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宋朝是中国书画的顶峰时期,你认同吗?

趣谈唐宋元明清,在幽默中掌握历史新知识!

姑且可以认为,宋朝是中国书画的巅峰时期。因为,除了宋朝之外,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给予书画如此多的氛围和基础。

南北宋书画,国之瑰宝

熟读宋史这些年,也能对宋朝的书画做一些简单讲评:

其一:宋代的书画,绝大多数已经被世人皆知,尤其是主题绘画,被华夏中外学究抓住不放,无数的书画大家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其二:宋朝是为数不多的或者说仅此一个的地区设置画院,把各地的画家学子集中起来培养,由国家出资。历朝历代,只有翰林是国家出资供养的,南北宋竟出资供养画家,真是闻所未闻。

其三:翰林图画院正式建立,标志着图书绘画与翰林学子拥有同等的政治地位!

其四:南北宋时期的花鸟画达到世界的巅峰,并且直至今日无法超越。甭管你是中国画家还是外国画家,见到南北送的花鸟画,八成得说上一句:打扰了。

其五:皇家贵族大量支持,南北宋书法绘画成为了皇家的必备课。

其六:宋徽宗绘画一绝,被世人称为:被皇帝耽误的书画大家。

其七:秦桧的字体,被称之为宋体。

没错,这就是事实

宋朝疯了么?军事不发展、农业不发展,一个劲的可着书法霍霍?

不,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事物表面上看起来越是合理,就越有深厚的政治力量参与其中。

显德七年,赵匡胤受命北上抵御敌军,在一个叫陈桥的地方发生了一点变故。没错,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后,宋太祖赵匡胤深刻地意识到:武将原来在废立皇室方面有着如此大的优势!

赵匡胤怕了,就如同朱棣害怕马皇后一样,这都是他们这些雄才大志者的心结。待北宋一统华夏,整个北宋就开启了一段重文轻武的政治规划。

既然是政治规划,就得有个由头:提高山水画、书法的地位;提高文人的地位;打压武将的地位。

山水画的背后,是国家政治利益的较量,只不过与我们这些屁民无关。毕竟,南北宋留下的山水画比政治策略有价值的多,只不过可惜了南北宋的百姓,被周边几个蛮夷轮着打。

有人说宋朝是中国书画的顶峰时期,你认同吗?

不太认同宋朝是中国书画的顶峰时期这个说法

* 梁楷《李白行吟图》 *

两宋时期书画繁荣是不争的事实,但繁荣和顶峰是两回事。无论书法还是国画都是个人化的艺术,皆以个人成就来讨论短长、得失,用一个朝代来说“书画的顶峰”不是艺术史的评价逻辑。

如果非要说顶峰,从艺术史的脉络,从艺术家个人角度梳理更为客观

* 黄庭坚《诸上座帖》 *

  • 书法:早在唐代,五体即已具备,王羲之、颜真卿的行草书、颜柳欧赵的楷书;张旭、怀素的草书等等皆成为开宗立派的顶峰人物。

  • 两宋书法也大有可观,尤其苏、黄、米、蔡成就斐然,个个翘楚毋庸置疑,评为行草的又一顶峰也无可厚非。

  • 花鸟画,西蜀黄荃和南唐徐熙成就最高;历史有名的两宋100多位花鸟画家中并无超越黄荃、徐熙者,包括宋徽宗。
  • 山水画,不用说,五代的画家荆、关、董、巨是标杆竖立者;两宋山水技法纯熟,可谓百尺竿头,但并未更进一步。
  • 人物画,隋、唐、五代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昉各有妙样,而两宋最大看点乃梁楷的泼墨人物画,开明清大写意之先河;其他如李公麟的白描和张择端的风俗画技法精妙,并未更多创新。
两宋时期书画艺术的繁荣,成就了某些艺术理念的嬗变
  • 除了前面提到梁楷的泼墨人物画,以及“尚意”的苏黄米蔡行草书,宋徽宗的瘦金体可谓风神独具;南宋马远、夏圭的“残山剩水”也开一代之风。

