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是否会出现“动能导弹”?

不是爆破战斗部,是穿甲战斗部,依靠动能把敌机穿透来消灭目标,消灭一个目标后会再自动锁定下个目标,或者被我方雷达引导锁定下个目标,在消灭所有目标后有燃料还可自动返回基地,实现重复利用。

目前采用动能攻击的导弹战斗部很多,但能在打击完一个目标后,再去攻击别的目标的导弹还真没出现。

目前采用动能攻击的导弹主要体现为“HEAT战斗部”、“特种弹头”、“动能杀伤器(KKV)”等三种。

HEAT是老技术了,主要用途是反坦克,通常我们称之为破甲弹。从RPG火箭筒到各种反坦克导弹、末敏弹、反坦克雷,使用的都是这种技术。

破甲弹的奥秘在弹头技术上,它的内部装药呈锥形空心状,然后还顶了个喇叭一样的金属药罩。

当破甲弹战斗部接触目标时,空心装药会形成定向爆破,从而推动金属药罩软化变形,被动能炸成一个名为“自锻破片”的金属弹丸,实现穿甲。

正因为HEAT的穿甲源于对自锻破片的制造和推动上,所以它可以忽略反坦克炮弹因飞行距离造成的动能衰减问题,对HEAT而言,它只是在合适距离完成爆破而已。

所以,虽然HEAT是动能打击,但它没法再来个第二次,因为它的力量来自于空心装药爆破的那一瞬间,打完也就完了。

特种弹头是一种为了减少爆炸杀伤影响而设计的新型导弹战斗部,比如美军给地狱火导弹安装的“忍者”动能弹头,他们用这种弹头进行斩首定点清除,成功刺杀了伊朗苏莱曼尼将军。

“忍者”战斗部没有爆炸力,但它能在攻击目标前,弹出几根长长的刀刃。利用导弹的飞行动能,这些旋转的刀刃可以轻易将汽车中坐着的人大卸八块。

但是,因为“地狱火”导弹中的燃料并不支持长时间的飞行,导弹的强度也不足以在扎入一辆汽车后仍然保持完好,所以“忍者”战斗部是不可能飞出来再进行第二次攻击的。

小型导弹的飞行时间其实并不长,还是以地狱火为例,它的射程只有8km,速度为391m/s,内装的固体燃料只有那么点,飞一点少一点,根本不可能支持动能攻击后的变轨。

再说了,火箭发动机的可靠性其实也没人所想的那么强,它们是被作为一次性零件生产的,仅保持火箭飞行时间内的稳定工作就行了,要变成多重攻击,那么成本将飙升。

“动能杀伤器(Kinetic Kill Vehiele,KKV)”是“萨德”等导弹装备的动能弹头杀伤系统,专用于拦截洲际弹道导弹,目前这种技术主要由中美两国掌握。

KKV技术因为省略了爆炸战斗部和引信,所以有体积小、重量轻的优势,而且通过导弹的加速度,它能获得高于TNT的撞击杀伤能力。

但是,看功能就知道了,KKV是一种对付弹道导弹的拦截武器,人们不可能让一款武器去拦截了A导弹再去拦截B导弹,那纯粹是给自己找事儿,以现代的科学技术,能把“快递”们拦下来都得烧高香谢天谢地了。

可以预见,如果未来要搞可多重攻击的动能导弹,那么这种导弹的发动机可靠性、撞击后可靠性,零部件强度等都要提高,如果代价超过了再制造一枚导弹的,还提高了作战难度,那不是得不偿失么?

不过,科学的发展往往是超过人们推测的,也许未来会出现一种半导弹半无人机的智能化设备,它们穿梭于天空,靠撞杀对方的飞机作战。

也有过一些智能反直升机雷的幻想,人们可以在地面隐藏设置一些能主动索敌的无人机巢,当直升机飞过时,便会有无人机飞出,直接撞击对方螺旋桨。如果攻击后仍然保持正常运作,无人机会继续回到地面潜伏和储能,这也算是一种比较贴近重复利用概念的装备吧。

以后是否会出现“动能导弹”?

这要么就是《三体》看多了,要么就是电影看多了…

直截了当地说吧,想法很美好,但是非常的不现实。为什么说题主所说的动能空空导弹不现实,穿甲哥简单就这个问题说三点吧:

一.导弹的结构强度不足:

题主在题目描述里写的是“穿透敌机”,那我们把这款导弹当作是一款空空导弹吧。毕竟能像热刀切黄油一样撞穿几辆坦克的导弹,在21世纪上半叶是不太可能出现的了。

由上图中我们也不难发现,空空导弹的弹壁是非常薄的,换言之空空导弹不可能有很强的结构强度。那有没有可能给空空导弹头部换上坚固的实心金属弹头,使其获得超强的穿甲性能呢?

