,形成了四大板块,横跨亚欧大陆,几乎统治了陆地上相邻的绝大多数土地。

在之前的时候,无论是宋朝汉朝还是秦朝,都必须加大军力放在北面,因为北面是匈奴,北面是鞑子军,北面是整个帝国的危险。

但是元帝国就是从北面来的,所以北面没有威胁了,至于西面两座大山,一个沙漠就已经阻绝了绝大多数敌人,至于南方夷蛮之地,估计他们想进攻的话,还得拿着木头板儿过来敲黑砖。

所以元帝国的国防相对来说比较轻松,根本不用费大力气。

而元帝国的国防军绝大多数都是本土人,也就是都是蒙古人。有一部

分区域会用让色目人担任,但是像咱们汉人基本是没有资格的。

元朝百姓的惨淡生活

元帝国管理华夏地区的时候和之前管理草原是一个路数,他们基本上不管不问,只需要对应的拿出钱财来就可以了。

所以元帝国经常会画出一片土地,说这片土地上谁管,那片土地上谁管,然后每年春夏秋冬4个季度或者每个月都需要给元帝国的最高首领拿出对应的钱财来。

只要你把钱拿了出来,剩下的事情元帝国都不会管的,你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想怎么闹就怎么闹。

大家都知道元帝国尽管要了固定数量的钱财,但是元帝国手下这一帮办事儿的可是贪心不足蛇吞象,慢慢的这些官员就开始为难老百姓,而老百姓被逼无奈只能闹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元帝国执政的时候仅仅两三个月就有数百起的战役爆发。

元帝国国防相对轻松,商业更加轻松,因为元帝国根本不重农抑商,想干啥干啥,想折腾啥折腾啥,只要每个月给足了票子就行。可是苦就苦了元朝的普通老百姓,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本钱去搞商业,只能种一块小破土地种完之后还得给人家交税。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元朝百姓生活到底怎么样?元朝不需要国防,重视商业,管理松散?

题主这个问题的内容含量特别大,其实可以拆分成四个部分来回答。就是元朝百姓生活怎么么样?元朝需不需要国防?元朝是否重视商业?元朝是否管理松散?我来逐次回答一下。

首先来说说元朝普通百姓生活的怎么样。 负责任的说元朝普通百姓生活是悲惨的,生活质量肯定不高。几天前我看了一部韩剧,叫《我的国家》,剧里的靖远君李芳远(朝鲜开国之王李成桂之子)有句台词特别好,在李氏朝鲜取代王氏高丽后,说道:“国家的名字变了,但是天下可没有变啊!”,尽管王朝在不断更替,但做为古典王朝来说,阶级压迫的实质是不会改变的,封建王朝的普通民众永远处于被压迫的地位,生活能好到哪里去?元朝做为封建王朝之一,当然不可能脱其窠臼,做为蒙汉地主阶级联合政权,能过上好日子的永远是以元朝皇帝为首的蒙古贵族、汉族大地主还有西藏上层僧侣这样的统治集团。毫无疑问,他们生活无疑是花天酒地、纸醉金迷,所谓大金链子小手表,一天三顿小烧烤,滋润着呢!

就以元代皇室和宫廷为例,他们的浪费和挥霍就十分惊人。就比如元朝皇帝笃信藏传佛教,每年用于佛事的费用十分惊人,日涨一日,为前代所不及。清代学者赵翼就对元朝的佛事所耗物资、费用做过统计。就在元仁宗延祐五年之前,各个寺庙一旦要做佛事每日用羊万头,“此供养之费,虽官俸兵饷不及也”。寺院财产之多,就连皇亲国戚都比不上,“此财产之富,虽藩王国戚不及也”。可见当时元朝统治者在佛事的浪费上达到何种地步。

《陔余丛考·卷十八·元时崇奉释教之盛》:延祐五年,以各寺作佛事日用羊万头,诏易以蔬食。则未改制以前,每作佛事日用万羊。

再如元文宗时期,中政院臣奏“皇后日用所需,钞十万锭、币五万匹、绵五千斤”,宫廷费用非常惊人。而且元廷经常举行奢华的宴会,如顺帝时期,哪怕是“天灾方作,民食未充”,统治者依然熟视无睹,照例大宴,达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滋溪文稿·卷二十六》:盖天灾方作,民食未充,在位者于此时何忍相与饮食燕乐而不恤民乎!近年以来,朝廷无事,待遇勋臣固为优厚,然而宴享太频,财用不能无费。

