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的谋略高深到什么层度?
答案:简单来讲,张良是为数不多的懂得功成身退,并且一退再退的人。
事件回顾曾经有一个电视剧讲的非常有趣,这个电视剧就是朱元璋,朱元璋曾经在一次宴会上告诉诸位大臣,只要你们愿意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力,我就保你们平安无事。
可是朱元璋尽管这样说了,别的臣子却不这样认为,仍然死死地把握着自己的权利,而且丝毫不愿意将自己的权力外放。
这其实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直从封建王朝的开始延续到封建王朝的结束,那就是权力的问题。
简单来讲,甭管是依附于刘邦还是依附于朱元璋,他们最开始的时候因为拥有了原始股,所以在建国之后他们往往拥有更多的特权。
我们以追随刘邦为例的话,就会发现刘邦身边的某些有特权的人,他们不愿意离开刘邦,也不愿意离开核心圈子,因为一旦离开了核心圈子,就意味着自己狗屁不如。
但相比较而言,张良更愿意离开核心圈子,为什么呢?因为他太了解刘邦了,如果自己一直跟在刘邦的身边,万一犯了什么错误,可能自己晚节不保。
没错,这就是事实所以我们在熟读楚汉战争的时候,就会发现刘邦刚刚当上皇帝,张良就迫不及待地离开了刘邦,而且自己开始不再干预朝政,朝廷的任何事情他都不闻不问,一心一意的过自己逍遥快活的日子。
什么叫做聪明?什么叫做智慧呢?简单来讲,如果能够在风口浪尖上及时撤退,这就是聪明,这就是智慧,而且这种聪明和智慧很少有人会触及到。
为什么很少有人会触及到呢?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简单来讲那就是权力的欲望。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张良的谋略高深到什么层度?
张良,相信没有人不知道的,身为“汉初三杰”之一,高祖刘邦对其更是称赞有加,被誉为“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张良,韩国人,出生于宦官世家。先辈在韩国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祖父连任三朝宰相,父亲也是连任两朝宰相。独独到张良这一辈时,韩国国力衰弱,最终,在秦国的征讨下灭亡了。国破家亡后,张良后游走于各地,但他却并未被现实打倒,反而成长为一代名臣、流芳百世。
在古代,有这么一种职业,只需要给主公出主意就可以享受大房子,八人抬的豪车车以及荣华富贵。没错,这个职业就是谋士。战争年代,这些人大放异彩,比如某是大鼻祖姜子牙,关于姜子牙有这么一个故事。周王用车子拉着姜子牙走了四步,于是他说要保周家江山四百年,而历史上也确实如此。这个故事听上去有些夸大了,但是他真正的目的是想说姜子牙谋略是如此的出众。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也是一个谋圣级别的人物,他就是张良。对于谋士来说,他的本领自然是重要的,而选择一个明主就显得更重要。庞统当年投靠孙权,满腹计策结果却不受重用,只是因为他长得丑,最后跟了刘备于是大放异彩。所以说选择辅佐什么样的人,是非常重要的。若是碰上没脑子的主子,牵着他往胜利的路走,他也能走岔了。所以说诸葛亮当年为什么要久居深山而不出世,只不过是在觅一位明主罢了。为什么说刘备是明主,因为他肯听劝,能虚心求教。
刘邦也正是这样的人,所以张良选择了他,刘邦开始处于弱势,但是却能扭转局势,成为了最后的赢家,这里面张良的功劳是很大的。甚至可以说若是没有他,刘邦也活不到大败项羽。因为在一次攻打宛城的时候,刘邦屡是攻不下来,便十分丧气想要绕过宛城。要知道他们后面还有秦兵追着,如果绕过宛城,秦兵再往前一堵就形成了一个包围圈,如何还能活着出来?
