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嘉庆皇帝?

趣谈答案:嘉庆皇帝只是一个老实人,除了这句话之外,再也不能用任何一句话来形容他了。

皇帝的口头禅

接下来我们要讲一件事情,这件事情非常的有趣,有趣就有趣在这是一个皇帝的口头禅,这个皇帝是谁呢?就是我们上面当中提到的嘉庆皇帝。

在嘉庆皇帝中期和中后期的时候,他最常说的是哪4句话,小伙伴们知道吗?

这4句话分别为真没法,怎么了?晓不得,怎么好?

如果大家能够仔细的回想一下,在自己村子当中有没有这样的一个老实人,他成天除了受到村子里面的欺负之外,村子外面的人都要欺负他,小屁孩儿走过去都要吐他一口痰的时候,这个老实人就经常会说:没办法。

没有看错,当时的嘉庆皇帝就已经变成了这个样子,一天到晚的抱怨,一天到晚的发牢骚,每天都会说一句话:怎么办?

说这句话有问题吗?在职场当中我们也经常会听到基层员工说:怎么办?在家庭里面经常会听到自己的弟弟自己的妹妹会说怎么办?

这些人说怎么办通通都没有问题,因为他们说出怎么办之后,上面的人会告诉他怎么办?

孩子没有写作业,怕第2天到学校里面挨打挨骂挨老师的教训,然后在家里发愁不知怎么办,这时候家长就告诉他,从现在开始抓紧时间写作业,哪怕4个小时5个小时你终究能够写的完。

问题来了,当皇帝问怎么办,你让其他人怎么说?怎么解决?

一个皇帝当他说怎么办的时候,就说明他都不知道怎么办,臣子们敢说怎么办吗?即便某些臣子知道怎么办,他又敢说一句话吗?如果说出来那不是抖机灵吗?

皇帝不为人知的一面

嘉庆皇帝每天唠唠叨叨的,是不是整个人脑子一塌糊涂呢?

恰恰相反,嘉靖皇帝并没有大家想象的这样气馁,也没有大家想象的这样不富有活力,在清朝历史上,嘉庆皇帝是一个非常机敏,非常勤奋的皇帝。

勤奋到什么地步呢?哪怕他去世的前一天仍然在努力的办事情,只不过嘉庆皇帝没有想到为什么自己越努力大清王朝就越糟糕。

简单来讲,嘉庆皇帝前面是康乾盛世,后面紧随而来的就是鸦片战争,把嘉庆皇帝挤在了中间,嘉靖皇帝每天日复一日的努力,日复一日的勤奋,甚至他的勤奋程度都已经比崇祯皇帝还要勤奋了,但依然没有改变这个现状。

与乾隆皇帝不同的是,嘉庆皇帝并没有气馁,仅仅是日复一日的重复着,日复一日的努力着,努力来努力去,终究把自己也给搭进去了。

历史小彩蛋

根据清朝历史记载不难发现,嘉庆皇帝在人生的后半段的时候,一直在秉承了祖训,什么叫做祖训呢,就是老祖宗说什么他就做什么。

但是时代变革比较快,当老祖宗说的话与现在的情况根本没有办法对接的时候,这就成了累赘。

没有法子的光绪皇帝只能越来越捉急,越来越钻牛角尖,越来越把老祖宗说的话当圣旨,一来二去没有突破,没有改变,没有创新,也就这个样子了。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如何评价嘉庆皇帝?