有元一代对豪强地主特别宽容放纵,甚至超越了前代,尤其是在南方江南,许多跨州、跨县的大地主和原本的租佃关系被毫发无伤的保留了下来,所以汉族地主阶级的经济权益是极其强大的,“更田多富户每,一年有收二三十万石租子的,占着三二千户佃户”,可谓是普遍现象。就如松江富民瞿霆就有田2700顷,并租佃官田,两者相加高达10000顷,唐时刑部尚书卢从愿占田不过数百顷,已然有“多田翁”之号,其人更甚卢从愿数倍也。

经济权益的强大就带来了在政治方面的强势。如果诸位穿越到元朝对那些地主大吼一声:“有钱了不起啊!”地主们会大声回答你:“对!有钱真的了不起!”比如说用钱买个官,那真是分分钟钟搞定的事,松江富民上户曹梦炎愿意每年向朝廷缴纳10000石粮食以求官职,被朝廷授予浙东道宣慰副使。

《元史·卷十五》:淞江民曹梦炎愿岁以米万石输官,乞免他徭,且求官职。桑哥以为请,遥授浙东道宣慰副使。

难道能量就只有这么一点吗?当然不是,只要钱多还能打破朝廷条例的限制,娶黄金家族的血脉做老婆。在正常情况下,元廷规定“非勋臣世族及封国之君,则莫得尚主”,但是实际上,有地主就靠自己的经济权益交通皇室,联姻诸王,娶诸王女为妻。

《元史·卷一百八十一》:南昌富民有伍真父者,资产甲一方,娶诸王女为妻,充本位下郡总管。

所以,经济权益带来了政治利益,富户地主更常规的操作,以钱开道,与官府勾结起来一起压迫广大的平民佃户。

《通制条格·卷二十八》:豪霸之家,内有曾充官吏者,亦有曾充军役杂职者,亦有泼皮凶顽者,皆非良善,以强凌弱,以众害寡,妄兴横事,罗织平民,骗其家私,夺占妻女,甚则害伤性命,不可胜言。交结官府,视同一家,小民既受其欺,有司亦为所侮。

而广大的佃户自然是过着非人的生活,地主可以对佃户任意进行科派,对佃户进行非人奴役,进行典卖,“与买卖驱口无异”。所谓“主家科派,其害甚于官司差发。若地客生男,便供奴役;若有女子,便为婢使,或为妻妾”。

当然,奴役是不分民族的,不要只以为普通汉族百姓有这样悲惨的待遇,在一些人眼中所谓的一等蒙古人还在给汉族大地主做奴隶。

《元典章·卷五十七·禁典卖蒙古子女》:回回、汉人、南人典卖蒙古子女为驱者,诏书到日,分付所在官司应付口粮,收养听候,具书开申中书省定夺。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和臣下们讨论元朝灭亡的原因,在元朝政府入职过的马翼说道:“元有天下,以宽得之,亦以宽失之。”,被朱元璋直接否定,被元末战乱折磨过的朱元璋总结道元朝不是宽,是纵弛,“其失在于纵弛”,简而言之,就是元朝政府不作为,任吏治败坏,忽视调节社会矛盾,导致埋的雷越来越大,一触即发,所谓“近睹有元之末,生居深宫,臣操威福,官以贿求,罪以情免,台宪举亲而劾仇,有司差贫而优富,庙堂以为虑”,对元朝的弊政可谓是一针见血。

至于元朝有没有国防?这当然是有的,怎么可能没有,不然元廷平定海都之乱、昔里吉之乱、乃颜之乱靠的是佛经不成,肯定是军队嘛!提问者有此问无非就是受了明朝诗人李开先作品的影响,其《西野春游词序》文曰:“元不戍边,赋税轻而衣食足”。

很多人就拿着这句话认为打仗是蒙古人的事,不关我们汉人啥事!这个就不对了,要知道诗人不是史学家,文章源于现实高于现实,但是当做现实就不对了,事实上打仗、戍边这样的事,蒙古军、汉军、新附军一视同仁都得上,没有谁得了便宜的事。就比如说在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就征发过蒙古军、汉军、新附军去四川甘孜一带镇戍的调令。

