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如果当初推翻秦朝之后,直接在关中自立为帝不分封诸王会如何?

趣谈答案:如果分封诸侯的话,项羽就会成为第2个秦王。

军事实力对比图

大家不要觉得项羽非常的厉害,非常的能耐,非常的优秀,当然在历史记录当中项羽的确有两把刷子,如果没有这两把刷子的话,他也不可能被别人称之霸王。

在历史上,项羽的军队是所有集团军队当中最优秀的,项羽的军队是所有军队当中质量最佳的,也仅此而已,请注意以项羽的实力是没有办法和天下诸侯作对抗的。

要知道。项羽的出兵是从楚帝出兵的,但是楚国有好几伙部队,而且楚怀王的手下也有着一些效忠于他的势力,这个时候让项羽一统天下,有着很大的难度。

这就相当于每其他诸侯都持着一张股票,但是他们的数量多。而项羽尽管一个人持着5张股票,但他只有这一个人。

项羽的小心思

项羽的想法非常简单,简单到只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分割。

在项羽心中是这样想的,自己可以动用这样或者那样的势力,将他们这两个集团军分开,或者将这数不清的诸侯全都分开。

这些诸侯如果牢固的绑在一起,可能瞬间就把自己给吞了,但是如果把这些诸侯挨个分插在一些其他的地方,并且给他们诸侯称号,那么好了,接下来的时间项羽只需要坐山观虎斗就可以。

从最开始的发展之路也能够看得出来,项羽给自己留了最好的那一片土地,其余的土地都分给了诸侯,而且他分土地的时候有着猫腻,你强大我就给你小的土地,你弱小我就给你多的土地。

这样诸侯之间就有矛盾,有了矛盾之后就会兵马相戎,刀戈相见。

而项羽只想浑水摸鱼,今天打一块,明天打一块,日子久了整个天下就是自己的。

这个想法没错,这个做法也没错,错就错在有两个人物阻挡了自己,第1个是刘邦,第2个是韩信,而且项羽根本没有翻身。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项羽如果当初推翻秦朝之后,直接在关中自立为帝不分封诸王会如何?

项羽进入咸阳之后,没有进行大封诸侯,自己直接就称帝。那么项羽也就不用跑到乌江边了,在咸阳就可以自刎了!

大家听说刘邦抢先进入了咸阳,都跟着项羽急三火四地往咸阳赶,为的是什么?

还不是为了抢夺胜利的果实。

项羽等人从进入咸阳,直到大封诸侯,前后有好几个月的时间。大家都待在咸阳干嘛?肯定是在讨价还价,给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

结果大家白白地忙活了半天,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不仅没有得到个王,连个侯也没有得到。最后一瞅,好处都让项羽给捞走了!

人性就是如此,既然自己得不到,那么谁也别想独占。

大家这一股邪火冲谁发,当然不会冲着刘邦,肯定都冲着项羽去了!

大家都是带兵来的,又都是挤在一起。这时候以咸阳为中心,又开始了新的一轮干架。

项羽和后来进咸阳那些诸侯们,也包括早一步进咸阳的刘邦,这些人里面的确是以项羽的实力最强。

项羽的实力最强,也只是针对单个诸侯而言。当大家都冲着项羽去的时候,项羽就有点势单力孤了!

由于项羽背负了坑杀二十万秦军的恶名,肯定秦地的老百姓也不会拥戴他。此时项羽如果落败,恐怕连秦地都跑不出去!

趁着大家都在那里干架的时候,有一个人却在遥远的东方继续扩大自己的实力。

这个人就是田荣。

田荣这个人从来不和别人掺和,你们打你们的,他打他自己的。田荣当初没有跟着项羽奔向咸阳,正好捡了一个现成的便宜。等到他们那帮人分出胜负之后,田荣在东方也就发展的差不多了。

那么谁能在咸阳的争斗中胜出呢?

项羽?刘邦?还是其它的诸侯王?