清朝嘉庆统治时期前面接着的是所谓的“康雍乾盛世”,后面接着的是“鸦片战争”的失败,是清朝中期由盛变衰的一个皇帝,历史上大都称其为“平庸”皇帝,非中兴之主。

要对嘉庆皇帝进行评价,就要分析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施政上入手进行全面分析。(乾隆南巡图,绘画)

清朝是在嘉庆皇帝即位开始衰败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清朝的衰败在乾隆执政后期已经开始了,史书上鼓吹“乾隆盛世”是为了讨好乾隆皇帝,是统治者的政治舆论,蒙蔽了后世对乾隆的看法。

清朝中期的衰败源自于封建制度本身的制约性,清朝建国100多年后的乾隆后期时各种矛盾已经凸显出来。吏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满八旗子弟开始丧失战斗能力,成为清朝的寄生虫,依靠皇室的特权和供养生活。这也是封建王朝的通病,是难以避免的。

根据记载,乾隆37年、38年(1772-1773年)间,由于土地兼并、人口增长等因素,四川、湖北两省交界的未开垦山区谋生的流民人数达到几十万人。加之河南、安徽、江西的流民都流亡到湖北、四川交界的原始森林讨生活,估计人数达到100多万。这么多衣食无着的百姓并没有选择起义,而是向山区原始森林出发谋生存,生活非常艰苦,这批流民就是农民起义的温床。清政府治下,不但没有疏导,而是对这些流民仍然盘剥,白莲教的传播使得绝望的农民有了盼头,要么死,要么起义,白莲教起义由此爆发。(白莲教起义图,白莲教起义的主体是四川、湖北山区的流民,他们已经无法生存)

1775年,河南白莲教刘松起义,失败;1796-1804年的川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时间长达9年,这一起义是在乾隆末年爆发的,和嘉庆皇帝没有多少关系,嘉庆皇帝于1799年真正掌权,1804年平息白莲教起义,耗费白银2亿两。

可以毫不客气说,乾隆统治的后30年衰败已经开始,嘉庆接受了一个烂摊子!

嘉庆皇帝施政如何?

嘉庆皇帝并非平庸的皇帝,施政方面还是有一些建树的。

一、结束清朝的“文字狱”。

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期,文字狱盛行。乾隆时期编制《四库全书》的汉人官员,很多人因文字狱被杀、流放、免职,纪晓岚算是处境比较好的汉人官员了。

嘉庆继位后,遵循清朝前朝皇帝治国理念,提倡“以孝治天下”。1804年,嘉庆帝亲自到翰林院拜谒孔子的牌位,这也是白莲教起义被镇压后嘉庆痛定思痛的结果。自嘉庆帝开始,针对汉人的“文字狱”削弱了不少,对中国文化发展来说是一件好事。

二、整顿吏治,打击贪腐。

很多人都知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句话,嘉庆在主政初期就快刀斩乱麻处理了和珅,收缴大批的赃款赃物,但这点财物连应付“川楚白莲教起义”都不够!

1800年,嘉庆处死了漕运总督富纲;1806年免河东河道总督职务,处理了直隶司书王丽南的侵占清政府31万两白银的大案,涉案人员达到24个州县官吏,令人触目惊心。

1809年,处死了漕运御史英纶;同年流放了两江总督铁保、江苏巡抚汪日章。

三、平定任内农民起义,解决人地矛盾

嘉庆皇帝在位期间,有三大影响比较大的农民起义:

1、川楚白莲教起义。这次起义是四川、湖北的流民起义,起义军攻打下204个州县,击毙了中下级军官400多人,1796年爆发,1805年才彻底镇压下来。

2、福建蔡牵海盗起义。清政府在福建的统治压迫比较厉害,很多人生活艰难,于是出海为盗,依靠劫掠和收保护费生存,最终演变成农民起义。该起义直到1809年才被镇压下去。

3、1813年天理教起义。这次起义选择的时间是嘉庆皇帝出巡热河,京师防备松懈之际,起义的规模比较小,但影响巨大。天理教教徒在皇宫太监的指引下,居然攻进了紫禁城的外围,虽然很快镇压,但让嘉庆皇帝丢尽了面子,老窝差点被端了。

