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雄才大略,为何没能统一全国?
曹操虽有雄才大略,只是名不正言不顺,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势炙手可热,却处在尴尬的位置,进退两难。孙权曾给他戴高帽子,上表求他做皇帝,曹操看了把劝进表扔在火炉中:"这小子不是要把我放在火炉中烤吗?"
曹操很清醒,只要敢称帝,就将背上权贵阴谋簒权的骂名,等于董卓复生而招致天下诸侯的讨伐。就像自己树起了活靶子,任天下人扫射。
因此,曹操还想借汉相之名南下扫荡,功成才能谋得大业。不料想,孙刘两家联合,火烧赤壁,曹操遭遇了人生第一场大败,中止了欲一统江山的抱负。再也没有回到从前的意气风发,还差点被关羽水淹七军而迁都。
因此,曹操还没等到统一南方,就病逝了。壮志未酬身先死。
纵观一生,当年一著名伯乐相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盖棺论定丶恰如其分。
曹操雄才大略,为何没能统一全国?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其实就解释了东汉末期为什么会分三国。在三国时期,曹操是个姣姣者,无论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堪称专家。有才能有谋略,但最终他没能一统天下,为什么呢?一是曹操来路不正。曹操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后来过继给了宦官曹节,十常侍之一。正是十常侍篡权乱国,才导致东汉衰败灭亡。在东汉末年至魏晋士族兴起时期,曹阿瞒的出身始终让士族豪强们嗤之以鼻,得不到广大士族阶层的普遍理解支持。二是曹操名声不纯。曹操很喜欢许邵给自己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出名后恐怕这句评语在人们中间也广为流传。曹操在山东起家,征黄巾,扩地盘,打徐州,灭群雄,清异己,曹操都杀了不少人,有的屠城,有的灭族,达几十万之多,其凶狠残忍度可见一般,敢怒不敢言的人们内心是不屈服的。唯才是举,不注重品德,也让一些洁身自爱的高士羞于与之为伍。三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让人视为奸邪。早期荀彧建议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天子正在逃难期,流离失所,收留天子是正义之举。但后来曹操扫灭群雄,安定北方后,专权跋扈,只手遮天,天子只是傀儡摆设,让人最终看透了曹操的丑恶用心,最忠诚曹操的第一谋士荀彧最后也对曹操的行为所不耻,宁死明志也不愿再与曹操共事。曹操阵营离散之心,已让曹操操透了心,时刻预防着谋反反叛事件的发生。四是地广人稀,不便于远距离的统治。我们知道,三国时期,是我国人口最少时期,三国加起来总人口不足八百万,如此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广袤大地,沟壑纵横,交通不便,极不适合统治者的有效管理。五是国力不厚,军力不济,难以进行大规模的统一战争。曹操在北方扫灭群雄之战,赤壁之战,汉中之战等都消耗了曹操不少精锐军力,对西方北方防御也要牵制不少兵力,再加连年征战,百姓难得数年休养生息,资源、兵源都很拮据,很难短时间恢复足够的国力。因此曹操在赤壁之战战败后,再没有迅速组织力量去征伐蜀吴,致使三国鼎立之势形成。六是江南巴蜀,江湖星罗棋布,河叉纵横,地势偏远,道路崎岖难行,以有限的兵力和不足的军需,大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叹,鞭长莫及,在曹操有生之年很难在征伐中取得效果。七是三国智、力相匹,一方进攻两方很难成功。以智遇智,则智者不足畏也;以勇遇勇,则勇者不足畏也。由于孙刘联盟结合的好,双方人才智谋勇武均不相上下,再加孙刘的地理优势,没有特别强大综合国力的曹操,也只有望江兴叹的份了。综合以上原因,曹操虽“北临碣石,以观沧海”,“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鞭指东西,马踏南北,却最终未能一统天下,只留下个“老操”千古让人谑言。😊
曹操雄才大略,为何没能统一全国?
曹操关键时刻出昏招错失统一大业!
