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伐蜀,刘禅若不举城投降,姜维能保住蜀汉江山吗?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保不住的,刘禅甭管投不投降,最终只会被俘虏,甚至还会被砍头。因为这个时候姜维已经不敢回都城了,姜维和刘禅之间没有办法同心协力,双方之间的矛盾已也变大了,这个时候指望着刘禅凭借着个人能力去打天下,实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事件回顾我们总会说司马昭伐蜀的时候,无论是兵力也好,还是各方面都处于一种劣势状态,甚至邓艾仅仅是率领了几千人,就已经逼迫得刘禅投降了,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一个部队一个种族已经不再支持刘禅了,这一个种族就是川蜀之地的原住民。
这一点讲起来可能有点复杂,但是我们分开来讲的话就不难发现事情是这样婶儿的。
刘备率领了自己的部队来到川蜀之后,那么川蜀之前的部队就变成了原住民,与此同时刘备作为新来的人,毫不客气的坐在了主子的那个位子上,并且把原住民当做了普通人、当做了下人。
当刘备活着的时候这一切都没有问题,当刘备死了诸葛亮活着的时候也没有问题,只不过刘备和诸葛亮都死了之后,刘禅根本掌控不了原住民的思想。
而这个时候原住民已经不搭理你了,人家自个儿玩自个儿的,更要命的是伴随着邓艾大军的到来,原住民开始慢慢的和邓艾大军有着某种联系。
没错,这就是事实还记得开文最开始说的姜维不敢回都城了吗?为什么不敢回都城?因为这个时候原住民和姜维之间的矛盾已经没有办法化解了,他要是回到都城的话,八成还没到呢,就被人做掉了。
姜维没有办法回去,刘禅又不能遥控指挥,那个时候又没有手机电话短信啥的,也没有办法直接控制了。
期待各位爷的关注,小弟给跪了!司马昭伐蜀,刘禅若不举城投降,姜维能保住蜀汉江山吗?
蜀汉政权是先天性不足。版图太小,地偏土贫人稀对外交通不便,从历史上看乱世只可割剧不可扩张问鼎中原,具源用东汉体制而没与时俱进,曹魏的九品中正制符合当时主流社会发现的要求,百姓早已不思汉了,抱残守缺终不能成功,蜀汉灭亡非个人能力所为,灭亡是迟早的事。即使诸葛在世也挽救不了蜀汉灭亡而何况姜维?刘禅并不糊涂,不投降迟早会带来更多的杀戮。
司马昭伐蜀,刘禅若不举城投降,姜维能保住蜀汉江山吗?
司马昭伐蜀,能够胜利,最关键的军事行动,是邓艾偷渡阴平成功,从而势如破竹直到成都城下,刘禅无奈之下选择举城投降。姜维得知刘禅投降,他也只能无奈选择钟会投降。如果刘禅不投降的话,而是南逃,暂时躲避,姜维能否保住蜀汉的基业呢?
蜀汉最后一战,姜维之所以兵败,跟他的军事部署有关系。我们知道汉中这个地方,是蜀地的咽喉,只要拿下汉中,随时可以对益州发起攻击。汉中之前的守将有两位,一位是魏延,另外一位是王平,两个人守城的时候,都是安然无恙,特别是王平,当年仅凭3万大军,就抵挡住了,曹军10万之众。他们的战略基本一致,把兵力部署设防在了汉中外围的险要之地。而且都是重兵把守,层层递进,一直到汉中城。即便敌军人数过多,打到汉中时,已经被消耗殆尽。
当时姜维却把主力部署在了沓中,汉中外围几乎真空,姜维主力大军在沓中被邓艾的大军牵制住,而魏军的主力部队直接去攻打汉中,汉中姜维部署兵力很少,当时基本是艰难死守城池,根本无力应对,姜维带兵去援救汉中,途中又被司马昭安排的诸葛绪给挡住,不过姜维毕竟是三军统帅。辛苦摔了诸葛绪,到剑阁,汉中已经失守。
《三国志.姜维传》记载:当时姜维得到消息,曹魏要攻打过来,上表刘禅,要求提出布防,并且请求速派廖化和张翼把守阳安关口和阴平桥头,预防敌袭。但是刘禅根本不听姜维,却听宦官黄皓的,黄皓说敌人不会打过来,于是就把这份公文压下来了,结果满朝文武都不知道有这个事情存在,自然也不会知道他们将大祸临头。
当他们得知魏军即将兵临城下时,基本上都慌了神,其中有两种声音,第一种声音就是投降曹魏,坚决劝说刘禅投降曹魏的是谯周。另外一种声音是南逃,也就是去投靠那些曾经被征服的少数民族。假设刘禅真的南逃,姜维能否躲过一劫?保住蜀汉基业?