还好张良及时劝阻,否则刘邦就得交代在这儿了。张良不但聪明,他胆子还非常的大。当年的秦始皇是远近闻名的残暴,且出行都有非常多的人保护。但是张良偏敢撞枪口。他趁秦始皇出街的时候,暗中安排的大力士拿着大铁锤,想要刺杀秦始皇。刺杀行动是成功进行了,不过刺杀错了人。跟随秦始皇出行的还有一个副轿,其实就是为了混淆视听。行动失败,张良也就逃之夭夭了。
还有一次刘邦去赴宴的时候,其实是一个圈套,不过是项羽为了杀刘邦而设的局。被张良一眼看破,于是他又用手段招揽了项伯作为接应,最后带去了一个勇士,让项羽很赏识,居然机智的化解了刘邦的劫难。人们常常说,伴君就跟着一只老虎一样不是没有道理的。当时辅佐刘邦的不止张良一个,还有当时著名的萧何以及韩信。这三人同时辅佐刘邦,都可谓是功不可没。
张良给刘邦出的谋略,大都是布局性,战略性的,政治考量的因素比较多。张良一生有“六大奇谋”:
一是佐策入关。刘邦想抢先入函谷关。张良多次让他稳住,扫除入关路上的后顾之忧。
二是约法三章。张良让刘邦约法三章,安抚民心,与残暴的秦朝和项羽形成截然的区别,这也形成了刘邦的标签,让刘邦在今后的发展中,以一个明君的形象出现。
三是鸿门斗智。张良让刘邦反复向项羽示弱,又联络项伯和樊哙,从明暗两方面对项羽施加压力,从而解救刘邦。
四是明烧栈道。项羽把刘邦封到关中的时候,张良让刘邦把栈道烧了,表明无意逐鹿中原。这在很大程度上麻痹了项羽,为刘邦暗中聚集力量,以及后来韩信的暗度陈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下邑布局。刘邦出关中,平定三秦后,由于韩信、彭越、英布想获得利益最大化,对刘邦不予帮助,结果刘邦打了大败仗。而张良在这时候,让刘邦给三人划定地盘,从而让三人死心塌地,三路围攻项羽,最后打败项羽。
六是巧定太子。因为刘邦想废掉太子,而刘邦的这个做法,实际上已经引起了吕后及樊哙集团的强烈不满,形成了新的不安定因素。最后是张良出谋,让刘盈请来商山四皓,最后才稳定了太子,从而也稳定了江山。否则的话,赵王如意被立为太子,刘邦去世后,必定是一场残酷的战争,七国之乱,提前爆发。
就是这样的大功臣,在刘邦功成名就的时候,二人却迎来了兔死狗烹的结局,丝毫不念及旧情把萧何韩信给搞了,韩信为他打下再多江山也不得善终。曾经的大功臣最后却落得这么个地步,也是叫人唏嘘。不过张良,却十分让人佩服他的心智。他并不占着自己功高而揽权、轻狂,反而更加低调。最后甩甩袖子,抛开财富官位,旅游去了,也是三人中唯一结局圆满的人。他的谋略更在于心。
张良的谋略高深到什么层度?
汉初,张良就被封为“谋圣”。因何?只因为中央最后领导人刘邦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张良从刘邦西入关中起,就为刘邦出谋划策,所以刘邦纵然是骂遍全军所有人,到了张良面前也得放下身段:“子房呀,为之奈何?”待张良这么地、那么地一说。刘邦马上就张牙舞爪地又活蹦乱跳起来。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张良的计谋每每都是奇招妙计,每每都能成功取胜。
封侯,赞亦张良,反亦张良要说张良之谋略的高深事例数不胜数。今天单就封侯一事来说说张良。
张良本韩相世家出身,秦灭韩后,张良不惜抛财舍命,买凶刺杀秦始皇为韩王报仇。并肯求项梁为韩王后裔韩王成立韩国。张良的骨子里是支持封侯,向往封侯的。
刘邦彭城战败后,张良的“下邑画策”还是教刘邦封侯。可是为什么到了郦食其为刘邦献计说:“封六国旧王的后裔封侯”时,张良却说是亡国之计呢?
张良的老谋深算当张良听说刘邦欲封六国旧王后裔为王时,立刻义正词严地指出:“此乃亡国之策”。张良当场说出了八不可。
其中最后一个不可,张良纵从历史的深度说起。
张良说:“商汤、周武伐桀纣,之所以封侯,那是因为商、武可取桀纣人头,立刻胜利。封侯过后无顾之忧。”
从现实的广度分析封侯的利弊
然后张良又从现实的广度为刘邦分析说:“大王您,现在将士们背井离乡跟随您南征北战地拼杀,不就是为了将来封王得地讨生活吗,如果您一旦将诸侯王、土地分给了六国旧王后裔,那么您将给跟您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将士分封什么?