最后就会形成这么一种局面,在咸阳争斗中胜出的人,再和田荣争夺天下。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项羽如果当初推翻秦朝之后,直接在关中自立为帝不分封诸王会如何?

项羽若在当时占居关中后,想要长久稳固自己的劳动成果,他其实只有二条路可以选择1:称帝。2:称霸。

称帝就要实行“郡县制”。把天下权利集中到中央,做秦始皇笫二。项羽若果这样做,跟在他身后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利益集团:即等着列国封王的人显然难以接受。再则皇帝制度“家天下”,在当时并不为人们看好,秦朝的覆灭的教训,使人们认识到:享国八百年的周制要比秦制好,项羽当时应该是有考量的,起码他身边的智囊应该向他建议过。项羽并有选择帝制。

2:称覇:项羽选择称霸后,他其实对天下形势,以及各个分封的诸候王的实力,是有所评估并且做了针对性的部署,他定都徐州并不是锗误的。他没有及时稳住田荣是他最大的失误与败笔。田荣不反,彭越不足道。刘邦既使打到关中,根本不是项羽对手,天下统一时间必将推迟。

项羽之败败在年青,以及在政冶上不成熟,并非他建都在什么地方。所以阮籍在登临荥阳楚汉战争古战场时,有语: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是对项羽之败的无限婉惜与感叹。

项羽如果当初推翻秦朝之后,直接在关中自立为帝不分封诸王会如何?

项羽如果当初推翻秦朝,直接自立为帝,项羽死得更快更惨,还会成为后世笑料。

当时楚怀王还在,而且还有“怀王之约”。也就是说,楚怀王这个坎,项羽就跃不过去。

刘邦也在,只要刘邦找到项羽的错举起义旗,马上让项羽死无葬身之地。

田荣、彭越、陈馀等等诸侯王们的势力都处在战备状态,说反就反。

英布已经封王了,都叛楚归汉了,还别说不给他封王,那还不得当场就反了。

当时和项羽一起入关的四十万大军,不是项羽的楚军,是各路诸侯王的联军,联军倒戈,项羽还有什么?

吕马童,还是项羽把他从布衣提拔成将军的呢,不是因为项羽分封不公叛了楚吗,最后还在围杀项羽时立了功,封侯受赏了吗?

章邯呢?项羽拿章邯怎么处理?

如果项羽有足够的智慧,当时留在关中,做关中王,死守着刘邦,不让刘邦出蜀汉。

然后,再来个各个击破诸侯王,图谋大计,慢慢来,那可能还有点希望。

不过,项羽这个贵公子,没有什么雄才大略,仅凭着一点个人英雄主义,是无法成就他的帝王伟业的。

还是刘邦称帝最好,只有刘邦的智囊团,才能治理好国事政事,建立起一个巍巍的大汉帝国。

项羽如果当初推翻秦朝之后,直接在关中自立为帝不分封诸王会如何?

项羽入关以后,如果直接在关中自立为帝、不分封诸王结果会如何?

瞬间就能让项羽体会到什么叫做众叛亲离,楚汉战争将不复存在。

我们来看看,项羽的这个决定将得罪多少人?

一、诸侯

当时入关,名义上,项羽带着四十万大军,刘邦带的十万大军。

但是实际上,项羽的这四十万军队是诸侯联军,这也是项羽坑杀秦国二十余万降卒的原因之一,他实在是无法掌控。一旦项羽自立为帝,还不分封,就意味着诸侯和诸侯的代表们是拿不到该有的好处的。这就好像,大家合伙做个项目,但是项目做完了,项羽把收益都拿走了,其他人一点都没有。这个反抗力度绝对是非常强大的。

也许有人认为,跟项羽入关的诸侯并不多,很多都是诸侯的代表,给他们封官就可以了。但是,问题在于,给他们封官大了,项羽手下这邦将领不舒服,封官小了,诸侯代表不满意,这个平衡点是不存在的。

