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听到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为何当场崩溃?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整个满清王朝就已经是一个被虫子全都蛀满了的大木梁子,这个大木梁子随时可以倒塌,只不过之所以没有倒塌,是因为有几大巨人用自己的肩膀顶着这个房梁,而李鸿章便是顶着这房梁的几个巨人之一。
事件回顾首先在清朝历史当中,李鸿章去世之后,慈禧太后当场崩溃,这样的历史记录并没有,但是与之相关的历史记录也能够看到慈禧太后非常伤心,并且痛哭流涕。
为什么呢?为什么李鸿章死亡了,慈禧太后就已经哭得不要不要的了?
因为在慈禧太后的心目中,李鸿章无疑是最适合的一枚棋子,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运筹帷幄,甚至在边疆谈判,收复国土的时候,李鸿章的表现总是能够让慈禧太后异常满意。
在此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李鸿章没有造反之心,无论李鸿章的权势多么的大,无论李鸿章拥有多大的兵权,似乎造反对于李鸿章而言只是一句不着边际的话,这样的一个臣子用起来省心,用起来省力,而且还非常听自己的话,基本上自己指哪李鸿章就往哪边打,如果这样的一个栋梁之材去世,不得不说慈禧太后伤心还是有一定的历史依据的。
没错,这就是事实大家如果记得整个满清最为悲惨的一次战役:八国联军侵华战役所带来的严重影响,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慈禧太后如此的依赖李鸿章了。
因为慈禧太后本身作死,再加上对于八国联军已经有了很深的痛恨之情,义和团的突然出现在成为了当时慈禧太后一个精神支柱,于是向所有的帝国发起了挑衅和战争,只不过这场战役从最开始就已经偏离了慈禧的预想,并且这场战役所带来的影响绝对没有本面上看到的这样简单。
因为当时八国联军入驻北京的时候,就曾经放出话来,一定要让慈禧太后的人头落地,而慈禧太后没招、没落的时候只能把李鸿章叫过来。当时已经年迈的李鸿章可能连走路都需要拄着根拐杖,可就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之下,为了大清王朝,为了慈禧太后的性命,迫不得已进行了多次会谈,在这些谈判过程中尽管了清朝损失不少可最终却保下了慈禧太后的性命。
当然对咱们这些门外汉以及咱们这个时代的人来看,慈禧太后的生命恐怕和一头猪比都不如这头猪值钱,只不过相对于那个年代以及封建王朝统治下的统治思想传承下来的人来说,慈禧太后的生命已经比一切的金银钱财都要高,保护慈禧太后是每一个臣子的任务。
可任务归任务,从当时来看真正能够做好这件事情,并且把这件事情做到位的,好像只有李鸿章一个人。凭借自己的一己之力远跨重洋,为太后保驾护航,这样的人物去世,慈禧太后怎能不悲伤呢?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慈禧太后听到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为何当场崩溃?
慈禧一生见证了太多的亡故,咸丰、同治、恭亲王、曾国藩等等,要说谁的亡故让慈禧最悲痛,那大概要算是李鸿章了。
李鸿章是在慈禧回銮途中骤然病逝的,因为八国联军入侵,两宫西狩,两宫回銮是皇家的耻辱,所以慈禧一逃一回的具体形迹,官方史书上并无详细的记载,大多是泛泛而谈,目前所知最为详尽的记载,当属吴永所著的《庚子西狩丛谈》。
李鸿章病逝的消息传来时,慈禧刚到荥阳。这里有一个细节值得说一说,未到荥阳前,因为不通电报,慈禧与京城联系只能通过探马六百里加急,荥阳为了迎驾,刚连接了与省城开封的电报线,结果慈禧接到的第一封急电便是关于李鸿章的噩耗。
一个人死后,各方的态度最能反映此人的历史成色,吴永在《庚子西狩丛谈》中就详细记载了慈禧一行初闻李鸿章病逝时的情景,这应该是最接近历史真实的记录——
“旋得京师来电:合肥相国,已于今日午刻逝世。得此噩耗,兀如片石压入心坎中,觉得眼前百卉,立时皆呈惨色。闻两宫并震悼失次,随扈人员,乃至宫监卫士,无不相顾错愕,如梁倾栋折,骤失倚恃者。至此等关键,乃始知大臣元老为国家安危之分量。想此时中外朝野,必同抱有此种感想;即平时极力诋毁之人,至此亦不能不为之扼腕?公道所在,殆不可以人力为也!公之隆勋伟绩,自表表在人耳目。晚年因中日一役,未免为舆论所集矢。然自此番再起,全国人士,皆知扶危定倾,拯此大难,毕竟非公莫属,渐觉誉多而毁少。黄花晚节,重见芬香,此亦公之返照也。”至于慈禧的的悲痛,得知李鸿章病危的时候,她就一边流涕,一边忧虑自语:“大局未定,倘有不测,这如此重荷,更有何人分担。”
可以说,李鸿章病逝之时,有两点是世人公认的,扶危定倾,非公莫属;鞠躬尽瘁,公亦不负。
而要说到李鸿章对于慈禧意味着什么?或者说两人究竟是怎样的君臣关系?