几次农民起义让清政府花费了巨额资金才平息下来,政府财政捉襟见肘。农民起义提醒嘉庆皇帝要善待百姓,他采取的措施是鼓励农业生产,推广土地的精耕细作,推广高产作物土豆和玉米的种植,广袤的东北地区却不允许汉人迁徙,然后开垦土地,都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只能暂时缓解矛盾而已。

四、整顿旗务。

八旗子弟遵照清朝的组训,不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学习满语、骑射,为战争做准备。长此以往,八旗子弟大都不务正业,依靠国家的补助生活。到乾隆后期,很多旗人生计都出现问题,嘉庆想了一个办法叫——“京旗移垦”。让生活在北京的一些八旗子弟迁徙到东北,开垦土地生活,减轻国家的负担。住惯了北京的八旗子弟绝大多数都不同意迁徙东北,拒绝执行嘉庆皇帝的命令,嘉庆也只好作罢。

广袤肥沃的东北地区,汉人不允许迁徙开垦,八旗子弟不愿意迁徙开垦,让这一方土地大都闲置着不开发!(1793年,马戈尔尼出访清王朝,马戈尔尼像)

五、对外政策——闭关锁国,严控鸦片。

1793年,首个西方国家的外交使团访问中国——马戈尔尼率领的英国外交使团。马戈尔尼企图打开中国的经济大门,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

1、开放更多的贸易口岸给英国商人;2、希望在北京开设商业贸易点;3、在靠近中国茶叶和丝绸产地地方租赁一个小岛屿,方便贸易;4、废除广东贸易的各种限制;5、订立贸易条约,仿照清朝和俄罗斯贸易的先例进行贸易。

乾隆皇帝看到了西方先进的工业产品、近代化的武器装备,对此乾隆接受礼物,但不进行推广,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据说当时马戈尔尼随行有一个小男孩,他说清朝的皇帝不懂贸易,他们只听懂大炮的语言。(接见外国使团绘画,常常以大国自居)

嘉庆皇帝时期的1816年,英国再次派遣使团来访,双方因为礼仪大吵了一番。英国希望通商的要求再次被拒绝了。

鸦片在雍正时期就已经流入清朝,嘉庆皇帝深知鸦片的危害,因此多次下旨严格控制鸦片在清朝内部流通,有效遏制了鸦片的泛滥,对外贸易保持着顺差。(1860年代吸食鸦片的清朝人,此为摆拍模仿吸食鸦片的场景,英国摄影师威廉.桑德斯拍摄)

对嘉庆皇帝施政的分析评价。

每个人在每个时代都有自身局限性,嘉庆皇帝也不例外,列举如下:

一、闭关锁国,不学习先进的技术和近代化的武器

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都接触过西方先进的技术,尤其是先进的武器,为何他们都不学习推广应用呐?无非就是为了保证满族皇室对国家的控制。一旦推行新的军事技术,不可避免的让很多汉人掌握,这对清朝的统治是一大威胁,毕竟满族人的人口有限,先进的技术、武器推广等同于自取灭亡,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为了有效控制人民,必然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采取愚民政策,这是清朝统治者的意志体现。

二、为何不开垦东北等地区?

中国东北是满族人龙兴之地,不允许汉人踏入。面对流民起义扩大的情况下,嘉庆皇帝仍然坚持所谓的“祖训”,不开放汉人迁徙东北开垦土地。如果让汉人开垦东北等地,估计清朝就不会衰落的这么快。

与此同时,嘉庆皇帝意图让北京的八旗子弟迁徙开垦东北地区却遭到集体抵制,东北地区持续闲置直到清朝末年才迎来大开发。

三、惩治腐败只注重表面,没有深入进行体制改革

清朝吏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嘉庆应该由一个个的贪官入手,从官僚体制入手改革,而不是抓几个大贪污犯就停手了。嘉庆皇帝只抓了几个典型的大贪官,以为可以震慑其他官员,腐败早己深入骨髓,必须从根本入手,彻底斩断腐败的体制,他没有他祖父雍正皇帝的胆识和魄力,只触及腐败的表面。