《元史·卷九十九》:六月,碉门、鱼通及黎、雅诸处民户,不奉国法,议以兵戍其地。发新附军五百人、蒙古军一百人、汉军四百人往镇戍之。

在平定乃颜之乱的时候,忽必烈命令汉军诸卫军和蒙古五投下军队一起做为主力参战,“宗王乃颜叛,(李庭)驿诏至上都,统诸卫汉军,从帝亲征”,在乃颜老巢失剌斡耳朵,汉军表现的极其给力,先击退了攻击乘舆、威胁忽必烈生命安全的乃颜叛军,还与蒙古军一起发动总攻,击溃乃颜军,“乃颜之党金家奴、塔不歹进逼乘舆,汉军力战,乃皆溃,卒擒乃颜”。

《新元史·卷一零五》:王师三十营,间以汉军步队,皆执长矛、大刀进退,时与骑卒叠乘一马,及敌,则下马先进。

有元一代实行的是诸色户计,从民户之中的中户中签取军户来做为作战力量,李开先文中所谓的“元不戍边”之语可能是指除了军户之外,其他的户计就不用承担军事任务了,而不是指汉人不用接受军事征发。

至于商业,元朝那当然是相当重视的,毕竟商业所带来的利润也是国库收入的一大块,可以为“军国之用”,当然要重视。 元朝政府在国内贸易这块其商业主要是控制在政府、贵族、官僚、色目商人手里,实行专利垄断政策,金、银、铜、铁、盐等都是由政府专卖。或由政府独家经营;或卖与商人,商人再运往市场出售;或由商人、手工业者经营,政府抽分其利润。尤其盐利是元政府重点运营项目,所得收入非常高,天历年间所得盐课钞为7661000余锭,远远高于其他税课。

元朝的海外贸易也非常发达,专门归市舶司进行管辖,不管是政府还是民间都参与其中,当时的民间商人有不少因为海外贸易而致富,如嘉定州沈氏“因下番买卖致巨富”,而且于元朝有海外贸易的地区和国家很多,据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的东南亚、南亚国家和地区就有97个之多。 所以,元朝的商业确实是非常发达的。

至于元廷对国家的管理确实比较粗疏,这可能是由于元朝蒙汉杂糅的体制造成的,元统治者将蒙古游牧官制度和汉地职官制度嫁接起来,蒙、汉各设一套,管理机构可谓是叠床架屋。

比如说在地方上有行省、宣慰司、路、府、州、县五六级,地方官府和官署数量急剧增加,冗官、冗员远远高于南宋,要命的是这帮人还掌握实权,这就造成了“十羊九牧”的后果,这就使得元朝行政效率比较缓慢、停滞,自然对基层的控制也就一片馄饨,以致于造成管理松散的印象。归根到底还是汉法改革不彻底所导致的。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引用文献:《元史》、《新元史》、《元典章》、《通制条格》、《明太祖实录》、《滋溪文稿》、《弇山堂别集》、《南村辍耕录》、《陔余丛考》、《山居新语》

元朝百姓生活到底怎么样?元朝不需要国防,重视商业,管理松散?

我先来回答题主的后面三个问题,然后第一个问题自然明了!

1、 元朝不需要国防?——元朝有完善的国防,但几乎不从老百姓中征兵

元朝有完善的国防体系,其军队按任务区分为宿卫和镇戍两大类。宿卫军是中央卫戍部队。镇戍军是由枢密院调遣的军队。明朝诗人李开先的《西野春游词序》劈头写了这么一句话“元不戍边”,就是说元朝从来不征调老百姓到边关去戍守,去当兵。其实想想并不难理解,蒙古人觉得我们才是当兵的,我们是统治阶级好不好?武装你们汉人来反叛吗?