在风雨飘摇的晚清朝堂上,两人之间一直存在着惺惺相惜的默契,并在长达三十余年的时间里相互信任,互相支持,最让慈禧难以释怀的是,李鸿章一生都是忠于慈禧,维护慈禧,关键时刻能站出来为慈禧背黑锅的。
就近而言,清廷全权代表李鸿章与奕劻与英美日俄等十一国列强就庚子事变进行和谈时,因为有李鸿章的据理力争,列强才勉强同意对在义和团事件中应负主要责任的慈禧不再追究,并保证在“惩办祸首”的条款中不提及她的名字。
毫不夸张地讲,如果李鸿章不是极力维护,而是借和谈煽阴风点暗火,慈禧这辈子恐怕再难回到京城,更别提重新执掌朝政。
这种患难下的忠心有多重要,慈禧怎能不知,正如她所言,大局未定,一旦失去李鸿章这样的“定海神针”,怎么收拾应付残局,慈禧是真的没底,所以当她听闻李鸿章病故后,她的悲痛不是逢场作戏,而是真情实感的流露。
再朝前说,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慈禧在顽固派的蛊惑怂恿下,丧失理智地向十一国宣战,最终将大清王朝这座纸糊的屋子捅破。
据说,正在两广总督任上的李鸿章得知这一消息后,顿时罕见地捶胸顿首,痛哭流涕。当来自北京的电报要求南方各省北上勤王时,李鸿章虽然违抗圣旨,支持了“东南互保”,但从本质上讲,此时的李鸿章只有苦心,没有反心。
在避免东南免遭战火蹂躏的同时,李鸿章内心虽不情愿再次为清廷背黑锅,但因为对慈禧的忠心,对清廷的忠心,他最终还是毅然北上,最后一次担起了匡扶社稷的重任。
都说李鸿章是个拼命做官,一生追求富贵权势之人,但此时他的生命已经步入倒计时,再追求这些对他而言已经没有意义,如果抱着明哲保身的心态,他是可以甩掉这次黑锅的。
因此,说此时的李鸿章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臣操守,那是客观的。
所以说,李鸿章病故后,慈禧的悲痛还包含着一份深沉的敬重。
说实话,为清廷最后效命的李鸿章的确让人尊重。
正是在他的游说、拖延下,列强要求的赔款额才从10亿两降到4.5亿两,虽然最终的数字带有明显的侮辱性质,但李鸿章的努力是毋容置疑的。
更让慈禧以及世人动容的是,李鸿章这次背黑锅悲恸到了极点。签完字回家的路上,他就开始大口吐血,医生诊断为胃血管破裂。痛定思痛,心有不甘的李鸿章在病榻上给朝廷上了最后一道奏折,内中尽是泣血忠言——
“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上年事变之来尤为仓促,创深痛巨,薄海惊心。今议和已成,大局稍定,仍希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1901年11月7日午时,病入膏肓的李鸿章撒手人寰,享年78岁。
再说慈禧的悲痛,从某种意义上讲,说她和李鸿章是政治伴侣亦不为过。
因为这种政治上的亲密关系,西方列强一度真的认为李鸿章与慈禧是情侣。
1898年10月20日,大名鼎鼎的美国《纽约时报》就曾刊登过这样一则政治新闻——“李鸿章结婚了吗?”
