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刘备临终前,想要杀死诸葛亮呢?
趣谈史间奇事,晓悟历朝真理!
很多人认为这是无稽之谈,可如果细细分析的话,也未尝不可能。最起码,在刘备去世之前的确给诸葛亮摆了一道鸿门宴,而且是最致命的一道。
事件回顾刘备为自家二弟报仇,决心举兵讨伐东吴。部队还没凑齐呢,自家老三也没了,排着队一样的往地下钻,刘备是怎么拉都没能拉上来。可恶的是,那个杀了自家三弟的小兵又逃亡东吴,这下子东吴是惹了大窟窿,只能硬着头皮和蜀国打一仗。
这场战争耗时颇长,最终的战斗结果却异常简单:刘备兵败,并且率领残部逃往白帝城,这也就上演了著名的白帝城托孤,而此次托孤,直接改变了蜀国的政治方位和国家发展立场规划。
我们来回顾下当时的对话:
刘备:我儿子就交付给先生了!
诸葛亮:定当尽心竭力!
刘备:他若不行,你取而代之!
诸葛亮:万不敢!
与此同时,诸葛亮挥汗如雨,长跪不起。为什么?诸葛亮为什么这样紧张?换句话说,如果当时诸葛亮把那句‘万不敢’换成‘好的’会怎样呢?
没错,这就是事实这场白帝城托孤先放一小下,我们来谈一谈另一件小事:刘封之死!
刘封是刘备的义子,在关羽败走麦城之后,没有及时救援,引发刘备不满。当诸葛亮得知此事之后,直接说道:应该斩了刘封!
刘备:事情还不至于此吧?
诸葛亮:刘封不死,将来阿斗控制不住!
没错,刘封死了。因为诸葛亮的心中所想很简单,今日敢不救援关羽,明日可能就不救援刘备,等刘禅即位,还不得反了?
刘备仁义不假,可是仁义也是有个极限的。当敌人拿着刀子架在你脖子上,你还在为对方拼命,那不是仁义,那是傻。
诸葛亮是明白这一点的,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在面对刘备这个问题时谨慎异常。诸葛亮明白,这个问题的背后很有可能藏着刀斧手或者无限前途。
事实上,刘备在临死之前还问过诸葛亮另一个问题:我死后,你当阿斗相父如何?
诸葛亮急忙叩首,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因为诸葛亮明白,就在二十余年前有一位相父,随意拿捏当朝皇帝,他就是董卓!
无论过程如何,也无论结果如何,刘备死了,诸葛亮暂且活着,并且在未来的一段岁月中留下《出师表》佳作和六出祁山!
【新人不易,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小生在此谢过!
参考文献:《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将苑·将材》、《三国志》、《三国志·诸葛亮传》】
为什么有人说刘备临终前,想要杀死诸葛亮呢?
因为有些人真的很闲,想象力也太丰富,刘备临终前不可能杀死诸葛亮,反而将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了他的身上。
现在网上有种说法,说在刘备临终前托孤时,故意用“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来试探诸葛亮,如果诸葛亮应答稍有差池,那么事先埋伏好的刀斧手就会冲出来,将诸葛亮杀死。
有这种想法的人只能说阴谋论看多了,而且太年轻太天真。这种试探毫无意义,任何一个稍微有点政治头脑,智商正常的人都知道这个时候该怎么回答。不要说诸葛亮这种忠心赤胆的人回答不会错,就算换成曹操、司马懿在这个场合下,也肯定会表现的非常完美,做出一个正确的回答。
刘备也是混江湖多年的人了,见识的场面多了,怎么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如果诸葛亮真的有异心,这个时候做试探除了增加诸葛亮的警惕之外毫无意义,他怎么可能会做无用功。
而且经过夷陵之败,蜀军主力损失殆尽,而魏吴对蜀汉又是虎视眈眈,可以说内忧外患。而蜀汉内部派系林立,人数最多的益州集团刚刚归附不久,人心不稳,刘备依仗的荆州集团在夷陵之战中损失惨重,而且失去荆州以后也是后继乏人。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可以选择托孤的人选可以说除了诸葛亮之外已经没有任何选择,他即使真的不信赖诸葛亮,此时也别无选择。
所以这个时候刘备说的话,只可能是肺腑之言,而非试探。
为什么有人说刘备临终前,想要杀死诸葛亮呢?