再说了,您把六国诸侯王都已经分封好了,将士们是不是也该回家与老婆孩子们团聚,回老家为他们自己的国王孝力呢?
您现在,西楚霸王项羽的人头还没拿到,仗还在继续打,那么,六国诸侯王一旦叛汉归楚,联合起来灭汉,您又将如何是好?”
张良的几句话,说得刘邦哑口无言。
第一,张良的话从纵向历史的深度举例,令人无法反驳。
第二,从横向的将士们心性的广度来分析,令人心服口服。
第三,当然是直戳刘邦的软肋,你刘邦不是梦寐以求地想当皇帝吗。那如果你今天封了六国诸侯王,你不就成了被架空的天子或霸王什么的,哪还有什么皇帝可当?
张良以历史为深度,以现实为广度,以皇帝宝座为梦和远方,三体合一。
如此,张良的谋略算不算深谋远虑,高瞻远瞩呢?
张良的谋略高深到什么层度?
这里是芒果论史!
张良,被后世之人称之为“谋圣”,刘邦曾经说过,“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在近代,学者们取刘邦夸赞张良之语中的“运筹”二字,为一门统筹规划做决策的学科命名,其名为“运筹学”,由此可见“运筹帷幄”是张良“谋略”的最直观体现。
但要问张良的谋略究竟高深到了什么程度,其实并不好讲,所以我先梳理一下张良使用过的一些计谋。
- 劝刘邦不能将宛城弃置不顾,否则会陷入被秦军前后夹击的窘境。
- 劝刘邦派陆贾等人游说武关守将,在峣关守将愿意合作的时候,又劝刘邦趁其不备发动攻击。
- 对刘邦说出了“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之言,促使刘邦“约法三章”,获取关中民心。
- 鸿门宴上临危不乱,机智救场
- 劝刘邦烧毁褒斜道,使项羽分封的三位王对刘邦放松警惕,为后来反攻做好准备。
- 写信给项羽,祸水东引,坚定项羽先平定齐地的决心,为刘邦反攻关中争取了时间。
- 用八个“不”否决了郦食其的“分封六国”之计,避免汉军人才流失。
- 为刘邦推荐“韩信、彭越、英布”三人,汉军开辟第二战场由此开始。
- 韩信攻占齐地后,劝刘邦封韩信为真齐王,稳住韩信,合力灭楚。
- 鸿沟议和后,劝刘邦撕毁协议,追杀项羽,后毛主席有诗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 劝刘邦封土地与“韩信、彭越”,促使二人带兵一同剿灭项羽。
- 劝刘邦封赏雍齿,稳定了躁动不安的军心,平息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动乱。
- 建议吕后请来“商山四皓”,站队刘盈,决了刘邦换太子之心。
这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张良的机智(第4条鸿门宴),可以看到张良的果断(第10条追杀项羽),可以看到张良识人之准(第8条为刘邦推荐三位名将),可以看到张良心狠手辣(第2条趁峣关守将不备,发动袭击),可以看到张良的深谋远虑(第1条,第3条,第6条,第7条,第12条,第13条),还可以看到张良的隐忍蛰伏(第9条,第11条)。
如此一个机智、果断、会识人、心狠手辣、深谋远虑,还能隐忍蛰伏的谋士,确实是天下少有。从秦末乱世以谋士的身份出现开始,张良一生未算错过一次,他所有的计谋后来都被验证为是正确的。如此谋士,几千年历史中能有几人?
说他“运筹帷幄”是完全正确的。
至于他的谋略有多深,水平有多高,我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但看了上文,相信大家心里也都有了自己的一杆秤。
喜欢别忘了点个关注哦!
张良的谋略高深到什么层度?