其中的内容虽然荒诞,但荒诞的本身却极具象征意义:“中国年轻的皇帝陷入了极度的沮丧与愤怒之中,因为他的母亲、中国的皇太后,于1898年9月22日上午再次结婚了,她在一个名叫新发的小庙中嫁给了中国最具声望的政治家李鸿章。随后,这对新婚的老夫妇乘火车前往天津度蜜月,为了防止他人追随,他们还将沿途经过的铁路均予拆除------这对吸引全世界目光的新婚夫妻,他们将在旅顺港口度过一段幸福时光,据说,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避免皇帝本人的尴尬,也是为了消除另一位政治家荣禄的愤怒,尽管皇太后曾经两次怀上过荣禄的孩子,但最终,这位风韵犹存的皇太后成了李鸿章的个人收藏品------”
两年后,当八国联军攻入京城,联军统帅瓦德西还拿出这份报纸盛气凌人地向李鸿章交涉,要求后者交出慈禧太后。
可见在西方列强眼中,慈禧虽然是“君”,但李鸿章却是保护她的“臣”。
如今李鸿章病故,慈禧怎能不伤心落泪。
慈禧太后听到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为何当场崩溃?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大口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被诊断为胃血管破裂。
而后病逝北京,诏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享年79岁。
慈禧称赞他是“再造玄黄”之人。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传来,慈禧的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感叹说:
“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在李鸿章去世的前四十年里,中国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在这些国人今日谈起来仍面色肃然的重大历史事件中,李鸿章身处其中,就如同清廷的一根定海神针。风暴铺天盖地压过来,慈禧就指望着李鸿章去挡。
李鸿章最初的跳板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他受任之初,正值太平军第二次大举进攻。太平天国全盛时曾占领清朝的半壁江山,势如燎原,甚至西方列强也都一度转向支持;李鸿章组建了继曾国藩以后晚清为数不多有战斗力的部队——淮军,因其治军有方,这支初到上海穿着破烂衣服和大褂的新军队一战成名。
此后淮军边打边建,在平掉太平天国后,先后转战皖、鄂、豫、鲁、苏数地平息捻乱,到1868年后,北起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吴淞,晚清南北数千里江海要地防守,均交由淮军。
李鸿章凭此势力,先是做了湖广总督,后来又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正式进入晚清的政治舞台。而1861年辛酉政变后掌权清廷的慈禧,在经历南有太平天国北有英法联军的战乱以后,觉得国家确实需要一些措施来求富图强,所以任用了许多汉族能臣,包括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他们领导了中国近代化开端的洋务运动: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这场运动持续数年,直到中日甲午战争才正式宣告破产。在这场近代化的运动当中,在李鸿章等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既没有触犯清朝的统治框架、危及清政府乃至慈禧本人的权力,而且确实引进了诸多西方的先进科技产物,所以在甲午海战之前,慈禧和洋务派都将其视为中国恢复国力和声望的希望。
而正因如此,这几十年里主持洋务运动的李鸿章他认为在列强环伺,外侮日甚的环境中,尽可能为中国的洋务——自强建设赢得尽可能多的和平时间,所以规避战争,即便出让国家利益也要争取和平,先后与日本、英国、法国签订了系列不平等条约。
左宗棠曾在《中法新约》签订后痛批李鸿章比十个法国将军更坏事——中国不败而败。
然而,在深宫中养尊处优的慈禧与主和求时的李鸿章在策略上奇异地达成了一致。这样的战略一致延续到甲午战争。慈禧太后并不愿意其六十大寿为战争干扰,李鸿章为保存自己嫡系的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实力,也企图和解,这些人形成了清廷中的主和派。