这个问题看似有些阴谋论的成分,但如果细细推敲一下,还真有那么一点意思。当年刘备病重回白帝城准备后事,摆在他眼前最重要的事就是笨儿子接班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扶不起的阿斗,难道刘备就看不出自己的儿子不成器?刘备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一步步成为三国时期的一代君王,能说刘备是个一点把式都没的人?刘备做人的睿智在此就不详细介绍了,简单的看他的人生简历就可以推断出几斤几两,而且刘备一生在识人用人方面还是强项,身边那么多谋臣武将都能看准,会连自己的儿子都摸不准?这显然不合常理,所以真实答案是刘备深知自己儿子平庸的水平,但最后还是出于私心不愿意让自己的江山沦为他姓,最终选择了托孤于诸葛亮,让诸葛亮这个绝世天才来为刘氏江山保驾护航。
以上介绍了刘备自己的主要思想,那么说刘备有杀诸葛亮的想法有从何而来呢?其实自古帝王多有多疑的毛病,只不过每个人的轻重程度不一样罢了,有句老话不是说“伴君如伴虎”吗?从这句老话中也可以体会出来,古代的帝王们性格颇多古怪和多变,一句话或一件事闹不好,早上带着脑袋去汇报工作,中午可能就身首异处了。咱们再看看当时刘备是怎么给诸葛亮托付后事的,刘备他老人家对诸葛亮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从刘备的话里咱们可以看出,刘备首先肯定了诸葛亮的超级能力,之后直接和盘托出让其辅佐刘禅的想法,这句话到此都是“大路货”,在剧情发展上和其他帝王托付后事没多大差别。主要是最后刘备露骨的提出,如果刘禅不能担此大任,可以让诸葛亮取而代之,刘备的这种思想看似没有毛病,咱们理解的都是能者上嘛!好像诸葛亮直接成为帝王级人物,把刘禅这个不争气的货踹下台,更能符合各位看客的口味,诸葛亮何许人也,他当蜀汉的领头人众望所归,没毛病!
那么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这件事情就完全不一样了,刘备如果真有让能人诸葛亮取而代之的打算,完全可以在死前直接禅让给诸葛亮,何必这样来回折腾费尽心机呢!所以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刘备是在试探诸葛亮如何作答,如果诸葛亮表现出丁点野心,刘备会杀掉诸葛亮也不是没有可能,自古多少过命之交的君臣反目成仇,闹不好刘备帐后已经埋伏有准备动手的人。诸葛亮非常谨慎表达了自己的衷心,诸葛亮这样回答既保护了自己,又让刘备得以安心的踏足极乐世界,所以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并不是没有可能,但出于正能量的感情世界,我们更愿意接受“这不是历史”。
为什么有人说刘备临终前,想要杀死诸葛亮呢?
这完全就是胡说八道,简单玷污了诸葛亮和刘备一生的清白,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许是从地摊文学上流传出来的,说刘备在托孤之时,安排了刀斧手埋伏在帐后,而在帐前刘备对诸葛亮说: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如果诸葛亮一旦表达了纂逆之心,或稍有言语上的不敬之意,刘备就会立刻命令刀斧手砍了诸葛亮,也就是说刘备有试探诸葛亮之心。
如果你这么想,就是把托孤这么一件严肃的事件,想成阴谋论了,我就只说一句:砍了诸葛亮,你刘备托孤给谁?难道是那个特不靠谱的李严?难道托孤还有备胎?