* 梁楷《泼墨仙人图》 *

两宋之后的元、明、清、民国及至当代,书法绘画领域的顶级艺术家和作品无论从艺术性和技法纬度,其发展的历史车轮从来就没没有停过,其中个人成就更是一代超跃一代
  • 继徐渭的狂草之后,明末王铎的草书奇崛险茂、苍郁豪迈,无疑是草书艺术新一代的绝顶圣手。

  • 元四家的粗笔山水更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直至近现代,傅抱石、李可染仍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一代宗师。

  • 文人画中,以梅兰竹菊为代表的花鸟写意画即肇始于两宋;到明清时的青藤白阳、扬州八怪,再到现在的吴昌硕、齐白石,都有令我辈高山仰止的惊人成就。

纵向梳理艺术史脉络,可以得出结论,两宋有许多顶尖的书画艺术家,也产生过一些巅峰之作,但只是中国书画发展史上一个令人瞩目的繁盛时期而已。

有人说宋朝是中国书画的顶峰时期,你认同吗?

南宋陈容,《墨龙图轴》

作为中西艺术爱好者,默默也来谈谈浅见。

我认同,宋朝是中国书法的顶峰时期。

中国书画范围广泛,默默就以宋朝的山水画为切入点,分三点浅谈:

  1. 格物哲学,宋朝绘画的基底

  2. 北宋山水之雄浑壮丽

  3. 南宋山水之工整秀丽

格物哲学,宋朝绘画的基底

宋朝绘画画之所以达到了中国画的顶峰,离不开宋代的“格物”哲学,这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宋代的绘画技法。

宋朝的非常重视“格物”,“格物”就是穷尽极致的观察事物对象,找出其构成的道理。

“格物”表现在绘画上,就是宋代的山水画家,对自然观察得非常仔细,对于每一种岩石的质地和纹理、水流的波纹和流向、树叶在季节更替下的变化,都研究的很认真,基于此,产生了中国最好的山水画。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北宋山水之雄浑壮丽

北宋初期绘画,十分注重气势,给人一种雄壮、高远的感觉。到了宋朝中期,开始发生变化,在要求把握整体的同时,不再单纯讲究线条和气势,而是追求有一种内在的神韵,既要描绘准确物体的外在,又要把自己看到这些景色时的感情表达出来。

北宋三大家之一,著名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是对北宋绘画风格最好的诠释。画中,以一座普通高山作为背景印衬,画面前方是水从山间流过,看似精简,但是看过的人都说,这幅图里透着一种非凡的力量感。画面层次丰富,墨色线条力道十足,高山肃穆静立,而溪水却潺潺流动,动静结合,给人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北宋,《群峰晴雪图立轴》

南宋山水之工整秀丽

而到了南宋,山水画的风格则再次发生了变化,恢宏气势的山水画不见了,更多的是针对某个特定的角度展开创作,画面更加具体、细节描绘更多,有种江南小巧、精致的气息,从画中扑面而来。

南宋绘画讲究工整和秀丽。比如说,南宋著名的宫廷画师马远,为了描绘水在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样子,整整画了十二幅《水图卷》,追求极为细致精密地描摹对象。同时,马远在绘画中,还创作了一种方法叫做“角隅法”,角隅,就是角落的意思。画面上看,画中主体还是那一个,然而主体旁边,却有两个边缘在相互对比,有四个边角,相互对称。南宋绘画之美,追求的就是这种在细节中体现的对比之美。

从五代到两宋,再到元明清,数百年间,经历四五个王朝,这期间出现的名家绝不止百位,画出的山水佳作也不胜枚举,但五代时期时间较短,未形成起到奠基性作用,后来明清时期又临摹古画成疯,几乎少有创新,两宋山水画,实为称得上是中国传统绘画史上极为灿烂的一章。

喜欢的话,欢迎点赞关注

我是默默,爱艺术,持续分享有趣有料的精彩作品~

有人说宋朝是中国书画的顶峰时期,你认同吗?