然而北洋舰队的战舰有的12年下水,7年未检,战时起火;即便如此海战时为六十大寿大办庆典的慈禧还在挪用海军经费。甲午战争战败以后,国家自强天下太平的大梦一碎,慈禧太后终于忙不迭地担心会不会有外国人打到京城皇宫里来,把一向处理对外交涉事务的李鸿章任命为全权大臣推了出去;李鸿章在用“争取和平”战略麻痹自己几十年以后,不得不明白自己“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于是签订了《马关条约》,发誓终生不履日地,并倾向于变法。
可惜的是,李鸿章因为替太后承担了国民的怒火,清政府不得不在甲午战后解除了其在任25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他与孙中山的会面也因为互存戒心而并无成效。
这期间义和团揭竿而起,慈禧先是意图镇压,发现无人可镇压后就招安以对抗打来的八国联军,结果还是无法对抗,又想通过处置义和团来平息战争。
然而义和团被歼灭了,八国联军还是不肯停下,恐慌之至的慈禧逃去西安,途中再度把李鸿章提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来谈判。并连续电催其北上。
原本李鸿章部下及亲属也都劝其以马关为前车之鉴,不要再北上又成替罪羊。然而之后北方局面实在无法收拾,清朝国都城沦陷,政府和朝廷逃亡。
时值暮年的李鸿章身心皆衰,联军唯恐再找不到人收拾烂摊子,于是加紧催促签订了《辛丑条约》,规定按照当时中国人口的数量赔款4.5亿两白银,39年内赔款9.8亿两白银,惩办主战官员,拆除大沽到北京沿线所有炮台等。此后八国联军撤兵,天下将李鸿章与秦桧并称,慈禧才又从西安逃了回来。
纵观这四十年,本应该是中国决定未来的关键四十年,却大部分在这两人联手的求和战略中耽搁了过去。早在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已经爆发,开始为消除种族歧视而奋斗;俄国废除农奴制,向资本主义国家转型;而在以求和为国家战略的三十年里,俄国和日本从封建国家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欧洲在进行从里到外的工业革命……这些变革没有不伤筋动骨的,而认为不能够“伤筋动骨”的慈禧与李鸿章所达成的政见一致之下给中国带来的表层、缓慢的变化,就中国自身来看是进步,就全球而观,反而是与前线越退越远。但这和谐的三十年为这对君臣建立了相当的政治信任,这是无法否认的。
于是在大梦初醒的最后十年里,慈禧与李鸿章所维系的清政府必定要付出相当的代价。李鸿章成为了慈禧对内对外的挡箭牌,而慈禧给予了他以地位财富,这样互利的关系确实维系了清政府最后的稳定。
慈禧的最大底限是保全自身和清廷,在这之前什么都可以让步的她发现只要、也只有把李鸿章推出去,就可以实现这两样,所以视其为救命稻草。
李鸿章死后十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不复存在。在此前慈禧最后挣扎了一番,决定实行新政,然而手下再无一个李鸿章可用,这场改革最大的成效是最终引导了其自身的灭亡。
慈禧为李鸿章之哭,其实不过是提早为无可救药、无人可救的清廷哭一哭罢了。
慈禧太后听到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为何当场崩溃?
实际上,在去世之前,李鸿章已经不听慈禧的诏令。
在八国联军入侵之前,李鸿章已经和刘坤一、张之洞等人签订“东南互保”协议。拒绝执行朝廷联手义和团,对抗列强的诏令。李鸿章甚至直接回复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而且当时张之洞等人还密谋一旦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在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遭遇不测,大家都奉李鸿章为大总统,接管国家。
(李鸿章旧照)
可以说,在王朝社会,这完全是一件“谋大逆”的事情。朝廷处理这样的事情,一般都是凌迟处死,诛灭九族。可是为何李鸿章与别人密谋了这件事,最终他不但没有受到处罚,慈禧太后在听到他去世的消息的时候,还流泪了呢?慈禧当时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流泪的呢?