姜维虽然得到了诸葛亮的一些军事才能,但是他的才能远远不及诸葛亮,更没有治国之才,在军事才能方面也仅仅是勉强维持蜀汉的局面。自从费祎死后,姜维被宦官黄皓,逼迫的只能在外驻军,不敢回朝。这个时候的蜀汉已经腐败到了根部,所以即便姜维军事才能再怎么了不起,他也无法挽救蜀汉的没落。更何况魏军三军都在蜀地,邓艾,钟会等人也非无名小卒。姜维无法颠倒乾坤,甚至有可能会覆灭。蜀汉的覆灭非一个天才将领就可以挽救。
司马昭伐蜀,刘禅若不举城投降,姜维能保住蜀汉江山吗?
基本不可能,诸葛亮在世好几次北伐都被刘禅毁了,何况两位姜维资历威信政治军事皆不如诸葛亮,黄皓还在把持朝政。魏国司马昭阴险狡诈钟会邓艾又有才能不是姜维能挡住的
司马昭伐蜀,刘禅若不举城投降,姜维能保住蜀汉江山吗?
蜀汉自诸葛亮死后,蒋琬和费祎辅政,他们遵行诸葛亮的既定方针,团结内部,又不轻易用兵,曾一度使蜀汉维持着比较稳定的局面。公元247年至262年间,姜维不断向魏国发动战争,蜀汉力量日渐消耗,加上后主刘禅宠信宦官黄皓,朝政黑暗。姜维曾对黄皓作出弹劾,但反被黄皓逼害,刘禅也对姜维多次伐魏感到反感。姜维只能避居沓中屯田,拥兵北防,内外产生严重分歧。至此,蜀汉的基础已大大动摇。
魏国自明帝曹叡驾崩后,齐王曹芳为帝,曹爽和司马懿先后专权,高平陵事变后,大权落在司马氏手中。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司马氏父子一方面大力清除曹氏势力,笼络士族,同时,他们还注意招揽人才,移民实边,继续曹操的办法,推广屯田,并兴修水利,使魏国在司马氏的掌管下,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军事力量十分强大。对外上,将领邓艾多次打败姜维的北伐军,而司马昭也在寿春打了胜仗,便开始筹备伐蜀以统一天下。
公元263年,魏国实际掌权者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分东、中、西三路进攻汉中。蜀汉则以大将军姜维为首组成抵抗军,据剑阁天险与魏军相持,魏军不能前进。邓艾采用以迂为直的谋略,遂率精兵偷渡阴平攻占涪城,进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出降,姜维闻讯后带部投降钟会,蜀汉灭亡。
假如刘禅不举城投降,在邓艾已进军到成都附近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切断姜维的粮道,并且从攻击姜维背后,蜀军粮道被断,腹背受敌,自然不能长久,姜维被打败也是时间问题。姜维所率领的是蜀汉主力,被消灭后,成都就是一座孤城,即使城中军民誓死守城,坚持一段时间也必然破城,何况蜀汉上层集团和当地豪绅本来就不是一条心,必然有人投降献城。
综上所述,无论从天下大势,还是这场战争的具体过程,蜀汉灭亡都不可避免,即使刘禅不投降,姜维也没有能力保全蜀汉江山。
司马昭伐蜀,刘禅若不举城投降,姜维能保住蜀汉江山吗?
我是向日葵,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司马昭伐蜀,刘禅若不举城投降,姜维能保住蜀汉江山吗,
我的回答保不住,具体原因如下:
首先,蜀国人才调零,贤臣和大将已去其三,没有新鲜血液注入,姜维已然独木难支。(姜维剧照)
伴随这五虎上将的逝去,中流砥柱的诸葛亮也已病死,但靠一个姜维苦苦支持,灭亡也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对面的魏国的司马懿也在诸葛亮死后一命呜呼,但他还留下司马师和司马昭这两个全才辅佐魏国,大将又出了邓艾和钟会等一竿子军事天才,两国的军事比拼,蜀国已经完全落了下风,就算是象棋中所谓的兑子,蜀国用姜维兑一个邓艾,那剩下的人怎么来兑子,从这方面来说蜀国必败无疑。(邓艾剧照)
其次,君臣失和,刘禅是一个庸君。(刘禅和宦官黄皓剧照)
刘禅和姜维关系不好,即使姜维主外,刘禅主内,但刘禅从来不听姜维的,宠幸宦官黄皓。姜维多次北伐都被黄皓加以阻碍,使得姜维的军事指挥不能进行,离心离德的情况下,姜维远离成都,使得蜀汉内廷越来越腐败,本身就没有贤人异士,在加上黄皓这个宦官乱政,朝政已经岌岌可危,姜维也是有心无力。再其次,蜀汉这个政权作为外来户来到川蜀地区建国,不深的民心,川蜀地区前期一直是益州牧刘璋统治,而刘禅的父亲是刘备是通过战争夺取了川蜀地区,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很多川蜀人士不愿意为这个政权而战。邓艾攻打成都,区区才几万人,而成都军民二十多万人,怎么会守不住成都,说明这里的人不愿意为蜀国而战。
(蜀国北伐艰难运输物资,剧照)
最后,诸葛亮和姜维多年的北伐,使得民不聊生,人口下降,经济环境恶劣,这些内部因素矛盾叠加,已经让后期的蜀国转攻为守了。
以上就是我对姜维守不住蜀汉江山的分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