2、元朝重视商业?——元朝重商理财、积极拓展贸易

蒙古人入主华夏后,重农抑商的文化被完全改变了。草原文明对于财富的渴望转化为元朝政府对于理财的重视,在元朝政府中,西域的色目人因擅理财而地位比华夏的儒生高得多。 忽必烈启用了西域裔的阿合马等人,除了在朝廷里设置了专管经济、财务的机关——制国用使司,还相继设立了斡脱总管府等机构。在官方的支持下,斡脱的生意范围已经不限于元朝境内以及其他蒙古汗国境内,他们还积极从陆路和海路向国境之外扩展贸易。一带一路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始于元朝!马可波罗的《东方游记》不管是否真实,也反应了威尼斯商人对这个开放的东方贸易大国的向往!

3、元朝管理松散?——律法宽松、轻徭薄赋、不搞文字狱、文化兴盛

我们的印象中蒙古人肯定很残暴,对吧?结果元朝反而是少有的律法宽松的朝代。在有数据记录的元史中,每年因为犯罪被处死的人数只有几十个甚至几个。这和历史上许多动不动就诛九族啊、连坐啊的朝代比,真是不知道宽松到哪里去了。

蒙古的游牧民族们过惯了粗旷的生活,对传统的农耕家庭经常懒得过问,元朝时的农业税相比前后两个朝代反而是最低的,南方种田的农民们在当时甚至一度过上过没有赋税的日子。又比如,我们经常听说过许多封建王朝有文字狱,搞得人心惶惶,生怕因言获罪。但是这一套汉族统治者发明的套路,蒙古人压根看不上。

尽管蒙古人治国比较粗犷,却也无形中促进了民间文化的繁荣,元朝时的科举比较抽风,有一阵没一阵的,结果就导致了许多文人走向下层,发展出了独特的元代杂曲文化,直到今天,元曲和唐诗宋词还是并称的,可见文化地位也并不低。

一直被黑、近年渐被正名的元朝

说起元朝,每个读过中学历史的80后应该都元朝涉嫌随意欺压汉人的“四等人”制度记忆犹新。但现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高中历史教科书里,已经悄悄删除了关于元代“四等人制”的叙述。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些传言已经被史学界认定:没有一个是真实的。唯一有些影响的,无非是汉人做官会受到一些审查和阻碍,压根谈不上什么压榨。

结语——回答“元朝百姓生活到底怎么样?”

到最后,我们综合列举之前三个问题的答案:不征兵、重商理财、拓展贸易、律法宽松、轻徭薄赋、不搞文字狱、文化兴盛。百姓生活到底怎样?想必看到这里可见一斑了吧!

说到最后可能不禁有人会问:元朝这么和谐为什么会被推翻灭亡呢?其实理由也很多,自身腐化、上层无能、难以真正融入中原文化、遭遇特大瘟疫至体制崩溃、管理宽松滋生叛乱……等等,朱元璋曾说过“元以宽仁失天下”,咳咳,这又是另一个课题了!

元朝百姓生活到底怎么样?元朝不需要国防,重视商业,管理松散?

元朝百姓生活很差,主要是元朝皇帝采用了治理草原的方法来治理国家,把各地方的治理权打包卖给西域的“色目人”,只要这些人按时交纳足够的钱就可以,别的一概不问,所以这些人到地方后主要的目的就是弄钱,办法无所不用其极,各种税收多如牛毛,人们负担非常重。在这种治国理念下,蒙古人主要抓军权,不信任汉人,所以就把地方治理权交给了西方的色目人,这些原来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中亚人做生意都是做生意的好手,也是弄钱的好手。所以元朝对地方控制极弱,也从来没想过要仔细打理经营地方,这也是为啥元朝统治时间很短的原因。老百姓只有被逼无奈才会反,当然生活质量很差,而且人分四等,汉人是最差的,本人一直认为,元朝和清朝不属于中国正统王朝,跟小日本没什么差别,不同的文化,语言,生活习惯,很差,前中期,官员腐败,政府巧立各种名目拼命收钱,政府把人分为四类,南人为最下等,蒙古人杀个南人只要赔头牲口,还说要杀四姓人,当然这方案太不可行,后来终止了;后期更是变本加厉,末代皇帝元顺帝荒淫无度,任用番僧,把国事搞得一塌糊涂,财力入不敷出,拼命印纸币,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后来黄河泛滥,地方官员不顾百姓死活,贪污治理和赈灾的钱,百姓被逼的没办法了,最后才纷纷起来造反。地方官有蒙古人也有汉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