李鸿章是在和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后去世的。当时他大口大口地吐黑血,医学诊断是胃血管破裂。时人认为,李鸿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本身身体就很虚弱,同时心理压力太大造成的。
当时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慈禧和光绪逃到西安,慈禧一封接一封诏书命令李鸿章赶紧进京,和列强议和。李鸿章以重病为由不去,朋友以及身边的人也劝他,让他不要去,否则又会成为“替死鬼”。但是慈禧持续不断地给他下令,李鸿章没有办法,终于启程了。
在进京过程中,李鸿章磨磨蹭蹭拖时间。不过,他最终依然还是到了北京。列强在讲条件的时候,要价十亿白银。李鸿章躺在病床上不答应。最终,列强害怕李鸿章提前去世,把价格降到4亿5千万两。这个数字,恰好是当时清朝人口的数字,也就是说,一人给一两。显然,这对当时的清朝来说,是莫大的侮辱。不过,最终李鸿章接受了这种侮辱,同意签字。
随后,李鸿章就去世了。
慈禧在西安听到李鸿章去世的消息后,大哭着赞扬李鸿章“再造玄黄”,并感叹说:“大局未定,尚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慈禧旧照)
本来李鸿章已经“露出了反骨”,为何慈禧还会对他做出这么高的评价呢?
一、没有了“替死鬼”。晚清的所有条约,几乎都是李鸿章和列强签订的。李鸿章和列强签订的所有条约,几乎都是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李鸿章因此也遭到了时人及后人的唾骂,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不过,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审视那一段历史,我们已经明白,签订这些丧权辱国的条约,李鸿章要负一定的责任,但关键问题不在李鸿章身上。关键问题其实在慈禧身上。一是慈禧害怕和洋人打仗,二是慈禧害怕失去权力,三是慈禧拒绝改革,四是慈禧思想顽固,五是慈禧贪图享乐。总之,慈禧才是造成晚清时期,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如果在中英战争的时候,慈禧就坚决抵抗,接着迅速反应启动变革,同时放手让光绪等人实施变革,局势绝对不会出现被列强们任意欺凌的局面。
但是每次战争失败后,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以后,大家骂得最多的,却是李鸿章。我们不是说李鸿章没有责任,他作为朝中最重要的大臣之一,他当然要付很大的责任。但是,最主要的责任却是慈禧。也就是说,李鸿章实际上成了慈禧的一个“替死鬼”。李鸿章去世了,慈禧就再也找不到这样的“替死鬼”了。因此,她才会流泪。
(光绪旧照)
二、没有了“缓冲剂”。晚清遭受了非常多的强力冲击。有来自农民起义军的,有来自革命党的,有来自列强的。但是,就算是如此风雨飘摇,最终,清王朝还是没有分崩离析,慈禧太后也还是没有下课。
之所以这样,李鸿章作为一个缓冲剂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李鸿章的思想并不保守,他愿意接受新事物,积极开展洋务运动,也支持维新变法。但同时他也不激进,对于太平天国、义和团、革命党这种让中国激进变革的行为,李鸿章是不支持的。
在列强和清朝的战争中,李鸿章总是坚持议和的立场,而不是坚决抗战的立场。这种议和的立场,让他成为清朝和慈禧太后覆灭的缓冲剂。由于他的存在,尖锐的矛盾,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消解缓冲。垂死的清朝和慈禧,又苟延残喘地活了过来。
慈禧太后感叹的,正是李鸿章能成为她的“缓冲剂”。
三、没有了“醒脑丸”。李鸿章和一帮督抚签订“东南互保”协议的行为,其实并不算是背叛慈禧,背叛中央。只不过李鸿章比较清醒,他知道依靠义和团,是根本不可能打败列强的,所以他才拒绝慈禧的诏令。而事实也证明,李鸿章是对的。
张之洞等人密谋让他出任大总统的事情,其实也是一种对时局的维护,并非是为了夺位。
后来,当慈禧命令李鸿章进京议和的时候,李鸿章就算不愿意,但是从大局出发,他也去了。由此可见,李鸿章实在是慈禧的“醒脑丸”,没有这样的“醒脑丸”,慈禧很担心将来她头脑发热,搞出什么不能收场的事情的时候,没人为她善后。
(参考资料:《清史稿》)
慈禧太后听到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为何当场崩溃?
老李?
老佛爷,奴才在呢!
你去和法国人谈谈,签个字吧。
......
你去和日本人谈谈,签个字吧。
......
你去和八国谈谈,签个字吧。
......
老李,哀家屁股脏了,你来帮哀家擦擦吧!
老李?老李?老李你怎么死了呀?!
......