二、项羽手下的将领

我们知道,项羽手下的将领多是跟项羽沾亲带故的,代表的是楚国的贵族旧势力,这帮人最恨的就是秦国,他们与老百姓的那种因生存压力而产生的恨是不同的。刘邦的部队可以有“约法三章”,可以少烧杀抢掠,但是项羽的部队这方面是很难控制的,与其说是项羽下令烧秦宫,不如说是项羽手下(也包括很多诸侯贵族势力)自发地烧,项羽只不过是没有进行约束而已。

如果项羽想要在关中自立为帝,那就不能对关中有大的破坏。项羽就需要压抑手下人的这种恨意,然后在秦国当时统治的土地上发展。抓到秦军二十万降卒,这帮人都要趁机报复,在关中统治,他们会如何报复秦国的百姓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关中想发展起来是不可能的。

再加上项羽手下将领衣锦还乡心切,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一把大火烧了咸阳,然后回师彭城去了。

三、刘邦

按照楚怀王的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作为第一个进入关中的反秦势力,理应成为关中王。一旦项羽在关中称帝,又不对刘邦进行任何分封,那么,刘邦的这十万军队就能对他进行最猛烈的打击。

再加上各路诸侯的群起而攻之,在手下将领的不满之中,项羽的失败将不可避免地到来。运气不好的话,项羽一次性就能被打回原型;运气好一点,尚且能带出一部分兵逃到他处发展。

楚汉战争将不复存在,项羽作为一个人人喊打的势力,将很快淹没在诸侯势力之中,我们现如今记住他的也只是那一场巨鹿之战,还有坑杀了二十余万降卒。

很多人认为项羽的失败在于没有自立为帝、进行分封,实际上这是对项羽一个极大的误解。当时的项羽是完全不具备这个条件的,项羽甚至想过先当个关中王,再用这个位置再去打其他诸侯,结果这个要求都被楚怀王给否了。

没有办法之下,项羽才联合诸侯把楚怀王先抬起来,当了义帝,再自封为王,之后再进行的分封,这些都是项羽权衡利弊考量过的,而不是拍拍脑门就做出的决定,说项羽“沐猴而冠”才是最可笑的说法。

项羽如果当初推翻秦朝之后,直接在关中自立为帝不分封诸王会如何?

这个项羽分封诸王是有历史原因的。并不是项羽一个人的意志就能够决定的。我们一步步来看看这段历史为什么项羽要分封诸王。

秦末六国的复国运动

秦朝在秦二世时期,首先率先起义的是陈涉,陈涉起义成功之后,自立为王,国号张楚。之后陈涉在张耳、陈馀的说服下,让武臣带着张耳,陈余度过黄河前往赵地,这一支陈涉的部队最后攻下赵地,武臣在得知陈涉部下周文在秦地惨败的消息之后,自立为赵王,于是赵国复国,也就是秦末第二个复国的国家。此后武臣派遣将军韩广带着军队北上燕地攻打秦国的余部,韩广在平定燕地之后,被当地人拥护最后自立为燕王,于是燕国复国。随后齐地的田儋,田荣,田横兄弟作为齐国的疏远宗室在齐地起兵,攻下齐地,自立为王,于是齐国复国。陈涉的另一个部下周市带着军队攻打魏地,周市不愿意称王,于是就立战国时期魏国的宗室后裔魏咎为魏王,于是魏国复国。