如果你回过头去看一下,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托孤,都是皇帝早早就选择好了托孤大臣,真到了临死前的那一天,所有的人事都已经安排好了,如果真需要考验托孤大臣的人品,就得在选择人选前考验好,而不是等到最后来考验。
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和谐的君臣典范,如同姜子牙辅佐周武王,周公旦辅佐周成王一样,君臣关系的和谐达到了典范。
何为典范?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彼此互相信任,彼此互相尊重,坦诚相待,惺惺相惜,刘备以国士待之,诸葛亮以国士报之。
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的天下第一奇才,刘备以年过半百的年龄,以身经百战的经验,以善于识人的用人原则,去请一个小自已20岁毫无工作经验的年轻人出山辅佐自已,这本身就需要勇气,而且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尤其是刘备身为一代枭雄,难得可贵放下身段,为了事业,为了理想,为了雄心,刘备算是委屈求全,也毫不为过,他在乎的是诸葛亮这个千年一遇的人才。
刘备以国士相待诸葛亮,诸葛亮以国士回报刘备。
刘备请出诸葛亮后,其政治生态很快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遇到诸葛亮之前,刘备有理想无蓝图,有事业无规划,有雄心无战略,在请出诸葛亮之后,刘备首次有了政治规划和战略蓝图,有了隆中对,有了荆州这块根据地,有了立足天下,争夺天下的资本,这是两人惺惺相惜合作而来的成果。
刘备在前方征战,诸葛亮在后方足兵足粮,刘备对待诸葛亮,如同刘邦对待萧何一般,甚至更加亲密,刘备出征益州,荆州的大后方交给诸葛亮,刘备出征汉中,成都的大后方交给诸葛亮,要知道刘备在前线作战,最重要的大本营就是后方的基地,要刘备眼中,诸葛亮就是自已的大管家。
有人说,刘备打仗不带着诸葛亮,就是防备诸葛亮,不重视诸葛亮。还有人说,刘备更重视法正,法正的地位比诸葛亮还高。
而我只想说,说这话的人根本不懂刘备,也根本不懂用人。在刘备眼中,诸葛亮的特长是治国与内政,在后方足兵足粮,而庞统、法正等人的特长是擅长奇谋计策,所以刘备把诸葛亮放在后方,将庞统和法正带在身边,这是把合适的人用在合适的位置,这是正确的用人之道,难道带在身边就是重用?那刘邦没把萧何带在身边就是不重用了?那萧何怎么是西汉开国刘邦法定的第一功臣?从没上过战场的功臣?
这就是用人之道,刘备的用人之道,并不弱于曹操和孙权,只是因为刘备手下的人才不多,但是刘备提拔起来的人才,基本上是人尽其用,比如说魏延、黄忠等人,尤其是魏延,从部曲提拔为镇守一方的将军,部曲可是家奴啊,曹操有这个气魄吗?
曹操用人的魄力远不如刘备,曹操镇守一方的军事大将全是自已的曹家及夏侯家宗亲,刘备则不同,要不然是关羽、张飞,要不然就是提拔起来的新人,比如魏延,还有诸葛亮,刘备将自已的整个家底都交给了诸葛亮,从这一方面来说,刘备的用人魄力远大于曹操,而且刘备的自信心更强,这叫敢用人,敢用外人。
如果刘备怀疑诸葛亮?会将行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吗?会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总理大权吗?要知道丞相这一官职由于职权太大,在东汉已经不存在了,只是西汉初期,丞相的权力非常大,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是想恢复西汉初期的政治格局,让丞相总理大权,皇帝只做名义和背后签字的工作。
再看刘备的托孤人选是诸葛亮与李严,而这个李严居然只是个形象工程,花架子。在刘备托孤完毕,李严身为中都护,统领内外军事,居然留在永安镇守,政治中心是成都,你李严一个托孤大臣留在边境镇守,这叫托孤?这叫远离政治中心!
而这一切都是刘备的安排,刘备要是对诸葛亮不放心,不会找一个人制衡吗?既然要制衡又为何把李严放在政治中心之外?这样看的结果就是,刘备是完全相信诸葛亮的,压根就不想制衡,而李严这个花架子托孤大臣,无非就是刘备做做样子,拉拢东州派而已,免得蜀汉内部说刘备只让荆州派掌权。
最后就是刘备托孤诸葛亮那段话的理解了,很多人把刘备的那段理解为试探,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如果一定要试探,不会放在托孤时试探,平时就能试探,而且也不会在托孤时安排刀斧手,如果觉得诸葛亮不行,刘备分分钟就能干掉他,何必等到托孤?
刘备那段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诸葛兄弟啊,我不行了,将来由你辅佐我这个不成器的儿子,如果他可以辅佐,你就安心辅佐他,如果他的才能不足于辅佐,你就自已看着办吧!
刘备没有试探,没有怀疑,没有起杀心,有的只是临死前的实话,因为刘备实在顾不了之后的事了,只能将自已的儿子、整个蜀汉政权、未完成的理想和事业,一股脑的托孤给诸葛亮,真情的希望诸葛亮能够安心辅佐,至于将来会如何,刘备真的顾及不了了,也无法顾及,只能说看着办吧!