李鸿章,是维护慈禧统治的“卫士”,也是她的“生活秘书”、“擦屁股专业户”,以致李鸿章一死,慈禧便“生活不能自理了”。
李鸿章这个人很幸运。
曾国藩打完太平天国,本来应该继续挥师北上平捻的,可是他为了消除慈禧对自己的猜忌,说要退居幕后,解散湘军,然后将李鸿章一把推到了台前。
李鸿章可以说是踩着曾国藩的肩膀上位的,当然,这也是曾国藩自愿的,曾国藩主动将舞台让给了李鸿章,让李去唱“独角戏”,然后一步步往上爬,成为了慈禧的宠臣。如果没有曾国藩的栽培,如果曾国藩没有让他一头之地,也许便不会有日后的李中堂,用梁启超的话说便是“故有曾国藩,然后有李鸿章”。
李鸿章成为了清政府的汉臣中最得慈禧宠信的人,即便比起满人,他也不遑多让,在外人看来,此时的李鸿章已经权势滔天。
李鸿章这个人也很倒霉。
因为他是慈禧最宠信的人,所以很多慈禧不愿、不敢、不能假手于人的“脏活”、“累活”便落到了李鸿章的头上。
李鸿章为何自称“裱糊匠”?当时的清王朝摇摇欲坠,经不起风风雨雨了,可谓处处是窟窿,所以李鸿章便提着一桶浆糊,这里补补,那里补补,勉强给这个破败的清王朝续命。
清政府最终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一批汉族官员的效命下,顺利延长了国祚。
但是,洋人来到中国已经很多年了,早便对中国虎视眈眈、垂涎三尺,洋人的口水流的都够给慈禧泡澡了。
慈禧为了稳住洋人的情绪,只好割肉了。
一场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中法战争,慈禧已经哆嗦着让李鸿章去签字了,李鸿章签完字后,越南成了法国人嘴里的肉。这块肉慈禧、对清朝也不算什么,毕竟只是藩属国,割了也就割了吧,不管是慈禧还是李鸿章,没有谁感到难受、心痛。
李鸿章连新疆都不想要了,只不过是丢了一个偏僻的越南有什么好心痛的?
一场败得让所有人惊掉下巴的甲午战争,成为了李鸿章的“滑铁卢”。开战的时候,慈禧忙着给自己办寿宴,李鸿章忙着想方设法哄老佛爷开心,没有谁愿意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一场离中国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的战争上面。当然了,李鸿章对自己花费了十余年心血和无数金钱打造出来的北洋舰队也是信心满满,虽然拿了从海军衙门拿了点钱去给老佛爷修园子,可是他仍然打造出一支让他自己引以为傲的“亚洲最强”、“世界第八强”的海军。
当李鸿章花费了十余年心血和无数金钱打造的北洋舰队逐渐被日本海军打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他终于慌了,当初筹建海军的时候向老佛爷夸下了海口,说了些什么洋人全是靠着船坚力炮才得以横行世界、只要大清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便能强国的话,如果海军在老佛爷大寿的时候被灭掉,可怎么向老佛爷交代?于是,李鸿章命令北洋舰队钻进了一个死胡同——威海卫,省了日军包饺子的功夫。
败了,怎么办?
老李,去签约吧。
李鸿章没犹豫,好,我去。李鸿章在日本马关,挨了一枪,日本人也将赔款从3亿降到了2亿,于是今天有人开始为李鸿章歌功颂德,说是多亏了李鸿章在日本据理力争,在日本挨了这一枪。
但是在当时,李鸿章因为签了《马关条约》,瞬间成了过街老鼠。
慈禧也不得不选择将李鸿章雪藏,李鸿章自己背负了骂名,想了想也确实需要避避风头。慈禧先是免去了李鸿章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官帽子,让他好好休息,等到看风声平息得差不多了,又将他安排到了广东,广东远离北京,挺合适。
只是,让慈禧和李鸿章都没有想到的是,“拳匪”越闹越热,洋人都开始慌了,让慈禧解决掉“拳匪”。慈禧一看,乐了,难道“拳匪”真的刀枪不入,连洋鬼都怕?于是,慈禧便想借助“拳匪”教训教训这帮臭洋人,最终硬着骨头向11个洋鬼子宣战了。慈禧这一宣战,也就缓缓拉开了八国联军侵华的序幕,最终刀枪不入的“拳匪”进入北京劫掠了一番以后,也没有真的刀枪不入,他们还是倒在了洋人的枪下。
慈禧只能慌慌张张地跑去西安了,但是西安毕竟不是久留之地,还是得回北京,得回紫禁城呀!
