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关以后,贵族和官员的朝服,为何都流行使用石青色?
趣谈唐宋元明清,在幽默中掌握历史新知识!
清朝入关之后,贵族和官员服装的大一统(由最开始的随意到黑色蓝色相间到青色)体现了帝国的威严和庄重外加一点点的迷信。
《大清会典》彻底约束了官员的衣服着装清朝,建于1616年,亡于1912年,是华夏地区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在公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的时候,就规定了官员、后宫嫔妃、皇子皇孙、普通百姓的穿衣规格和样式,只不过这些规定绝大多数是口头规定的,也不算太过于详细。
清朝入关之前,是典型的后金政权,而后金政权作为游牧政权,对于衣服、着装其实并不是很重视的。所以皇太极执政期间,大抵是这个样子的:皇帝说完、大臣照做。
比如说,后宫嫔妃的服饰,也只是绝大多数为蓝色或者黑色,至于具体到什么布料、什么材质手法完全是怎么开心怎么来。
在清朝前期,也能从部分画像中窥探出一二来。比如说康熙皇帝的九子穿蓝色四爪龙图案的衣服;而十四子则穿着黑色衣服。
《大清会典》又称为五朝会典,是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五位皇帝在位时期不断巩固维修的,内容详细到令人发指。也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彻底规定了贵族和官员的朝服:石青色。
没错,这就是事实下面到了最为开心和激动的揭秘时间段了:为什么大清帝国钟情于石青色呢?相比于灰色、白色、绿色、蓝色而言,石青色实在是不太引人瞩目。
答曰:封建迷信害死人啊。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很厉害的大臣把华夏地区分为五方,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金木水火土。按照这位大臣的观点:五方相生相克,可以用来演变历朝历代的皇室更替。
如果没有猜错的话,后期还有人把这个五行整到算卦、测字上来,火的一塌糊涂。
按照这位大臣的观点,大明左边有一个日,属于火。要想彻底的把明朝压制住,必须用水来克服。
这也就有了大清的三点水由来,至于衣服服饰,满清认为石青色和水的材质差不多。
把迷信放到一边,规定衣服的材质、房屋的数量、佣人的仪表其实更主要的一点就是扩大掌控范围,提升那至高无上皇权的威力。
清朝入关以后,贵族和官员的朝服,为何都流行使用石青色?
大家知道在我国古代社会,每一个王朝都有自己特有的五行属性。春秋战国时期,邹衍把华夏大地分为了五方,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的原理,解释历朝历代更迭的规律,正式将五行纳入政治领域之先河。所以到了清朝入关以后,清朝的朝服就都使用了石青色,这主要是与五行相克理论有关。
我们看一下清朝入关之前的历史,清朝的前身是后金政权。后金政权是北方渔猎民族建立的政权,在后金政权建立的初期,并没有颜色服饰制服。但皇太极继承汗位以后,并不甘心仅仅做一个游牧政权的大汗,而是渴望像中原王朝皇帝那样,成为大一统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在这一背景下,皇太极开始向明朝积极学习,例如官员制度、后宫制度等等。所以,在清朝入关以后,清朝官员和贵族们的朝服,以黑色或者蓝色为主,就连后宫嫔妃和朝廷命妇们的朝服也不例外。
公元1636年,皇太极把后金的国号改成了大清。为何偏偏使用清呢?按照五行相克的说法,明朝在五行中属火德,皇太极利用清(含水)为国号,颇有水灭火的寓意。在建立清朝的统治,皇太极还规定了后妃、贵族、命妇、官员们的朝服颜色,必须采用与五行中水属性相关的颜色。一时之间,清朝贵族和官员们的朝服颜色以黑色、蓝色为主,因为这些颜色在五行属性中属水。
通过清朝前期的一系列贵族、官员的画像来看,在清朝统治的前期,朝服颜色并没有统一的规定,例如康熙朝时期,九皇子胤禟的画像中,穿着蓝色四爪团龙朝服。十四皇子胤禵的画像中,则穿着黑色的四爪团龙朝服。康熙皇帝本人的朝服,则也是以蓝色居多。甚至在《康熙皇帝南巡图》的画像中,官员们的朝服仍旧呈现出蓝色、黑色、青色相互呼应的状态。由此可见,此时的朝服颜色还处于杂乱无章的局面。
在乾隆皇帝在位时期,为了解决朝服的颜色问题,体现大清朝廷的威严性。清朝颁布了《大清会典》,《大清会典》中,对房屋规格、服饰颜色、饮食规格等各个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按照会典的要求,所有官员、贵族们的朝服,都必须采用石青色。后宫嫔妃、朝廷命妇的朝服,也按照这一标准执行。换而言之,从乾隆皇帝开始,清朝的朝服已经开始整齐划一。
通过清朝中后期流传下来的画像来看,所有人的朝服都采用了石青色的标准。由于亲王贝勒、六部九卿、地方督抚和那种八九品的官员采用一样颜色的朝服,清朝逐渐形成了看顶子颜色区别官员的传统。每个级别的顶子颜色都不一样,补服朝卦上的图案也不一样。在清朝灭亡以后,石青色的朝服退出了历史舞台。由于年代
清朝入关以后,贵族和官员的朝服,为何都流行使用石青色?
