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传位给曹丕?
趣谈答案:因为曹丕最有能力当上这个王位的,谁让人家年纪最大呢。
曹操的好多儿子熟读三国演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曹操的儿子好像就两个,一个是曹丕,一个是曹冲,哦对,还有一个是曹植,写7步诗的那一个。
但是真正读到三国志的时候就会发现曹操的儿子可以排成一串儿,在三国演义当中之所以简略或者压根没写,是因为那些儿子都太不争气,也没啥能耐。
但是如果把曹操的所有儿子按照大小个儿进行一个相互顺序排的话,就会发现曹丕是排第2位的。
那么不对了呀,如果说按照长子继承制的话,那么曹丕的上面还有一个大哥。
不好意思,大哥死翘翘了。
也就是说我们以这画一条线,在这条线以上我们能够得到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就是曹丕目前是曹操的长子。
曹操的一句话曹操曾经说过一句话,就是这句话让曹丕乐出了声,也正是这句话,让曹操夜不能寐。
那就是著名的曹冲之死,三国大疑案。
曹冲死的时候,曹操整个人都快要崩溃了,看着自己小儿子的尸体了,好久之后才说道,曹冲死了对于我来说是最为不幸的事情,但是对于你们来说却是最为幸运的事情。
当时曹操说的对于你们这个你们,指的就是曹操的诸多儿子们。
这句话非常的敏感,敏感到我们可以得出很多的信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曹操已经决定要立曹冲为王了。
曹丕为文武全才曹操的儿子很多,但是绝大多数都是偏科的,比如说曹植就喜欢舞文弄墨,一点行军打仗的能耐都没有。
至于曹操的其他儿子们,要么就是个莽夫,要么就连王位都不想要,更多的,他们只是吃饱了喝足了,写写诗逗逗蛐蛐。
在真实的三国志当中,曹丕是为数不多的击剑高手,简单讲的话曹丕的那个年代,整个曹魏很少有人能够和他一决胜负的。
如果大家认为所有的人都让着曹丕,所以才会让他赢,那么曹丕在战场上的一些表现也足以震惊众人。
简单讲,那就是曹丕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下马定乾坤,就这样的一个人物,曹操不想立他为王也没有办法。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曹操为什么传位给曹丕?
因为曹丕才是最合适的继承人。
01
能力是最主要的标准
曹操妻妾很多,也都很卖力,一共给曹操生了二十五个儿子,至少七位公主。
作为曹魏基业的奠基者,要把王位传给儿子,首先考虑的就是能力。
三国鼎立的局面还没有结束,内部问题也没有解决,需要强有力的继承者来维系曹魏政权的延续。
说什么嫡出、长子、以德,都是一种借口,唯有政治能力,才是唯一的标准。
环夫人是曹操的妾,其所生的曹冲是曹操最欣赏的儿子。曹冲称象,就可知这小孩的聪明,可惜曹冲早早就夭折了。
曹操曾经说:“曹冲之死,是他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幸运。”
这就是曹操说说,给他别的儿子一些压力。曹冲长大了,是否就是合格的继承人,那也未必,曹植就是个佐证。人死了,说啥都行,他已经没有能力说话啦。
曹操不会考虑谁是嫡出,谁是庶出。
如果曹冲存在,曹操要把他作为继承人,有人以庶出、非长子阻止,假如不能平衡,曹操会立环夫人为正室,一切问题都解决啦。
庶长子曹昂,刘夫人所生。刘夫人早年病亡,正室丁夫人收为养子。如果曹昂不死,曹操有意让曹昂做继承人,那也毫无争议。
正室丁夫人没有儿子,所有的儿子都是庶出,曹昂为长子,又是丁夫人的继子,做继承人再合适不过。但曹昂死了,就不必去寻求曹操是否有意让他做继承人的问题。
如此一来,从史料来看,曹操其他妾室的儿子也没有很突出的表现,就剩下卞夫人所生的四个儿子。
02
卞夫人上位为正室