在赤壁之战前夕,没有人怀疑曹操不能统一天下!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就不具备统一天下的基础了。 为什么?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说曹操很残忍,做了不少屠城坑卒的坏事!还有曹操用人观有问题,谋臣只管谋,武将只管打。武将不谋事,谋臣不带兵的现象。还有就是曹操不懂民心政治等等,实际上还有一条就是曹操关键时刻出昏招。我们看看那些关键时刻出错招。
一是放走刘备,这是他以后的对手。《三国志》程昱传记载:曹操派谴刘备到徐州邀击袁术,程昱和郭嘉对曹操说:公前日不算计刘备,我们考虑的确实不如你。但今天你把兵借给他,刘备是必然会有异心的。曹操后悔了,想派人追回刘备,但已经来不及了。结果刘备一到徐州就杀掉车胄造反。曹操鬼迷心窍,点都点不醒。
那么应该怎么对待刘备呢?一刀杀了,固然不是什么上策。正如曹操所说:杀一人而失天下人之心。那么,上策是什么呢?其实这个问题,东吴群臣也遇到了。赤壁之战后,刘表过去的官吏都跑到刘备那里了,刘备以周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容纳他的部下,就亲自到南京向孙权借荆州,其实刘备所借的只是一个南郡。周瑜向孙权上疏说:刘备不是久居人下的人,劝孙权为刘备“盛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把刘备软禁在东吴,和关羽、张飞分开。说“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如果曹操不知刘备是一位英雄到也罢了,偏偏他是最清楚的。大家都知道“煮酒论英雄”的故事,一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曹尔”,就把刘备的筷子吓掉了。
曹操放走刘备,他很快就明白了所犯的错误是不可原谅的。立马决定讨伐刘备。程昱问曹操:袁绍屯兵官渡,常常有图谋许都之心。若我们一旦东征,袁绍乘虚来袭怎么抵挡?曹操回答说:“刘备乃人杰也,今若不击,待其羽翼以成,急难图也。袁绍虽强,事多怀疑不决,何足忧乎?”
从放走刘备后,曹操数次不顾强敌对刘备采取军事行动,一定要把刘备致之死地而后快来看,曹操对放走刘备这件事,一定把肠子都悔青了。
二是赤壁败北,错失荆州。
建安十三年,曹操举兵南征,刘表之子刘综望风而降。益州的刘璋这时也已经听从朝廷调遣,派兵供粮,形势一片大好。荆州之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诸葛亮在隆中对说:“荆州北据汉沔,地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鲁肃也对孙权说: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曹操大军南征不战而得荆州,如果曹操措施得当,先把荆州巩固下来,不急于同孙刘两家拼命,那么刘备将没有立足之地。有周瑜“刘备寄寓犹似养虎”的清醒,刘备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寄人篱下。等荆州稳定巩固后,再同孙刘决战,那将容易的多。
是没有人提醒曹操吗?有的,这个人就是贾诩。《三国志.贾诩传》记载: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贾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曹操不听。曹操被胜利冲昏头脑,急于决战,导致赤壁大败,天下三分,而刚刚到手的荆襄六郡也拱手让人,真是可惜呀!