大臣们在入朝后都需要着朝服,以表示对皇权的尊重,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的官服颜色繁多,甚至有的人将一些朝代官员的官服形容为花红柳绿,可见在当时,官员们上朝时所穿的服侍都是按照品级来定,这样结合不同的颜色就可以分辨出官员所处的品级。但是在清朝入关后,清朝官员的朝服都是石青色,这是怎么回事呢?
实际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对朝服颜色进行确定时,不仅会考虑到美观这个因素,还会结合五行来划分。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金木水火土这五行被融汇在不同的领域,例如在风水学上就十分讲究这些,其次在制定一些习俗时,也可以察觉到五行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清代之前是明朝,明朝对于官员的朝服颜色的确定是按照品级来定的,例如一品大员到四品所穿的朝服都是绯红色的,而五品官到八品所穿的朝服都是青色的,另外在明朝还有祝福官员,这些官员每日上朝时都穿着红色的朝服,表示喜庆,也蕴含着对大明王朝美好发展的愿景。所以可以想象出来,当时明朝的官员每日上朝时会呈现出一片姹紫嫣红的景象,但是到了清代之后,官员们都穿着石青色的朝服上朝。
在清朝建立之前也就是后金政权时期,当时努尔哈赤并没有对服侍进行刻意的要求,也就是说当时无论是官员还是嫔妃,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穿着服侍。但是在皇太极登基后,他一心想要让金国有更好的发展,也希望可以称霸中原,为此他就需要借鉴中原各个朝代的文化,并以此给金国打下基础。后来皇太极还将金国改为了大清,实际上这种变化就是和五行有关。明朝五行属火,如果金国一直沿用金这个字,那么就犯了火克金这种说法,而大清在五行上属水,以此表示水灭火,大清灭大明的寓意十分明显。
所以清朝官员的朝服的颜色也有这种含义,后来清朝入关后,官员朝服的颜色都是以蓝色或者是黑色为主。但是在康熙登基时,当时官员们的朝服颜色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定,虽然都是以青黑色为主,可是颜色还是比较杂乱,就连康熙本人也多半穿着蓝色的服侍。
到了乾隆皇帝登基后,他开始对朝服进行了规定,从他开始官员朝服的颜色才统一为石青色。
作者:历史小地主
原创首发
清朝入关以后,贵族和官员的朝服,为何都流行使用石青色?
这和中国的“五德终始”说有关。古代阴阳家将每个朝代对应金木水火土,改朝换代就是五行相生相克之的产物。如虞是土德、夏朝是木德、殷商是金德、周朝是火德。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这就是秦人衣服都以黑色为主,实际上应该和当时的纺织印染技术有关,黑色最好染。
自秦以后,但凡改朝换代,五德之说延续下来,随着印染纺织业逐步发达,颜色越来越多,每个朝代根据五行对应本朝主打颜色。
如宋朝,就是火德,火尚红,皇帝龙袍就是红色。朱明王朝也是火德,朱为赤,赤为红,明朝官服也是红色。满清王朝自诩为水德,取水灭火之意,石青色代表水,所以清朝官服以石青色为主。
再一个从经济角度看的原因,就是因为这种颜色的染料好提取。清统一诺大个中国,官员数量一定很庞大。而清朝的官服制度与它的礼制一样繁缛,对各种服装的颜色、装饰都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它不得不从各地最容易得到的染料来考虑,否则,仅仅官服一项,就够上下官府忙乎一阵子。
根据《清会典》讲到亲王补服之时如是說: “親王補服,繡五爪金龍四團,前後正龍,兩肩行龍,色用石青。凡補服,色皆如之。” 可见清代定制以后补服顏色均为石青色。会典再到后面臣工之补服,就只提补子上绣紋,不再提顏色了——默认都是石青色。
清朝入关以后,贵族和官员的朝服,为何都流行使用石青色?
清朝入关前,是没有文明的民族,入关后,学汉文化,信术士阴阳五行之说,清水蓝属水,后统一为蓝官服。
清朝入关以后,贵族和官员的朝服,为何都流行使用石青色?