在上面所述的赵国,魏国,燕国,齐国复国之时,项梁和项羽在楚地起兵,占据了会稽郡,此后项梁渡江北上,在项梁渡江北上的途中,魏咎,陈涉被章邯击败,最后被车夫庄贾所杀,武臣则是被李良所杀,张耳和陈余聚集兵力攻败李良,立赵国后裔赵歇为赵王。项梁北上之后,刘邦,英布等人纷纷投奔,也是在这个时候,范增出主意让项梁立楚怀王后裔熊心为楚怀王,之所以熊心叫做楚怀王是为了唤起楚地对于秦国的仇恨。项梁最后也被章邯击败,章邯在击败项梁之后,渡过黄河北上攻打赵国,赵国抵抗不住,于是向复国的各个国家求援。而楚国在躲避章邯的锋芒之后,楚怀王为了夺取权利,设计“先入关中王”的计策,他把楚国的部队分为两支,第一支由宋义带领,属下是项羽和范增,北上救援被章邯围攻的赵国,然后攻入关中;另外一支由刘邦率领,向西沿着长江前去南阳盆地沿着武关进入关中,楚怀王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

宋义率领军队北上之后,由于宋义不愿意前去进攻秦军,固守安阳。他饮酒开会最后使得士兵饥寒,项羽趁着这个机会斩杀宋义,重新夺取了军权,项羽直接带军抵达赵国的巨鹿,当时其他国家也有救援的军队在,但是都不敢上前进攻秦军,项羽带着军队破釜沉舟,一战击垮秦军,章邯投降项羽,至此项羽取得全胜。与此同时刘邦则是一路进攻,最后率先进入关中,攻破咸阳。项羽听闻后大怒,带着军队前进。

项羽带领进入关中的部队很多一部分都是诸侯的部队。

项羽带着军队攻破函谷关,进入关中,和刘邦的军队对峙,据《史记》记载这个时候项羽有四十万的军队,不过里面很多都是跟随项羽入关的六国军队,也就是在巨鹿之战后,投奔项羽的六国将领和诸侯军队,秦国的有章邯,司马欣,董翳;魏国的有魏咎之弟魏豹;带兵迎接项羽的申阳;韩王成;司马卬;赵王歇,张耳;英布,吴芮,共敖,臧荼,田都,田安等人。

也就是当时咸阳城外刘邦面对是项羽和诸侯的联军,而不是项羽一个人的军队,这些人里面有大量的人是六国贵族后裔,很多人都是在巨鹿之战后畏惧项羽的声势前来投奔项羽,都是自己掌握部队的人,此外未曾跟随项羽入关的还有韩广,田荣等人。跟随项羽攻入关中的人是为了灭秦这一任务,现在秦国灭亡,剩下的都有着各自的利益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项羽就算是想要自立为帝,也需要估计诸侯们的感受,而且项羽此时的根据地楚国正名义上处于楚怀王的控制下。

所以分封诸侯是迫在眉睫,大家都需要各自的利益。此外楚怀王规定先入关中者为王,这使得项羽不可能此刻在诸侯面前反了楚怀王,而且对于项羽和当时跟随项羽入关的将士来讲,他们更加渴望回到楚地。为什么这么说呢?此后刘邦进入汉中,大批士兵流亡,逃跑,这就是明证。

项羽没有自立为帝,但是他尽可能的破坏诸侯的力量

项羽选择当时最好的选择,回到楚地先废除楚怀王,自立为楚王,而且项羽在分封时都是有计划的破坏诸侯的力量,比如刘邦按照约定确实把刘邦封为关中王,项羽以巴蜀也是秦地为由,把刘邦分封在汉中,又把秦地一分为三,分封给章邯,司马欣,董翳,试图让他们钳制刘邦。再比如分割齐国,项羽把跟自己不对付的田市封为胶东王,跟自己的亲近的田都分封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让这些人相互制衡。再比如把赵国一分为二,赵王歇为代王。张耳为常山王。分散赵国的力量。

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制衡诸侯,项羽的计划看上去很完美,但是得罪很多人,首先把田荣兄弟得罪了,田荣十分愤怒,率先造反,打响了反抗项羽的第一枪,陈余没有跟随项羽进入关中,最后赐给陈余三个县,陈余大怒,在赵地起事,而刘邦也不满,在巴蜀起事进攻关中。正是不满的人推翻了项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