丁夫人与曹操因为曹昂之死,产生了很尖锐的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最终离异。
对于谁来上位,填补丁夫人的正室位置,也就看曹操想把位置传给哪个儿子了。
绝非是因为曹丕是长子,卞夫人才上位,是因为曹操决定要传位于卞夫人的儿子。
卞夫人上位是一招缓棋,曹操也可以继续再考察其他的儿子,但这个可能已经比较小了。
卞夫人有四个儿子,丕、彰、植、熊。曹熊早死,就剩下哥仨竞争。
曹彰武艺过人,曹操曾经询问诸儿子的志向,曹彰自己说就喜欢为将带兵打仗,因此得到曹操的赞赏。
正是汉末混战的时期,具备统兵能力的曹彰做一个继承人也很合适。但只有喜欢为将打仗还不行,必须还要具备为将打仗的能力。曹彰虽然勇猛,但谋略不足,在其有生之年,也没有多么精彩的战绩,本来给与曹彰最好的机会,却由于能力不足,不能让曹操满意。
这样,最终就只有曹丕、曹植进入了最后的角逐。
03
曹丕胜出
曹操最终把曹丕立为继承人,关键还是曹丕的能力,特别是政治智慧高出曹植很多。
至于废长立幼的忌讳,都是一种说辞,是为曹丕上位做的借口。
袁绍想传位给幼子袁尚,沮授就劝诫说:“年纪相当应该选择贤者为嗣;德行相当要用占卜来决定,这是自古以来的原则。”
没有说废长立幼就不可以,这些道理,曹操岂能不懂?
曹丕与曹植差不了几岁,都已经长大成人,如果曹操已经平定了天下,或许会考虑传位给自己喜欢的儿子。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外有刘备、孙权虎视眈眈,内部还不知道有多少个司马懿在潜伏,曹操如何敢率性而为?
与曹丕相比,曹植除了诗比曹丕作得好,就剩下酒量比曹丕大,其他方面无法与之抗衡。
至于曹操几次想传位于曹植,那就是曹操放出的一个烟幕弹。没有曹植这个靶子,如何考验曹丕的政治能力,如何得知群臣怎样站队呢?
有了曹植,自然就把不坚定支持曹丕的大臣暴露出来。铲除掉曹植的势力,剩下的就是坚定地保丕派和中间派。
中间派没有野心,也就不会给曹丕添麻烦;忠实于曹丕的人,在曹丕继位后也会死心塌地的为其保驾护航。
曹操之所以传位于曹丕,还是曹丕经受住了曹操最终的考验。
你可以说,多数重臣支持他,郭女王给了他很大支持,他是嫡长子等等,如果他没有能力,谁会支持他呢?不都跑到曹植哪里去了吗?
嫡长子又如何?一句“贤者为嗣”就堵住了悠悠众口。
支持曹丕的可以说“立嗣以长”,反对曹丕的也可以说“立嗣以贤德”。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让媳妇说说也有理,到底听谁的?
谁能保证老曹家的江山,就让谁继承,这是唯一的原则。
不管咋说,曹丕能够在众多兄弟中胜出,就足以说明了他的能力。
曹操为什么传位给曹丕?
曹操文武全才,明察秋毫,他做出这样的决定,毫无疑问是睿智的选择:
第一,曹植适合作文联主席,不适合做皇帝。
曹植属于多愁善感、放浪形骸、学富五车的文人,他的文学天赋举世无双,他的七步成诗也被后世传为一段旷古难觅的佳话,他的多愁善感放浪形骸作为一个文人无可指责,说不定还可以成为美谈,但当皇帝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第二,曹植优柔寡断,不可能成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从现有的历史资料来看,曹植不具备一个成熟政治家的基础,他没有驾驭群臣的手腕,有没有运筹帷幄的智谋,更没有冲锋陷阵的魄力,如果让他赶鸭子上架,很可能就是一个南唐后主李煜第二,或者是北宋徽宗再现。
第三,曹植与曹丕争位是愚蠢之举。
曹植写诗作词有两把刷子,但如要玩阴谋诡计就没有那么得心应手了,遗憾的是曹植并没有正视自己短处,陷入争权夺利的漩涡不能自拔,觊觎皇位給他带来了挣脱不掉的是是非非,最后死于非命也让后世感叹不已。
洛神赋
总结:没有长勾勾嘴,就不要贪瓢食,什么虫子钻什么木头,木匠干不了铁匠活儿,不然,结果往往就一定是悲剧。
曹操为什么传位给曹丕?