四、嘉庆皇帝的性格问题

嘉庆皇帝性格不够刚毅,对待很多施政问题上不能执行到位,浅尝即止。在嘉庆施政期间不乏很多切实可行的政策,试图彻底解决处于衰落中清政府,做过很多努力,但终究没有大魄力将一些政策执行到位,往往中途夭折。

如北京八旗子弟迁徙东北祖地开垦,就因为抵制就放弃了,如果执行到位,可以缓解清政府的财政负担。也可以打破体制让汉人进行开垦,但终究嘉庆把自己局限在祖训等固有的体制内,不能有所突破。

嘉庆性格还比较仁慈,故步自封,谨小慎微,对待清朝腐败的官吏下手不够狠。譬如对待和珅的问题上,仅仅限于和珅一人,没有追究其他党羽,而他的祖父雍正则不同,行动果断敢于下手。至此清王朝衰落时期,嘉庆的位置如果换作雍正性格的皇帝应该可以力挽狂澜了。(嘉庆皇帝像)

当然,嘉庆皇帝也有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不能求全责备,他应该算是一个守成之君,并不是那么平庸。

如何评价嘉庆皇帝?

清朝在康乾盛世后期已贪污成风,全面衰落了。清嘉庆皇帝是一个勤政爱民的皇帝,一心想把国家治理好,只不过此时的大清帝国已积重难返,江河日下,无力回天了。嘉庆皇帝比较保守,坚持闭关锁国政策,清朝同世界差距越来越大,开始全面衰败。

嘉庆皇帝(公元1760年一公元1820年)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五子,清朝入关后第五任皇帝。嘉庆皇帝读书经史,才华出众,下笔成文,对历史掌故非常熟悉,"上下三千年治迹回了然。入乾隆皇帝是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退位后又当了四年太上皇。嘉庆皇帝继位四年后才开始亲政时已过不惑之年。

嘉庆皇帝非常痛恨贪官污吏,亲政之后便把和坤搬倒。和珅是清朝历史上最大的贪官,贪污的银子相当于清朝二十年财政收入总和,有一句话叫"和珅既倒,嘉庆吃宝。"但是清朝官场腐败严重,为了维护大局的稳定,不敢从根本上,进行社会改革。

嘉庆时期,社会矛盾加剧,白莲教,天理教起义几乎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北方的天理教,在太监接应下,一度打进皇宫。"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直到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五月,白莲花起义才镇压下去,耗尽白银两亿两。嘉庆皇帝查抄和珅的收入消耗殆尽。

在政治上,嘉庆皇帝比较保守,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拒绝英国人建交要求,也反对开放浙江沿海岛屿通商,加上这个时候,英国人已把雅片偷偷的运到中国,社会危害严重。

清朝继续闭关锁国,做着天朝大国的美梦,当西方工业革命蒸蒸日上时,清朝已全面衰落,与世界发展渐行渐远。其实,这不是嘉庆皇帝个人错误,而是整个精英阶层的腐败。

嘉庆皇帝在位25年(公元1796年一公元1820年),正是年富力强精神充沛时,用了近一半时间和精力镇压各地起义,整顿吏治,花光了银子,耗尽了精力,终其一生,政绩不佳,但是个合格的守成之君。

如何评价嘉庆皇帝?

从嘉庆皇帝开始,大清由盛转衰开始走下坡路,史学家把这段历史称为“嘉道中衰”。又因为上承康乾盛世,下接西方殖民主义侵华的历史,对比实在太明显,于是嘉庆皇帝本人,被扣上了“平庸”的帽子,这里我要为他辩解一番!

(嘉庆皇帝画像)

清朝真的是从嘉庆皇帝开始衰败的吗?

