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比李治更有才能,李世民也更欣赏李恪,为何李治却当了太子?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在整个李世民执政的期间,尤其是在李世民准备想要册立太子的时候,这一个时间段按照理论上来说,李世民说话所占到的分量可以近乎于零,因为真正拥有话语权,并且能够决定谁当太子的人只有一个:他就是长孙无忌。
事件回顾整个唐朝尤其是在李世民执政期间,是非常稳定有序的,也正是因为这些表面上看起来的稳定有序为李世民的治国统治时期提供了很有力的帮助,只不过在这表面的稳定有序之下,背地里却有一个漩涡,这个漩涡不大,但是卷进来不少的人。
简单来讲,在李世民执政的后半生就必然而然的面临一个册立皇子的问题,而当李世民去决定册立皇子的时候,也产生了诸多皇子之间的争斗,最终争斗的结果是李世民最为喜欢的两个儿子:李泰和李承乾被迫拉下了水,最终只能选择李治来当皇帝。
在整个皇子的争夺当中,一共有6股势力涌现其中,并且各式手段在这其中的所有股势力当中,长孙无忌的势力最为强大,最终以长孙无忌所为支撑的李治最终当上了皇帝,这一段咱们暂且不谈,毕竟太过于复杂,简单来讲,这场皇位之争牵扯到的人数不下百人,并且这些人当中的绝大多数都羊入虎口,最终落得个惨死的下场。
没错,这就是事实古代讲究的就是一个嫡长子即位的模式,而在唐朝的时候,尽管对于这一点不是非常重视,可依然当做一个册立太子的最主要的目标。
在当初的情况之下,李世民的皇后生下来三个好孩子,第1个孩子因为某些叛乱的原因最终被贬了下去,第2个孩子又因为参与皇子的争斗当中太过于出风头,最终遭遇不测。
算来算去就只剩下李治一个人还能够蹦跶,甭管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总归能把皇位传给他。
但当时李世民对长孙无忌曾经说过,我非常欣赏李恪,可是在当时的情况之下,李恪因为犯了很严重的错误已经遭受到了处罚,而李世民说这句话无非也就是为了试验长孙无忌,看一下长孙无忌对于自己册立皇子的动向。
换句话来说,李世民压根就没有想过把李恪立为太子,因为当时的李恪不但个人有问题,甚至连身份都有问题。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添了这样的一条线之后,想要把李恪立为皇帝,那基本上是没有希望了。
再加上长孙无忌在整个唐朝当中的地位非常高,他甚至参与了玄武门之变,而且长孙无忌个人更加喜欢李治,在这样的一种纵向较量之下,李治当上皇帝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李恪比李治更有才能,李世民也更欣赏李恪,为何李治却当了太子?
相对于李治来说,李恪无论从个人能力,还是性格上来说都要比他强,而唐太宗李世民也曾说过,李恪很像他,那么为什么最终李恪也还是没能被李世民挑选为继承人,最后还落得一个惨遭诬陷身死的结局呢?主要由以下几点原因:
唐太宗剧照
一,自身身份所限以及母系关系影响,相对于李治来说,李恪的身份其实就比较尴尬了,首先他只是一个庶出子弟,在地位上比不了嫡子出身的李治,而自古以来就有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的说法,所以天生地位上李恪就具有一定的劣势,另外,复杂的母系关系,李恪的母亲虽说是公主出身,但确是前隋公主,固然可能有一定的前隋老臣暗中支持,但必然也会遭受更多跟着李世民打天下的这批老人的抵制,毕竟这种身份本身就是一种危险的信号,若是李恪当上皇帝,说不得在一些人的挑拨之下,会拿他们这些反隋建唐的老一辈问罪处罚,这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另外李治的母亲所在的长孙家的实力强大,自然不会让一个没什么根基的李恪抢了李治的皇位,而即便是李世民喜欢,面对众多门阀的反对,也是无可奈何,毕竟那时候门阀的实力还是非常强大的。
二,性格上的原因,李世民自身就是通过政变夺取了江山天下,那么与他很像的李恪如果真的当上皇帝,之后会不会同样对待兄弟毫无亲情可言,痛下杀手?而反观李治,虽说才能平平,但是能够按照他安排好的贞观之治走下去,继续贞观遗风,同时李治的性格温和,也不像是会狠下心对兄弟下杀手的人,加上李治的母亲家族势力的强大,与李世民的关系更加的亲密难分,即便李世民有过将李恪立为皇帝的打算,在考虑过李恪的才能以及长孙家族的反应以及朝中大臣的反应,也只能打消这个念头。