谢谢邀请!曹操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军事家,一生征战四方。赤壁之战时曹操已经54岁,已经感到人生暮年。大败后,曹操已经开始为立谁为接班人而发愁了。曹操多子,儿子好像有二十多个。有名的有曹昂(征张绣时死),曹彰,曹丕,曹植,曹冲等。曹操对儿子们还是十分的崇爱与严格的,唯独对曹植偏爱。曹植有才,生活放荡不羁,是魏晋时期文人的代表,喜欢从酒里寻找作品的灵感。曹操喜欢他的才华,曹植更是以《铜雀台赋》和《洛神赋》让曹操着实骄傲。也有有名的文人拥护曹植成为曹操的接班人,如丁仪,杨修等。 可是曹操毕竟是征战四方行伍出身,觉的曹植过于柔弱,不能担当乱世的重任。而曹丕和曹操彰是军事上的能人。此时曹昂已死。曹丕有司马懿等人的辅佐,势力和微信逐渐上升‘。司马懿在曹丕被立的过程中有不可抹灭的功劳。曹操曾为立接班人的是屡次试探曹丕和曹植,曹丕在司马懿的指点下基本过关,而曹植却在杨修等人的簇拥下,表现的或许急切。反而是曹操反感!曹操曾问手下,手下说,你不见荆州刘表立刘崇吗?刘表立次子刘崇,使荆州轻易归了曹操。所以曹操杀了杨修,立曹丕为接班人!
曹操为什么传位给曹丕?
这个问题问得好。但其实难度不大。
曹操为什么传位给曹丕?因为曹丕有三大优势。第一,曹丕是嫡长子。理所当然的继承人。曹操有25个儿子,其中曹昂年纪最大,他是曹操爱妾刘氏所生。但刘氏早亡,曹昂由曹操第一任夫人丁氏抚养长大。所以,他才是真正的嫡长子。本来应该由他继承王位。但是,由于宛城之变,曹昂被张绣杀死。
剩下的曹丕曹彰曹植,这三个是曹操第二任夫人卞氏所生。他们作为嫡子,是王位的有力争夺者,其他的王子,只有曹冲有点希望,其他的完全不值一提。
曹丕曹彰曹植三个人都是人杰。曹丕兼资文武,曹彰勇猛无敌,乃是一员虎将,曹植文才出众。
但由于曹丕年纪最大,他就成了嫡长子。在争储君的过程中,占有天然优势。
千万不要小看嫡长子这个身份的重要性。自古废长立幼是取乱之道!曹操何其聪明,怎么会想不到这一点。为了维护稳定,只要曹丕不是个傻子,曹操都会让他当魏王。只不过需要一点时间。
第二,曹丕身边有一批文臣武将,已经形成强大势力。曹丕身边有贾诩、崔琰、司马懿、陈群、桓阶、邢颐、吴质等人。
曹植身边有丁仪、丁廙、杨修、孔桂、杨俊、贾逵、邯郸淳等人。
显然,曹丕身边的都是老谋深算的成熟谋士,所以他表现的稳重睿智。而曹植身边多是感情用事、自作聪明的文人。所以,曹植在夺嫡之争中,一再任性犯错!曹操怎么可能放心将偌大的魏国,交给一个任性胡来、喝酒耍疯、意志薄弱的人能。
曹操为什么传位给曹丕?
是贾诩的一句话,让曹操下定了决心立曹丕,而不立曹植。曹丕是长子,而曹植聪颖在乃兄之上,曹操想立曹植为太子,所以问贾诩。而贾诩默立不言,曹操问贾诩在想什么,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刘表两家的事。刘表、袁绍皆因废长立幼而招致内乱,可以说是明示曹操:废长立幼,取乱之道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