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答应隆裕太后的每年400万退位优待费,后来每年有没有准时准额支付?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答案是没有,这400万退位优待费,只是口头说说就可以了,并没有人当真,包括满清都没有指望袁世凯能够足额足量的把钱给过来。

事件回顾

每想到这个镜头,总会想起葛优葛大爷说过的那一句名言,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呀。当时的真实情况来看,袁世凯也非常困难,而且困难得不要不要的。

有没有搞错?为什么袁世凯也困难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当时的袁世凯想要夺权,而此时他有着另一个非常强大的敌人,也想要夺权,两个人都在较着劲,双方之间谁也不让着谁。

所以从最开始的时候,袁世凯承诺给裕隆太后,每万每年400万的优待费用无非就是说着玩玩,你别当真,我也没当真说。

没错,这就是事实

这种所谓的只要你退位,每年给你400万,无非就是相互之间有一个台阶,要知道当时的满清已经没有任何谈判的话语权了。

我们用一句比喻词来看,满清处在什么状态呢?就如同一个被虫子蛀满了的树上,轻轻一碰就掉一手灰,再一碰又一手灰,使劲推一下这棵树就倒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袁世凯同不同意给裕隆太后钱,裕隆太后都会率领这小皇帝赶紧退位,因为这个时候再不退的话命都保不住了。

退位之后袁世凯当了大总统,紧随其后,他又想当皇帝,折腾来折腾去把自己的命都折腾进去了,袁世凯都死了,这钱找谁要去?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

袁世凯答应隆裕太后的每年400万退位优待费,后来每年有没有准时准额支付?

地主家也没余粮,当时袁世凯也是实在没钱,没法准时全额支出。

辛亥革命爆发以后,由于革命力量还不够强大,为了保证平稳过度和边疆地区的稳定,在南北和谈时约定了清室退位以后予以优待的《清室优待条件》,根据协议,每年新成立的民国政府将给予清室一系列的优待条件,其中包括每年给清室400万元,作为清室日常开支之用。

当然,协议是协议,实际执行的时候,别的条件还好,这每年400万的清室经费经常拖欠,差不多从来没有给足过,袁世凯时期如此,后来的北洋政府时期也一样。其实这倒也不是袁世凯太薄情寡义,而是北洋政府成立以后,这财政真的是太困难了。

根据南北和谈结果,袁世凯出任大总统以后,唐绍仪奉命组建内阁,财政总长由熊希龄担任。不过此时的北洋政府面临着很严重的财政危机。辛亥革命爆发以后,各地经历了不小的战事,加上列强的掠夺,此时经济萧条,更重要的是清政府原来的财政体制被打乱,因此北洋政府能拿到的钱大幅度减少。

清政府的主要收入来自各省解款,1910年时清政府岁入18973万元,其中各省解款为17490万元,差不多占了92.2%。辛亥革命以后,各省大多截留税款,拒不交给北洋政府,从1912年5月到1913年10月,各省实际解款不过260多万元,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加上北洋政府直接控制的崇文门、张家口等地的常关税收、直属的盐税、邮电收入、捐款、银行垫款等等,北洋政府在1912年5月到1913年10月这一年多点时间里总共只收入了大约2000万元。

这点钱对于正在忙着扩编军队扩充实力的袁世凯来说当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一时期他主要是靠举借外债度日。然而外债是要还的,加上此前清末的赔款和外债压力也很大,军费开支又不能省,所以北洋政府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以1915年为例,当年财政赤字高达5320万元。

所以北洋政府对于能拖欠的款项历来是能拖就拖,比如鲁迅先生在教育部任职的时候,虽然名义上有着高薪,但是一样常常被拖欠。这清室退位以后,影响力大减,又在紫禁城里半软禁的状态,不担心他们玩出什么花样,不用急着给钱,自然也就拖欠了下来。

袁世凯答应隆裕太后的每年400万退位优待费,后来每年有没有准时准额支付?

是没有的,可以以下几点能看的出:

袁世凯为了能让皇帝退位,又不想被人讨伐想了三个招:

1、散布谣言,说什么革命军已经混入京城,准备随时刺杀清朝大臣

2、暗杀大臣,为了使皇帝尽快退位,他大肆暗杀保皇党,却嫁祸给革命党,是的皇帝无人可依靠

3、吓唬太后,众所周知在溥仪在位时,是由隆裕太后来辅佐他的,但是,隆裕太后没有心机,又胆小,就被袁世凯吓唬住了

所以,皇帝身边无人可用,隆裕太后又被袁世凯抓住弱点,所以袁世凯不会兑现承诺,只是权宜之计,后面袁世凯在位83天就下台了,又要面临各地军阀混战,军费都难以支出,又怎会兑现承诺哪?

袁世凯答应隆裕太后的每年400万退位优待费,后来每年有没有准时准额支付?