张良,相信没有人不知道的,身为“汉初三杰”之一,高祖刘邦对其更是称赞有加,被誉为“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张良,韩国人,出生于宦官世家。先辈在韩国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祖父连任三朝宰相,父亲也是连任两朝宰相。独独到张良这一辈时,韩国国力衰弱,最终,在秦国的征讨下灭亡了。国破家亡后,张良后游走于各地,但他却并未被现实打倒,反而成长为一代名臣、流芳百世。
张良的谋略高深到什么层度?在项羽和刘邦之间,张良果断的选择了刘邦,一方面是因为楚霸王项羽雄威天下,身为贵族后裔的项羽按理说应该比刘邦和张良更有共同话题才对,但是项羽是为了成为天下主君,而张良身为韩国臣子,想做的却不是成为皇帝,而是扶持韩王做皇帝。
两个人的目的不一样,更何况项羽本身就很有谋略,有胆识,一般人的话这位年轻自负的小子根本听不进去,所以张良在项羽的楚营可能得不到项羽的重用,就无法为韩国的灭亡向秦国报仇了。
刘邦是平民出身,但是比项羽更先遇到张良,发现张良的超强能力后,他就牢牢把握住了这位人才。后来和项羽争霸的过程中,刘邦知道张良在韩王成身边辅佐,故意行军至韩王成的旁边,接张良和自己一起南下对付项羽。张良和韩王成多年来和秦军争夺韩国的故地,来来往往,始终不见有成效,他决定先跟随刘邦去打败其他的秦军,到时候利用刘邦为韩国夺回故土。
没想到的是楚霸王项羽一声令下,韩王成就死了,韩国复国的希望破灭,项羽亲手将张良推到了刘邦身边。失去了主心骨的张良,只能继续跟在刘邦身边,对付项羽,也是为了自己的韩国和韩王成报仇。
在辅佐刘邦的过程中,张良屡次献出良计,因此有俗谚称“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形容张良的智慧。因为张良为刘邦出过许多良计,为刘邦的大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于是张良被人们尊为“谋圣”。
在古代,有这么一种职业,只需要给主公出主意就可以享受大房子,八人抬的豪车车以及荣华富贵。没错,这个职业就是谋士。战争年代,这些人大放异彩,比如某是大鼻祖姜子牙,关于姜子牙有这么一个故事。
周王用车子拉着姜子牙走了四步,于是他说要保周家江山四百年,而历史上也确实如此。这个故事听上去有些夸大了,但是他真正的目的是想说姜子牙谋略是如此的出众。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也是一个谋圣级别的人物,他就是张良。对于谋士来说,他的本领自然是重要的,而选择一个明主就显得更重要。
庞统当年投靠孙权,满腹计策结果却不受重用,只是因为他长得丑,最后跟了刘备于是大放异彩。所以说选择辅佐什么样的人,是非常重要的。若是碰上没脑子的主子,牵着他往胜利的路走,他也能走岔了。所以说诸葛亮当年为什么要久居深山而不出世,只不过是在觅一位明主罢了。为什么说刘备是明主,因为他肯听劝,能虚心求教。
刘邦也正是这样的人,所以张良选择了他,刘邦开始处于弱势,但是却能扭转局势,成为了最后的赢家,这里面张良的功劳是很大的。甚至可以说若是没有他,刘邦也活不到大败项羽。因为在一次攻打宛城的时候,刘邦屡是攻不下来,便十分丧气想要绕过宛城。要知道他们后面还有秦兵追着,如果绕过宛城,秦兵再往前一堵就形成了一个包围圈,如何还能活着出来?