其实不然,清朝衰败的根要从康熙皇帝说起。

在清朝开国之初,政治上基本沿袭了前朝的制度,也就是中央集权,这样的好处当然是利于统治者管理,但是在康熙时期战事多,先是平定三藩,再是统一台湾,驱逐沙俄,还大破准噶尔,战事可以说连绵不绝。

(大战准噶尔画像)

战事多军费自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那么钱从哪里来呢?清朝廷在财政上想到的办法是,压缩地方财政开支。

数据显示, 康熙七年,全国送交中央的财政比例为86.9%,存留地方的比例仅为13.1%。

也就是地方支出只占了全国总财务支出13成左右。

而战事结束后,由于中央的官员们尝到了财政集中的好处,不愿意再把钱回归地方,这样长此以往,造成了地方钱越来越少,甚至亏空。

这个时候,康熙皇帝十分“慷慨”地推行德政——永不加税。也就是说,从宣布德政开始, 大清王朝税收的总数基本不再变化。

“嗣后所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所以可以想象,每年给你的总金额不变且少的可怜,倘若上级需要用钱地方又没钱的时候,那就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啰,而这个墙怎么拆呢,拆本应该上交的财政资金,而这样拆,又会被判重罪,那么没办法了,要么地方官员勒紧裤腰带,要么搜刮民脂民膏,或者是官员增加某些灰色收入借机“揩油”,比如私下征收杂费。

(康熙皇帝画像)

而康熙皇帝是默认这种灰色收入,他从史书上得出,官员“揩油”是一种特性,所以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统而概之,就是康熙皇帝制定的一个错误的政策,所导致的恶性循环。

而这样的风一直刮到乾隆皇帝那里,才渐渐看出恶端,到了嘉庆皇帝那,这股风已经刮了几代了,前前后后少说也有70多年了,到嘉庆手里的大清,不过是个连根都已腐烂的大清。

所以,大清并不是从嘉庆皇帝开始衰败,他只是接了个烂摊子。

他即位后,做了很多改变:

第一 先除掉以和珅为首的贪污腐败份子,清除他的党羽,他坚持厉行惩贪,对贪官发现一个,撤换一个,绝不手软。从嘉庆七年到嘉庆十年,大大小小的贪官,又查出了几十个。

(和珅影视形象)

第二 树立清正廉明的榜样

嘉庆身体力行,大力提倡节俭。他在嘉庆十年说道:“朕惟厚生之道,在乎节俭。国家重熙累洽,生齿日繁,日用所需,人人取给,而天之所生,地之所长,只有此数。若再性好奢华,不思撙节,势必立见匮乏,何以保生聚而庆盈宁?……当自知谨身节用,崇尚简朴。”

第三 通过思想教育扭转风气,整顿吏治

他通过抓教育,培养官员以及八旗子弟良好品德,来带动整个朝廷政治风气的转变,同时在任用官员上,选择廉洁清明的官员,希望通过树立一系列良好的榜样,上行下效起到作用。

他在自己所做的《才德说》中明确宣布了他选择人才的标准:“夫才德全备之人上也;德优于才者次也;才过于德者又其次也。德优于才犹不失为君子,若才过于德,终恐流为小人矣。……宁可使才不足,不可使德确歉也。”

比如嘉庆十分欣赏老臣王杰,称赞他“直道一身立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刘墉也因称“清介持躬”得到重用,另一名重臣董诰也是勤勉持正的人,史书称其“父子历事三朝、未尝增置一亩之田、一椽之屋”,戴衢亨则“性清通,无声色之好,办事谨饬清慎”。然而,他们品德是到位了,但都缺乏杰出的政治才华,少有远大的政治目光。

那么如何评价嘉庆皇帝呢?