↑恭喜题主,真的可以。若一枚飞行速度2马赫的空空导弹与飞行速度1马赫目标的目标追尾相撞,相对速度也有1马赫,若是迎头相撞二者的相对速度更是高达3马赫。一枚数十上百公斤重的金属动能撞击战斗部以如此高的速度直接撞击,是一定能把现有的飞机撞个七零八落的。

↑一个很好的例证就是陆地上坦克发射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这也是一种长杆状的纯动能弹药。一枚弹着速度约1000m/s(不到3马赫)、由高硬度合金打造的APFSDS,能够击穿数百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板,追求结构减重、采用轻质材料的航空器是不可能承受这种撞击的。

↑但问题来了,越是细长结构的穿甲体,在击穿目标的过程中发生断裂的概率更大。毕竟实心的APFSDS在击穿目标的过程中都能发生弹芯结构断裂的情况,用轻薄得多的铝材打造的空空导弹弹体在击中目标后,同样是有很大概率发生断裂的。

↑更加麻烦的是,空空导弹不是炮弹。战斗部实际上只能占导弹中的很小一部分,其余的空间都被火箭发动机及其燃料、导引系统等占据。APFSDS尚且是一个整体的实心穿甲体,空空导弹可是由数个相互分隔的子系统前后连接在一起的,结构强度比前者要差得多。

在发生剧烈撞击时,由诸多子系统组合而成的空空导弹比一体式实心结构的长杆穿甲弹更容易断裂。

况且纵使战斗部的结构强度再强,也不能保证导弹在撞击目标的同时,脆弱的发动机不损毁、战斗部不损毁、控制舵面不损毁、弹体不发生断裂啊。

二.空空导弹导引头性能有限及其安装位置的特殊性:

↑现有的空空导弹弹径多在127~152mm,太大太重会影响导弹的挂载性能和飞行性能。那这也就意味着,空空导弹内部最大也仅能搭载口径120-150mm的导引头。目前来看,这种小口径的雷达/红外探测设备的精度和功率都普遍有限,能保证在错综复杂的空战环境中把导弹送到敌机周围5m的范围中并且引爆,就已经堪称是当下第一流的空空导弹了。(也正是因此,现有的空空导弹无一例外地都采用了近炸模式,以最大限度弥补导引头精度的不足。)

也就是说,即便是当今最先进的导引头,也不可能保证空空导弹能够和目标直接撞击。

↑而且无论是主动/半主动雷达制导还是红外制导的导引头,为求最佳的探测和跟踪效果,都会装在导弹的最前方。也就是说,题主所描述的动能撞击空空导弹,在坚固的动能弹头撞击目标之前,最先与目标发生撞击的应当是极为脆弱和敏感的、装满精密电子元件的导引头。而且在导引头与目标撞击减速后,随后的动能战斗部由于巨大的惯性,非常有可能会直接从后方把导引头撞毁……

然后在第一次撞击后,尽管实心金属战斗部完好无损,这枚导引头损毁的导弹也就成了彻头彻尾的瞎子了。

三.空空导弹的机动性有限:

同样还是上面的那个问题,空空导弹口径和长度都非常有限,也就只能搭载尺寸有限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当今的空空导弹,发动机工作时间短则3-5秒,最长者也不会超过20秒。在发动机熄火后,导弹就只能依靠惯性飞行了,而每次通过控制舵面对导弹飞行方向的修正,都会损耗宝贵的动能。

至于题主说的,空空导弹在撞击若干目标后还有燃料自行返回基地,那可能是下下个世纪的黑科技新能源吧。

↑如果导弹做出了过大的机动,损失了过多的动能,是完全有可能错过目标或是由于速度不足无法追上目标的,甚至也有可能出现由于过载过大将导弹弹体结构拉断、导弹失控滚转的情况。

↑因此,在空空导弹命中目标的过程中,导弹的飞行路线更趋近于一条直线而非是一些影视作品中所表现的曲折曲线。那么如果目标通过机动或是诱饵弹使得导弹的第一次攻击落空,那么空空导弹是不可能再有足够的动能回过头来、做出第二次攻击动作的。

↑同样地,导弹导引头的探测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导弹与目标的相对距离、相对位置、攻击方式是追击亦或是迎击,都会大大影响导弹导引头的表现。在机动的过程中,若是导弹做出过大的机动动作,或是目标进行了成功的规避动作,都有可能使得导弹导引头丢失目标。

四.总结:

只能撞一次、还很难撞上、还要一撞就毁。题主所设想的能反复使用、一次攻击多个目标的动能空空导弹在今天的科技背景下,无疑于天方夜谭。在可预见的未来,也面临着许许多多难以克服的技术壁垒。

以后是否会出现“动能导弹”?