还好张良及时劝阻,否则刘邦就得交代在这儿了。张良不但聪明,他胆子还非常的大。当年的秦始皇是远近闻名的残暴,且出行都有非常多的人保护。但是张良偏敢撞枪口。他趁秦始皇出街的时候,暗中安排的大力士拿着大铁锤,想要刺杀秦始皇。刺杀行动是成功进行了,不过刺杀错了人。跟随秦始皇出行的还有一个副轿,其实就是为了混淆视听。行动失败,张良也就逃之夭夭了。
还有一次刘邦去赴宴的时候,其实是一个圈套,不过是项羽为了杀刘邦而设的局。被张良一眼看破,于是他又用手段招揽了项伯作为接应,最后带去了一个勇士,让项羽很赏识,居然机智的化解了刘邦的劫难。
人们常常说,伴君就跟着一只老虎一样不是没有道理的。当时辅佐刘邦的不止张良一个,还有当时著名的萧何以及韩信。这三人同时辅佐刘邦,都可谓是功不可没。
张良给刘邦出的谋略,大都是布局性,战略性的,政治考量的因素比较多。张良一生有“六大奇谋”:一佐策入关。刘邦想抢先入函谷关。张良多次让他稳住,扫除入关路上的后顾之忧。
二约法三章。张良让刘邦约法三章,安抚民心,与残暴的秦朝和项羽形成截然的区别,这也形成了刘邦的标签,让刘邦在今后的发展中,以一个明君的形象出现。
三鸿门斗智。张良让刘邦反复向项羽示弱,又联络项伯和樊哙,从明暗两方面对项羽施加压力,从而解救刘邦。
四明烧栈道。项羽把刘邦封到关中的时候,张良让刘邦把栈道烧了,表明无意逐鹿中原。这在很大程度上麻痹了项羽,为刘邦暗中聚集力量,以及后来韩信的暗度陈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下邑布局。刘邦出关中,平定三秦后,由于韩信、彭越、英布想获得利益最大化,对刘邦不予帮助,结果刘邦打了大败仗。而张良在这时候,让刘邦给三人划定地盘,从而让三人死心塌地,三路围攻项羽,最后打败项羽。
六巧定太子。因为刘邦想废掉太子,而刘邦的这个做法,实际上已经引起了吕后及樊哙集团的强烈不满,形成了新的不安定因素。最后是张良出谋,让刘盈请来商山四皓,最后才稳定了太子,从而也稳定了江山。否则的话,赵王如意被立为太子,刘邦去世后,必定是一场残酷的战争,七国之乱,提前爆发。
就是这样的大功臣,在刘邦功成名就的时候,二人却迎来了兔死狗烹的结局,丝毫不念及旧情把萧何韩信给搞了,韩信为他打下再多江山也不得善终。曾经的大功臣最后却落得这么个地步,也是叫人唏嘘。
不过张良,却十分让人佩服他的心智。他并不占着自己功高而揽权、轻狂,反而更加低调。最后甩甩袖子,抛开财富官位,旅游去了,也是三人中唯一结局圆满的人。他的谋略更在于心。
相传,张良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即寻其师黄石公居住的通城县张师山。张良在张师山相距约50公里处访得一风景宜人的黄袍山隐居下来,张良并修建了“良山道观”,在道观不远处创办了“伐桂书院”,以授当地孩子文字。
伐桂书院遗址位于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大埚山谷中,伐桂书院古石碑仍存。黄袍山后人为了纪念张良,为其修建了圮桥和石墓。
无论张良是真的一心向道,还是单纯的归隐避世,他的才智、谋略,他的生平事迹,都跟他的传奇故事一样,为后世人们津津乐道。
张良的谋略高深到什么层度?
在项羽和刘邦之间,张良果断的选择了刘邦,一方面是因为楚霸王项羽雄威天下,身为贵族后裔的项羽按理说应该比刘邦和张良更有共同话题才对,但是项羽是为了成为天下主君,而张良身为韩国臣子,想做的却不是成为皇帝,而是扶持韩王做皇帝。两个人的目的不一样,更何况项羽本身就很有谋略,有胆识,一般人的话这位年轻自负的小子根本听不进去,所以张良在项羽的楚营可能得不到项羽的重用,就无法为韩国的灭亡向秦国报仇了。
刘邦是平民出身,但是比项羽更先遇到张良,发现张良的超强能力后,他就牢牢把握住了这位人才。后来和项羽争霸的过程中,刘邦知道张良在韩王成身边辅佐,故意行军至韩王成的旁边,接张良和自己一起南下对付项羽。张良和韩王成多年来和秦军争夺韩国的故地,来来往往,始终不见有成效,他决定先跟随刘邦去打败其他的秦军,到时候利用刘邦为韩国夺回故土。
没想到的是楚霸王项羽一声令下,韩王成就死了,韩国复国的希望破灭,项羽亲手将张良推到了刘邦身边。失去了主心骨的张良,只能继续跟在刘邦身边,对付项羽,也是为了自己的韩国和韩王成报仇。
在辅佐刘邦的过程中,张良屡次献出良计,因此有俗谚称“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形容张良的智慧。因为张良为刘邦出过许多良计,为刘邦的大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于是张良被人们尊为“谋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