三是马超、韩遂叛乱。
建安十六年,太原的商曜在大陵叛乱,被夏侯渊、徐晃镇压。三月,曹操派遣钟繇征讨汉中,命夏侯渊从河东出发与钟繇会合。曹军的行动引起了关中诸将的惊慌,大家都怀疑钟繇集结部队是为了偷袭自己。马超、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发动了叛乱。很显然,曹操并没有打马超的打算,但他没有和马超诸人做好沟通。马超是最早归附朝廷的,早在汉献帝迁都许昌的时候,马超诸人就宣布归顺朝廷,虽然这时的马超诸人更多的只是名义上的归附。如果曹操和马超沟通一下,至少可以推迟造反的时间,这样就会为征讨汉中赢得宝贵的时间。
四是轻视汉中,成全刘备。最后一次的失误是发生在曹操征汉中的时侯,《三国志》刘晔传记载:曹操征张鲁,到了汉中,山路难登,军队的粮食又非常缺乏。曹操说:“此妖妄之国耳,何能为有无?”。就是可有可无的意思。
曹操得到东川,司马懿劝他:刘备以诈取刘璋,蜀人还没有归心。今主公已经得到汉中,益州震动,若乘机进兵,刘备势必土崩瓦解。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刘晔也劝他说,刘备是一个人杰,有度量有算计,但反应慢,他得到蜀国的日子尚浅,应该赶快进攻。如果不抓紧,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等到蜀民安定了,然后据险守要,那就不能进攻了。他告诉曹操说:今天不取必为后忧。曹操不听。
汉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曹操却说:“此妖妄之国耳,何能为有无?”认为可有可无,曹操的战略眼光确实是有问题的,他的失误成就了刘备的帝业。
曹操还有不少犯糊涂的时候,据《三国志》程昱传记:曹操与吕布战于濮阳,数不利。袁绍就派人忽悠曹操想让曹操把家迁到邺城。曹操正准备答应,程昱这时恰巧回来了,对曹操说:这事考虑的不周到呀,以你的为人,你能心甘情愿的处于袁绍之下吗?为什么要投奔他?这次幸亏有程昱提醒曹操才没有铸成大错,否则,若按他的想法实行了,把家迁到邺诚,到了袁绍的地盘上,事情可由不得他了。
三国时期,曹操实力最强,没有统一全国,原因是多方面的,上面很多关键茬口,曹操都没有把握住,才有后来的刘备孙权争雄。
曹操雄才大略,为何没能统一全国?
其实有时候看三国这段历史的时候,真的觉得挺遗憾的。
在我看来,无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两个人任何一个人统一三国这段乱世,总是符合我的心意的,唯独东吴的孙权让人有点厌恶。
曹操所在的年代是个战火纷飞,天下也几近分崩离析的时代,在这个战乱的年代中,曹操还是兴兵起义讨伐董贼,也是是年轻是的满腔热血,也是是为了自己的那一点点私心。总而言之,曹操在这种大是大非的面前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尤其是官渡之战以后,这一站几乎完全奠定了他在北方的雄主帝位。
可是,让人遗憾的是曹操遇到了人生的滑铁卢,赤壁一战让他跌倒了人生的低谷,这个时候朝堂上的那些汉臣不仅仅没有安慰这位一扫北方群雄的雄主,还冷嘲热讽的说了不少的风凉话,为了缓解这种情绪,曹操说出了那句让人感动的话: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是啊!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些话就是曹操在赞美自己,觉得曹操是在炫耀自己对汉室的功德。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现实真的是如此!
没有曹操,这普天之下的黎民百姓还要在北方遭受多少的战火?多少的家破人亡?
曹操做到了,他让北方的百姓有了一个温暖的避风港湾。
可是即便如此他还是没能一统天下,一道长江水,一座秦岭山,将他死死的挡住了。
曹操没能实现一统天下的梦想,不是他不行,而是对手和他处在了一个量级上,他们之间谁也无法撼动谁。刘备和孙权可以说是他的宿命之敌,三个人之间你来我往,谁也打不过谁,更为重要的是三个人都是开创之君,都是天下的雄主。
同为开创之君,却也同样会用人,不仅会用人,而且都是一等一的谋臣。无论是雄主、谋臣、武将在三方阵营中都被命运悄然推进了历史的洪流中,他们相互制衡,也也相互依存。
(PS:这于和伟的演曹操的时候演技真是炸裂啊!)
曹操雄才大略,为何没能统一全国?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三国时期,曹操实力最强,为何没有统一全国?