李恪比李治更有才能,李世民也更欣赏李恪,为何李治却当了太子?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李恪比李治更有才,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李世民更欣赏李恪。李治能当太子完全是因为他的两个哥哥失去了做太子的资格,所以太子之位才落到了他的头上。至于李恪,或许在没有李治存在的情况下有可能做太子,但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在李承乾意图谋反案发后,李世民第一时间想的是让嫡次子李泰做太子,毕竟这个儿子确实很聪慧,很得他心,但是褚遂良却点醒了李世民,李泰绝不是合适的太子人选,况且李泰本身就有谋嫡之嫌,倘若真的让李泰做了太子,并做将来的皇帝的话,李世民辛苦保下来的李承乾根本没有活命的可能,当然李治这个嫡三子的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
所以李世民才开始寻思让李治做太子这件事,越想越觉得合适,李治仁弱,对父母孝顺,与兄弟友爱,是最合适的人选。于是在一个早朝之后,李世民留下了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绩等人,然后拿剑横在脖子上威胁大臣们,李治的太子之位就这么定下来来,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李恪什么事。太子之位定下来了,李世民自然就开始对李治提出了高要求,最起码要做一个合格的太子。
在这个过程中,李世民难免会失望,因为李治的性格有些绵软,说难听了就是比较懦弱,尤其是在李世民这个马上皇帝面前,李治更显得懦弱无比。所以李世民就在寻思这个太子到底是合适呢还是不合适呢?但是他也知道,即便不是那么合适,也不能换掉,不过倒是可以发发牢骚。
于是有一天,李世民就对长孙无忌说:“公劝我立雉权,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资治通鉴》载)长孙无忌自然表示反对,易储是大事,并不是随随便便说换就换的,况且李治并没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
然后李世民就不再说什么了,这里李世民提到想立李恪为太子,实际上只是一种无奈的牢骚话,在他的本心里,并没有想过真的废了李治,否则他就不会对着最支持李治的长孙无忌来说这话了。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子,为隋炀帝女儿杨妃所生,一生下来就注定与皇位没有多大的缘分,这里并不是说他是前朝公主的儿子这个身份成了他的障碍,而是指他的庶子身份,他是李世民的庶子,李世民的庶长子李宽早夭,所以李恪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庶长子。那时候的继承制就是嫡长子继承制,立嫡立长,倘若李世民没有可以选择的嫡子的话,李恪无疑会是第一人选,但是很不幸的,李世民还有李治这个嫡子。
所以说,李治能做太子而李恪做不了太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嫡庶有别,这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事实,至于说到李恪的才能,实际上史书上对此也只是说李恪有文武才,但具体的能证明他才能的例子却是没有,相反的,他在治地犯的错倒是有好几次。
实际上,李世民的儿子中,有“纪、越”之称的第八子李贞和第十子李慎倒是真的比较有才能,而李恪只能说是在李治继位之后,才逐渐成熟稳重起来,并成为李唐王室的重要力量,只是这股力量成为长孙无忌的障碍,所以在653年的由长孙无忌主审的房遗爱谋反案中,李恪就成了被屈死的那个。
而说到李治的仁弱,则完全是李世民过于担心了,李治在政治上的所为绝不能用仁弱来形容,比如房遗爱谋反案,李唐王室几乎被清洗干净,李恪、李元景被处死,三个公主和他们的驸马被处死,还有李道宗在流放路上死亡等等,这其中固然有长孙无忌的阴谋,但最后点头处理此案的还是李治,而李治并没有心软。同样的,过了不几年,李治又把自己的亲舅舅长孙无忌一家处死的处死,发配的发配。这件事虽然是武则天让人陷害的长孙无忌,但是李治却是早就有收拾关陇贵族的心,即便是自己的舅舅也不能心软。所以这样看来,李治的心狠绝不在李世民之下。
李恪比李治更有才能,李世民也更欣赏李恪,为何李治却当了太子?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李恪不能当太子主要原因是身世不好和朝中没有实力;李治之所以能当太子就是因为没有其余合适的人选了。为什么这样说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一、李恪虽好,势力一般
在李世民所有儿子当中,李世民曾说过李恪是最像自己的一个人,文武双全、足智多谋,可是李恪最终也只能落得一个悲剧的下场。
李恪注定从出生的一天开始,就是一个悲剧人物,当不了太子,也不可能被重用。这是因为李恪是隋朝公主和李世民所生的儿子,带有纯正的隋朝皇族血统。
隋朝又是李世民他们想方设法灭掉的,好不容易建立唐朝,要是让一个带有前朝血统的儿子当太子,那不是明摆着想把自己江山再还回去么?