所以,慈禧一声“娇呼”,李鸿章又该出马去给慈禧擦屁股了。又老又病的李鸿章被人抬到了北京,去北京干嘛?去签字,去给洋人送钱送地呗!只有签了字,老佛爷才能回北京啊。李鸿章为了能够让亲爱的老佛爷安全回北京继续享受权力,这回送了多少呢?划使馆区,拆炮台,让洋人驻军,9.8亿两白银分39年装进洋人的口袋!
《辛丑条约》一签完,李鸿章就知道自己的名声算是彻底完了,又气又急又无奈之下,一口老血喷了出来,比烟花还美......
签完《辛丑条约》两个月后,李鸿章终于熬不下去了,一命呜呼了。
亲爱的老佛爷哟,我老李以后不能帮你了,你要照顾好自己。
慈禧听到李鸿章的死讯后,愣了愣,然后不开心了,心情也变得沉重起来,老李不在了,以后谁给哀家擦屁股?!
这确实是一件值得她伤心的事,毕竟不擦屁股的话会臭不可闻。
她最忠实的走狗,没了!
慈禧太后听到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为何当场崩溃?
慈禧太后终于硬气一回,向世界列强宣战,等到英军率先攻进紫禁城时,慈禧太后乔装打扮成一名普通的老妇人跑了。
(慈禧太后)
一路西行,最后抵达西安,一心想回銮的慈禧整天闷闷不乐,终于在李鸿章与庆亲王跟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之后,把慈禧给高兴的手舞足蹈,终于可以回京了。
(慈禧西逃)
慈禧从心底里感激李鸿章,一路上载歌载舞,在袁世凯军乐队的歌声中回到紫禁城,像是打了胜战一样凯旋归来。
(慈禧回銮)
就在慈禧太后满心欢喜之时,突然有一人大叫太后,上前递上一纸电报,原本满脸欢喜的慈禧突然脸色一变,呈崩溃之态,歪歪斜斜的向火车门跑去,途中几次差点摔倒在地,最后再也忍不住,两行清泪留下脸颊,同时不停的哭泣,身体颤抖。
后来李莲英赶紧上前询问:“老佛爷,何事哭泣?”
慈禧:“李……李……李中堂过世了。”随后慈禧哽咽。
当然这只是剧中所演。
梁启超《李鸿章传》中写到李鸿章“遂瞑焉长逝,享年七十八岁。行在政府得电报,深宫震悼。”又转录光绪皇帝奉慈禧懿旨所发上谕,“遽闻溘逝,震悼良深”。 《清史稿 李鸿章传》记载:“积劳呕血薨,年七十有九。事闻,两宫震悼”。这两种历史记载都直接说明了李鸿章的去世太突然,慈禧和光绪皇帝都觉得难以置信。那么为何剧中慈禧要演的如此夸张?其实这完全是有可能的。
(李鸿章)
一:人之常情李鸿章经常在慈禧身边转悠,死的太过突然,慈禧也年纪大了,一个经常打交道的人突然去世,难免有些伤神。
如果是之前就知道得病,慈禧心中有准备,等到消息到来,也不至于如此。
二:共事已久慈禧太后与李鸿章共事几十年,两人也算是经历了很多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国内的起义以及国外的入侵,还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慈禧太后认为这期间李鸿章的功劳不可替代,双方也算是有些友情吧。
(李鸿章和慈禧剧照)
三:背锅侠慈禧太后之所以伤心的厉害,最主要应该是痛心以后没有能担任大事的人了,更没有人可以为她做挡箭牌,李鸿章可以说为慈禧太后做了很多,明知道很多事情做了就会被人唾骂,但身为臣子,李鸿章的做法是毫无挑剔的,去世了,慈禧不伤心谁伤心?
【每天更新,更多有趣的历史新知识,期待您的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