曹操没有统一全国,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孙权搅局。
曹操平定北方后,征战荆州,此时的曹操踌躇满志。
此时的曹操也算逮住了天赐良机:刘表病死,刘表小儿子刘琮主动投降曹操。
曹操由此不但轻松占领了荆州,而且收降了刘表的水军,补齐了曹操水军力量不足的短板。
长坂坡一战,又大败刘备。
正当曹操准备从江陵顺江而下,与孙权“会猎于吴”,一举荡平孙权江东势力的时候,孙权采纳鲁肃的建议,联手刘备,在赤壁江边火烧曹操,将曹操赶出了江南。
如果曹操不是过分嚣张,此时稳住孙权,全力对付刘备,消灭刘备之后,再来对付孙权,也许此时的曹操就可以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可惜的是曹操面对刘琮投降,面对来得太快的胜利,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失去了理智,让孙权联手刘备,毁掉了曹操统一天下的大局。
二,关羽搅局。
赤壁之战后,曹操出兵西北,驱除马超,平定了凉州。
之后,曹操趁刘备进军益州的时候,又占领了汉中,收降了张鲁。
曹操及时占领汉中,派夏侯渊与张合驻守汉中。
此时的曹操又为自己创造了统一天下的良机。
在曹操看来,刘备进驻益州,自己堵住汉中这个出口,不让刘备出汉中。
孙权不管在任何情况下,为了自己的利益,都不会让刘备从荆州这个出口,进入中原。
曹操以为,天赐良机,将刘备关进了益州这个笼子。
曹操趁此良机,带着大军,从东边进攻孙权。
孙权面对曹操大军压境,主动求降。
曹操接受孙权投降的主张,并承诺与孙权再次结为姻亲。
此时是建安二十二年。
建安二十三年,刘备采纳法正的建议,倾举国之力,征战汉中。
建安二十四年,黄忠斩杀夏侯渊,占领汉中。
刘备占领汉中不久,关羽趁机发动襄樊之战。
襄樊之战,让曹操震惊,不得已与孙权联手,对付关羽。
尽管消灭了关羽,但是孙权趁此良机,占领了荆州,实力进一步壮大。
面对实力进一步壮大的孙权,让曹操再一次失去了统一天下的良机。
三,被迫放弃。
从外部看:
刘备虽然被关进了益州这个笼子里,如果刘备闭关自守,曹操也奈何不了刘备。
孙权占据江东,曹操也无法对孙权用兵。
如果强行对孙权用兵,孙权与刘备联合,曹操麻烦更大。
从内部看:曹操也有很多难缠的事情。
其一,继承人问题困扰曹操。
曹丕与曹植围绕继承权问题,两人纠缠不休,这牵扯了曹操很大的精力。
其二,汉献帝身边的人对曹操虎视眈眈。
建安二十三年春,太医令吉本、少府耿纪等人带头闹事,焚烧了曹操许昌官邸。
其三,连年征战,让百姓苦不堪言。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期间,宛城守将趁机起兵反对曹操。
曹操征战赤壁的时候,满怀壮志,面对明月,横槊赋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此时的曹操,却是“烈士暮年,内外交困。”
为了解决继承人问题,为了根除潜伏在汉献帝身边的隐患,为了平息社会怨恨,曹操被迫放弃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全力处理内部危机。
当忙完这一切后,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正月病逝于洛阳。
曹操雄才大略,为何没能统一全国?
我感觉曹操在战略上出现了严重失误,致使在赤壁之战和收东川时折戟沉沙,最终丧失了一统天下的大好良机。
曹操关渡之战消灭袁绍,占据中原,夺取荆州后,确实有一统天下的可能,天下能跟其分庭抗礼的只有东吴孙权,就像诸葛亮说得那样,江东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兵精粮足,不可轻易图之,但曹操此时的确有点骄傲,简直目空一切,冒然渡江攻打东吴,结果被黄盖一把大火烧得灰飞烟灭,赤壁一战曹操大伤元气,再打东吴更难了,也因这一战,使无立足之地的刘备得了荆州九郡,仅接着又得西川益州,有荆益二州,刘备羽翼已成,曹操跟刘备争东川又遭遇失败,三国鼎立已成,曹操一统天下成为一枕黄梁。
如果曹操战败袁绍,得到荆州,先不去攻打东吴,而取西川当得心应手,这样一来,刘备将无容身之地。得下东西两川,长江上游尽属曹操,东吴长江天险将无险可守,然后曹操分兵三路进攻孙权,一路兵出西川顺江东下,一路川军旱路进攻,一路出荆州横渡长江,届时孙权危矣!曹操应该有可能天下归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