万一李恪被有心之人利用,搞个反唐复隋,那不是一切努力前功尽弃?这是兵家大忌,聪明的李世民自然会考虑到,哪怕李恪再优秀,也不可能成为太子。
除此之外,因为之前太子一直都是李承乾,东宫实力雄厚,剩下的皇子实力较差,在李治和李恪之间,李恪可以说势单力薄,李治却有自己的舅舅长孙无忌带队支持。
要是选择李恪做太子,必然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李世民肯定不可能让李恪成为太子。
二、李治一般,运气爆棚
李治能成为太子,从历史而言就是运气爆棚。
首先按照当时的继承制度就是嫡长子继承太子之位,也就是之前的李承乾是按照正常继承制度做的太子。
如今李承乾自己太作,想效仿老爸李世民来个政变逼宫,结果东施效颦搞得事情败露,最后被李世民废了太子之位。
只是废了太子贬为庶民,已经是对李承乾最好的待遇,要不然造反肯定得杀头。
李承乾被废之后,按照继承制度来该轮到李泰来做太子,而且李泰能力出众,很是得到李世民喜爱。
原本太子之位肯定是李泰的了,偏偏李泰要去李世民面前大表忠心说如果自己当太子,愿意把儿子杀掉,以后传位给弟弟李治。
李世民一听惊呆了,这么残忍,连自己儿子都可以杀掉,要是你做了皇帝,还不得连我都杀了,何况你的哥哥弟弟们,更是难逃毒手。
李世民开始对立李泰为太子有些动摇,这时候李泰又跑去吓唬胆小的李治,把李治吓得哭着去找李世民。
李世民一看情况不对,还没让李泰当太子,就已经这么残忍,要是当了太子还得了。于是李世民就不想再立李泰为太子。
李世民跑去找大舅子长孙无忌商量对策,李世民说立李治为太子好呢还是李恪?
长孙无忌果断告诉李世民立李治才符合继承制度啊,怎么能立李恪呢?
于是李世民回家仔细考虑一番,发现李治虽然能力一般,可是仁义孝顺,现在国家太平,适合他来做这个太子。
最终李治莫名其妙成为太子,舅舅长孙无忌为了排除隐患,找借口将李恪也处理掉,才保证李治顺利成为皇帝!
李治之所以成为太子,就是装傻充愣、舅舅支持、继承制度轮到他,要不然这样一个普通人也不会成为太子!
结语
综上所述,李恪因为血统问题以及无人支持注定没法成为太子,而李治则是各种先天优势集于一身,不成太子都困难。
在古代历史上,面对立太子这件事情,确实很复杂,要考虑因素太多,也许我们今天看问题更清楚明了,但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毕竟当局者迷!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李恪比李治更有才能,李世民也更欣赏李恪,为何李治却当了太子?
大唐逸事——李世民家里的糟心事儿!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儿子。老爸李渊一生气,撒手不干了,回后宫专心致志的造小人。
位登九五后,李世民干得着实不坏。短短四年,便击倒了草原世界的霸主东突厥,不但找回了渭水之盟的面子,也成就了“天可汗”威名。
至贞观二十年(646年),李世民治下的唐帝国,已在漠北设安北都护府,在漠南设单于都护府,成了一个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后改名余吾州,今安加拉河地区)、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地阔万里的庞然大物。
一路走得顺风顺水的李世民,有没有烦心事呢?当然有了!即便位列最顶级的君主,李世民也逃不开丈夫、父亲的标签。
令李世民这位“兴风狂啸者”踌躇烦恼的,也是家里的“小於菟”,关键他家里的“小於菟”不是一个,而是一群!