在众多的清朝影视剧中,清朝官员或者贵族的朝服颜色非常统一。无论是亲王贝勒还是六部九卿,朝服的颜色均为蓝色,就连各家的命妇朝服也不例外。在清朝入关之前,官员和贵族们的朝服呈现出花红柳绿的情况,分为好几种颜色。但到了清朝入关以后,清朝的朝服为何都使用石青色,这到底有什么讲究。认真的说,清朝官员、贵族的朝服颜色,与五行相克理论有关。
首先,我们聊聊五行相克的说法。在我国古代社会,每个王朝都是有自己特有的五行属性。春秋战国时期,邹衍把华夏大地分为了五方,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的原理,解释历朝历代更迭的规律,正式将五行纳入政治领域之先河。按邹子的理论,夏属木德,商属金德,周属火德,秦属水德,五行相克。汉朝也属于火德,因此出现了“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于西川继承大统”的说法。
此外,每个朝代的五行属性还直接影响了每个朝代朝服的颜色。《明史》中记载:“历代尚异。夏青、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饰黄”。每个朝代主流颜色基本上决定了朝服的颜色,例如秦朝统治时期,从官员的朝服到士兵们的军服,几乎清一色的黑色。在这一阶段,各级官员和贵族们的朝服颜色等级制度还没有出现,官员、贵族们的朝服颜色一样。
从三国时期开始,曹魏政权出现了著名的九品中正制。为了适应不同品级的官员,出现了紫色、绯色、绿色三种颜色的朝服,供贵族和官员们使用。但各自颜色的朝服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约束。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到了隋唐时期,朝服颜色等级制度彻底成型。《文献通考》中记录:“用紫、青、绿为命服,昉于隋炀帝而制于唐。”
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都出现了关于服饰颜色的记载:“武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并金带。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并银带。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并踰石带。庶人并铜铁带。胥使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士卒以黄。”除了官员和贵族们,连农民、商人、差役和军队的服饰颜色,都出现了严格的规定。到了宋朝统治时期,虽然对朝服等级进行了一些变化,但大体上继承了唐朝的模式。《宋史》中记载:“四品以上服紫,六品以上服绯,九品以上服绿。”为了鼓励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宋朝还出现了“满朝朱紫贵,尽为读书人”的劝学诗。朝服颜色制度经历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彻底成熟,辽、金、元等北方游牧政权,在朝服的颜色上都沿用了中原的模式。明朝建立之后,对贵族和官员们的朝服进行了改进,取消了紫色。
按照明朝服饰制度的规定:“一品至四品,绯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绿袍;未入流杂职官,袍、笏、带与八品以下同。”明朝的朝服颜色分为了红袍、青袍和绿袍,其中,红袍是中高级官员的象征。在明朝统治时期,祝福官员“早日穿红袍”是著名的吉祥话。皇帝上朝的时候,六部九卿、科道言官等方阵的朝服颜色截然不同,呈现出“花红柳绿”的景象。但清朝入关以后,红袍、绿袍都退出了历史舞台,清朝官员和贵族们的朝服,以黑色或者蓝色为主,就连后宫嫔妃和朝廷命妇们的朝服也不例外。我们需要看一下清朝入关之前的历史,清朝的前身是后金政权。后金政权是北方渔猎民族建立的政权,在后金政权建立的初期,并没有颜色服饰制服。从努尔哈赤和其他贵族们的服饰记录来看,当时,基本上是随心所欲的穿衣服。
但皇太极继承汗位以后,并不甘心仅仅做一个游牧政权的大汗,而是渴望像中原王朝皇帝那样,成为大一统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在这一背景下,皇太极开始向明朝积极学习,例如官员制度、后宫制度等等。甚至明朝贵族和官员服饰上的补子文化,也被后金政权充分借鉴。公元1636年,皇太极把后金的国号改成了大清。为何偏偏使用清呢?
因为按照五行相克的说法,明朝在五行中属火德,皇太极利用清(含水)为国号,颇有水灭火的寓意。在建立清朝的统治,皇太极还规定了后妃、贵族、命妇、官员们的朝服颜色,必须采用与五行中水属性相关的颜色。一时之间,清朝贵族和官员们的朝服颜色以黑色、蓝色为主,因为这些颜色在五行属性中属水。
通过清朝前期的一系列贵族、官员的画像来看,在清朝统治的前期,朝服颜色并没有统一的规定,例如康熙朝时期,九皇子胤禟的画像中,穿着蓝色四爪团龙朝服。十四皇子胤禵的画像中,则穿着黑色的四爪团龙朝服。康熙皇帝本人的朝服,则也是以蓝色居多。甚至在《康熙皇帝南巡图》的画像中,官员们的朝服仍旧呈现出蓝色、黑色、青色相互呼应的状态。由此可见,此时的朝服颜色还处于杂乱无章的局面。
在乾隆皇帝在位时期,为了解决朝服的颜色问题,体现大清朝廷的威严性。清朝颁布了《大清会典》,《大清会典》中,对房屋规格、服饰颜色、饮食规格等各个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按照会典的要求,所有官员、贵族们的朝服,都必须采用石青色。后宫嫔妃、朝廷命妇的朝服,也按照这一标准执行。换而言之,从乾隆皇帝开始,清朝的朝服已经开始整齐划一。
通过清朝中后期流传下来的画像来看,所有人的朝服都采用了石青色的标准。由于亲王贝勒、六部九卿、地方督抚和那种八九品的官员采用一样颜色的朝服,清朝逐渐形成了看顶子颜色区别官员的传统。每个级别的顶子颜色都不一样,补服朝卦上的图案也不一样。在清朝灭亡以后,石青色的朝服退出了历史舞台。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影视剧中都出现了明显的错误。例如在一些影视剧中,甚至出现了紫色的朝服,这种情况根本不可能出现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