谢邀,是说导弹界的王大锤吗?问导弹的问题还是W君靠谱一些哈哈。

题主的前半个部分设想已经出现了,但后半部分设想暂时(甚至说永远)还不会出现。

先说前半部分吧:利用动能杀伤的导弹在最近几年已经出现了一波了,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地狱火R9X导弹。

这种导弹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战斗部,而是利用了弹出来的刀片对目标进行杀伤。

堪称导弹中的小李飞刀。

这种导弹通常会布置在无人机或者直升飞机上,在目标可能出现的区域上空盘旋待发。

等到目标出现后导弹发射,在接触目标之前的零点几秒导弹会弹出几片刀片,这样目标就会被刀片直接砍断。

美国最近一两年在中东地区对付当地的敌对武装分子头目的时候往往会使用这种导弹。

即便是目标人物在车辆内,导弹也可以“砍开”车顶直接“砍”死里面的人。直接命中人的画面有点血腥了,就不发了吧。

咱们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导弹——出于人道主义的目的。

常规带有炸药战斗部的导弹如果去攻击一个目标的话,往往是依靠爆炸来将目标摧毁。即便是聚能穿甲战斗部在爆炸的时候也只是在某个方向增了了爆炸冲击波和金属射流,而其他方向依旧会有破片进行飞溅。这就对目标周围的平民造成了极大的危险。

而如果导弹只是弹出几片固定在导弹上的刀片,高速的飞向目标,这样的话周围的连带伤害就可以降低到最低。

而恐怖组织、游击队等成员头目往往会出现在周围有很多平民的地方,这种导弹就特别适合定点斩首而不用担心伤害平民了。

所以这种存粹靠动能杀伤的导弹也就孕育而生了。

至于题主说的,靠动能消灭了一个目标自动再去消灭另外的一个目标的武器,那是《三体》里的水滴,在进行星际作战的时候恐怕会有吧,但是目前在咱们这种战场只有几百公里范畴的空间内作战还真的用不到水滴。

先说说水滴的作战场景:

水滴是从4光年外发射到太阳系的,在作战的时候穿过了长度约为2000公里的星际舰队阵列,记得当时的小说写的是有两千还是三千艘星际战舰,每列100艘,那么就是30列吧,这样水滴在作战时候飞行的距离大约就是6万公里的距离。

6万公里和4光年来比,差不多就是咱们在桌面上放一张打印纸,打印纸的厚度和地球直径的比例。和水滴的行程来比较,水滴在作战的时候就几乎没有动过。6万公里的尺度太小,根本没有消耗水滴的什么能量。

但如果是在现代几百公里范围内的作战尺度上来看,一枚导弹穿过了一辆坦克,哪怕再打去打击距离100米以外的一辆坦克从成本上来说都是不划算的。需要额外附加的燃料要比现在的两枚导弹都贵。如果要打击第三辆坦克的话,那么需要附加的燃料就远大于8枚导弹的价格了。所以到最后就是花费了几百枚导弹的成本,去干几枚导弹就能完成的事情。这就有点不划算了。

所以W君说,以后恐怕也不会出现这种动能导弹。

以后是否会出现“动能导弹”?

淘金客:题主是觉得《银河护卫队》里,勇度和他的亚卡哨箭很厉害吧?哈哈,我也想要一支吹口哨就杀人,还一口气穿好多个人的箭!不过,动能弹多次攻击是不可能的。

动能导弹其实已经有了,不过不是用来打飞机,是用来打更坚硬的坦克的!美国研制的,装在“悍马”车顶上,利用超高的速度来穿甲,一般的复合装甲和反应装甲,抵抗动能穿甲弹的能力都不强。不过这种导弹没有最终服役,因为如今的世界上,敌方坦克对美国的威胁并不大。

另外,用于拦截弹道导弹的动能拦截器也是不爆炸的。相对速度极快,碰上就完蛋,制导精度够高,的确可以不用装炸药。空对空导弹也有不装战斗部依靠动能毁伤敌机的设想。

甚至对地导弹也出现了“血滴子”版“地狱火”,依靠动能杀伤部击毁车辆而不造成更多的附加伤害。

但是题主想的多次反复杀伤还是不可能的。动能导弹依靠巨大的动能杀伤目标,自己也受到相同的反作用力,可以说与目标是同归于尽,导弹上精密的制导系统、数据链肯定是全部完蛋,动力系统中没用完的燃料很可能燃烧爆炸……

即使全都完好,想再次攻击另一个目标也几乎不可能,机动性、燃料都不允许。与其挑战这样的难度,还不如向另一个目标再打一发导弹算了,这样还能同时击毁多个目标。何必非要学勇度呢?

以后是否会出现“动能导弹”?

美国人曾经研制过一种动能反坦克导弹,不过后来就没有后来了。

美国的MGM166导弹就是这样一种纯粹利用动能的反坦克导弹,这东西是利用火箭发动机发射一根钨合金棒,利用高达1500米/秒的速度,对于5公里内的对方坦克目标进行攻击,这个东西的穿甲深度可以达到900毫米的均质钢板,应该说这个威力是相当大的,就算是现在,复合装甲对于穿甲弹的防护水平也就是相当于700~800毫米的均质钢板。

但是,这个东西的局限性也是非常大,除了给坦克开孔,别的干不了。而且它的重量非常大,只能装在各种车辆上,使用远远不如普通的反坦克导弹方便,而且用途也不像普通的反坦克导弹什么碉堡、掩体、建筑物、甚至包括军舰都能凑活对付,同时普通使用锥形药罩的反坦克导弹目前的破甲深度也达到了1400毫米左右,对于现在的复合装甲也是能够保证击穿,所以这种用途单一、使用不方便的导弹也就没继续发展下去。

图片来自网络。

以后是否会出现“动能导弹”?

把研究杀人武器的智慧金钱物力人力,都用到造福人民生活,人类幸福极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