《答客诮》--鲁迅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玄武门之变后两个月,唐高祖李渊禅让,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他马上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时年仅八岁。
当时的李承乾聪明可爱,史书记载其“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被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寄予厚望。
为了将李承乾打造成一个成功的君主,李世民特意遴选了众多牛人来教育他,李纲、房玄龄、魏征都曾做过太子太师。
而李承乾也表现的很出色,对老师极为尊重,李纲为师时已年过七旬,且不良于行。每次乘轿入宫,李承乾都亲自在殿前恭候,礼数甚周。李纲去世后,他还亲自主持为老师立碑纪念。
为了从小锻炼李承乾的执政能力,贞观四年,李世民便下令让太子在尚书省听讼(“宜令听讼”),逐渐接触治理帝国的规则,这时的李承乾不过12岁。
公元635年(贞观九年)五月,李渊病逝。居丧期间,李世民令太子监国权知军国大事,李承乾表现的“颇识大体”“颇能听断”。
一次,李世民有意考校儿子的治国的策略,结果李承乾挥挥洒洒写满了三页纸。李世民看后老怀大慰,拿着儿子的作品向群臣炫耀,“先论刑狱为重,深得经邦之要也。”
可以说,直到贞观十三年(639年)前的李承乾,都是李世民心中皇位继承的不二人选。
如果这时有人跟李世民说,他儿子有朝一日会向他学习,发动谋反干掉老爸和亲兄弟,李世民肯定会诛其九族。
但李承乾的人生在二十岁时,突然来了个180°的转折,从一个尊师重道、少年老成的储君,变成了性格癫狂、刻薄寡恩的太子。我们甚至无从得知转变因何而来,唯一能够看到的证据就只有一只脚,李承乾的一只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李承乾的足疾越发严重,渐渐变得不良于行,但足疾本身,并没有让他的地位受到削弱,李世民甚至专门下令准许其在宫中乘轿。可弟弟们的迅速成长,成了他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共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李承乾(嫡长子)、魏王李泰(四子)和晋王李治(九子)。其中,嫡次子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写得一手好书法,深得李世民喜爱。
尤其是,他主持编撰的《括地志》完成后,唐太宗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秘府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先是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
而另一边,李世民却找了一大堆老学究来规范李承乾的行为举止,这些老臣就是上殿面君时都不太给李世民面子,更何况是对着一个毛头太子?
于是,正处于青春期的李承乾身边,时时刻刻围着的都是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这帮老头,把他喷的头晕脑胀。
可能在李世民心里,对两个儿子有明确的定位。身为国之储君的李承乾,将来要将整个国家扛在肩上,所以必须要谨言慎行,做事百般考虑。
而李泰则可能是李世民心里,用来彰显王室文化造诣的样本,完全用不着这么紧张,吟诗作对、风花雪夜便挺好。
但问题是,年轻的李承乾感受不到老爸的苦心,他能看到的只有老爸对弟弟无限溺爱,而他觉得这是自己地位不保的前兆。
到最后,老臣们的直言劝谏起到了完全相反的作用,“谏诤逾切,承乾不能纳”。心理逆反的李承乾开始对这一切产生了仇恨,居然想派刺客杀了老师张玄素。(“玄素谏之,承乾不纳,乃遣刺客将加屠害”)
但这时,李世民依旧没有易储的打算。
李承乾因男宠被杀闹情绪,连续几个月不上朝。大臣拐着弯对李世民说:“太子国本也,伏愿深思远虑,以安天下之情”。
李世民也只是说:“你的意思我知道了,太子虽然脚有毛病,但依然是嫡长子,怎能废嫡立庶呢?”(“上曰:我识卿意。我儿虽患脚,犹是长嫡,岂可舍嫡立庶乎。”)
可惜,李承乾却没有感受到老爸的良苦用心,在斜路上越走越远。
他又找了几个刺客,准备干掉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弟弟李泰,也算李泰运气好,刺客又没得手。(“又尝召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深礼赐之,令杀魏王泰,不克而止”)。
连续两次刺杀失败,让李承乾感到刺客不太靠谱了,成本高收益低,很不划算。不如干脆来一票大的,把老爸和弟弟一勺都烩了,毕其功于一役。
陈国公侯君集
他开始暗中联络汉王李元昌(李渊第七子)、城阳公主的老公杜荷、陈国公侯君集等人,但这个玄武门之变的复刻版很快就露馅了。
他的侍卫纥干承基因为犯别的案子被抓,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将李承乾谋反的计划和盘托出。
阴谋败露后,李世民也很为难,虽然儿子罪在不赦,但毕竟是亲生儿子,实在不忍心一杀了之。
他将这个难题带到了朝堂上,扔给诸位大臣参议。
大臣们都是混成了精的人物,谋逆之罪按律杀李承乾自己都是轻的,当诛九族。但九族之一的老爸,在龙椅上坐着呢,谁敢这么说?!