刘备与诸葛亮相处16年,以刘备识人的水平,他不会不知道诸葛亮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刘备完全清楚诸葛亮是一个正直、忠诚、完全能够托付江山社稷的人,是不容怀疑的!
如果你不能明白刘备与诸葛亮之间坦诚的君臣关系,请不要以小人之心、以阴谋之论去揣测君子之腹!
为什么有人说刘备临终前,想要杀死诸葛亮呢?
关羽为东吴擒杀后,刘备因和关羽情深义重,于是出兵江东,然而刘备虽为一世英雄,但最终在夷陵之战中却遭到惨败,不仅蜀汉因此元气大伤,而且就连刘备也没多久就离开了人世,刘备去世后,其子刘禅继位,是为后主,诸葛亮为托孤辅政大臣主持朝政。
因刘备对诸葛亮有三顾茅庐之情、托孤之重任和知遇之恩,所以诸葛亮对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诸葛亮因操劳过度积劳成疾而亡。
诸葛亮虽然数次北伐没能实现恢复汉室,留下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叹息,但是他的忠心却是值得肯定的,同时也深受后世的推崇,诸葛亮也成为了古代忠臣和智者中的代表人物。
曾经在刘备临终前,刘备知道诸葛亮有大才,诸葛亮也是他非常信任的助手,故而刘备曾托孤于诸葛亮。而当时刘备不仅让诸葛亮为托孤重臣,同时刘备还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十倍于曹丕,刘禅可以辅佐则辅佐,若不可以辅佐,你可以取而自立。当然诸葛亮不仅当时没那么做,而且后来也没有如刘备说的那样做。
历来对于刘备对诸葛亮托孤时说的这段话,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是说刘备对诸葛亮信任,若刘禅不可以辅佐,就让诸葛亮取而代之,这说明刘备是信任诸葛亮的,说的是真心话。
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时刘备在试探、警示诸葛亮,若当时诸葛亮回答表现的稍微有些让刘备不满意,可能刘备就会对诸葛亮下手。
当然那段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对于这两种说法也各有各的看法。
这里抛开前者,而取后者,是刘备在试探、警示诸葛亮,这也就是说刘备在心里对诸葛亮是动了杀心的。那刘备在临终前,为什么想要杀诸葛亮呢?
其实,这只是帝王的一种权术,刘备通过这些话,来警示、试探诸葛亮,就是让诸葛亮知道不要有二心,要对蜀汉、对刘禅忠心。当然了,若当时诸葛亮表现的让刘备觉得不满意,可能诸葛亮的结局就会是另外一种情况了。
毕竟历来帝位都是传给自家人,多数是父死子继的。就算皇帝对臣子非常信任和一种,也没有心甘情愿的会把皇位让给臣子做的。所以刘备说的这些也就觉得是试探诸葛亮的。
而诸葛亮是何等聪明之人,他怎么会不知道其中的厉害关系,所以诸葛亮只能对蜀汉忠心耿耿、对刘禅尽心竭力的辅佐。
刘备之所以如此试探、警示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确实很有才能、计谋。在治国施政、用兵征伐、知人善任等方面能力很强,这的确对蜀汉、对刘禅有利,这一点是不用质疑的。然而同样也因为诸葛亮的能力太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刘备心里多少会觉得诸葛亮对刘禅还是存在着威胁、隐患的。
刘禅这个人的性格、能力,熟悉历史的都知道,这里不需多讲,所谓知子莫若父,何况是刘备这样的英雄人物,他是深知刘禅的为人性格和能力的。刘禅和诸葛亮相比是相差不少。如此若诸葛亮后来变的飞扬跋扈、生有二心,那刘禅是很难压的住诸葛亮的,还有可能凌驾于刘禅之上,这是对刘禅不利,也是对刘备辛辛苦苦建立的蜀汉政权不利的。
故而刘备在临终前,又提前解决这件事,所以刘备就临终前就说了那样话来试探、警示诸葛亮了。
当然,刘备临终对诸葛亮之言,毕竟历来看法不一,但不管是哪种说法,现在看来都已经是一段历史,因为无论当时刘备说的真心与否,后来诸葛亮都没有取代刘禅,同时还尽心尽力的辅佐刘禅,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不仅让诸葛亮深受后世的推崇,而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也可谓是一段佳话。
为什么有人说刘备临终前,想要杀死诸葛亮呢?