(幼年嘉庆画像)

嘉庆是下了决心改变这一切,但是这样的方法始终治标不治本,他空有一腔热血,却不知道打在早已病入膏肓的大清朝廷上,如同打在棉花上,毫无力度。

他错就错在不懂变通,仍旧遵循祖制:“不加赋”,他以为杀了和珅能起到以儆效尤的状态,却没解决财政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同时,嘉庆皇帝坚决反对财政改革,不但不加赋,甚至由于经常豁免灾荒地区的税收,嘉庆年间的税收比祖制还有所减少。

嘉庆十七年间,人口增长了近一倍,但田赋、盐课、杂赋收入,只有4004.4万两,同乾隆十八年相比,前后六十年间只增加6.3%。财政收入严重入不敷出。

一个人的平庸表现在无任何作为,嘉庆皇帝并不如此,他的施政方式有可采取的地方,也有不足的地方,正如一个人的正反面。

所以,我认为嘉庆这个人并不平庸,但同样有他不懂变通的缺点,同时从拯救大清这个层面来看,他多少有些力不从心,终究是能力敌不过大清的腐败。但是谁又能说,能够以一人之力对抗延续了将近几代人的错误政策呢,这毕竟是一个接力赛。“从嘉庆开始清朝开始衰败”这个锅不该嘉庆背。

如何评价嘉庆皇帝?

其实清朝的衰败从乾隆晚年就已经开始了。那么人们为什么总说清朝的衰败从嘉庆皇帝开始呢?

历史上嘉庆皇帝是一位遵从历朝历代对一个皇帝的道德要求,并自诩一代圣主,执政期间勤政爱民,兢兢业业,努力想做一个好皇帝。但为什么却没有再现他列祖的“康乾盛世”、使国力强盛、富民太平呢?天下怎么让他给治理成这个样子了呢?

在嘉庆皇帝执政期间一直贯穿着两个他无法解决的顽疾——财政危机、吏治糜烂。

一个王朝最后危机的总爆发都会是财政危机。有人说了嘉庆皇帝怎么可能缺钱呢?不是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吗?八亿两白银啊,相当于国家十年的财政收入呀,他最不应该缺钱哪?但嘉庆皇帝执政的清朝是一个封闭的财政,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会耗费大量的财政,而且还会有时不时得临时支出,比如镇压一下白莲教,两亿两就没有了,当时的社会人口危机,土地危机、流民危机、大力的流民也同时产生了社会的不稳定。这就形成财政支出在增加,存量在持续减少、经济税收上嘉庆皇帝还是个自诩儒家培养出来的圣主,重视农耕经济而忽视激发民间经济创新、搞多种经营,致使经济不振,财政收入稀薄,长久坐吃山空、入不敷出。

同时嘉庆皇帝也意识到当时官场糜烂、奢侈之风甚兴,危机政权,也曾想依靠史大夫清流整顿吏治,惩治贪腐,换回民心,但后来发现却危及到了清朝政府执政的合法性,最后又不了了之。

后来及晚年的嘉庆皇帝就是一个走回头路的守承皇帝,一切行为遵从祖训,执政方法从列祖列宗那里找根据。据说在嘉庆皇帝晚年的时候遇到事情总会嘴里念叨“这可如何是好”,“这该怎么办?”。

如何评价嘉庆皇帝?

请您歇会,波仔来答!

不可否认,清朝确实是从嘉庆皇帝开始衰败了,和他的祖父相比来说,没有康乾盛世的政治胆略和创新意识,也没有治国理政的胆识和才干,“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是对嘉庆皇帝的评价!

按照常理来说,嘉庆应该是非常出色,非常有前途的一代帝王,他是乾隆亲自钦点的继承人,肯定在能力上有非常出众的一面,在治国理政方面也并不是暴君和昏君。

作为一个帝王,为人和善,宅心仁厚,勤政爱民,这绝对是一个好皇帝,特别是他在乾隆帝归天后,亲自下旨查封了大贪官和珅的家产,抄家查出白银高达11亿两,相当于清朝十几年的国库收入,轰动整个朝廷,这说明他在整治贪官污吏还是有一定的政绩的!但是好像除此之外,整顿吏治方面也没有什么大事了!