最后憋得实在没招儿,通事舍人来济出来打圆场:“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
李世民一看有台阶,马上表示这个意见好,就按你们大家的意思办。
于是,在大臣们的“一致要求下”,参与第二次玄武门之变的罪犯,汉王李元昌被赐令自尽,杜荷、侯君集被杀,太子李承乾被废为庶人。(“废承乾为庶人,徙黔州;元昌赐令自尽,侯君集等咸伏诛。”)
而给了李世民台阶的来济,很快就得到了重用,官职不断升迁,不久就考功员外郎,次年升为中书舍人。
太子被废后,魏王李泰变得炙手可热,身边迅速聚集起了一票政治人物,宰相刘洎、岑文本、房遗爱、杜如晦之弟杜楚客、柴绍之子柴令武都是其入幕之宾。嫡次子李泰也觉得太子之位手拿把攥了,因为同为嫡子的弟弟晋王李治,和自己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
自己才华横溢、誉满朝野,深得老爸李世民喜爱,而李治呢,则一直都是个唯唯诺诺的打酱油角色,看不出有什么才能。
为了尽快搞定储君的地位,李泰居然开始和李世民玩起了心眼。
他找了个机会,趴在李世民怀里说道:“如果我继承大统,百年之后将杀了自己的独子,传位给弟弟晋王李治”。(“臣唯有一子,臣百年之后,当为陛下杀之,传国晋王。”)
李世民刚听此言,心里非常宽慰,但越想越不是滋味。这时,一直站在李治背后的褚遂良,默默补了一刀。
他悠悠的说道:“魏王李泰掌权后,为天下之主,怎可能杀自己爱子将皇位传给晋王李治?!早前,陛下立李承乾为太子,却又专宠李泰,礼数甚至超过了太子,导致良莠嫡庶不分。现在既然想立李泰,那就赶紧给李治找个安身之计,保全他的性命。”
(“安有陛下百年之后,魏王执权为天下之主,而能杀其爱子,传国于晋王者乎?陛下昔立承乾为太子,而复宠爱魏王,礼数或有逾于承乾者,良由嫡庶不分,所以至此。殷鉴不远,足为龟镜。陛下今日既立魏王,伏愿陛下别安置晋王,始得安全耳。”)
其实李世民心里,太子人选并不只有李泰和李治,还有庶出的儿子吴王李恪。李世民在感觉到李泰心思太深后,曾一度倾向于李治。但他始终担心李治性格太弱,做不了好皇帝,便询问长孙无忌:“你劝我立稚权(李治)为太子,稚奴懦弱,恐怕不能守的住国家,吴王李恪英武之风很像我,我想立他为太子,如何?”
(上疑太子仁弱,密谓长孙无忌曰:“公劝我立雉权,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
长孙无忌马上表示坚决反对,李世民不无揶揄的说道:“是因为李恪不是你外甥吧?!”(“公以恪非己之甥邪?”)
这话其实已是诛心之言了,但长孙无忌也是千年的老狐狸,没接话茬儿,而是淡淡说道:“太子仁厚,乃守成之君;如此重要的位置,怎么能随便改变?希望陛下深思熟虑。”
(“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储副至重,岂可数易?愿陛下熟思之。”)
贞观十七年(643年),下定了决心的李世民,带着李治驾临两仪殿,在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等一干重臣面前,老戏骨着实秀了一把操作。
他先是满怀悲愤的回顾了,自己迫不得已干掉兄弟的历史,说到痛处拔出宝剑要抹脖子自杀。被大臣拦住后,李世民又眼泪吧擦的表示,绝对不能让黑历史重演。
大臣们赶紧出来表示,坚决拥护“历史不能重演”的伟大理论,坚决认为李治就是太子的最佳人选。
怎么突然就达成一致了呢?