刘备,一个草根阶层出生的汉室宗亲,坚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从卖草鞋的一步步成长为蜀汉的开国之君。他为践行桃园结义同生共死的诺言,不顾蜀汉上下群臣的反对,率倾国之兵伐吴,为二弟关羽报仇雪恨。时运不济,演义中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一举刘备七十万大军。刘备仅仅率领少数亲信,狼狈逃回白帝城,一病不起。过了一年,刘备心中一直思念关羽、张飞,病体日益沉重,自知大限已到,快马加鞭,招来丞相诸葛亮,接受遗命。
有人说,此时,刘备想的是在诸葛亮接受遗诏时,埋伏下刀斧手,想要除去诸葛亮,以免自己的儿子刘禅即位后,主少国疑,大权旁落。那么刘备真的想过杀死诸葛亮吗?个人认为刘备应该想过,只是诸葛亮通过考验,才没付诸行动,依据演义及相关史料,分析如下。
其一,刘备夷陵之战大败而归,一直滞留白帝城,没有回到成都,可能防备着诸葛亮。刘备是蜀汉的开国之君,他在蜀汉国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说话一言九鼎。然而,他率领全国之兵,讨伐弱小的东吴,却遭到失败,将大半辈子的积蓄一扫而空。如果换做心理承受能力弱的,早崩溃了。刘备经历了大半辈子的挫折打拼,才坚持了下来。
他没有回到成都,在白帝城,将馆驿改成永安宫,暂时在此办公。他的理由是后悔当初没听丞相诸葛亮之言,才有了今天的惨败,现在没有面目回去见群臣,才长期居住在白帝城。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先主叹曰:“朕早听丞相之言,不致今日之败。今有何面目复回成都见群臣乎!”遂传旨就白帝城住扎,将馆驿改为永安宫。此时的蜀汉内部,关羽、张飞、等铁杆已经逝去,那些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占据主导地位。如果刘备回到成都,面对算无遗策的诸葛亮,自己威信扫地,他可能被诸葛亮架空,才没有回去。刘备在白帝城办公,重用名不见经传的李严为尚书令,以此对抗诸葛亮相权。尚书令是一个怎么样的官职呢?它是一个传达文书,传达皇帝命令的官职,官职虽小,权力非常大,可以有效制衡丞相诸葛亮。
其二,刘备大限已到时,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和尚书令李严,让其辅佐后主刘禅,使蜀汉欣欣向荣。刘备滞留白帝城一年后,病体沉重,下令丞相诸葛亮和尚书令李严,还有鲁王刘永、梁王刘理来聆听遗命,太子刘禅留守成都。诸葛亮进入永安宫,刘备先忏悔了下自己悔不听丞相之言,才有此惨败。现在,我病体严重,不能和大家一起复兴汉室了。
他寒暄过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又说道:我和你说点掏心窝的话,丞相你的才华胜过曹丕十倍,一定能安邦定国,复兴汉室,如果我的小阿斗能辅佐就辅佐,如果儿子无能,你可以取而代之。这几句话,吓得诸葛亮“汗流遍体,手足失措”:
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这就是刘备的聪明之处,他先把大实话说出来,将诸葛亮逼进了死路。他时刻在观察着诸葛亮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如果诸葛亮有人任何异样,估计下一秒就是刀斧手伺候了。这时,刘备心里应该有除掉诸葛亮的预案,只是由于诸葛亮表现良好,通过考验,才没有实施。刘备的托孤,在三国之中,就是很成功的。
如汉灵帝将太子托孤给大将军何进、魏明帝曹叡托孤于曹爽和司马懿、孙权托孤于诸葛恪,这都是失败的,这些都是失败的托孤。何进引进董卓,毁掉东汉朝廷,曹爽和司马懿都是狼子野心,诸葛恪大权独揽。只有识人的刘备选对了托孤大臣,才保证了蜀汉的稳定。
总结:刘备在临终前,为了自己儿子刘禅顺利接管权力,心里应该是想过除掉位高权重的诸葛亮的,只是诸葛亮的表现太好了,顺利通过考验。刘备还越级提拔了李严,让其对抗诸葛亮,制衡诸葛亮,这才临死改变了主意,没有除掉诸葛亮。这既是诸葛亮的聪明之处,也是刘备慧眼识人,选对了辅政大臣。
关注三国、分析三国、研讨三国,为您揭开三国未解之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