在他刚继位期间,还没与开始真正掌权的时候,在乾隆末年,清朝已经开始衰落了。政治腐败,思想禁锢,科技落后,已经和西方的国家拉开了巨大差距!他接手的其实是一个烂摊子。

随后在他在位期间,西方国家就大刀阔斧开始了工业革命,当时的清朝还是非常封建的落后思想,闭关锁国,这导致从嘉庆这里开始清朝就走下坡路了,跟不上整个世界的发展!

本来他也是想励精图治,力求改变他所看的一切乾隆末年留下的一些弊端,但是非但没有盛起,反而迅速衰败。

比如当时的白莲教起义,因为乾隆末年的吏治非常腐败,老百姓苦不堪言,给了白莲教发展壮大的机会!波及到近十个省份,最高峰人员达到50万以上,为了肃清这股反清势力,清廷动用了多个省份近70万的兵力,军费耗费近2亿两,大量消耗了清廷的人力物力,彻底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是清朝开始衰落的真正转折点。

相对比来说,既然非常平庸,就没有优点和缺点吗?当然有,我们先说说优点政绩:

1、宅心仁厚、广开言路。嘉庆对待朝政非常用心,对待臣子也非常友好,对乾隆后期的清廉老陈王杰、朱珪也是重用!并且提拔了一大批汉臣,特别是在乾隆时期以言获罪的官员,在查清真相后予以褒奖、释放并复用。

2、明察秋毫、严惩贪官。除了大刀阔斧、以迅雷不急掩耳之势,查抄和珅之外,还处死了向粮道卫弁索取数万两银子的漕运总督富纲,革去勒索钱财的河东河道总督职务,还查处了直隶司书王丽南侵吞帑银31万两大案,虽然一直在查贪官,但是因为乾隆年间的贪官污吏太根深蒂固,想一直肃清,但是给人的感觉是怎么查也查不完。

3、重整官风、平定教乱。为了肃清整个朝廷的官风,嘉庆皇帝从自己做起,学习乾隆,勤于政事,执行力相当强,针对拖拉不办事的大臣予以严惩。嘉庆十五年,在他执政时期,把乾隆年间发生的东南匪乱彻底镇压,嘉庆十八年,北方爆发天理教起义,嘉庆下罪己诏,于次年天理教也被陆续镇压。

说了他的优点,我们说下他的缺点:

1、性格局限:他的性格和受到的教育限制了他的治国方略。嘉庆皇帝恪守“中庸”、“敬天效祖”的圣训,不敢越雷池一步,没有改革创新的魄力和勇气,他的这个性格造就了嘉庆的一生就是平庸,不敢于创新,封建思想严重。

2、闭关锁国:当他还遵循闭关锁国的祖训时,在乾隆末年,西方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欧洲大陆凭借“工业革命”的隆隆巨轮已经把大清帝国远远地甩到身后,嘉庆这个时候还意识不到大清帝国已经不是天朝上国了,还自认为是世界的中央,盲目自大!

3、没有魄力:嘉庆虽然也是想励精图治,接连发布好几道整治吏治的谕旨,但性情优柔寡断,对弊政多是惩而不杀,戒而不绝,有彻底肃清的魄力,最后政令不出紫禁城,无力实施,最终也没有、也不会彻底解决其皇父统治期间晚年社会的矛盾,最后落得“嘉道中衰”的后果。

总结

总的来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是波仔对嘉庆皇帝的评价,他没有他的祖父辈的政治胆识和政治眼光,也没有革新精神和大刀阔斧的勇气,相比后面几位道光、咸丰帝王作比较,鸦片战争爆发、签署丧权辱国的卖地协议、八国联军杀入京城,他还是比较幸运也比较有政治头脑的!因此,嘉庆皇帝执政期间,他也想励精图治,但是鉴于乾隆末年所发生的起义、战乱以及大肆挥霍。再加上嘉庆皇帝的人品、优柔寡断的性格,注定了嘉庆皇帝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