这不废话吗?李治就在一边站着呢!
而故太子李承乾被废后,幽禁在黔州。一度大热的人选李泰,也被贬为东莱郡王,理由很有趣,“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
应该这么说,李世民诛杀建成、元吉子嗣时下刀毫不手软,但对自己的亲生儿子还是很宽厚的,想各种办法给儿子留条活路。
之所以选了李治作为接班人,也并不是看中了他的治国能力,而是觉得李治性格绵软,能容得两位兄长,安全活到死。
对此,在两唐书和通鉴里说的非常明白,“泰立,则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
长孙无忌画像
只可惜,在英明的君主也管不了身后事,李世民倒是一心想着护佑子嗣周全,但给李治留下的两位托孤老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却变着法儿,要把诸王早早送去见老爸。李治继位仅仅四年,高宗朝天字第一号大案爆发,长孙无忌马上抓住了这个机会,大肆清除异己。
荆王李元景(李世民六弟)、吴王李恪(李世民三子)、高阳公主(李世民爱女)、巴陵公主(唐太宗的七女,柴令武之妻)、武安郡公薛万彻(右武卫将军、驸马都尉)涉案被杀。
蜀王李愔(唐太宗六子)、江夏郡王李道宗(李渊的侄子)、安国公执失思力(驸马都尉、左骁卫大将军)、谯国公柴哲威(安西都护)、宇文节(宰相)均被流配,多死于流地。
而李世民寄希望保护诸子的接班人李治,只能哀求大臣,“朕兄弟不多,荆王是朕长叔,吴王是朕兄,虽犯国经,欲就公等乞叔及兄姊等命”。
当长孙无忌默不作声,兵部尚书崔敦礼以“陛下岂可屈法申恩”为由硬撅了回来后,李治只有默默流泪。
性格仁厚的李治确实没想过对兄弟下手,但他也没能力阻止别人下手。李恪比李治更有才能,李世民也更欣赏李恪,为何李治却当了太子?
皇家选立太子是一件关很讲究的事情,一要看身份,二要比才干,三要看德行。几样东西缺一不可,否则既不符合老皇帝的心意,也容易起纷争。因为太子是储君,也是将来的皇帝,关乎国家将来的命运,也影响到一部分人的福祉,所以其背后隐藏的利益集团盘根错节、错综复杂。
其实,李世民选立太子的过程颇费周章,也充满了血雨腥风。根源就是李世民亲自导演的玄武门之变,给儿子们树立了效仿的榜样,所以才起了后来的争储风波。(李治剧照)
李世民有三个嫡出的儿子,即长子李承乾、次子李泰、三子李治。如果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李治无缘太子之位,所以他压根也没有去争。那么,是李治不喜欢当皇帝吗?当然不是,因为李治性格天生懦弱,根本就没有去争的勇气。在他看来与其惊心动魄的去冒险,还不如坐观大哥和二哥鹬蚌相争,自己最后坐收渔利。
果然不出李治所料,李承乾和李泰为争太子之位,最终兵戎相见,李世民龙颜大怒,将二人贬斥到外地,最终都客死他乡。这样一来,太子之位这张馅饼从天而降,李治张嘴就接住了。但是唐太宗没过几天又后悔了,因为李治虽然仁孝终归没有帝王的霸气,并不适合执掌大唐江山。所以他又想改立杨氏所生的吴王李恪,因为李恪英武果敢,颇有太宗风骨。(李恪剧照)
那么,李恪为什么没有被唐朝太宗立为太子呢?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出生,也许这就是有些人一辈子都无法摆脱的宿命。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之女,稀里糊涂地成了唐太宗的女人,李世民又没有给她名分。反观李治,首先,母亲长孙皇后决定了她嫡子的高人一等的身份,其次内有大唐第一臣舅舅长孙无忌的支持,外有大唐第一将褚遂良的护航。而朝中大臣都是很现实,也不想因为支持李恪去得罪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所以李恪独木难支,无奈李世民只能向代表李治的利益集团妥协。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