相当认同。

有一个词叫上行下效,就是说你的上级喜欢什么,你总得投其所好吧,就算是不能投其所好,至少也不会傻到去反对吧。

如果这个上级是皇帝呢?一国之君,说一不二,那你想想,当臣子的是不是得拼命的博取他的欢心?

更何况这位皇帝喜欢的还不是什么下九流的东西,那绝对是风雅之物,大雅,雅得很,书画。

大宋朝本来就重文轻武。你说哪个文人秀才不喜欢书画?况且书画可能直接上升到安身立命的本钱。

这样说吧,你本来就很喜欢一件事,碰巧这件事可能会让你封官许愿,那你会不会拼命去把它做好?

现在这个时代,有几个人能真正的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无非是因为养家糊口,安身立命罢了。

说到这里,这大宋朝的皇帝就是宋徽宗赵佶,有名的昏君,除了写字画画泡妞,赵佶什么都不会,尤其不会当皇帝。

这可就要了亲命了,其实做皇帝的可以什么都不会,只要会做皇帝,哪怕你是个半文盲,比如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靖康之变的事大家都知道,这里也不多说。但赵佶委实是个好的书法家,画家。他的一手瘦金体冠绝天下,画的仙鹤,花鸟也不同凡响。

他也确实用工夫,据说他为了画好仙鹤,能仔细观看仙鹤走路是先迈左腿还是右腿,作为一国之君,确实不容易。

赵佶专门成立了书画翰林院,供养一批皇家画手,有什么好作品出世,赵佶近水楼台,都是第一个收藏。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传世名画,出自宋徽宗时期。

另一位早逝的画家王希孟,严格点来说,可算是徽宗的徒弟,他的《千里江山图》虽然名气稍逊,却也为传世国宝。

更别说宋徽宗自己的作品了,流传到今的,哪一件不是国宝?

可以说,徽宗亲手造就了大宋朝的书画盛世,却也断送了北宋江山。

有人说宋朝是中国书画的顶峰时期,你认同吗?

认同。

这和宋朝重文轻武的政治意识有很大关系。整个社会对文学文艺的重视达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顶峰,同唐朝盛行诗歌一样,宋朝时代,随便一个平常人也都会写几个字,画几幅画。

书画本是同源,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起源于神话,绘画最初的表现形式是图腾与文字,历经朝代变换,到五代十国时期,绘画开始形成系统,但这个时候的绘画也大多与宗教有关,到魏晋南北朝,隋唐,绘画慢慢脱离宗教,题材不断增加,并独立成一门艺术。至宋朝,在重文轻武政治意识与社会意识的影响下,书法与绘画到达顶峰,甚至可以说这个时期的文学与艺术都是顶峰。

宋朝知名文人一大把,不说文人,连皇帝也是文艺全才,其中最著名的是宋徽宗。宋徽宗独创的瘦金体,他的花鸟画都造诣很高,他的《听琴图》更是难得的佳品。

宋徽宗非常注重书画,为此还特地开班了国家书画院,甚至亲自当老师去教学生。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两幅国宝级画作《千里江山图》与《清明上河图》就是他亲自教授的学生所作。前者是18岁天才少年王希孟所画,后面是张择端所画。

书法方面,除了宋徽宗的瘦金体作品,还有北宋文学大IP苏轼,以及当时的各文人士大夫的书法也堪传颂。其中,苏轼的《寒食帖》在书法史上影响最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据说,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人民幸福指数最高的时代,虽然也面临着内忧外患,但是整个社会制度还是相当完善,经济也很繁华,社会总体上安定,百姓才能安稳生活,房价也不高,买的起房,吃的起饭。没事儿还能练练字,画画山水花鸟。那些智商更高的,没事儿就搞搞发明,比如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什么的。其实,不止书画,茶道,花道,瓷器等,在宋朝也都达到历史上的顶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