1.袁世凯答应的400万退位优待费的事件背景

辛亥革命之后,全国各省相继通电宣布独立,清王朝此时已经名存实亡,无力掌控全局了,清朝的灭亡也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唯一区别只是再打几年仗,或者多死多少人的而已。

在这种大势已去情况下,清朝只能聪明的面对现实,寻求一个比较好的退位方案,于是委任委任袁世凯为全权和谈代表,与南京国民政府进行和谈,尽量多争取一些利益。

要知道法国共和革命中,国王路易十六的下场是被直接拉上断头台,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中,沙皇尼古拉二世是全家老少都被处死,如果清皇室拒不退位,很难保不会由此下场。

于是在袁世凯从中斡旋的情况下,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接受了南京国民政府提交的《清室优待条件》。

《清室优待条件》全文一共3大项19条,其中主要内容有以下5条,而其中有一条就是问题中的退位优待费。

清帝岁用400万两(白银)由民国政府拨发。

隆裕太后在接受《清室优待条件》之后,以宣统皇帝溥仪的名义颁布了退位诏书,标志着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时代的结束。

2.袁世凯答应的400万退位优待费有没有支付呢?

1912年中国民国成立之后,为了给当时刚刚成立的政府,在国际上呈现一个良好的信誉形象,所以前面两年,基本还是足额支付了每年400万两白银给清室。

但是1914年开始,中华民国开始推行货币制度改革,将全国的法定货币统一改成银元,俗称“袁大头”。支付给清室退位优待费,也从每年400万两白银,变成了400万银元。

不过一字之差,但是实际情况却相差千里,要知道清朝时期一两白银为37.3克,而民国一块银元不过27克,其中银占89%,铜占11%,因此实际白银含量仅仅24克。

通过白银改银元政策,北洋政府原先每年应付清室的400万两白银,折换成银元就变成了260万两白银。

想当初隆裕太后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将清室优待费从300万两白银讲到400万两白银,这一下子就被打回原形。

3.袁世凯死后,支付给清室的退位优待费进一步缩水。

清朝灭亡之后,独立的各省,虽然名义上归顺于北洋政府,但是实际上各地督抚拥兵自重,把各省税收纷纷截留,不再上缴中央,北洋政府能够征税的仅仅只有直隶、山东、河南、江苏几个省而已,由于收不上来税,因此中央财政极为困难。

这也是为什么1913年袁世凯不顾各界反对,以盐税、关税作为担保,同五国银行签订了《中国政府善后借款》合同,,以5.95%的年息,借款2800万英镑,因为政府实在是没钱。

在财政如此拮据的情况下,各种拖欠便形成常态,袁世凯在任期间还可以勉强维持中央权威,1916年袁世凯因尿毒症去世后,北洋政府内部也开始四分五裂,中央权力进一步势微,财政基本崩溃,全靠向各国举债维持。

这时候每年400万元的清室优待费,像一座大山压制民国政府头上喘不过气,所以拖欠变的愈发严重,按照溥仪的英国老师庄士敦的说法,到1924年民国政府已经累计拖欠清室优待费数百万元不给,不过也不是恶意拖欠,也不是拒不承认,而是实在拿不出钱了。

袁世凯答应隆裕太后的每年400万退位优待费,后来每年有没有准时准额支付?

谢谢邀请!袁世凯承诺每年支付清王朝400万元主要是因为隆裕太后的强烈要求。当时隆裕太后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所以在慈禧太后病逝之后,隆裕太后上台处理政事。而光绪皇帝继续被她所左右。

在慈禧太后去世三年之后,当时的清政府其实已经非常的腐败了,即使隆裕太后相处非常多的治理朝政的办法,但是依旧不能改变这个形势,她并不能拯救清政府。当时由于形势所迫,隆裕太后只好放弃自身的政治权力,并且开始打算劝说光绪退位。

当时溥仪年纪非常小,更加容易被隆裕太后以及朝中大臣的一些言论所引导。还有一点是当时溥仪自己就认为隆裕太后并不会对他不利,他一直相信隆裕太后一定会非常尽心尽力的辅佐他。所以当隆裕太后当时劝说光绪退位的时候,光绪就同意了。

溥仪退位之后,隆裕太后肯定要为他和溥仪之后的生活考虑。在隆裕太后垂帘听政期间,她的生活水平可谓是非常高的。当时的清政府是非常腐败的,所以隆裕太后自己本身的生活也是非常奢侈的。所以在当时知道袁世凯想要每年支付给清王朝300万作为条件让他继承皇位的时候,隆裕太后并不同意。他认为300万并不能满足他的生活,所以他当时态度非常坚定,并且强烈要求袁世凯再加上100万。就是因为隆裕太后这样强硬的态度才让袁世凯继位之后承诺给清王朝每年400万。

袁世凯答应隆裕太后的每年400万退位优待费,后来每年有没有准时准额支付?

一直按时足额支付,这其实是契约精神,无论当时是出于什么目的,但是这是双方自愿的,经过谈判所取得的结果,不是不平等条约,直到冯玉祥反戈进入北京,赶溥仪出紫禁城,这个协议才停止执行,也造成了溥仪后来成为鬼子的傀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